校本课程教师评价总结
1. 校本课程优质课应该怎样评
本学期,将进行小学学段校本课程优质课评比,这是推进课改七年来,首次举行市级校本课程优质课评比。在很多学校已有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经验基础上,开展优质课评比,既是对学校及教师课程开发成果的总结与表彰,也是对今后课程有效实施的规范和引领,因此,校本课程优质课该怎样评,它与学科优质课评比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其理性思考与操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要做好本次优质课评比,我想首先要澄清“校本课程优质课评比”的内涵。我们是要评选一门优秀的校本课程,还是评选一节校本课,如果评选一门课程,其评选标准是什么,如果评选一节校本课,应该建立怎样的评价框架,而这节校本课与学科课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可否还有另一种思考,即以一节课为节点评选一门校本课程?厘清了上述概念与问题,评比才可能有较高的质量。 其次,要确定评价框架与基本标准。在我编写的《校本课程五十问答》中有粗浅的、概要的评价建议,而要把课程评价做规范,还需我们制定较为严谨的评价要点与基本规则。 第三,要确定评选程序和评委组成。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涉及管理者、研究者和教师,而学生的表现更为重要,没有学生的精彩回应,教师讲得再好也无大意义。
2. 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学期总结评价
教师来在撰写评语的时候,源是不是常常不知道从何处开始?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就算文采再好,也难免江淹梦笔。在这里教大家一个小技巧。网教通为班主任提供了大量评语内容模板,只需鼠标点一点,就能自动完成填写,比如要表扬学生的在课堂上喜欢思考,可以直接选择“课堂练习”点一下“你喜欢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句话就直接写入评语了!
3. 听课后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怎样写
(一)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功能:①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②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③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功能:①改进学生的学习;②为学生的学习定步;③强化学生的学习;④给教师提供反馈。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功能:①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②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③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④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⑤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二)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1.相对性评价
(1)基本含义: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2)具体作法:以常模为参照点,把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与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在该班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他的学习成绩在该班中是属于“优”、“中”还是“差”。
(3)基本评价: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够重视。
4. 教师怎样进行有效地课堂评价经验总结
教师怎样进行有效地课堂评价经验总结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正在回归真实、扎实、朴实的自然境界,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史无前例的“思想风暴”冲击着传统教育的壁垒,刷新了我们那些陈旧的观念。下面,笔者把在语文课堂评价中的反思呈现给大家。
案例:语文课堂几个镜头
镜头一: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时说:“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举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总是:“你真了不起!”“好极了!”“你真棒!”“我们来掌声鼓励一下!”学生们机械地拍拍手,大声喊:“你真棒:”这样不论学生读得如何,教师评价都是“好”、“棒”!连温柔地批评,善意地指点也没有。“掌声”、“喊声”不绝于耳。
镜头二:课堂上,学生为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一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少,学生的答案,其实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也只是说:“你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你很聪明!”等等,而从不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教师将那朵朵小红花不断地奖给学生。那些得到小红花的学生,小手不时摆弄着小红花,偶尔向身旁的同学炫耀,哪里还有心思听课。不一会儿,小红花奖完了,没有得到红花的学生发出失望的叹息,有的无精打采,有的嬉笑打闹,课堂失去了控制……
反思:在语文课堂改革的实践中,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教师过去那种高高在上,板着面孔,滔滔不绝地挖苦指责的语言少了,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课堂与案例那种情形相似,教师试图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奖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实际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
(1)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真,不能虚伪,奖品宜少而精,不能滥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学生到底好在哪儿,棒在何处,教师应该清楚明白。奖品发多了,对学生的评价就成了一种物质诱惑,不少学生只注重奖品,而不关注学习内容。语文课堂也只能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没有实际效果。
(2)教师的评价语言要诚,只是简单的肯定,一味的赞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搞花架子,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对与错,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都能成为“优秀者”。
在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中,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评价理念呢?笔者认为最具核心意义的方法有三:
(1)鼓励式评价。语文课堂评价是在教师与学生平等信任中进行的,只有师生心与心相通。才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评价。如当学生说出不一般的见解时,教师应满怀谢意地说:“你的精彩发言给了我启发”;当学生超越你的思维时,教师应宽厚地说:“你真了不起,就照你说的试试吧。”又如:在一次公开研讨课中,听课老师众多,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小女孩被指名读课文,最初小女孩慢慢地站起来,一声不吭,但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中——“你肯定行,老师跟你一起读,好吗?”“你先试试,轻轻地读给老师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点,同学们都听见了。”“老师就知道你肯定行,这不,读得多流利、多响亮呀!”小女孩终于战胜了害怕的心理,较流利地朗读了课文。
(2)点拨式评价。在课堂上要多让学生表白、叙事,以及展开多种形式的对话。一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位学生读了《军钟》后说,“刘伯承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如何评价学生的看法呢?教师没有正面回答,让学生先叙述他的想法。这位学生说刘伯承撒了两次谎。老师由此展开评价“你能联系课文来思考,不错!但对课文的理解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请你联系当时当地的情景想一想,刘伯承为什么撒谎?这能叫不诚实吗?”如此点拨学生进一步的思考。笔者认为:点拨式评价其实就是坦诚交流,真心互动。
(3)整合式评价。整合式评价也是总结性的评价,是评价的最高境界。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老师说的最多的应该是启发的话和整合的话。如:在上《小珊迪》一课中王崧舟老师有一段动情而肯定的述说:“正像同学们所理解的,小珊迪确定非常需要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腿,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前两句是对学生感悟的整合评价,后两句烘托了主题,升华了情感。
评价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新的课堂评价,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融教学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等于一身的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