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专著
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是什么 有标准的统一答案吗 如有 请给出权威的出处 谢谢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
?? 新一轮课程改革 ,是建国以来第三次大的课程改革。这次课改,不论是改革的力度还是是准备工作,在历次课程改革它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说它 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最伟大的一次革命。
?? 199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1993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作了全国性的调查。这次调查涉及全国9个省市的城镇、农村的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教师和校长,以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大部分委员,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在课程功能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 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 课程内容方面“难、繁、偏、旧”,
?? 课程评价方面过于注重甄别、选拔,
?? 课程管理上过于集中等。
?? 经过认真考察研究全球课程改革的动态和趋势,教育部认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严重束缩着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培养方式的改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课程计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各个重要环节。需要一个明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改革的要求和政策的纲领性文件,1999年教育部便组织力量起草《纲要》,到2000年1月份,逐渐形成了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框架。
??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历经了27稿,仅2000年就举行了上百次的研讨会。征求意见稿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并召开了有多方面专业人士参加的咨询会议。
?? 经过进一步修订,2001年6月7日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将《纲要》以“试行”的形式正式颁布。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成为指导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课程改革也成为我们基础教育一项重大的改革。课改实验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对新课程进行实验。2003年,又将有1072个县区进入新课程。
?? 这次课改的主要任务:
??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设置具有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的课程结构,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探索有利于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课程评价制度,推行民主化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 六个具体目标: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
??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 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 2、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 3、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 二、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 4、学科课程标准的新特点
?? 语文:培养人文素养 。
?? 重积累,重感悟,重运用。
?? 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
??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基本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 地理: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 应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
?? 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 。
?? 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 科学:从小学会探究 。
?? 让学生在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
??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 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
?? 外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 历史与社会:体现时代精神 。
?? 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美术:设计美的生活。
?? 让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接触材料,接触工具,会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分为4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 体育:坚持健康第一 。
?? 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
?? 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 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欢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 艺术:情感与审美的教育 。
?? 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使艺术课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 5、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视野,充分考虑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在运用中逐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不死记硬背词语解释。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 6、强调课程内容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 三、新课程的结构调整
?? 7、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 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从而使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学生角度来说,均衡性也决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综合型”的课程计划中,原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社会,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这三个科目皆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此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课程计划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实施综合课程一定要以综合的观念为指导,真正发挥综合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 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如上所说,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此,我们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 四、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 8、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能动的发展。
?? 9、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对学习要有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对人生的热情、热爱是主动的源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具有内部动机,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主动需要培养。自主性是强调能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自我设计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评价指标,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 策略,对认知活动自我调控,注重情感体验,
?? 传统的教育观往往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老师布置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挥创见,主动发现真理。未来是一个多变、充满问题的未来。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这样一种素质和能力,即“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全球主义的视野探究问题的实质,自己思考,独立判断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应为学服务的新理念,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全程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教材、学案走向老师。
?? 合作性是强调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任务密切的配合、积极的互动,解决问题,共同发展。合作的基本要素:要有一种合作意识,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要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责任。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与技巧。
?? 合作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会合作,缺乏合作能力的人必将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合作能力是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能力。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协作的机会,容易造成孤僻依赖的性格。所以,不论从未来社会还是现实生活都应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培养。
?? 探究性是强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实践、参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科学研究,探究更是一种经历、一种过程。探究的五个要素:提出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提出解释,求证过程,获得认识并发表探究结果。
?? 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启蒙时期,是孕育创新意识的重要时期。作为小学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儿童的创新意识从探究开始。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创新。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
?? 自主、合作、探究是相互联系的,自主是基础。
?? 不否定接受的学习方式,两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 10、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学习。
?? 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形成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 11、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 1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 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
?? (一)探求者。
?? 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求伙伴,师生一起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二)合作者。
?? 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 (三)指导者。
??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质疑问难,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研究的积极体验,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迁移知识和能力的本领,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侧重于以下八个方面:
?? (1)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 (2)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3)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
?? (4)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 (5)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
?? (6)指导学生学会交往;
?? (7)指导学生学会生活;
?? (8)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 (四)学习者。
??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 教师学什么?主要有七个方面:
?? (1)学习宏观教育,了解改革的大趋势,将自己从事的微观教育改革置于宏观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使微观教学改革符合大方向、大趋势;
?? (2)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新领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胜任新课程中的现代科技的教学;
?? (3)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全面地运用微机,开发、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比较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
?? (4)全面深入地学习新课程,能够熟练地驾驭自己所教学科的新教材;
?? (5)通读一下中外教育史,对人类教育的发展沿革、各个教育学派的基本主张以及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 (6)系统地读几本经典教育论著,如国外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布鲁纳、杜威的代表性教育论著,国内孔子、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人的代表性教育论著,从中汲取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
?? (7)教理科的老师适当地涉猎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老师适当涉猎一些理科知识,以适应新课程中文理渗透、学科交融的发展态势。开卷有益,深入研究一两个领域,更能受益。
?? (五)反思者。
??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常反思。教师施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唯有经常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心智、能力、方法适应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教育对象和教改要求。
?? 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大体有五个方面:
?? (1)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思想;
?? (2)反思教学过程;
?? (3)反思教育结果:
?? (4)反思教育整体;
?? (5)反思教育个案。
?? 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经常想一想,写教学日记、写实验报告、写学术论文等。中学语文界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自24岁至今,写下了约200多万字的教学日记,多达60余本。我们翻开他近几年出版的专著,可以发现其中许多生动的材料都来自他的教学日记。
?? (六)研究者。
?? 我们教育系统要有一大批学者型的教育改革家,当今中国出不来教育名家和大家,我们应当有做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大家的雄心斗志。陶行知、叶圣陶、布鲁纳、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人,原来都是普通教师,后来成了大家。
?? 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 13、评价的目的和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
?? 14、建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
?? 15、评价内容、方法、标准、主体多元化。
??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 评价方式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质与量的结合;
?? 评价主体强调教师、学生自评,校长、家长等共同参与。
?? 16、重视评价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即时性,提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 六、新课程的管理政策
?? 17、教师、学生是课程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着。课程是由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决定、共同参与建设和开发的。
?? 18、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学会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 19、实行教材多样化,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 在时空上,有15%左右的课程是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 在管理上,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选择空间。
?? 20、必须加强外语课的教学。
⑵ 陈琦的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教材
1,《健身运动处方》(第2主译),1993,10,华夏出版社;
2,《体育原理导论》(第2主著),1996,9,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体育学原理.论著选读》(第4主著),1996,9,广东高教出版社;
4,《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第1副主编),1999,8,人民体育出版社;
5,《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主编),2000,5,长征出版社(北京);
6,《学校体育学》(全国通用教材,副主编),2001,7,高等教育出版社;
7,《体育原理》(第2主著),2004.4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8,周登嵩主编(北京立项精品教材)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11月,参编2.2万字
9,全国通用教材《体育概论》,编写一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10,广东《当代大学体育》教材,第1副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8月
11,《学者的启迪》,第1副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12,《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第1副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11月
近年来科研成果,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1,《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制度化,精品化的探索与实践》(第1),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
2,《高校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第3),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
3,《体育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2),2004年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4,学术专著《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第1副主编),广东省优秀人文社科三等奖(2005年)
2004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独立),《体育科学》,2004(1)
2,体育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2),《体育学刊》,2004年第3期
3,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特征与趋势的研究(第1),《体育学刊》,2005(2)
4,现代教育思想与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第1),《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专辑 (2005年8月)
5,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第1),《体育学刊》,2006(2)
⑶ 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是什么
《大教学论》抄被称为世界教袭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巨著.
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an Amos Comenius(1592—1670)一生著述265种著作.其中,《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泛智学校》中提出的泛智论是探索将一切有用的实际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论.
⑷ 有关小学体育教学书籍
著作类
1、《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设计》共3分册(水平一二三)
作者:曲宗湖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1月
ISBN:704016014 字数:400千字
2、《课程纲要?小学体育教育人教版必修》上下册
时间:2009-5-5编辑:科任组(周霞)编辑:科任组(周霞)
3、《运动养生》
作者:张铭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8月ISBN:9787802235359
张铭,男,1969年出生。硕士,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健身健美私人教练,田径国家级裁判。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
科学研究所群体研究中心从事国民体质、大众健身等研究工作。参与编写《体质测定标准知识问答》、《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国民体质健康科技指导手
册》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39篇,并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4、《体育与健康》
作者: 郑鸿
出版社: 辽宁大学出版社
书号: 7-5610-5185-9
发行时间: 2006年08月
5、《体育与健康》
书籍作者:夏思永,杨善乾主编
图书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图书
出版时间:2001-08
开本:16开
页数:374页
字数:336000千字
6、《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案设计》
作者:于素梅
出版日期:2005-9-1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7、《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教法》
作者:王启明,王海燕,李建英主编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9-01
页数:489
ISBN:978-7-5009-2995-6
8、《少年运动训练问题(苏联体育科学研究所和体育学院关于青少年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问题论文集)》
9、《与体育教师谈心》
索书号:G633.96/2
ISBN号:7-5361-3087-2
著者:李大春主编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2004
10、《体育教学论》
书籍作者:史兵主编
图书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8
页数:216页 ISBN:9787561335239
11、《体育教学论》
书籍作者:毛振明/主编
图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7
ISBN:9787040169119
12、《新编体育教学论》
书籍作者:邓星华谭华 图书出版社:华东师大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图书
13、《最新学校体育教育训练规则与运动员选拔及科学选材评价标准实务全书》
14、《21世纪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丛书:中小学体育健身园地的设计与实施》
书籍作者:毛振明,毛振钢著
图书出版社:人民体育
出版时间:2003-03
ISBN:9787500922735
15、《21世纪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从书: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基本功》
书籍作者:组委会
图书出版社:人民体育
组委会人民体育 出版时间:2004-05
ISBN:7500923228
16、《21世纪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丛书:青少年学生形体教育》
书籍作者:组委会
图书出版社:人民体育
组委会人民体育 出版时间:2003-01
ISBN:7500922191
17、《21世纪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从书:体育课程的束力与灵活性》
书籍作者:杜美
图书出版社:人民体育
杜美人民体育
出版时间:2002-12
ISBN:7500922132
18、《21世纪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丛书:学校体育测评理论与方法》
书籍作者:本社编
图书出版社:人民体育
本社编人民体育
出版时间:2003-01
ISBN:7500922426
19、《21世纪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丛书:中小学体育健身园地的设计与实施》
书籍作者:毛振明,毛振钢著
图书出版社:人民体育
毛振明毛振钢著人民体育
出版时间:2003-03
20、《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体育教学实用技能丛书》
作者:姚蕾,杨铁黎
编著
出版日期:2004-11-1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02270
21、《田径技巧/大众体育技巧丛书》
作者:单颖
编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1
ISBN:9787508709932
22、《乒乓球教学(现代体育运动技术教学教案丛书)》
I S B
N:9787811002232
简化ISBN:781100223
作者:作者 ( ) 罗伯特·霍施·绘图 ( ) 约阿希姆·努色
出 版
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23、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案例丛书
《体育与健康》教学案例精选
作者:赵伟芳,马春花主编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1
ISBN:9787506654074
字数:665000
页码:433
24、青少年阳光快乐体育丛书:...
ISBN编号: 9787510019944
出版时间: 2010-5-1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页数: 160
作者: 体操、艺术体操、蹦床...
25、健美
ISBN编号: 9787807209669
出版时间: 2008-8-1
出版社: 吉林出版社
作者: 兴树森主编
26、体育网络知识系列丛书(40册)
原价:592元
作者:
出版社:内蒙人民版
出版日期:2006.5
ISBN:720408439X
27、课余体育新视野——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丛书
作者:曲宗湖,杨文轩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1-1
字数:160000
ISBN:9787500918462
28、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与案例/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丛书/
29、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
ISBN编号: 9787504571403
出版时间: 2008-6-1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页数: 296
作者: 梁道松 主编
30、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巧与案...
ISBN编号: 9787303097784
出版时间: 2009-2-1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213
作者: 毛振明,于素梅主编
31、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与案例
作者:季浏 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5-1
ISBN:9787040201543
32、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书号:20100548
ISBN:978-7-303-10724-7
作者:毛振明
33、体育教学内容选编技巧与案例/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丛书
作者:毛振明//于素梅
出版社:北京师大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303097821
页码:194页
34、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案例精选/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案例丛书
作者:张吾龙//胡德刚
ISBN:9787506659840
出版社:中国标准
35、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
作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71878
页码:165 页
出版日:2005年06月
36、体育教学实用案例(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丛书)
作者: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1
ISBN:9787300111940
37、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编订与案例/“疑难问题解决”丛书
ISBN编号:9787807435822
出版时间:2010-06
出 版 社:宁波出版社
版次印刷:2010-06
作 者:朱水敏
38、小学体育教学策略/学科教学策略系列/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书系
作者:毛振明//万茹
出版社:北京师大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303107247
39、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体育教学实用技能丛书
作者:姚蕾,杨铁黎 编著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1
ISBN:9787811002270
40、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校本教研丛书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
作 者:董玉泉
ISBN:7308041824
41、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案例精选/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案例丛书
作者:张吾龙//胡德刚
出版社:中国标准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6659840
42、体育教学模式问答——21世...
ISBN编号: 9787500923725
出版时间: 2003-2-1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页数: 191
作者: 赵立 主编
43、体育教学安全防护技巧与案例/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丛书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 者:毛振明//于素梅
ISBN:9787303097807
44、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校本教研丛书)
作者: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41829
页码:312 页
出版日:2005年08月
⑸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是什么
你发个邮箱给我,我传你几份资料。答案字数有限制,文件太大了,先给你发一部分吧。别忘了给我加分啊,我这么不容易
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 D)
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D )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C )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A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D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 A )
“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反映古希腊网络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 B)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A )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C )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 D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 A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 D )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 B )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 C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D )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A )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 B )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 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5.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
6.《刑法》是规范有关 犯罪 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 8 小时,小学不超过 6 小时.
8.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0.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1.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13.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 受教育权 ,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14.《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5.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
16.《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
17.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 , 惩罚为辅的原则.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 2004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
19.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0.权利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并加以保障的人们所应当或可以享有的一种利益.
二,选择题(分单项选择和多向选择,共30分 )
(一)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1.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它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什么特征 ( C ) A,优益性 B,单方性 C,强制性 D,执行性
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B )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3.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 D )
A,校长 B,教职工代表大会 C,学校工会 D,学校董事会
4.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 )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5.有的学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禁止男女生之间互访宿舍."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男女生不得无故进入异性宿舍."这一解释属于( A )
A,目的解释 B,文法解释 C,历史解释
6."学校应当于每年的教师节组织教师宣誓活动."这是( D )的规定.
A,《教育法》 B,《山东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C,《教师法》 D,《青岛市实施〈教师法〉若干规定》
7.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下列有可能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是( C )
A,某教育局局长 B,某市市长 C,某市公安局 D,某乡镇党委书记
8.《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B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 B )
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教育政府规章 D,教育单行条例
1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 B )
A,司机负责 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二)多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
1.法律责任的类型有( ABCD )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2.张某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ABCD )
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D,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3.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 AD )
A,行政复议 B,民事诉讼 C,仲裁 D,教师申诉
4.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 ABC )
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5.学校可以解聘教师的情形有( BCD )
A,不能团结同事,其他教师不愿与之共事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6.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 BC )
A,让1-2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 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D,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为纠正某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令其反复练习4次
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有( ABCD )
A,权力和自由的广泛性 B,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C,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D,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8.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设定包括( AB )
A,法定监护 B,指定监护 C,委托监护 D,代理监护
9.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ABCD )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D)
A.《爱弥儿》B.《人的教育》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A) A.赞科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根舍因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B)
A.遗传 B.环境 C.教育D.社会活动
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B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D.检查评定成绩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D)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二.境空题
11.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
12.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心理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劳动。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壬寅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癸卯学制。
14.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15.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6.直视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三是语言直观。
17.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说服教育),基本途径是教学。
1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简答题
2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2.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
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23.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③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四、论述题
24.在我国建国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作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作法进行评述。
①这一作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③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 ④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⑤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25、如何正确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育者,是“先受教育的”。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即学生所闻的“道”,所授的“业”和所解的“惑”,是通过教师来解决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代表社会的利益,执行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他受过专门训练,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他在教学过程中决定着教什么和如何教,决定着按什么方向和目标组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他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启发者和指导者,能正确引导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思索,促使学生由“需要教”向会自学、能自学转化,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都有赖于教师的引导,依赖于教师的教,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只有借助于教师的教导与帮助,才能以简洁有效的方式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迅速提高身心发展水平,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客体或对象,他们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自身的本领与品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教师教得无论怎样好,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终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相互促进的。从教学目的、方向、内容、方法等方面看,教师永远起主导作用;但从学生的认识活动看,他们是否具有自觉的学习愿望和积极的学习行动,则是一个决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和学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六、论述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试论怎样上好一堂课?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掌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一堂课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一项的单独地去完成,而是综合地解决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以及增强体质等任务。
二、教学内容要正确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目的明确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和规律;要从教材的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联系及其发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讲清科学概念和规律,又能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在讲到全课关键性问题时,就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种通俗化的讲解法,辅以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经常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准备好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的情况,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使方法能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并且要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好,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起到各种教学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
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上课时间内)、空间(教室或操场等)、人员(教师和学生)及教学设备(课桌椅、黑板、讲台、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把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好,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说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通过对各种条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教师,上课绝不是单纯讲授知识,重要一环要把课堂活动组织好。
干释棋钱恭绫惟助群第葳萨刊娉港鄣烁单言边靠
⑹ 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什么
《大教学论》
1932年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
⑺ 有哪些教育名著
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 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
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 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7,《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8,《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 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
10,《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
1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1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
14,《孩子们!你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 》,《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
15,《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 费 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
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7,《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国)斯宾塞著颜真译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⑻ 体育经营管理的作者简介
钟天朗,1983年复旦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目前在上海体育学院从事体育经济学、体专育经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与属科研工作。教授职称,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参与编著或合著的专著及教材有《中国体育市场理论与实践》、《体育经济学》等。在报纸杂志及各种学术会议上共发表或合作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主要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我国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开发战略研究》、《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比较研究》、《上海市民家庭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上海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等。
⑼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 挺好的。
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体育系。现有现有体育教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属管理和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3个本科专业,设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大学体育等3个系部。体育教育专业是安徽省特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和“学科教学(体育)”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⑽ 王超英的担任的课程
学校体复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制概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社会学、桥牌入门(公选课);
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领域
获江汉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
被评为江汉大学“十佳教师”。
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有一半刊登在核心期刊上;出版20万字专著1部,参加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近10本,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等工作,参与国家课题和省、市级和横向课题多项。担任湖北省和武汉市2个国家级课题的指导工作(被聘为专家),多次担任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湖北大学体育学院的研究生论文答辩评委,多次为省级课题做论文评审专家。
《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专著获武汉市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2005年);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设计与实验》获湖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