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
A. 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区别是什么
一、性质不同
1、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有序地安排教学要素,回确定适当答的教学方案和思路。
2、课程设计:制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活动。
二、目的不同
1、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多学习知识,在各方面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2、课程设计:一项具有教育经验的计划,旨在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获得、促进迁移,并进一步促进其的全面发展。
(1)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扩展阅读:
教学设计的方法:
1、教学设计应从“为什么要学习”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决定学习什么;
3、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所需的教学内容,即如何学习,应采取哪些策略?
4、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修改上述环节,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B. 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 )。
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名师详解】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
C. 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根据张玉新教授在《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及结果》一文中阐述。这里所说的起点就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也就是“指设计者在逻辑思维上的出发点”。“通常我们说的预设,体现的就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那么教学的终点又是什么呢?“王邦阁的‘教学立意’则是从写景的散文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其实是他的教学结果或终点。”也就是说教学的终点就是教学设计的逻辑归宿。 《全日制九年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显然熟悉议论文有关的文体知识有其科学依据。中考语文试题中议论文阅读与说明文阅读两者选其一,这说明学习议论文文体知识有现实意义。所以一般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学的终点探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教学的起点要么是论证方法,要么是议论文的语言,有时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教学起点的确定要根据这篇议论文的特点,或者学生的知识基础特点。这是在遵照《全日制九年制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也是中考的召唤。《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教学起点和终点是不是也是这样呢?第一课与第二课时的教学起点和终点是不是一样?笔者认为不能这样。 从教材编排上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看有2个特点不利于教师确定这种文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一是苏教版教材初中阶段第一篇议论文。以前学生接触的知识小说、散文、人物传记、诗歌。根据课标要求小学阶段学生不介绍文体知识,更不用说教学体现文体特点了。因此学生还不知道这叫做议论文,还不知道什么论点、论据,还不知道论证方法,还不知道什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因此教学的起点定为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论证的特点显然是不妥的。应该是什么呢?二是教材不是按文体编排,而是按人文内容编排,把它编排在关注科学的单元中。在这一单元中只有这么一篇议论文,前一篇是《斜塔上的实验》,属于人物传记。后一篇是《宇宙里有些什么》,是属于说明文,再后一篇是《梦溪笔谈二则》,是文言文,在文体上,是笔记体。因此学生学习了议论文的知识又得不到巩固,所以对于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不能在一个单元里做整体规划。那么这篇议论文的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终点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从初中三年的学习做一个整体的规划。不求一下子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的所有知识。根据本单元的主题特点,《斜塔上的实验》可以确定让学生领悟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作为一个教学终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以确定让学生明白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要有勤奋求知的品质、活用知识的知识和意识,要有善于抓住灵感的习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作为一个教学的终点。从这篇课文本身特点看,教材有三个难点。⑴开头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入创造性思维这个话题。但这并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一般的议论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这样学生一读就捕捉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的写法适宜于初学议论文的同学学习。这种开头没有提出中心论点的写法就是教学难度之一。⑵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不是在文章的中间?是不是有一个明显的句子或段落(过渡段)?都不是。这是难点之二。⑶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不是在文章的结尾呢?是的。但不像一般议论文在结尾直接标明中心论点,即学生通过阅读直接可以用笔画出原文的句子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比较隐蔽,用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是难点之三。因此,把“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作为这篇课文的起点是不妥的,因为与学情不符,把它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的终点也不妥,因为文章一课时学不完。我认为如果要作为这篇课文教学设计的一个终点,那还要把“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中的“掌握”一词改为“感悟”。但还不能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的终点。这是由这篇文章中心论点在文中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学情决定的。那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终点在何处呢?这还要从第一课时的教学起点开始说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起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概括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要精通各种知识,要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且持之以恒的尝试。”其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一堂课学不完整篇课文,我们只能锁定文章中一个独立的部分。二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训练概括能力。三是学生要概括出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跳一跳。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所以说把它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合情合理的。那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终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感受议论文中引用论证与小说散文中语言描写的区别和议论文中举例论证与小说散文中写事的区别”。有人认为这样阅读量就大了,一堂课完成不了。我觉得是可以的,我们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来对比研究。这样既可以减少熟悉课文的时间。又可以把文章的阅读引向深入。也能使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特征凸显了,加强了议论文的文体意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议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中学生往往把文体都搞不清。所以有必要也有可能让学生明白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特点。例如在课上我们可以联系《社戏》中双喜的语言描写,让学生明白语言描写的作用,议论文中引用语言的作用;在散文中出现的位置,在议论文中出现的位置;以及在散文中定义它的科学术语是什么,在议论文中定义它的科学术语是什么。学生通过探讨明白小说散文中我们把它叫做语言描写,在议论文中我们把它叫做引用论证。在散文小说中语言描写起到推动故事的情节、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议论文中的作用是能够深刻的论证论点。在小说散文中出现的位置一般是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有时在中间,但可以与叙述,环境描写,议论等交错进行。而在议论文中只是引用某些人的语言来论证某个观点,他不需要叙述什么事,具体的情景是什么也更不需要描写出来。一般就是出现某人说的一段话,最多在这段话的最后可以加点议论阐述。使引用的目的更为明显。在区别举例论证与散文小说写事的区别时,我们既可以继续拿《社戏》中的一件事偷罗汉豆与本课中的举的两个例子中的一个例子对比。让他们研究出其中的区别在哪儿,从中掌握议论文举例论证的特征。 因此,《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篇文章的终点有三个:一是关于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上的,二是关于文章的中心论点,三是关于文体方面的知识,那就是感受引用论证与举例论证的特征。有人还说把开头引用一个有趣的问题的作用作为一个终点,我认为即使要作为教学的终点,也不能突出它的重要性,为什么?一篇课文最好是一课一得,太多了就什么也不得了。这篇课文确定三个教学设计的终点也不少了。这篇文章的教学起点有两个:一是概括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必须要素,二是概括要自信每个人都有创造性,要善于抓住小的灵感,并且锲而不舍把它发展下去。后者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的起点。因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的终点只能作为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生成点。要让学生感悟中心论点必须结合第一节课教学设计的终点进行推理。
D. 早教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模块(环节)是什么
1 以结果为导向进行逆推 2 根据各个月龄段孩子发育指标设定教学的知识点 3 根据每一个知识点和年龄 可以罗列出教学大纲,同时这个知识点就是你该次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E. 课程设计要注意哪些环节
1、需求分析环节,需求分析是一切课程包括项目的源头,没有结构化的、有逻辑的需求分析,就没有后面的一切内容,企业所有的培训都应该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和业务出发的,需求分析不做或者做不透,就会出现很多的老师讲的都是自己擅长的,而不是企业需要的内容。
2、学习目标制定环节,学习目标制定是学习内容开发与设计的核心环节,它决定了内容的取舍和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和测试方式。我见过太多的老师课程学习目标制定当中出现“了解、掌握、熟悉、认识”等等模糊不清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清晰,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最后的成果产出也是不清晰的。
3、验证评估环节,验证评估环节是课程设计当中重中之重的环节之一,如何证明你的学员在课堂上或者是课后学会了你的内容,会在实际工作当中运用你课堂当中的内容,这些都是需要在课程设计当中就应该设计进去的。
F. 课程设计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课程设计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所谓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例如,安排好今天要学习的课本章节,上午要学习哪些内容,下午要学习哪些内容;虚拟课程就是把将要做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G. 怎样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
年轻教员在接受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首先要全面认识本专业的教学总体设计,然后认真搞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做好组织与实施工作,才能上好课。
一、年轻教员必须明确所任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有四种,即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通高中与9年义务教育。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用于培养各专业的博士、硕士层次的研究人才;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用于在本科、高职院校、中专、技校等培养这两类技能和管理型人才;普通高中与9年义务教育为基础教育。
在各种教育结构中,都详细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及要求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个方案就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各个专业组织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众所周知,这个总体方案就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各自专业创办的历史和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制定的。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它明确规定了每门课程的类别、地位、学时、教学要求、主要内容、实践环节和考核方法等。每位教员只有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清楚认识所任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目的和要求。才能自觉地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主旨,有的放矢地搞好教学工作。比如机械制图课程,对于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而言,重点是读图。即能读懂零件图、局部装配图和总装配图,读懂飞机图。而不是用尺规绘制飞机或航空发动机的零件设计图。再如,机械设计基础课,主要讲常用机械及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对于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刚度计算则讲得很少。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员能理解飞机或发动机构造中的有关常用机构的运动
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http://www.udooo.com
原理。就是在有关机械零件的设计中,如链条传动,在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中根本不用,可以不讲;再如,航空材料学课程中,尽管铸铁是工业重要的结构材料,并且白口铸铁一节在相图理论中又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共晶反应典型代表。但在航空材料学中不应该讲。因为从实际应用角度看,碳钢尚且极少应用,更何况铸铁。因此,在航空材料学课程中,我们一直将有色金属及其应用,即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作为重点讲述。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自觉地围绕着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搞好所任课程的教学工作。
年轻教员要加强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明了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教育理念上与研究型人才的区别,后者要求“理论够用,注重应用”、“不追求每门课程中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只有深刻了解学员的培养目标,了解他们就业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适于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轻教员要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看待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搞好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教学是由学校、专业、教员、学员、教材、教学媒体、评估方法等组成的动态系统。说它是动态,主要指时间、空间、内容、方法和对象都会发生变化。
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做指导,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策略和媒体,并对教学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称为教学设计。分析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在整个系统中的功用,进行优化处理,使得系统综合功能发挥最好,就是教学设计。
它包括四个层面的设计,即学校、专业、课程的宏观与微观设计。学校层面的设计,包括学校的定位,办学的目标,办学的条件等;专业层面的设计,包括专业的定位、目标、教学条件等;课程宏观层面的设计,包括课程的标准、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课程的微观设计,包括每一节课的内容选择、讲授方法和步骤安排、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作业的布置等。
教学实施则指讲好每次课,做好每次试验、安排好复习和考试、做好授课总结等。显然,年轻教员必须了解前两个层次的设计,而重点是做好后两个层次的设计及其做好教学的实施工作。
为了搞好所任课程宏观层面的设计。首先,认真研究所任课程的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所任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好教材;才能对学员提出合理的要求;才能使自己的工作不陷入盲目性。其次,认真选择合适的教材十分重要。毕业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各个专业的年轻教员,到军队院校的相应专业担任专业基础课比较多。由于地方各个本科院校的同名专业与军队院校的专业有很大区别。因此,选择教材对搞好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这就使得年轻教员在教材选取上面应该注意很多地方。再次,要安排好教学进度计划和考核方法。对教学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必须采用考核方法,否则可以安排自学或简要介绍,也就没有必要安排相应的考核。
为了搞好所任课程微观层面的设计。首先就要备好课。也就是要用对比的方法读参考书,用压缩的方法写讲稿,用归纳的方法提炼教案中板书内容,即做好所任课程的细节设计工作。备课时,找三种层次的教材,琢磨同样问题各自的提出、展开、论述和讲法的特点,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讲法。
备课是“为给学员提供一杯水,而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的过程。此处仅就阅读参考书、写讲稿和教案的过程谈一点我的认识和做法。
H. 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
选C ,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
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内学校培养目标)。容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这个层次的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培养目标。因此,实现课程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综上所述,C项正确。
A、B、D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