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
『壹』 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一)涉及课程开发的所有要素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活动,它涉及课程目标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而以往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仅仅是课堂的补充或延伸,不是一种课程开发活动,缺乏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
(二)以校为本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的课程开发活动,即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重视学校及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学校办学特色与理念的凸显,关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自发、自愿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以其特色需求为目标的自发性课程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地区性或校际间的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根据本地区、本校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
(四)一种持续、动态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能依照社会变迁与学生需求随时作出调整与改变,课程更富机动性、多样性与弹性。它不提倡编写固定的、正规的教材,而是强调活动、过程,以保持较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适应性。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不能等同于学校课程(即学校内所实施的一切课程),它更强调行动与过程,不要求自编教材,可以是活动方案或活页资料。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开发属于儿童中心、兴趣中心、问题中心的课程,属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在学术性课程与非学术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诸关系网络中,校本课程开发更定位于非学术性、选修类、活动类课程。
『贰』 高分悬赏 给你所熟悉的小学或中学写一份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这是一个提纲,自己再扩展一下吧。
课程的名称:集邮与中学生成长
计 划 课时:15课时
实施的目标
1.通过集邮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在集邮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陶冶情操。
3.通过集邮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邮票的发展历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体现出教育功能。
4.在集邮活动过程中,结识邮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
实施的年级
高一年级、高二年级
课程文本详细编写计划
(具体到需要多少章、多少节,并列出章、节的标题)。(估计大约要多少万字)
第一章:集邮基础知识
1.1:邮票的诞生
1.2:邮票天地与集邮品
1.2.1:票
1.2.2:封
1.2.3:片
1.2.4:简
1.2.5:戳
第二章:集邮的发展史
2.1:解放前邮票
2.2:新中国邮票
课程文本详细编写计划
(具体到需要多少章、多少节,并列出章、节的标题)。(估计大约要多少万字)
第三章集邮与教育
3.1:邮票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3.2:邮票是一部小网络全书
3.3:邮票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3.4:邮票是袖珍的教学插图
第四章:集邮与教学
4.1:邮票与文学
4.2:邮票与政治
4.3:邮票与历史
4.4:邮票与地理
4.5:邮票与数学
4.6:邮票与体育
第五章:集邮与学习
5.1:集邮会员参加“一票一文”征文获一、二等奖的邮文
5.2:集邮分会活动成果展示
『叁』 谈谈如何在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先考虑资金哪里来!
『肆』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哪四个阶段
1、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
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应包括学校内部人员与学校外部人员。
2、情境和需要分析
只有对各种校内外的情境和需要进行科学、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开发出适合本学校的课程。
3、拟定目标
应先明确学校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据。
4、设计方案
目标制定好后,就要进行课程编制。
5、讨论与实施
实施过程中应作好充分准备,各方面协调沟通,也需要足够的物质支持。
6、评价与修订
评价是课程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真实反映课程现状与目标的差距、现存问题以及需修订的方面,能及时反馈,使课程不断完善。
(4)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扩展阅读
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对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
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在确保国家教育整体质量的基本前提下,有利于开发更多有特色的课程,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需求,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伍』 作为校长,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采取什么措施
为保证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根据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及学生实际,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立足本校,全员参与,全面展开,切实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领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二、课程目标
1、开发目标
①主体性:课程编制以学校为主体,充分体现本校特色。课程编制充分尊重教师意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课程的编制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
②基础性:课程编制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每个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③发展性:课程编制应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④全面性:课程编制以全面的、互补的课程设置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培养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②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可行性原则:从本校教师实际特点和学校资源现状出发,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制定校本课程。
2、互补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从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学校教师的特点出发。课程设置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发挥教学的特点。
4、多样性原则:课程设置从社会多样化需要出发,培养多样化人才,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门类供学生选择。
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1、课程结构设置
我校在2002年开发了《康杰人启示录》、《关公文化》、《灿烂的电脑文化》等13本校本课程,并以讲座的形式开设了校本课程。我们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下列选题及方向上开发校本课程:
①学生社团类:根据学生的需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提高其艺术品位,组织如书法、绘画、器乐、健美操、跆拳道及球类等社团活动小组。
②学科竞赛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信息学奥赛辅导。
③课外延伸类:利用各学科的自编教材和选编教材,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④学术讲座类:利用教师、专家及社会多种教育资源,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培养兴趣,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⑤校园活动类: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英语周、艺术节、校运会、元旦文艺汇演等,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展示、竞争等综合素质。
2、课时安排
年级
学期
内容
课时
学分
高一
上学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运城》
18/18
1+1
下学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运城》
高二
下学期
《学科竞赛》/《校本课程》
36
2
高三
上学期
《学科竞赛》/《校本课程》
36
2
3、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按学生兴趣选课,实行“走班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学习状况选择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学有所长。
五、课程管理体制
1、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1)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组
组 长:黄孟强
副 组 长:郭林涛、郭树立
成 员:解良田、张世温、潘前进、任向阳、薛馥秀、何华堂、梁元成、李春草、梁宏康、卫会民、雷佩娟、雷爱萍、连 芳、张国保、焦均龙、景晓波、王铁锋、牛乾太、范进成、柴天平、王 华、高清泉、陈张英、乔芙蓉
(2)校本课程实施工作组
组 长:黄孟强
副 组 长:郭树立、郭林涛
成 员:梁元成、秦光明、李春草、朱 岩、程顺刚、邓凯、尉惠玲、
杨俊恒、雷爱萍、冯雷杰、郭六云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由教研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导处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
2、过程管理
①定题: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分析校内外教育资源;教师的素养、能力、特长、优势;学生的需求状况后,再确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及项目框 架。
②申报:由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经过研究讨论后提出开课申请,提交开发方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建议等)
③审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对开发方案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可同意开发,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的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的相关内容。
④开题:经审核通过后,可编入《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向学生公示校本课程开课计划,学生自主选择门类报名。
⑤原型评价: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通常安排在课程试验前进行,由学科专家负责实施。原型评价的范围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的呈现形式、课程内容组织、课时安排等诸多要素,目的是评定校本课程的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确定需要补充和修订的内容。
⑥课程实验:课程试验由学生担任被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及学科专家担任评估者,试验工作在小范围(一个教学班)内进行。评估者利用各种手段收集有关信息,如课堂观察、检查学生作业、座谈、提问、问卷调查等方式。
⑦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由任教老师根据课程特点自己选定考核方法(如成果展示、汇报演出、办展板、橱窗或作报告),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学分制。
3、学生管理
①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成立新的班集体,选出班长配合老师管理班级。
②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平时考勤及考核情况(成果展示、汇报表演、调查报告等)综合计分,三年必须修满6学分方能毕业。
③定期进行评教评学,以便及时调整及改进。
④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学生的出勤进行公示。
4、教师管理
①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②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③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④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⑤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⑥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六、课程实施步骤
1、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目标;
2、建构学校校本课程的框架设想;
3、形成学校校本课程方案;
4、组织实施校本课程开设:
①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对各类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讨论评估,教导处确定开设的课程和开设的时间,并安排指导老师。
②组织好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任务,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或课程实施计划并严格执行。并由教研处审核备案。
③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该课程的特点,制定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制作教学用具,达到资源优化和共享。
④组织好校本课程开发,积极参省级、市级的课程研究。
⑤组织好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记录好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的获奖名单、先进事迹、荣誉称号等。
七、课程考核和评估
1、校本课程的日常考核与评估由教导处负责。
2、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评定采用学分制,每位学生三年内修满6个学分才能够毕业。
3、学分制的管理采用《学分卡》,学生凭卡上课,任课教师负责学分制的执行和落实,根据学生上课的出勤和表现填写《学分卡》,每学期期末由教导处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出勤率未达到规定课时的80%者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4、教导处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
5、凡在国家、省级、市级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格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均可获得奖励学分,并可免修相应类别的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