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
⑴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第一、备课过程照搬
为应付学校的检查做低效或无效的备课,使教案成为“专速成之作,应景之属作”.有的单纯抄袭参考教案,有的照搬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教案,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灵魂,教案成了《教学参考书》的翻版.
第二、备课内容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
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轻能力和德育;在教学设计上重教法轻学法,教师的每个教学策略,考虑得过多的是自己怎样教,忽视了学生怎样学;过多地以教师自己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在教学内容,及作业、测试等方面,重统一、轻差异、轻分层.在教学安排上,重教学,轻训练.
⑵ 什么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第一,教学设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文本",而不仅仅是静态的、物化的"作品"。
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学设计与写教案是可以画等号的。我以为这是把教学设计这样丰富的一个概念简单化、片面化了。教案是教学之前备课的物化产品,它规定了即将要进行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有的甚至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预设好了。这样的教案,是一种封闭的东西,它独立于整个教学过程之外。封闭的东西容易走向僵化。再加上学校管理方式和对教师评价的不科学,写教案已经成了教师的累赘。写教案本来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难以用量化的指标评价的,但是,有些地区有些学校,看一个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高低,就是看他写的教案;看教案不看别的,而是看格式规范不规范,字迹清楚不清楚,最重要的是字数达不达标,比如有的地方规定每篇教案至少要1000字。这样的评价是荒唐的,但就是这样荒唐的评价某些学校大行其道。这样评价的唯一结果,就是教案越来越流于形式、越来越僵化、越来越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无关。难怪有的老师说:"你若问,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中哪样最累?我可以告诉你‘写教案最累‘。你若问,影响教师适应课改、影响教师提高课改水平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我还可以告诉你是‘写教案‘。"
我们说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就是要把陷入封闭的死胡同的教案拯救出来,把教师创造性突显出来。因为,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过程,那么我们的眼光就不能仅仅盯住物化的、死的教案,而是要把教学看作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一连串的动态过程,要看到在这个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创造性劳动,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教学,理解教育。
说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还意味着,一个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材料中的老师,在大学时期,教学设计对他来说是一个学术概念,与他精神生活没有什么关联。当教师之后,学术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变成了活生生的实践,教学设计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与他的创造劳动联系在了一起,这时的教学设计对于他来说,就有了丰富的意义。他开始赋予教学设计新的意义,而新的意义又将促使他不断发现问题,充满困惑。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教学设计就是这样永远走在充满困惑的旅途上。材料中的老师说,教案是下课之后才完成的故事。实际上,教案或者说教学设计,是一个教师永远在创作但总是无法结尾的作品。
第二,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觉醒、校正、丰富的过程。
很多人以为,教学设计或者写教案是技术性的东西,与教育哲学没有关系。
很多人以为,教育哲学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话题,与一线的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没有关系。
这是极大的误解。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不是在相应的教育哲学的指导下进行,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不体现一定的教育哲学,有时只不过是教师自己没有意识到到而已。
如果把探讨教育哲学问题看作理论工作者的专利,那么教育哲学就离我们很远,很抽象。
但是,教育哲学不只是在书斋里,它鲜活、生动地存在于千万个课堂中,存在每个教师的教学细节中。可以这么说,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教育哲学,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体教育哲学"或者"实践教育哲学",它是植根于你的内心、并内化为你的教育行动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论。有人把教师接收的教育理论分为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所采纳的教育理论,前者是老师口头上说的东西,有时是迫于外在形势不得不说的东西;后者是真正被教师用于指导教育教育活动的东西,可能教师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教师的个体教育哲学指的就是后面这一种。它充满着浓郁的教学实践土地上的"田野"色彩。
教学设计,就是要促使老师认识到自己个体的教育哲学,让这些沉睡的教育信念觉醒,并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它、验证它、校正它、丰富它。
⑶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教学理念有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学为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与学生选择的空间,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高中新课改的重要任务。
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
拓展资料:
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当然也要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
因此,课程标准把“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作为一个基本理念,着重强调在对学习评价时,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手段多样化。
新评价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及个人,尤其是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前不科学的评价观念,以实际行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评价时必须做到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又重视过程。不能求全,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表现,尽管每个学生的表现不尽相同,也应认为他的学习是有收获的,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