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A. 如何开发地理校本课程
从这篇文章,结合你校的情况
我校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摘要:新课程管理的三级体制,赋予了广大教师更广阔的课程开发的天地。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即地理校本课程。本文主要是对本校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 教学资源 课本资源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根据新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分为三个管理体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是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完善和补充,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开发相关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基于这样的条件下,我校地理也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以及自身的条件设计了以下的课程:
表一 地理校本课程
地理校本课程 课程名称 适用年级 总课时 课程类型
神秘的宇宙 高一级第一学期 16 选修
东莞市工业区位研究 高一级第二学期 8 选修
本镇城乡规划 高一级第二学期 8 选修
东莞市产业转型的思考 高二级第一学期 16 选修
二、校本课程设计的思路与建议
(一)制定目标、明确要求
校本课程的设计不能违背国家课程的要求,同时也不能随意地开设。因此,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够让学生“玩玩”就算。应该明确课程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最后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么成果。
1、制定目标
每个课程的开设都应该有一具体的目标。而地理课程的开设应该满足四个目标:
第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地理是一门研究人地协调发展的科学,任何有关地理的学习都应该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出发,让学生懂得只有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持续发展。
第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常情况下地理课程是每星期两节课,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的,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以及作为主人翁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源于对家乡的了解以及主人翁地位的认识,只有认识到本身的主人翁地位才有可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责任心。因此我校在校本课程的设计时特别注重赋予校本课程的地方特色,围绕家乡的建设,让学生出谋划策。
第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动能力。中学生处于一个“能力发育”时期,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有很多的想法,可是却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实施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曾受到什么打击而不感去实施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的行动能力就被扼杀了,总是“敢想不敢做”,从而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慢慢变弱。通过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通过学习“东莞产业转型”,让每个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让大家行动起来,把自己的观点通过书信的形式告诉市长。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高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东莞人的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行动能力。又例如“神秘的宇宙”,通过对有关科学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有关宇宙的更多东西,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而通过观测星座等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明确要求
校本课程是对现有课程的补充,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而作为一门课程,总不能学了就算,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一定程度。校本课程也是一门课程,是让学生学习的知识的课程,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要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掌握与该课程有关的一些原理,即并能口头阐述相关内容。
其次,明确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即课程评价方式。校本课程跟我们平时的课程有所不同,不一定要通过考试来表现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评价学习和表现成果。而只有老师明确了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学生才会有学习目标,才能更有目的地学习相关内容。如学习了东莞市产业转型后,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且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
(二)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1、立足课本资源,让课程更贴近所学内容
目前学生的知识来源离不开书本,但是书本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不足够的,因为课本的知识不可能将一个问题讲得太深入,或者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应用于实践中。也正因为这样,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扩充。
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都是源于课本,而又有别于课本知识的;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例如城乡规划,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是讲述了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城市地域类型的分布等。在学生对此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深入补充一些城乡规划的原则和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到该过程后再开展调查本镇城乡规划的情况,最后让学生尝试设计自己心中理想的家乡规划。这样的课程设计,既运用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2、立足生活题材,让学以至用
任何的知识只有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才是有用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往往是学了却不会运用,不会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缓解这个问题的出现。
如:很多同学都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工业布局的一般原则,但对于我们身边的工业分布却说不出其布局的优劣。因此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对城乡规划的进一步学习,可以了解更工业布局的原理,引导他们思考身边工业布局的优劣以及改进措施等。
3、借助各方教学资源,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很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时候都会遇到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如: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激发了很多学生对探索宇宙的兴趣以及对宇宙的好奇心,开设这样的课程也是顺应学生的要求的。可是很多学校却苦于没有望远镜而认为开设这课程没有现实意义;大家都认为开设天文课程就必须要有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月球、观察太阳黑子。也因为这样,天文的其他有趣部分(如星座、星云以及千奇百态的恒星等等)被忽略了。但实际上在整个课程中真正用到望远镜的几率并不多,使用的次数一般不会超过3次。
无疑,如果有天文望远镜的话,对开设这样的课程来说固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天文的范畴很广,不一定非天文望远镜不可,我们也可以立足于本校的一些资源,对学生讲述一些有关天文的其他部分。例如我校开设的天文课程主要是介绍一些有关宇宙的知识,比如说太阳系及其行星、美丽的星云、银河系、神州系列、中国的探月计划等等。
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月球和知道望远镜的原理,我们可以借助某老师自己拥有的望远镜或者组织学生到东莞科技馆去参观学习,以此解决望远镜资源缺乏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同样可以了解到望远镜的构造和作用,也能够了解到望远镜使用的知识。
(三)结合时事热点,开发校本课程
时事问题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时事热点还是一个高考命题的热点。因此作为学生群体,对时事的关心程度不比其他人群低。学生对时事热点的了解往往是来自网络、报纸,而对于这些报道的内容,因此往往是停留在知道的基础上,要他们进一步解析或者是提出意见、见解就显得困难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对时事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开设与时事有关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近几年来东莞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都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也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一个值得所有东莞人思考的问题。通过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东莞的产业发展历史、知道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以及东莞目前产业的情况、并且引起同学的思考——东莞的出路应该如何?最后,可以通过“给市长的一封信”的形式,提出我们对东莞产业转型的建议。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能为家乡出谋划策的责任感。
(四)重视学生兴趣,让校本课程更具活力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选修该课程学生的多少则从另一方面反映该课程的成功程度。对于学生来说,对课程本身的兴趣是决定其选课的重要原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心理学认为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开设地理校本课程的时候,应该注意学生兴趣与知识的结合,务求令到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对于浩瀚宇宙,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我们课本的知识我远远不足够的,因此符合开设地理校本课程的条件。那么这样的课程老师应该设计那些内容呢?我们可以先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宇宙的那些部分有兴趣,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分重点地设计课程的相关内容。
三、地理校本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一)现实性问题 我们设计的课程有很大部分是需要学生动手或者是实践的。如天文课程,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夜空中的星座,需要实地观测。但是由于我校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镇区,光污染比较严重,所以一般是要在没有云的夜晚才能看到几个比较明亮的星座,而外出观测则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因此是否能实施观测还需要很多现实的条件配合。
(二)资料收集问题 在地理校本课程中,有很多是需要资料调查和收集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有些资料需要官方提供,不容易得到,所以资料是否能收集得完整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三)时间问题 校本课程跟一般的课程不同,课程的课时不多,而在特定时间里是否能完成教学内容成了一个问题;另外由于有些内容是观测实践和资料收集,所以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些内容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以上是本人对本校地理校本课程的一些见解,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课程的内容上还须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附表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神秘的宇宙 东莞工业区位研究 本镇城乡规划 东莞市产业转型的思考
适用年级 高一级 高一级 高一级 高二级
总课时 16 8 8 16
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有关宇宙的相关信息;
2、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测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1、了解东莞工业的发展历史、工业布局形成的因素、及其区位选择的原因等;
2、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操。 1、了解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调本镇的城乡规划现状;
2、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本镇城乡规划的优劣,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以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1、让学生了解产业转型的原因和规律,并调查东莞目前的产业情况、存在问题等;
2、通过调查资料分析东莞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主题或活动安排 1、宇宙中的天体;2、太阳系的成员;3、四季星空和旋转星图;4、秋季或冬季星空观测。5、中国航空航天的历史(神州系列和中国的探月计划等)。 1、工业布局的一般原理以及原则;2、工业布局实例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3、分析东莞市工业的类型及布局的特点;4、分析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并形成论文。 1、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2、城乡规划案例分析;3、参观镇的规划办并收集相关资料;4、分析整理资料,形成论文。 1、产业转型的形成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2、产业转型的发展史以及产业转型成功的地区介绍;3、东莞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查以及资料收集;4、东莞目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5、讨论:东莞市的产业出路;6、形成学习性论文。
评价方式 观测感想 论文总结 “给规划办的建议” 论文“写给市长的一封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吴刚平,《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谭振华,《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7-8月版;
4、常国维,《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术论坛,2007年7月版;
5、宋立新,《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360社区网;
6、张甲敏,《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7、东莞市地理教研网;
8、中国期刊网。
B. 地理校本课程题目怎么定
1、立足乡土特色,充分展现地方风采
地理校本课程,应具有乡土性。泰州市位于里下河平原的南缘,是苏中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泰州又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是国家的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盛产水稻、棉花、油料、小麦、淡水鱼类等。泰州的银杏栽培历史悠久,产量全国第一。泰州还是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故乡。我校所在地沈高镇河横村,由于重视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在农业建设成绩显著,1991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光荣称号。今年3月23日,全国春耕工作现场会在泰州举行,家乡河横千亩双低油菜示范方引起与会人员的兴趣,姜堰市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油菜种植效益虽有所下降,但举办“菜花节”等文化活动,进一步调动老百姓种植油菜的热情,河横的农业旅游丰富了农业的内涵,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所有这些给我们的校本课程带来了十分丰富和宝贵的课程资源。鉴于此,我开设了“走进菜花节”、“湿地资源的优势”等校本地理课程。
2、注重教育效能,充分张扬地域优势
地理校本课程应具有教育性。要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突出家乡生态特色,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认识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并立志建设好自己的家乡。河横的绿色产品远近闻名,“河横”牌大米今年已获得地理标志性产品,在市场上价格不菲,供不应求,成为南极科考队专供大米,“三泰”牌酱菜如今也走俏市场,据统计上海每六人中就有一人选用“三泰”牌酱菜作为佐餐小菜,“如春”牌红心咸蛋也批量出口东南亚,成为海外华人青睐绿色食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教育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实践,得到了最真切的感受,加上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恰当引导,这种教育也更为深刻。
3、紧扣进代脉膊,充分挖掘人文资源
地理校本课程应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契合着时代的发展。泰州正在建设碧水长流、蓝天白云,清新宜人的“绿色泰州”,一个体现以人为本的美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泰州正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校本活动中紧扣时代讯息,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如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爷爷奶奶或村中的老干部,听他们讲讲河横发展的历史,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家乡河横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硬是肩挑背扛,把164个小丘陵平整成三千多亩的良田,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现在他们正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身边社会,更加深了对河横发展过程中人文历史内涵的理解,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就更强了。
4、培养探究意识,充分开发创新潜能
地理校本课程应具有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鉴于此让学生通过收集家乡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料,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能进一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C. 中学为什么要开设地理课程!
一、课程理念
(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为满足时代发展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学科基础,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精选学科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公民的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一方面提供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区域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了解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进一步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按照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普通高中课程的总体要求,建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了解现代地理科学应用技术与方法等不同需要。在统一要求学生共同学习必修模块的基础上,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模块中自主选修,还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学时和学校自主开设课程的学时进行相关地理内容的研究和学习。 (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突出开放性和实践性。高中地理课程的实施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加强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实践活动。除了课堂学习以外,高中地理教学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充分而必要的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讲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与合理应用,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四)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扩展了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丰富了地理学习的途径和手段。因此,应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地理课程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必须改进高中地理课程的既有评价方式,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综合评价要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以及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的结合。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总目标的三个方面囊括了基础性学习的全部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做人的必备基础,是今后适应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为了使总目标更具体,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分解,三个维度构成了高中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机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1)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地球作为宇宙中的天体,其运动和变化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地球上发生的许多地理现象与宇宙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人们把宇宙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后备资源和后备空间来源。
(2)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组成的。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汇集或在空间中的偶然结合,而是通过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等一系列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物质能量系统。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
人文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人口、聚落、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文化、旅游等组成的。地理课程应当反映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要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4)区域差异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突出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强调不同尺度区域在各种地理要素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区域差异,从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因此,课程目标规定学生要“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5)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地理信息已成为规划和管理、宏观决策、微观生产、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空间支撑信息,特别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许多领域的技术支撑。地理课程对地理学的这些新发展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强调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直观地、感性地认识“3S”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原理。
2.技能目标
(1)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技能
地理实践是学生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与地理规律的主要途径,也是获取地理信息、学习地理知识、研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手段。在地理实践中,联系生活,可以丰富地理知识内容;接近生活,可以涉及学生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
(2)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地理图表既能形象地显示地理事物的特征、空间位置和发展过程,又可把数据具体化、形象化、规律化,它不仅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及地理数据,可以获得有关地理事象的空间位置、联系及动态变化,地理事象演变,地理原理等信息。
课程标准采用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将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有机结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强调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表象。倡导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从而体验学习的过程和学会学习的方法。
1.获取、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例如: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收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影响的小论文等。
2.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例如:连续五天以上观测学校操场正午旗杆的影子变化,记录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模拟“选房购房”活动,通过上网浏览、收集广告资料、实地调查考察等多种途径,对几处商品房的区位、布局、设施、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3.表达、交流探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例如:观看介绍海洋的影像资料或参观海洋科普场馆,以“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为主题,举办一次演讲会;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问题的地理小论文,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包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1.培养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例如: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力,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收集世界和中国旅游景区的各种资料,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
3.树立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区域联系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培养具有世界观念和责任感的公民,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育新理念。在这方面,地理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例如: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不断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参观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园区、清洁生产的工厂、污水处理厂等,写一篇观后感;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针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的环境问题,开展调查,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D. 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包含哪些内容
课程是指学来校学生所应学习的自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E. 中学为什么开设地理课程!!!
古人为什么说天圆地方,因为不了解地理环境,地球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理是一个人的基本常识,地形、气候等知识是人类必备的,若只知道城市里有几条街道,家里有几件屋,那是无知
F.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计划与过抄去的课程计划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管理由原来的国家统一管理变为国家、地区、学校三级管理;课程设置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其鲜明标志,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又在过去已经开设的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新设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姑妄言之,如何在学生中有效开设好研究性学习课程,如何成功地开发好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能否落实好2000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面对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两个崭新而艰巨的任务作深度思考,结合近三年多学校在这两方面所作的种种努力和实践探索,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两者之间本身就有着相互关联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目的,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的表述是: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