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
⑴ 2001年颁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有哪些
http://wenku..com/link?url=f-JIP-vATWeZe4hYPQp5BA_UL4HwtQD_oRkC7
仅供参考
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01年和2011年的区别
主要学习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相对比2001版的有以下几点变化:
引言
2001:英语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英语教育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011: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养。英语课程对青少年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总目标:
200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2011: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
3.基本理念:
200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2011:
注重素质教育,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
4. 课程性质
2001: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主要语种之一。英语的学习既是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发展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2011: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5.评价建议
2001: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注意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2011:
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
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形成性评价要有利于监控和促进教与学的过程;
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
合理设计和实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然后是在目标啊,语言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有了很多改动。
⑶ 谁有《200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文件,发给我
网络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⑷ 2001年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有吗
没有,但那时有《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⑸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与2011年版比较研究!应该怎么去分析比较!侧重点!
【新旧课标比较】
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 “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版西游记第十三回概括100字左右
唐僧辞别唐太宗西行。出巩州城,夜登双叉岭,被虎魔王部下擒住。二从者被生吃,正当内要害唐容僧时,被太白金星救了。在岭上,遇到猎户刘伯钦,打死老虎,并请唐僧去家里过夜。
第二天,刘伯钦护送唐僧行至两界山,正待与他告别,忽听到感声如雷:“我师父来也。”
⑺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考试的结果既是考查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水平是否达到《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 教育
⑻ 2001版和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有什么异同
最新的小学复科学课程标准是2011版义制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⑼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依据是什么?
2001年开始执行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实验稿”三字说明是一次课程方面的教育改革实验。将课程改革定为“实验”,体现的是变革现实理想与科学探索态度的结合。教育实验大致过程是:以新的理论作指导,设计实验措施,根据研究目的,在自然条件下,有计划地贯彻实验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就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或重复实验,证明、修正或证伪原来的理论假设,揭示教育因果关系,改进教育现状。此次实验历经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终于在2011年定稿出版。修订的依据大体有如下几点。
1.十年中,教育部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调查。2003年教育部对实验区教师、教研员,就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建议,开展了第一次调查。2007年为配合《实验稿》的修订,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在29个省市42个国家级实验区的城市、县镇、乡村,对不同办学水平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问卷调查。这次调查规模大,内容丰富。问卷分客观题与开放题两种。对客观题的选项作频度分析,对开放题的问题作出归类——这些问题不作任何二次加工,真实保存原样——再对问题的类别作频度分析。修订组根据整体性的统计分析开展修订工作。
2. 修订组收集了十年来报刊书籍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对《实验稿》的教育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作出判断。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进行了多次听课考察,实地了解实验状况,听取各种意见,研究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经验。修改过程中,教育部还多次组织多学科专家、作家、院士、社会人士“会诊”语文课程标准,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
3.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作为标准修订的基本指导思想。
4.研究十年来世界教育的新变化、新进步,了解别的国家母语课程、母语教学的新发展,据此调整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具体建议。
二、《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了《实验稿》的哪些基本精神?
经过广泛的而又长期的实验检验,广大教师与专业人士基本认同《实验稿》,支持《实验稿》的理念、目标与内容。所以,这次修订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 “课程的基本理念”上面。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 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这一理念追求的是语文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忽略任何一面,也不宜以“某一方面为核心”;这些素养要求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及学段目标内容里。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严格说,由于主体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很难说自己能够“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特点”,所谓“正确把握”也只是一种愿望。只能说我们学习历史,正视现实,规划将来,在现阶段对“语文教育特点”有如下认识;
(1)重视人文内涵的深刻影响,又尊重学生感受的多元;
(2)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3)重视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4)特别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据此开展语文教学……
这些认识基本上是语文教师、语文课程专家的共识,是现阶段里我们都认可的“正确把握”。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定地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 “平等对话、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些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表述,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具体说明和可操作性保证,是语文教学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语文课程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主题。处理好了,语文教学既有丰厚基础又有现代活力。语文课程的开放与活力还体现在“以校为本”的课程发展,体现在教师对语文课程更新发展。在当代中国语文教学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教师,在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运用上,从来不墨守陈规,常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实践创新。
有了这几条理念,学习与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可能就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