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课程标准
㈠ 公开课《谁的本领大》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在不同情况下人物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说话语气及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领悟文章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人物在不同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同内心活动及说话语气。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上课会听、敢说、勇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激趣设疑,情境导入。
二、 品读课文,感悟道理。
(一) 学习课文1---3自然段。(第一回合:脱衣服)
1. 自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本次比赛的规则是什么?(用横线划出)。
2. 面对这样的比赛规则,风和太阳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3. 再读课文1---3自然段,用“ ”画出风说法和做法的句子,用“ ”画出太阳说法和做法的句子。
4. 想象风和太阳在说话时的心理活动,品读人物语言。
5. 如果这光照在你身上,你会觉得怎样?会怎样做?
6. 评判第一次比赛结果。
(二)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第二回合:推船只)
1. 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用“ ”画出这次比赛的规则。
2. 同桌共读用“ ”画出太阳说法和做法的句子,用“ ”画出风说法和做法的句子。
3. 品读人物语言。
4. 评判第二次比赛结果,比较阅读,感受人物在不同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同内心活动及说话语气。
(三) 揭示主题,领悟道理。
三、 分角色朗读,深化主题。
1. 小组合作读。
2. 男、女生读。
3. 分组读。
四、 课外拓展阅读。
《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骆驼和羊》
五、 板书设计:
6 谁的本领大
太阳 风
可以发出强烈的光 能“呼呼”地吹
各有千秋 各有所长
课后反思:
课文6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都说自己的本领大,然后通过两次比赛,认识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这篇课文共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生字、二类字,读通课文,并能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概意思,学习5个生字。第二课时要求学生能够品读课文,感受人物情感,能够体会人物在不同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同内心活动及说话语气。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课时学习剩下的生字并做《两导两练》。现在我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谈谈设计本节课的意图及上完课后的反思。
《语文新课标》中仍然强调识字写字是低段的教学重点,并且对写字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扎扎实实指导学生写字,强调写字质量。在阅读方面,《课标》中强调低年级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学会朗读,要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低段重在“学”,学会默读,理解并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表达特点。低段要求学生能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和不同标点的语气。
依据《课标》精神及本节课的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时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目标1重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能够体会在不同情况下人物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说话语气及内心活动,进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入,我利用儿童喜欢的课文贴图来创设情境,引出风和太阳各有各的本领,进而提出问题“他们到底谁的本领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阅读欲望。接着创设比赛情境(品读课文分两个部分),请同学们来当小评委,制定比赛规则,评判比赛结果,并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勾画,通过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人物心理,体验人物情感,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第三部分,分角色朗读是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本想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来进行语言的内化,可是时间紧,收尾很仓促,没有让学生很好地发挥。针对以上问题,我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新课标》,把握好学段目标,扎扎实实落实目标。
2.把握好教材,多想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能够深入挖掘文本,提出和鼓励学生提出有创造性的、有价值的问题。
3.关注课文特点,能够将文本作为范本,引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
4.“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上是我教完本课时的一点想法,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㈡ 如何提高学生品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考阅读题更侧重的是阅读能力的测试,这也充分体现了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程度。在中考语文答题过程中,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尤其是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偏重于主观表述题,由于答题不得要领,学生失分颇多。
一、明确阅读的重要性
抛弃错误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实际能力的重要窗口,阅读能力反映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今后是否能适应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需要。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不仅如此,阅读还是识字积词、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泉州市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占了40多分,它直接决定了学生升学的命运。同时,还要让学生改变语文只要死记硬背或临场发挥就好了的错误认识。让学生们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思维形式,做到勤于动脑、动手进行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明确阅读要求
养成阅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要求。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7.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8.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9.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10.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教师让学生明确以上这些对于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在做阅读题时就会有针对性,就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不会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叮。学生明确了阅读的要求是迈出了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阅读教学中,我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要求,以教材为范例,把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进而在认真反复的品读中发现问题,提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学生少走了不少弯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对于这个“例子”广大教师要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具体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
同时,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要致力于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是预习,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才能够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等待老师答疑解惑。其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标注”,如对关键性字词、重点语句等进行圈、点、勾、划。遇到不懂的字词、语句也要标明,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同学,养成这些好习惯。此外,必须在书本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疑惑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在疑问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古人也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要求学生要多读,虽不能读到百遍,但至少也要读三到五遍,从浏览到精读,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无论通读、翻读、查读、跳读,注意力越集中,目标就越明确,效果也就越明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过程中,还要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把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学课文与学生活、学做人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阅读和应用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三、重视名著阅读
厚积才能薄发
阅读教学仅靠课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在课外阅读建议中列举出14部名著,其中童话、寓言各2部,诗歌1部,散文1部,长篇文学名著中国3部,外国5部。
2004年以来,泉州中考语文试题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一年比一年更重视。考查范围集中在六部中外名著,内容丰富,形式灵活,题型多样。
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在现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中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阅读名著已成为中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并将名著阅读训练系统化、科学化。每学期伊始都要求同学们购买名著或借阅名著,并做好不少于20篇的读书笔记。由于学生素质不同,教师可以给语文底子稍差些的同学规定阅读任务。也可以让这些同学口述某些章节的内容和自己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或者问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在同学口述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对于文学功底较好的同学,老师要求这部分同学详细地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及时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鉴于此,我挑最精彩的名著情节,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讲名著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提高大家对名著的认知度。在多媒体教室,寻找名著中相应的视频播放供同学们观看,加深名著在他们脑海中的印象,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效果还是不错的。笔者细心发现不少学生,如果能够喜欢阅读名著,认认真真读完我们推荐的名著,认认真真的写好读书笔记,那么做现代文阅读题,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所以说,厚积才能薄发。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在八年级这个阶段,学生面临地理、生物会考,大家压力相对较大,老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督促学生阅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会有一定的阅读效果。诚然,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勤于总结,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定会找到更好的方法、途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㈢ 为什么要给孩子读名著
菁妈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就是西游记,再大点看红楼梦,可能也是从小看名著,让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工作后一些从事文书和演说方面工作,工作上也是如鱼得水。
现在我们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周末带孩子去书店也成了重要的休闲活动之一,各种各样的书本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我们要不要也给孩子看一些名著呢?
《西线无战事》'死者的遗嘱不是要报复,而是要永远不再有。'悲伤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我们。”十年生死两茫茫,当时只道是寻常…”“那曾经使我悲伤过的一切,也是使我热爱过的一切。”
而之后微博上一个话题火了起来。“看詹青云觉得要多读书”詹青云成了年轻人的偶像。
现在教育部在课程标准里对于每个阶段的学生应读的数目和篇目都做出了罗列,每个学期语文老师也一定会给孩子们推荐合适孩子阅读的名著,如果能够按要求读完,绝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菁妈寄语:想让孩子做一个灵魂有书香气的人就培养孩子从小读名著吧。在名著的熏陶下让孩子插上梦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