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模式
『壹』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 the objectives model )也称“工艺学”模式,它是指将课程目标的设定视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这种模式发端于 20 世纪初期的科学化课程开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博比特( Bobbit )、查特斯( Charters )等人扮演了旗手和奠基者的角色,经过他们对这种模式的前期理论铺垫,到 20 世纪中叶,美国的另一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Ralph Tyler )将这种模式发展极致,泰勒构建的课程开发模式成为目标模式的经典理论,后继者在泰勒的理论基础上又对目标模式进行了修正和充实。
(一) 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
1 .实用主义哲学的价值论基础 课程设计模式是在一定的价值哲学基础上所构建起来的,目标模式无论是原初的雏形,还是后期的“完形”,始终遵循着实用主义的价值准则。这不仅是因为目标模式本身带有实用主义的“血缘”,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状况为目标模式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性依据。
2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效果律”及“练习律”构成了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选择与组织、评价的经典性程序,其中,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这样,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而广泛。
(二)目标模式的经典性形态——泰勒模式
1 .泰勒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课程设计科学化运动中产生了目标模式的初始形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课程脱离社会现实的状况,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后,美国课程发展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计划才使课程的科学化研究在实践中正式展开。八年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拉尔夫·泰勒在对“八年研究”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其基本原理全部囊括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它是被公认的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经典性形态形成之标志的不朽巨著。
泰勒是围绕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来阐述他的理论的。他认为,这四个问题是在任何课程设计中都必须回答的。这四个问题是:
①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④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
泰勒并不试图具体地回答这些问题,在他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因教育阶段与学校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于是,他主要侧重于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程序的探讨。众多研究者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
2 .泰勒对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和目标模式的建构
( 1 )目标的确定 泰勒原理中的目标确定原理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三个来源。泰勒建议课程设计者应以三个方面的来源为依据制定一般的教育目标。一是学习者。泰勒主张教育目标的确定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泰勒主张在教育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必须从社区及大的社会背景分析当前的生活,不要让学生学习过去重要但现在已没有意义的内容。三是学科。泰勒认为,学科专家应考虑的是某一学科在普通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对一般公民的用处,而不是以培养该领域的专家为目的。第二,两个过滤器。泰勒建议以社会哲学和心理学作为对这些目标进行筛选的过滤器。
( 2 )经验的选择 关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泰勒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第一,为了达到所规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须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于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几种结果。除此之外,泰勒还阐述了有效的学习经验的四种特点:第一,培养思维技能;第二,有助于获得信息;第三,有助于培养社会态度;第四,有助于培养兴趣。
( 3 )学习经验的组织 关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即“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原则 ,以确保学习经验的循序渐进性、相关性。同时,泰勒提出了最高层次、中间层次以及最低层次上的结构要素。
( 4 )结果的评价 泰勒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的过程。他提出了从教育目标到评价情景再到评价手段的过程和程序,即首先应明确教育目标,然后确认评价情境,在此基础上确定、选择评价手段。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其中,教育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
(三)目标模式的变形、发展及完善
目标模式继泰勒原理之后产生了多种变形,经历了不断被改造、修缮的过程。塔巴( Hilda Taba )、惠勒( Wheeler )、凯尔( John F. Kerr )等人都对泰勒模式进行了改造、发展,完善了目标模式。
1 .塔巴模式 塔巴坚持泰勒原理的直线式课程设计过程,并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于1962年提出课程设计过程的八步模式:( 1 )诊断需要;( 2 )建立目标;( 3 )选择内容;( 4 )组织内容;( 5 )选择学习经验;( 6 )组织学习经验;( 7 )评价;( 8 )检查平衡与顺序。
2 .惠勒模式 英国课程专家惠勒于1967年在其《课程过程》一书中将直线式目标模式改为圆环式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的课程设计路线同样以目的、目标作为起点,然后循序进行的是: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内容——组织、综合学习经验与内容——评价,然后再回到目的、目标,对其予以调整,进行新一轮的课程设计过程。在目的、目标的确定阶段,惠勒采取的程序为,首先将一般的目的分析成终极目标,然后将每一项终极目标分析为若干个中间目标,再依据中间目标确定短期内能够达成的近期目标,最后,依据近期目标设计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
3 .凯尔模式 英国著名课程专家凯尔从内部结构层面对目标模式予以更为具体化的分析、阐述。这一模式包括四项要素:目标、知识、学校学习经验和评价。对于目标,凯尔认为课程目标是学校活动的预期结果,是课程研制和设计的逻辑起点,并有学生、社会、学科三个来源。除了以上与泰勒模式的相似之处以外,凯尔在目标选择和确定上还划分了目标的种类,并将布鲁姆的学习行为目标分类法引入课程目标确定过程;在知识上,凯尔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将它们组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关于学校学习经验,凯尔认为应该包括学校安排的社会机会、学校社区活动、师生关系、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及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等;评价则包括对目标可行性、内容及方法的恰切性和有效性的判断。
(四)对目标模式的评价
1 .目标模式的历史功绩
首先,它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至今最具权威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为课程设计的探究奠定了基础;其次,由于目标模式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它为随后的课程设计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南。正是基于这些,目标模式在理论上是权威性最强、影响最广泛、运用最普遍的课程设计理论之一。
2 .目标模式的弊端
首先,目标模式受工业管理理论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强调技术控制;其次,目标模式过分强调明确而具体的预设性教育目标,这使得设定的目标成为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而对于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以及目标的动态发展欠缺考虑。同时,预设性的课程必然难以与学生发展的长期性、综合性、渐进性以及累积性等特征相融合,而只是一味地将学生加工成所需的某种规格的“标准件”,这种视学校如工厂的隐喻容易造成学生个性的扭曲。
『贰』 幼儿园课程设计可以有哪几种模式
一、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混同 “一会儿说目标必须在前,一会儿又说目标可以在过程中生成,到底怎么回事?”这一问题里前后提到的“目标”其实不是同一概念。所谓“必须在前”的目标明显是教育目标之义,而“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则是课程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是两个关系密切但却存在区别的概念,他们分属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不同层次,课程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在教育目标的制约下,具体体现课程开发与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它构成了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亚目标,它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性质和方向。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所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它是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在幼儿园阶段的具体化,是我国所有幼儿园必须遵循的。这一目标当然是在教育之前即已确定,这是没有疑义的,没有目标指引的教育活动是不存在的。 教育目标的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概括性,要让其实现,需要经过复杂的、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把教育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是极其关键的一步。 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桥梁。由于课程开发者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在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来源──社会的需要、儿童的需要、学科的要求上各有偏重,便产生出了“社会本位”、“儿童本位”、“学科本位”等典型课程观及其他种种折衷性质的课程观,同时也产生出多种相应的课程目标形式。这些课程目标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或呈现方式,如有的是规定性的,在课程之前预先定下课程结束后儿童应发生的可见行为的变化,这就是行为目标;而有的是唤起性的、非规定性的,不表明学生在学习后会产生什么行为,而宛如是学习的主题或情景,学生围绕它展开个性化的各种反应,如表现性目标;有的是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如生成性目标等等。同时,在不同课程目标下的课程实践也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多种多样的模式,如行为目标对应的“目标模式”,生成性目标对应的“过程模式”等。 应当看到,教育目标转化为明确的课程目标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工作,决不是一个简单推演的过程,它需要对儿童、对社会、对各学习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缺少任何一方面,课程目标的制定都不可能成功。有时看来没有争议的教育目标,一旦具体化,却看法不一。比如,谁都承认幼儿要全面发展,然而对体、智、德、美的内涵却往往理解各异,为此,幼儿园课程目标以及展开的教育活动常常五花八门。除质的问题之外,课程目标的量也需要一个恰当的“度”,如过多过细,将捆住教师和儿童的手足,但过于概括、泛化,则让教师无从把握。 二、关于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是一种以应用科学管理的原则而建立的、在课程实践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课程范式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被称为“行为目标之父”。这一范式注重“行为”,以预先确定的精确、具体、可操作的行为目标来预测学生的变化和评价课程的成败。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课程长期以来是这样运作的:以课程目标导向来选择内容、组织教育活动、实施教育评价等,这是比较典型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的长处主要在于: (1)课程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教师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
『叁』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是什么
‘泰勒原理’被公认为
课程
针对目标
模式
的不足,一种新的
设计模式
应运而生,这就是
过程模式
。
『肆』 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两种课程设计模式差异
看你的mysql当前默认的存储引擎: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storage_engine%';
你要看某个表用了什么引擎(在显示结果里参数engine后面的就表示该表当前用的存储引擎):
mysql> show create table 表名;
『伍』 课程编制的泰勒模式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即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相关:泰勒模式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第一,合目的原则。必须符合既定的目标。
第二,适时原则。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三,整合原则。必须把知识、经验和活动统一起来。
第四,经济原则。尽量选择课时少、负担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实现目标。
第五,量力原则。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范围。
第六,结构原则。要保证各部分内容之间恰当的比例。
第七,灵活原则。所选内容应根据需要灵活变通。
(5)课程设计的模式扩展阅读:
相关延伸:课程设计的含义
关于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的含意众说纷纭。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课程研究取向。
不同的关于课程设计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取向的,如普拉特(Pratt)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这包含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黄政杰,1991,85页);
另一类则为理性主义取向,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设计是指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材等都属于课程设计活动。
新近的对课程设计的研究成果则试图综合这两种观点。如《简明国际教育网络全书 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定义为“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并指出“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
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 其中,所谓广义的层次大致相当于理性主义的课程设计取向定义,而具体的层次则相当于技术取向的课程设计定义。
但也有学者认为除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设计外,还存在一个更微观的课程设计层次,并且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陆』 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
我觉得选B ,杜威是持儿童中心论,教学要考虑儿童的需要,设置问题情景正是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景学习理论是以杜威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
『柒』 教学模式是为课程设计,教材设计,课堂教学建立的一种结构
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捌』 优质的研学实践在课程设计的学习模式应具哪些特色
优秀的课程实践,需要建立的学习模式就是需要多样化和针对性。
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学习模式。
『玖』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显著缺陷是工具化倾向和什么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显著缺陷是工具化倾向和()
A.目标性
B.抽象性
C.机械性
D.具体性
正确答案:C
『拾』 课程设计模式最经典最常用的是哪种
泰勒是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界最杰出的研究学者之一。他在对"八年研究”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即泰勒原理(目标模式)。 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课程编制的4个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