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 2020-11-29 21:37:30

❶ 新课改下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低效”是经常出现的一大顽疾。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毫无乐趣和生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是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结合高效课堂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构建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精心备课,打实高效课堂基础
1.认真学习新课标,准确把握教材编排意图
如在中国古代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个学习主题下,列出三项内容标准:①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②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③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 ①项用了“了解”这一行为动词,属于最基本的“识记层次”。“政权分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而三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表现统一与割据矛盾最为典型的时期,很具有代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统一”与“割据”这一矛盾核心,这样我们都能把握住中国历史上的这个重要历史现象。“民族融合”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第 ③ 项用了“概述”这一行为动词,属于理解层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历史现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人通婚”等措施,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实行,在语言和血缘上消弭了民族界限和隔阂,对于民族融合起到了直接的促进意义。
2.认真分析学情,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需要
初中历史学科寓知识于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之中,历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好学生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在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兴趣当中完成知识的预习。使课堂教学预习先行,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教师由此根据“学情”作出判断,设置教学环节。课堂通过质疑、小组评价、当堂纠错、矫正反馈等环节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达成目标的过程获得方法、体验成功,这就是高效课堂所要求的学生“进步”和“发展”。
二、认真组织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
1.课堂提问要有思维价值,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在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中,老师为解释变法失败的原因,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⑴有皇帝撑腰,并得到部分读书人支持的变法是否成功?⑵为什么作为最高统治者光绪帝支持的变法会失败?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好像没有思维价值,实际上它的价值在于为第二个问题服务,对第二个问题有启发性。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获得“没有发动人民群众”这一信息。课堂提问把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形成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2.重视学法指导,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历史教材《大变革的时代》,由标题剖析入手,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具体寻找思维的切入点、问题的探究点。时代是具体指哪个历史时期?推动变革人物是谁?变革的措施、作用、意义是什么?变革的方向是什么?变革的对象是谁?变革的动力是什么?变革具备了哪些条件?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3.加强对课堂活动的管理,控制好课堂节奏
曾经听过一堂年轻教师上的《张骞通西域》公开课,里面有个情节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前往西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几个表演的学生又是忙换装,又是忙看词,上讲台后由于地小人多,“汉武帝”帽子又被碰掉了,笑的台上台下都合不拢嘴。这样的课组织的不紧凑,看似热闹,实际是混乱,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益。这种“表演”,对于课堂目标的完成帮助不大,学生从中也学不到什么,甚至还会起反作用,耽误了教学进度,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课堂上需要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做到课堂充实有效,重难点突出,教学环节安排也要有的放矢。
4.教师要敢于“放手”,真正实现高效学习
我在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处理难点问题“辛亥革命的成败”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除了得到“成”和“败”的结论外,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如果孙中山不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了?”这个问题提出的非常好,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最终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否完成”这个革命目的上,真正到达了问题讨论的作用,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敢于对历史事实进行假设,是学生辩证思维的突破,突破了历史遗存,突破了书本的禁锢,是“开放”课堂的结果。
但是,课不管怎么上,我们总得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这一节课应该让学生在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有哪些收获,让课堂变得开放一些,采取多种方式授课,讨论、辩论或者是通过角色演绎来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以更好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历史学习的内容很广泛,对史料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在历史教学中,要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而言之,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认识层面,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要发生改变,顺应时代的发展,重新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历史的教与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情感、意志、能力、心理、思维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高效课堂体现了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应该成为我们历史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❷ 什么是中学历史课标中的知识

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一点认识

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和认识高中历史课程,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进行历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广大教师在实施历史课程的实践中应该好好把握的。下面本文将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依然注重“基础性”

在以往的概念界定中,更多的是把基础教育范围定义在九年义务教育,只是少数人把高中阶段的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范畴。而这次的课程改革,把高中也归入到了基础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就说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由此可知,高中历史课程依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依然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坚持基础性”。这种基础性,不仅仅是历史知识上的基础性,更应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基础性。

高中历史课程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可以说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之一,要为学生进入高层次的教学学习做铺垫,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基础。因而,《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把高中历史课程定位为一门基础课程,这对于指导历史课程改革、教学等,都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比较,具有独特的“历史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以历史学知识为载体的,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课程有独特的“历史性”。历史课程中的历史知识具有时序性、过去性和一度性等特征。这些特点可以说是其他学科知识都不曾具备的,是历史知识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也决定了历史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与差异,同时也决定了与其他学科课程有巨大的不同。基于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历史课程在教育目标、教育功能等方面也与其他学科课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注重历史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只有历史课程才能很好地实现这些教育目标。

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不能等同于历史学,更加强调其“历史教育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虽然是以历史学知识为载体的,但这并不是说历史课程就等同于历史学,历史学重在进行历史研究、穷尽追寻,而高中历史课程更加强调的是其历史教育性,教育已经被论证的知识。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它需要历史学研究的支撑,却不等同于历史学的研究。历史学研究立足于争鸣和创新,而历史教育立足于传承和行动。以往的教学大纲更多是注重历史学知识的专业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说道:“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这种过于强调历史学知识的专业性,导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等现状。

高中历史课程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系统历史知识的课程,它应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帮助学生发展的课程;高中历史课程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课程,它是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基础课程,应摆脱长期受大学专业历史教育模式和历史研究成果(模式)影响的束缚,不去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内容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它应只向中学生介绍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知识,构建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和中学生学习需要并有助于学生发展(终身学习)的课程新体系。

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公民教育,同时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课程将公民教育列为课程的基本功能,公民教育功能的正确定位,适应了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世纪历史教育的重大进步。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公民教育目标,形成了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将对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产生重要的影响。加强历史课程公民教育目标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历史学科的课程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师公民教育观念的形成。

与以往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我国历史课程标准开始用公民教育的理念解释历史课程的功能、性质,公民教育己成为历史课程目标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公民教育目标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人文性,体系结构的层次性和深入性,教学规范的系统性、可操作性,体现了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历史课程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体现“人文性”。人文性是新课程的鲜明特征,而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其人文教育的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历史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其学习和探究的对象主要是人及人类社会的活动情况,人和人的活动是历史学科关注的中心,这就奠定了历史教育人文性的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历史教育应承担起新课程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因而,历史课程注重历史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具有“生本”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历史课程同样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亦即“注重人的生命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强调了高中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体现多样性”,指出历史课程要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以上这些课程基本理念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❸ 初中历史新课标体现的主要理念有哪些

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首先,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

❹ 高中历史课标和初中历史课标的区别

一、特点不同

1、高中历史课标:构建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类课程所组成的课程体系,并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2、初中历史课标:从基本问题出发,选用合适的案例。所选案例经典而简练,且与前面的理论阐述互相照应,既有正例,又有反例(或者说是不完善的案例);以场景式实践,提出可行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改进建议,使教师能够豁然开朗。

案例与评析,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与广大一线教师的话语习惯、思维习惯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场景式的路径引领。

二、出版社不同

1、高中历史课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初中历史课标: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三、内容上不同

1、高中历史课标: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启示。

2、初中历史课标:集中提炼、破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和突出问题,让问题“露”出来。然后,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理论解读,力求彰显前沿视野、理论深度和实践路径,从而让理念“立”起来,让教师对理解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获得明朗而切实的答案。


❺ 中国初中历史教科书有几个版本啊急急急急急,谢谢!

中国初中历史教科书有5个版本:人教版 、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四川教育版、岳麓版。

2017年9月1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扩展阅读:

我国在2001年之前使用统编教科书,由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使用。2001年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发布,教科书可以由各出版社出版,再由教育部审定通过使用。

2012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这项工作从2012年开始,到2017年上半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历时五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

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握《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积极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❼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之间有什么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的关系就如同孙悟空与如来佛的关系:教材内容的编写和结构、风格的设计都必须依据和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和原则。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活动基本纲领性文件,明确规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由此,教材只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和教学之间联系的纽带。教材是手段,课程标准才是目的。任何版本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都跳不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如同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处理两者的关系:
首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只有认真通读和领悟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把握教学。如此,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最终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到全面发展。
其次,认真研究教材
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教材的特点,拓展和优化教材内容。
1.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
针对岳麓版教材的专题性,某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开来,为使学生对历史形成整体认识,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如:必修一第13课鸦片战争和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对必修二中洋务运动的关系。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清政府的残酷盘剥,困苦不堪的人民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推进洋务运动开展的两个主要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在遵循课程标准原则的基础上,理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构建清晰知识脉络,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时间和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历程和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2.补充历史资料,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在教学活动中,为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可以适当补充教材以外的历史资料,如:图书文字、图片、漫画、音乐、影像资料等等。使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比如:必修一第16课辛亥革命中,在讲述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引用了影视资料《阿Q正传》,并通过分析故事中背景和人物的形象、对白和结局,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导致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时还可以补充鲁迅的文章《风波》、《药》,使学生产生对革命者的英勇献身精神的敬仰,认识当时历史背景下革命的失败以及革命者不被人们理解的悲哀,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立足课程标准大胆使用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教学,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到更好发展。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