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嘉县亢村镇亢南民族学校成绩单
『壹』 亢村的介绍
亢村镇抄位于获嘉县南部。袭辖亢南、亢西、亢北、王官营、刘固堤西街、丰乐屯、新城、牛屯、府庄、刘固堤东街、王朋庄、李道堤、夹河、郭堤、山头王、小王庄、贺庄、王贵楼、红荆嘴、大毛庄、吴厂、小毛庄、郭寺23个行政村。京广铁路、焦枝铁路、新郑公路、新焦公路、107国道过境。境内有明礼部尚书夏言手书渡河词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水·获嘉产业新城由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科教园区内的金水总部产业园和位于获嘉县亢村镇的“飞地经济”产业园组成,总投资约70亿元,总占地约3050亩,其中金水总部产业园占地约50亩,获嘉县“飞地经济”产业园占地约3000亩。金水·获嘉产业新城是两区县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采用“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互利共赢的跨区域合作项目。该项目计划到2015年年底,完成500亩起步区的企业招商入驻工作,力争5年内形成统筹在金水区、生产在获嘉县的总体格局,实现园区规划科学、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集聚效应突出的总目标。
『贰』 获嘉台球桌
你好,开台球厅很容易,你在获嘉开台球厅的话,可以到郑州看看,郑州有个卖绅士台球桌的地方,名气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台球厅用的就是他们的,全称是“郑州绅士台球桌”,你上网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获嘉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于新乡市管辖;北依太行,南临黄河,距省会郑州60公里,东至新乡市15公里,西邻焦作30公里,是中原经济区新、焦、济产业带上的节点城市。县域面积473平方公里,辖8镇3乡,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219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
夏朝时属夏部落管理,县境属冀州,称宁邑。境内人民积极参与治理为害多年的洪水(苏章营村,今存有群众为纪念尧舜禹在此治水有功而建的“尧舜禹三元宫”,今名“尧舜禹纪念馆”)。[2]
商朝(前1600~前1046) 前1600年,商建立,县境称宁邑,属冀州。从境内东张巨遗址发掘的石斧、石铲、带齿蚌镰、骨簪、骨锥、大鹿角、动物牙齿化石等文物来看,当时境内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前1046年初,周武王姬发怀抱其父文王木主,率领八百诸侯在孟津北面渡过黄河来到境域(当时的宁邑,今获嘉县)。不料恰遇“天降大雨”且“三日不休”,儒雅相父(姜子牙)说这是“天润我军”,武王遂命令全军驻兵于宁邑“修兵练武”,为灭商作准备。在大战前夕,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在今县城东北2.5公里处让士兵积土成丘(即今天的“同盟山遗址”,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丘上设坛盟誓,为“牧野大战”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历史上称此丘为中华第一坛,后人称此丘为“同盟山”,并在山上修建武王庙,以示纪念,此庙为周朝第一庙(全国唯一)。前1046年2月5日,周武王亲率佩甲之士4.5万人、敢死队3000人,并与早已跟武王结成联盟的其他封国军队相配合,在殷都的郊外牧野与纣王的军队展开了生死大决战。
周武王伐纣会盟诸侯于此,捧土筑坛,誓师盟誓,谋成牧野之战,留下了同盟山、武王庙等诸多文化古迹。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武帝讨伐,获吕嘉首级,遂以其地置县,赐名“获嘉”。获嘉是宁氏的祖根地。[1]
西周(前1046~前771) 西周建立之初(前1045~前1041),周武王为纪念在“宁”修兵练武,遂更“宁”为“修武”,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并把其分管区域设为邶、卫、鄘三个小诸侯国,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治理,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境域属鄘国,后属凡国。前1038年,“三监叛乱”被平后,遂撤“三监”并为卫,封武王弟康叔为卫侯,境域属卫国。前1035年,周朝进入“成康之治”的强盛时期,境域内政治、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地民间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产生了大量的歌谣并且广为流传,以致于到了春秋能吸引大圣人孔子游历卫地,并将流传于此地的部分民歌、民谣收集编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其中《鄘风》篇中的诗歌就直接产生于境域广大地区的民间。前841年,各诸侯国推举共国(今辉县市)国君共伯姬和代理朝政,史称“共和元年”,境内开始使用确切纪年。前827年后的“宣王中兴”时期,施行“不藉千亩”,废除藉田典礼,境内农业得到发展,冶铜和铜制器具在境域先后出现。
东周(前770~前221)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初,境域称宁邑,属卫国。卫武公(卫康叔10世孙)任卫国的国君时期(前770~前757),将其子季亹(为宁姓的受姓始祖,张巨乡李村东北角有季亹墓,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封到境域内的邑治(今徐营镇宣阳驿村),食采于宁。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于蔡丘(今兰考、民权之间),制定修筑黄河堤防盟约,由武陟经获嘉、新乡、延津到封丘的黄河堤防筑成(今县境南部有其遗址,旧志称其为古阳堤、太行堤,西自张堤村,经梁堤、固县、古墙、忠义、亢村、刘固堤、郭堤、山头王至李道堤出境)。前635年,周襄王“将阳樊、原、攒茅之田赐给晋文公,包括修武(今获嘉),通称南阳(今南阳屯村有其遗址),属晋国。楚国有个大夫叫伯贲,因犯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国君就把晋的南部苗邑(即世传的“苗庄王城”,今张巨村西的齐州故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封给贲皇作食邑,陈庄就是苗庄王的花园。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南迁大改道。前507年,孔子的著名学生十哲之一——卜子夏,在时称晋国南阳的南阳城出生。前498~前484年之间孔子在境域活动约五、六年之久,居住在卫国贤大夫籧伯玉退隐时的居住地(今巨柏村)。当孔子在卫国不能展其志,便带其部分弟子从获嘉出发,顺驿道沿黄河北岸到境南18公里处(今亢村),其弟子陈亢病卒于此,其村名遂改为亢村。前570年,晋大夫祁黄羊,任人唯贤,外举不避仇,荐自己的仇人解狐任南阳令,境内传为佳话。战国前期,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境域属魏。期间,各诸侯国连年争霸,最后出现“战国七雄”,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壮大自身实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前400年,卜子夏逝世,在世期间对《诗》、《书》、《易》、《礼》、《春秋》皆为之注疏,并为《诗》作序,在《礼》中著有“礼仪丧服”,与冉雍等合著《论语》一书。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今邓庄村有其陵墓,城内新华小学对面有其祠堂。春秋末期,宁氏族中宁赢、宁子、宁跪、宁静、宁俞、宁相、宁殖、宁喜皆为大夫,宁戚则被齐桓公拜为相卿。前273年魏割南阳于秦,境域仍名南阳,属秦国。[2]
秦(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王朝废除周代的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境域时称修武县,隶属于三川郡(今洛阳市东北)卫州(今卫辉市)。前215年,秦王朝对战国时期各国分管的黄河堤防进行统一治理,“决(疏)通川防,夷(铲)去险阴”,境内的黄河堤被建成驰道。前214年,境内大量民工被秦王朝征发北疆去修筑万里长城。
西汉(前206~25)刘邦继承秦制,兼采周法,设司隶部,部统郡,郡统县。前205年,境域修武县,隶属司隶部河内郡(今武陟西南)。前203年,项羽进兵成皋,刘邦与夏侯婴渡过黄河向东逃到张耳、韩信的驻军地小修武城(今齐州故城遗址)并在其西边(今高庙村)设坛祭天。112年,南越(粤,今广东省一带)国相吕嘉叛乱,杀死汉使终军、魏臣及南越王赵兴和王太后,武帝遂调遣汉将路博德、杨仆率师五路去讨伐吕嘉。次年,武帝东巡到汲县的新中乡(今新乡县西南张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乱并派人送来了叛相吕嘉的首级,武帝大悦,故取擒获吕嘉之意,遂于新中乡置县建城,取名“获嘉”,属司隶部河内郡,割汲县、修武两县部分属之,是获嘉称县的开始。[2]
东汉(25—220) 25年,冯柱之子冯石继承其母获嘉长公主爵位,称获嘉侯,境内部分属获嘉侯国,部分属修武县,均隶属于司隶校尉部河内郡。获嘉侯国治所仍在张固城村,修武县治所在今南阳故城遗址。期间,境内名人辈出:26年,卫飒因政有名绩,迁桂阳(今湖南郴州市)太守;149年,张歆任桓帝三公之首司徒;149年,张导任钜鹿(治所在今河北平乡西南)太守,因治水有功,当地群众为他建庙并立“漳河神坛碑”(《水经注》上有载);蔡湛,“举孝廉辞让”,181年,任并州(治所在晋阳)刺史,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184年,张延(张歆之子)任灵帝三公之一太尉。太山村在光武帝时属邙山余脉,世传为古北邙。自古道:“生长苏杭,死葬北邙”,今太山村古墓随处可见,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砖(俗称光武砖)、陶砖、陶罐等。
三国(220—280) 境域中的军屯、民屯,给境内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220年,境域隶属魏国的司州(今洛阳)河内郡,仍名修武。黄初中期,河内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县),境域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朝郡。获嘉县仍在今新乡县张故城村,隶属朝歌郡。其间域内有杨俊,任南阳太守(五品);张范胞弟张承,官拜议郎,后升职为伊阙(古关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伊阙山上)都尉,胞弟张昭,当时也为仪郎。张范,张承弟兄二人是魏文帝曹丕“执子孙礼,举动必咨”的政界大红人,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两晋(265—420) 265年,司马炎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调整。266年,复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隶属司州(司隶校尉部通称为司州,治所在洛阳)汲郡。获嘉县仍在今新乡县张固城村,也隶属司州汲郡。武帝太康前,竹林七贤在域中活动频繁,太康年间,七贤之一刘伶定居县南亢村镇东刘固堤村,是域内名吃饸饹条的创始人。370年,域内属前燕。37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使其弟藏,在获嘉故城(今新乡县张固城村)东北筑新乐城(原新乡县老城)。晋末废获嘉县,时获嘉县域属时修武县(今获嘉县),仍属汲郡管辖。域内人杨览,杨俊孙,任汝阴(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县)太守;杨沈,杨览子,任散骑常侍;张攀,汉朝太尉张延之后,仕前燕慕容垂,先任御史中丞,后任兵部尚书。
南北朝(420—589) 境域属北朝时的魏国。493年,域内开始实行改革官制、禁胡服、禁鲜卑语、改姓氏、改籍贯等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499年,复置获嘉县,治所移至新乐城(今新乡市内老新乡县城),治今新乡县,境域仍属修武县,统属司州汲郡。526年,以地形分置北修武于清阳城(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境域为南修武,南修武县治设在今徐营镇宣阳驿村。534年,北魏分为东、西两魏,获嘉县治今新乡县,境域名南修武县,统属东魏。550年,齐王高洋灭东魏,建北齐,获嘉、修武皆属之。556年,获嘉县治所由新乐城迁往共县城(今辉县市),境域仍名南修武。578年,以南修武置修武郡。获嘉仍治共县。期间域内佛教盛行,分为曹洞、临济、沩仰三宗,建寺、造塔、刻石成风,如“许和叔墓铭”碑、“部行造象记”碑、“李洪演造象”碑等均为当时高水准的石刻产物。[2]
隋(581—618) 584年,域内废修武郡,获嘉县治所从共县城移到南修武城(即修武郡,今宣阳驿村),此为获嘉县治理今地的开始,隶属冀州。586年,割出域内东部、汲县西南部的部分属地合在一起,取汲之“新中乡”首尾两字“新”、“乡”作为县名,县治所设在新乐城内。596年,又在获嘉县设置殷州,辖获嘉、新乡、共县、修武等县。炀帝大业初废殷州,保留获嘉县。607年,又改为郡、县两级,获嘉县属河内郡。次年,域内被征出动大量民工开挖千里大运河的工程之一永济渠(今县北大沙河),主要利用沁水、丹水与卫河、黄河相接,南通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获嘉时为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域内经济、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发展。
唐(618—907) 619年,王世充囚李育德之兄厚德于获嘉,厚德与其守将赵俊颖驱逐殷州刺史段大师,以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命李厚德为殷州刺史。621年,地方设州、县两级,在获嘉县城内又设置殷州,辖获嘉、修武、共县、新乡、武陟五个县。全县民户均以100户为一里,5里为一乡,4家为邻,5家为保,并规定男女刚生下来为黄,4岁为小,16岁为中,21岁为丁,60岁为老。627年,殷州被废,获嘉县属怀州,隶河北道。630年,全国进行行政区划,获嘉县城从宣阳驿村已搬迁至今获嘉县老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县城内始建的儒学宫。758年,大将郭子仪引兵自杏园渡(在县西南屯街村一带)渡过黄河,在获嘉打败了安太清。768年,历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哲学家韩愈出生在境域宣阳驿村(《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704页第一栏“韩愈”条有载),村中有“韩愈故里”碑。晚唐著名爱情诗人李商隐,因其父李嗣时任获嘉县令,于812年生于获嘉县城。
宋(960—1279) 宋朝初,境域先属河北路怀州。1026年,改属河北路卫州。1069年,全县出动大量民工疏浚境内大沙河,使其与卫河畅通,农业、水利和漕运事业进一步发达。太山村以皮薄、声脆、味鲜的“四月八,鲜黄瓜”而著名,太山黄瓜也因此被定为北宋贡品,年年进京。元佑年间,在县城西北隅重建儒学,教育、文化也有新的发展,象石佛、石柱、八面经幛等碑刻相继面世。
元(1206—1368) 获嘉隶属于行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卫辉路。境内水陆要道相继修建驿站。1320年,庙学被修缮一新。境内蒙、汉居互迁,实行民族融合政策。狮子营可姓、陈孝张姓、大洛纣冯姓的始祖睿公,就是从辽宁省辽阳市军屯于此的蒙古族。1337年,朝廷在县境搜掳童男童女送往蒙古当奴婢。
明(1368—1644) 境域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军事上属宁山卫西屯之前所和中所,辖域内18个百户所。冯、夏、吴、李、张、石、陈、包、蒋、孟等10个百户属中所,杨、周、吴、闫、施、两李、王等8个百户属前所。从1369年开始,在历洪武、永乐两朝长达48年的时间里,因军迁或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而迁入县域的有112个姓氏275个始迁祖,这些移民为医治域内由战争留下的创伤做出了卓越贡献。1370年,时任获嘉县令的熊邦基,招集迁民筑城建社,创学宫,建官署、邮传,逾年功竣。1377年,获嘉县被撤销,并入新乡县,三年后复置,仍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1440年,杜村社(今冯庄镇古墙村)人汪仲诚捐麦1010石“用助赈饥”,皇帝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免本户杂派差役四年”。1462年,黄河自获嘉境南徙原武(今原阳县)界。1466年,黄河泛滥,冯村人郭政“应诏罄所有输官以济饥”,时任获嘉县令的邢表,“奉旨征文勒石,旌表(郭政)为义民”。1482年,县令吴裕,为政务宽和,劝农课桑,规划学校,出俸金助教营建社学27处,为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明朝,全县共出了17个进士,弘治到崇祯年间就占了15个,出现的祖孙进士、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堪为获嘉历史之最。1539年,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夏言随嘉靖帝南巡,过县南亢村驿,于渡河之日作《大河东去》词一首(该词刻碑立于今亢西村,碑尚存)。1596年,北京故宫中的乾清、坤宁两宫遭火灾,获嘉籍人贺盛瑞以工部营缮司郎中身份,主持修建两宫,招募乡人中的大量工匠参与,为获嘉建筑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1603年,由彰德府同知管获嘉县事张蕴道编次,教谕陈禹漠纂修的《获嘉县志》刊印出版(县志办存有影印本),为获嘉县存世最长的一部县志。在明朝的276年间,曹昌、王胄孺、冯上知、贺盛瑞、岳凌霄、张可光、贺仲轼、冯兆麟、徐培植、王纳忠等纷纷著书立说,县档案馆现藏有贺仲轼的《约族俚言》、《广俭约》、《祠堂四世位次议》、《耕余漫记》、《经史致曲》、《八卦余生》、《春秋归义》、《冬官纪事》等八部,以《冬官纪事》最为珍贵。[2]
清(1644—1911) 1645年,获嘉隶属河南省河北道卫辉府。1659年,由知县李玳校梓,郭猷吉、王政举纂修的清朝第一部《获嘉县志》刊印。1684年,县城城墙改为长方形的砖砌墙,周围652丈,高2.5丈,宽1.25丈。同年,知县冯大奇创义学3处。1686年,由贺振能、郭元暹纂修的清朝第二部《获嘉县志》刊印出版(县志办存影印本)。1703年,康熙帝出巡回京途经获嘉,大悲院僧人超玉迎驾,深得康熙帝的欢心,遂敕封其为“大和尚”,赐其七言诗一首并书赠“行苦神秀”横幅和“净云寺”匾额。1727年,县令寿致浦奉文疏浚丹河(又称运粮河),当时煤炭、杂货俱可由境内运至天津和塘沽,境内贸易繁荣,经济发展迅速。1756年,由知县吴乔龄修、浙人李栋纂的清朝第三部《获嘉县志》刊印成书(县档案馆存有)。1823年,同山书院在县城内建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全县最大的私营商号“义盛长”由陈位庄陈恒书投资白银6400两,在天津、上海、武汉等大商埠均设有办事处。冶炼、纺织、食品等手工业和商号、银行不断涌现。二十世纪初基督教、天主教先后传入县境。1903年,道(口)~清(化)铁路修至县境,东起李村,西至黄楝堤共17.6公里。(史庄镇)邓庄人贺怀秀带领域内大批工匠参加铁路沿线站台、票房等建筑物的施工。1906年,芦(沟桥)~汉(口)铁路全线通车,在县城南三十里的郭堤村入境,至职王村出境共13公里。身受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双重压迫的全县人民被迫举起反抗和斗争的大旗,以李占彪为首的获嘉联庄会在县南登觉寺举起义旗,反捐、反征夫、反派草料。捻军与清地方武装战于县南王井村、张堤村以及寺营、孝合、张莫、东彰仪、西彰仪等村。
中华民国(1912.1.1—1949.9.30) 1912年,县级行政机关取消吏、户、礼、兵、刑、工六房,隶属河南省,下辖18社,为北洋军阀政府统治区。次年设豫北道,又次年更名河北道,道治汲县,获嘉隶属之。之后,全县社会经济发生剧烈变化,工商业达到迅猛发展,县城以及亢村、中和两镇街巷的店铺、商号、货栈林立。文庙东壁文昌阁内的工艺局改为“平民工厂”,吕祖庙内创办“大豫玻璃厂”,史庄泥瓦匠李德福创办“公义顺营造厂”,崇兴寺两侧建立“农事试验场”,贺道轼、张绍先等10数家集资3万多(银)元,在道清铁路南开设的“泰和蛋厂”为当时获嘉合股工业企业之最,在津、沪、汉各大商埠均设办事处,生产的蛋清、蛋黄等产品远销德、日、意等国。
教育出现新局面,县内32所城乡学校改为国民小学,改劝学所为教育局;在文庙内创立以岳朝奎为校长的县师范讲习所,1931年,更其名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44年,全县最大的私立学校——净云小学(后改名为光华中学)正式开学。1947年,全县第一所私立中学宁南中学成立。
文化呈现新景象。1919年,县立图书馆建立。1922年,按河南督军冯玉祥的命令,全县男子剪辫,妇女放足。1935年,县长邹古愚编次的《获嘉县志》铅印成书。同年邹又主持重修同盟山武王庙。
政治上,全县人民积极抗击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压迫,争当国家主人。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至县境,全县各级学校师生和各界爱国群众纷纷起来抗议日、英帝国的暴行。同年,西张巨村人陈宪章在焦作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其为全县第一个共产党员。1926年,以陈子毅为组长的全县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建立。之后反侵略、反压迫、反封建的斗争此起彼伏。刘青海夜袭山西陵川夺火镇税卡;废除偶像,许多庙宇中的泥胎被拉倒;教师贺永图组织县立师范学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成立“读书会”,走向社会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学生徐捷等人在街头书写“打倒土豪劣绅时××!”的大幅标语,一时轰动全城。1937年, 中共新辉获县委成立。1944年,以刘西瑞为县长的辉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全县人民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战,对国民党和土匪进行了三年的拉锯战,直到1948年11月2日县全境再获解放,仍名获嘉县,属华北人民政府太行行署四专区领导。中共获嘉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也遂即成立,对县以下废乡、镇、保、甲建制,改为区、村两级,全县设六个行政区。全县人民除弊革新,移风易俗,同时开展了将近一年的肃匪反霸斗争。1949年8月,获嘉县划归平原省新乡专区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仍名获嘉县,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0年,全县改为五个区,辖149个村。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划归河南省新乡专区,全县建立64个小乡,是县境有乡级政权之始。1955年11月,全县撤销区建制,将64个小乡划为9个中心乡,两个镇。1956年9月,全县划为1个镇,12个乡,共辖98个农业合作社,236个村。1958年,全县在240个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10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60年8月,撤销获嘉县并入新乡市。1961年10月,恢复获嘉县,仍属新乡专区,辖1个镇,10个人民公社。1975年,由太山人民公社析置丁村人民公社,由中和人民公社析置大呈、张巨两个人民公社。1983年12月乡村体制改革,人民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至1985年,全县辖1个镇,13个乡,218个村,1369个村民小组。[2]
2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获嘉县地处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部位。她地处中原,区位优越,北距首都北京600公里,南距省会郑州50公里,东至市政府新乡14公里,西邻煤城焦作40公里。60分钟可抵达新郑国际机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京广铁路、石太铁路贯穿全县,济东高速穿境而过,薄口公路直通107国道。北距首都北京600公里,东距京珠高速20公里,南距郑州国际机场80公里。获嘉县位于中原城市群“豫北工业走廊”中部,是郑州、新乡、焦作三地接点城市,既是山西能源外运的“门户”,又是东南沿海技术资金及轻工产品流向西北的“转运点”。全国南北铁路大动脉京广线、晋煤外运主要通道石太线南北平行横穿而过,纵横贯通。107国道毗邻县境,308省道、长济高速、汲詹、薄口四条省级公路纵横交织,构成了全县公路的大框,县乡公路密布其间成为工农业架生产和商贸的重要通道,五座跨铁路立交桥已为获嘉的发展拉开了框架。还有新乡机场搬迁已经搬迁到获嘉县。
气候条件
海拔高度在 74.2 -87.5 米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986-2004 年年均气温 14.6°C ,年均无 霜期 221.2 天, 年均降雨量 557.2 毫米, 年均降雪日 14.1 天, 年均日照 2058.4 小时。
自然资源
距离周边焦作、山西等地已发现和开采的矿产资源地很近,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岩、铁矿、铝土和煤等。
地处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境内大狮涝河、共产主义渠、大沙河、西孟姜女河、人民胜利渠和武嘉干渠,均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全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紧邻县境,引黄工程完善,水资源充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排灌条件。
3行政区划
获嘉县隶属于新乡市,县域面积470平方公里,下辖8镇3乡:获嘉城关镇、照镜镇、黄堤镇、中和镇、徐营镇、冯庄镇、亢村镇、史庄镇3个乡:位庄乡、大新庄乡、太山乡。共219个行政村,43万人。县城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建成区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
全县有汉、回、蒙古、满、藏、俄罗斯、黎、锡伯、布依、彝、苗、土家、白、朝鲜、维吾尔、毛南、壮、土等18个民族,总人口382688人。其中男性193344人,占总人口50.52%,女性189344人,占总人口49.48%。男女性别比为102.9∶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6‰。城镇人口4735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
2005年,获嘉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丁村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太山乡管辖,太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张巨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史庄镇管辖,史庄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大呈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大新庄乡管辖,大新庄乡人民政府驻地为大新庄村。
『叁』 获嘉县有多少个乡镇
截至2019年1月,获嘉县辖8个镇、3个乡:
镇:城关镇、照镜镇、黄堤镇、中和镇、徐营镇、冯庄镇、亢村镇、史庄镇。
乡:位庄乡、大新庄乡、太山乡。
获嘉县介绍: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3°39′42″~113°44′20″,北纬35°9′34″~35°15′37″。获嘉县北依太行,南临黄河,距省会郑州60公里,东至新乡市15公里,西邻焦作30公里,是中原经济区新、焦、济产业带上的节点城市。2014年,获嘉县域面积473平方公里。
(3)获嘉县亢村镇亢南民族学校成绩单扩展阅读
乡镇列举介绍:
1、照镜镇
照镜镇位于获喜县东北角,北与辉县接壤,东与新乡县相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公里。该镇辖17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新焦铁路、新济公路和薄亢公路穿境而过,以此为框架,全镇形成了以贯穿镇区的彦安路为纽带的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络,成为获嘉县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
2、黄堤镇
黄堤镇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西部。全镇辖黄堤村、南马厂村、北马厂村、江营村、狮子营村、安仪村、孙庄村、张翟庄村、刘桥村、西马厂村、中马厂村11个行政村。
3、中和镇
中和镇地处豫北平原,是郑州、洛阳、新乡、焦作四城市的地理辐射中心,与新乡市现代煤化工基地、河南省储备库铁路专线紧相毗邻。新(乡)洛(阳)、中郑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东北距获嘉县城9公里,北距中州铝厂生活区7公里。交通区位优越。辖14个行政村,地域面积24.8平方公里。与中州铝厂生活区、获嘉县城“三足鼎立”,被誉为获嘉县经济“金三角”。
4、徐营镇
徐营镇位于获嘉县城西南部15公里处,西、南与修武、武陟交界,东北与本县大辛庄乡、中和镇、张巨乡接壤。面积为40.92k㎡,镇19个自然村,徐营镇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该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建设来源主要以工农业为主,该镇经济发展良好。
5、史庄镇
史庄镇位于获嘉县城西南3.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27平方公里,全部为平原地区,耕地面积25000亩,辖史庄村、吴庄村、东永安村、西永安村、马庄村、岳庄村、贺庄村、朱庄村、前小屯村、后小屯村、十里铺村。
西曹庄村、闫庄村、大清村、邓庄村、西张巨村、陈庄村、中张巨村、东张巨村、杨洼村、江村、李村、高庙村、范庄村、庄村24个村委会,
『肆』 河南获嘉县飞龙寺怎么样具体在什么地方
获嘉县亢村镇的亢西村西侧,有一座颇为壮观的“飞龙寺”。此寺为现今新乡地区一带最大的佛寺。它是怎样建成的呢?这和历史传说有关系。
相传,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张、赵、王、周、刘、庞六户人家,在今之亢村扎居垦田,后人称其为“老六户”。几姓人家以德为本,乐善好施,不少人经常到亢南二里的“观音寺”、亢村西五里的“洪福寺”、亢村东三里的“法云寺”相聚降香,拜佛听经。他们和睦乡闾,周济贫穷,在豫北一带一时传为佳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带的信佛者愈来愈多县的老辈人提到“获嘉”,往往会说因获吕嘉起的名。过去还有人把我们这里称“获吕”。清代郭合成写了一本书,就叫《获吕著姓录》。吕嘉这个,究竟是干什么的?他是南越国的丞相。
远在秦朝的时候,赵佗占据现在两广的一部分地方,称南越武王。汉刘邦统一了天下,赵佗虽然也承认自己归属大汉,但他始终独揽政权,搞地方割据,完全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汉武帝刘彻当上皇帝以后,赵佗的第三代孙赵兴当了南越王。赵兴和他的母亲木戮氏目睹刘彻国盛兵强,就暗地商量,向刘彻上了一封书信,愿意取消南越政权的独立性,完全纳入汉皇帝管理。这本来是十分顺应潮流、合情合理的。但当时身居南越相位的吕嘉刻意分裂我大好河山,怒叱赵兴卑躬屈节,丢尽了先王的脸,并招集一伙人围攻戮氏,坚决反对归属大汉。
汉元鼎四年,刘彻为了支援赵兴的明智之举,令大将韩千秋帅兵两千,进驻南越。南越相吕嘉见势不妙,为作垂死挣扎,先起兵杀了赵兴与戮氏,拥立赵建德为王。此外,他亲率众兵,打败了韩千秋,杀了汉使。
汉武帝刘彻闻信大怒,于元鼎五年,即公元前一一二年,派大将路博德、杨仆出兵,讨伐吕嘉。
武帝元鼎六年,刘彻从京都长安出发,到缑氏(今偃师县东南)去巡察。当他走到左邑桐乡(今山西省闻喜县)时,收到了打败吕嘉的捷报,心中大喜,就将桐乡立作“闻喜县”,意思是在这里听到了喜讯。春天,刘彻走到了汲新中乡(即现在的新乡市老城区),汉军捕杀了吕嘉,把吕嘉的首级交献回来了,并在新中乡举行了隆重的“献俘典礼”。刘彻为纪念这一盛事,就将新中乡立作“获嘉县”,意思是在这里获取了汉军的送的吕嘉的首级。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现今的新乡市被称为“获嘉县”;而我们现在的获嘉县,仍旧称名“修武县”。
那我们这里,什么时候开始称名“获嘉县”呢?宋白《续通典》载:“隋开皇四年(五八四年),移获嘉于修武故城”。同时,又于获嘉县故地置新乡县。也就是,我们这块地方正式称名“获嘉”,不是在汉武帝那个时候,是在隋开皇四年,将原来的获嘉地称名“新乡”以后,我们这里才得名“获嘉”的。
周武王同盟山、武王庙、牧誓园
周武王同盟山 位于获嘉县城,东距新乡市区16公里,毗邻新焦公路。乘坐新乡至获嘉、新乡至焦作、新乡至武陟的各路公交车,至获嘉同盟山景区下车即到。该山(坛)为昔年周武王率师伐纣,在商郊牧野举行战前誓师的盟台,史料记载为诸侯兵捧土封之,即《尚书·牧誓》所载的牧誓之所,也是武王军举行牧野大战现存于地表的唯一物证。其文化层丰富,考为龙山文化至商周文化遗址,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侯演武场”、“诸侯井”、“周武王饮马池”、“姜太公校阅台”等古迹遗存与该山(坛)相依相连,交织形成了追溯牧野战景、寻古探幽的千古景观。
武王庙 在同盟山之上,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人为纪念周武王在此誓师伐纣而建。碑载始建于周末,重建于洪武,经历代修葺,现存明代风格,属保护颇为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筑群。山门、大殿、后殿、厢房一应俱全,唐愧、明狮、明碑征古兆今。庙内塑周武王及其群臣塑像,四季观览者络绎不绝。其南3公里张卜村有武王旋师葬文王木主的“周文王冢”,其西南6公里刺狐寺村(现名后寺)有传说中姜太公刺杀妲已的“锁狐洞”。
牧誓园 在同盟山西侧,为纪念周武王牧野誓师而建。该园湖影山色,飞瀑流泻,石碑排立,亭台棋布,竹树青青,奇花争研。园内的“归心堂”可使游客对昔年武王军在此誓师的场面略见一斑,古存的“周武王饮马池”更使人触景生情。另有一线天、登仙洞、地宫、比干明心石、刘知几遇仙桥等景点。整体布局玲珑剔透,古朴典雅,给人以步移景迁之感。
该园与周武王同盟山、武王庙合并实行一票通览,全天开放。
『伍』 河南省新乡市获加县的地名来历
西汉(前~25) 刘邦继承秦制,兼采周法,设司隶部,部统郡,郡统县。前205年,境域修武县,隶属司隶部河内郡(今武陟西南)。前203年,项羽进兵成皋,刘邦与夏侯婴渡过黄河向东逃到张耳、韩信的驻军地小修武城(今齐州故城遗址)并在其西边(今高庙村)设坛祭天。112年,南越(粤,今广东省一带)国相吕嘉叛乱,杀死汉使终军、魏臣及南越王赵兴和王太后,武帝遂调遣汉将路博德、杨仆率师五路去讨伐吕嘉。次年,武帝东巡到汲县的新中乡(今新乡县西南张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乱并派人送来了叛相吕嘉的首级,武帝大悦,故取擒获吕嘉之意,遂于新中乡置县建城,取名“获嘉”,属司隶部河内郡,割汲县、修武两县部分属之,是获嘉称县的开始。
东汉(25—220) 25年,冯柱之子冯石继承其母获嘉长公主爵位,称获嘉侯,境内部分属获嘉侯国,部分属修武县,均隶属于司隶校尉部河内郡。获嘉侯国治所仍在张固城村,修武县治所在今南阳故城遗址。期间,境内名人辈出:26年,卫飒因政有名绩,迁桂阳(今湖南郴州市)太守;149年,张歆任桓帝三公之首司徒;149年,张导任钜鹿(治所在今河北平乡西南)太守,因治水有功,当地群众为他建庙并立“漳河神坛碑”(《水经注》上有载);蔡湛,“举孝廉辞让”,181年,任并州(治所在晋阳)刺史,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184年,张延(张歆之子)任灵帝三公之一太尉。太山村在光武帝时属邙山余脉,世传为古北邙。自古道:“生长苏杭,死葬北邙”,今太山村古墓随处可见,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砖(俗称光武砖)、陶砖、陶罐等。
三国(220—280) 境域中的军屯、民屯,给境内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220年,境域隶属魏国的司州(今洛阳)河内郡,仍名修武。黄初中期,河内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县),境域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朝郡。获嘉县仍在今新乡县张故城村,隶属朝歌郡。其间域内有杨俊,任南阳太守(五品);张范胞弟张承,官拜议郎,后升职为伊阙(古关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伊阙山上)都尉,胞弟张昭,当时也为仪郎。张范,张承弟兄二人是魏文帝曹丕“执子孙礼,举动必咨”的政界大红人,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两晋(265—420) 265年,司马炎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调整。266年,复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隶属司州(司隶校尉部通称为司州,治所在洛阳)汲郡。获嘉县仍在今新乡县张固城村,也隶属司州汲郡。武帝太康前,竹林七贤在域中活动频繁,太康年间,七贤之一刘伶定居县南亢村镇东刘固堤村,是域内名吃饸饹条的创始人。370年,域内属前燕。37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使其弟藏,在获嘉故城(今新乡县张固城村)东北筑新乐城(原新乡县老城)。晋末废获嘉县,时获嘉县域属时修武县(今获嘉县),仍属汲郡管辖。域内人杨览,杨俊孙,任汝阴(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县)太守;杨沈,杨览子,任散骑常侍;张攀,汉朝太尉张延之后,仕前燕慕容垂,先任御史中丞,后任兵部尚书。
南北朝(420—589) 境域属北朝时的魏国。493年,域内开始实行改革官制、禁胡服、禁鲜卑语、改姓氏、改籍贯等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499年,复置获嘉县,治所移至新乐城(今新乡市内老新乡县城),治今新乡县,境域仍属修武县,统属司州汲郡。526年,以地形分置北修武于清阳城(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境域为南修武,南修武县治设在今徐营镇宣阳驿村。534年,北魏分为东、西两魏,获嘉县治今新乡县,境域名南修武县,统属东魏。550年,齐王高洋灭东魏,建北齐,获嘉、修武皆属之。556年,获嘉县治所由新乐城迁往共县城(今辉县市),境域仍名南修武。578年,以南修武置修武郡。获嘉仍治共县。期间域内佛教盛行,分为曹洞、临济、沩仰三宗,建寺、造塔、刻石成风,如“许和叔墓铭”碑、“部行造象记”碑、“李洪演造象”碑等均为当时高水准的石刻产物。
隋(581—618) 584年,域内废修武郡,获嘉县治所从共县城移到南修武城(即修武郡,今宣阳驿村),此为获嘉县治理今地的开始,隶属冀州。586年,割出域内东部、汲县西南部的部分属地合在一起,取汲之“新中乡”首尾两字“新”、“乡”作为县名,县治所设在新乐城内。596年,又在获嘉县设置殷州,辖获嘉、新乡、共县、修武等县。炀帝大业初废殷州,保留获嘉县。607年,又改为郡、县两级,获嘉县属河内郡。次年,域内被征出动大量民工开挖千里大运河的工程之一永济渠(今县北大沙河),主要利用沁水、丹水与卫河、黄河相接,南通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获嘉时为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域内经济、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发展。
唐(618—907) 619年,王世充囚李育德之兄厚德于获嘉,厚德与其守将赵俊颖驱逐殷州刺史段大师,以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命李厚德为殷州刺史。621年,地方设州、县两级,在获嘉县城内又设置殷州,辖获嘉、修武、共县、新乡、武陟五个县。全县民户均以100户为一里,5里为一乡,4家为邻,5家为保,并规定男女刚生下来为黄,4岁为小,16岁为中,21岁为丁,60岁为老。627年,殷州被废,获嘉县属怀州,隶河北道。630年,全国进行行政区划,获嘉县城从宣阳驿村已搬迁至今获嘉县老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县城内始建的儒学宫。758年,大将郭子仪引兵自杏园渡(在县西南屯街村一带)渡过黄河,在获嘉打败了安太清。768年,历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哲学家韩愈出生在境域宣阳驿村(《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704页第一栏“韩愈”条有载),村中有“韩愈故里”碑。晚唐著名爱情诗人李商隐,因其父李嗣时任获嘉县令,于812年生于获嘉县城。
宋(960—1279) 宋朝初,境域先属河北路怀州。1026年,改属河北路卫州。1069年,全县出动大量民工疏浚境内大沙河,使其与卫河畅通,农业、水利和漕运事业进一步发达。太山村以皮薄、声脆、味鲜的“四月八,鲜黄瓜”而著名,太山黄瓜也因此被定为北宋贡品,年年进京。元佑年间,在县城西北隅重建儒学,教育、文化也有新的发展,象石佛、石柱、八面经幛等碑刻相继面世。
元(1206—1368) 获嘉隶属于行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卫辉路。境内水陆要道相继修建驿站。1320年,庙学被修缮一新。境内蒙、汉居互迁,实行民族融合政策。狮子营可姓、陈孝张姓、大洛纣冯姓的始祖睿公,就是从辽宁省辽阳市军屯于此的蒙古族。1337年,朝廷在县境搜掳童男童女送往蒙古当奴婢。
明(1368—1644) 境域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军事上属宁山卫西屯之前所和中所,辖域内18个百户所。冯、夏、吴、李、张、石、陈、包、蒋、孟等10个百户属中所,杨、周、吴、闫、施、两李、王等8个百户属前所。从1369年开始,在历洪武、永乐两朝长达48年的时间里,因军迁或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而迁入县域的有112个姓氏275个始迁祖,这些移民为医治域内由战争留下的创伤做出了卓越贡献。1370年,时任获嘉县令的熊邦基,招集迁民筑城建社,创学宫,建官署、邮传,逾年功竣。1377年,获嘉县被撤销,并入新乡县,三年后复置,仍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1440年,杜村社(今冯庄镇古墙村)人汪仲诚捐麦1010石“用助赈饥”,皇帝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免本户杂派差役四年”。1462年,黄河自获嘉境南徙原武(今原阳县)界。1466年,黄河泛滥,冯村人郭政“应诏罄所有输官以济饥”,时任获嘉县令的邢表,“奉旨征文勒石,旌表(郭政)为义民”。1482年,县令吴裕,为政务宽和,劝农课桑,规划学校,出俸金助教营建社学27处,为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明朝,全县共出了17个进士,弘治到崇祯年间就占了15个,出现的祖孙进士、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堪为获嘉历史之最。1539年,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夏言随嘉靖帝南巡,过县南亢村驿,于渡河之日作《大河东去》词一首(该词刻碑立于今亢西村,碑尚存)。1596年,北京故宫中的乾清、坤宁两宫遭火灾,获嘉籍人贺盛瑞以工部营缮司郎中身份,主持修建两宫,招募乡人中的大量工匠参与,为获嘉建筑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1603年,由彰德府同知管获嘉县事张蕴道编次,教谕陈禹漠纂修的《获嘉县志》刊印出版(县志办存有影印本),为获嘉县存世最长的一部县志。在明朝的276年间,曹昌、王胄孺、冯上知、贺盛瑞、岳凌霄、张可光、贺仲轼、冯兆麟、徐培植、王纳忠等纷纷著书立说,县档案馆现藏有贺仲轼的《约族俚言》、《广俭约》、《祠堂四世位次议》、《耕余漫记》、《经史致曲》、《八卦余生》、《春秋归义》、《冬官纪事》等八部,以《冬官纪事》最为珍贵。
清(1644—1911) 1645年,获嘉隶属河南省河北道卫辉府。1659年,由知县李玳校梓,郭猷吉、王政举纂修的清朝第一部《获嘉县志》刊印。1684年,县城城墙改为长方形的砖砌墙,周围652丈,高2.5丈,宽1.25丈。同年,知县冯大奇创义学3处。1686年,由贺振能、郭元暹纂修的清朝第二部《获嘉县志》刊印出版(县志办存影印本)。1703年,康熙帝出巡回京途经获嘉,大悲院僧人超玉迎驾,深得康熙帝的欢心,遂敕封其为“大和尚”,赐其七言诗一首并书赠“行苦神秀”横幅和“净云寺”匾额。1727年,县令寿致浦奉文疏浚丹河(又称运粮河),当时煤炭、杂货俱可由境内运至天津和塘沽,境内贸易繁荣,经济发展迅速。1756年,由知县吴乔龄修、浙人李栋纂的清朝第三部《获嘉县志》刊印成书(县档案馆存有)。1823年,同山书院在县城内建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全县最大的私营商号“义盛长”由陈位庄陈恒书投资白银6400两,在天津、上海、武汉等大商埠均设有办事处。冶炼、纺织、食品等手工业和商号、银行不断涌现。二十世纪初基督教、天主教先后传入县境。1903年,道(口)~清(化)铁路修至县境,东起李村,西至黄楝堤共17.6公里。(史庄镇)邓庄人贺怀秀带领域内大批工匠参加铁路沿线站台、票房等建筑物的施工。1906年,芦(沟桥)~汉(口)铁路全线通车,在县城南三十里的郭堤村入境,至职王村出境共13公里。身受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双重压迫的全县人民被迫举起反抗和斗争的大旗,以李占彪为首的获嘉联庄会在县南登觉寺举起义旗,反捐、反征夫、反派草料。捻军与清地方武装战于县南王井村、张堤村以及寺营、孝合、张莫、东彰仪、西彰仪等村。
『陆』 获嘉陈庄的冯文静
获嘉,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西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县境东连新乡县,南接原阳县,西邻武陟县、修武县二县,北与辉县市隔大沙河相望,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获嘉历史
传说时代(约公元前2070年以前)人们生存的地球形成于46亿年以前,之后的10亿年内地球上有了生命。800余万年前,人类直接的祖先--腊玛古猿诞生。170万年前,中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诞生。80万年前,境内有人类活动,且已开始直立行走。50万年前,境内人们已经懂得制作简单的生产工具。10万年前,境内人们完成了向智人的过渡,逐渐由猿人向现代人进化。
石器时代,境内人们打制的石器由简单、粗大向规整、细小发展,种类也不断增多,学会了取火、用火,开始使用犁耕技术,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均大有增加。约从公元前(以下简称为前)6000年开始,境内的农耕、畜牧比渔、猎、采撷变得更为重要,从东张巨、大清、羊二庄等地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的灰坑、土坑墓、红烧土和大量陶片、石器,表明当时社会已走向新的文明。前2600~前2070年,三皇五帝时代中的神农炎帝为发明医药而遍尝百草,在境内留有他的足迹,后人为纪念他,在今冯庄镇新安屯村的西北隅建有“神农庙”(现新安屯村存有故址和残碑一通)。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县境,属夏部落管理。境内人民积极参与治理为害多年的洪水(苏章营村,今存有群众为纪念尧舜禹在此治水有功而建的“尧舜禹三元宫”,今名“尧舜禹纪念馆”)。全国分为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共九州,县境属冀州,称宁邑。
商朝(前1600~前1046) 前1600年,商建立,县境称宁邑,属冀州。从境内东张巨遗址发掘的石斧、石铲、带齿蚌镰、骨簪、骨锥、大鹿角、动物牙齿化石等文物来看,当时境内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前1046年初,周武王姬发怀抱其父文王木主,率领八百诸侯在孟津北面渡过黄河来到境域(当时的宁邑,今获嘉县)。不料恰遇“天降大雨”且“三日不休”,儒雅相父(姜子牙)说这是“天润我军”,武王遂命令全军驻兵于宁邑“修兵练武”,为灭商作准备。在大战前夕,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在今县城东北2.5公里处让士兵积土成丘(即今天的“同盟山遗址”,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丘上设坛盟誓,为“牧野大战”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历史上称此丘为中华第一坛,后人称此丘为“同盟山”,并在山上修建武王庙,以示纪念,此庙为周朝第一庙(全国唯一)。前1046年2月5日,周武王亲率佩甲之士4.5万人、敢死队3000人,并与早已跟武王结成联盟的其他封国军队相配合,在殷都的郊外牧野与纣王的军队展开了生死大决战。
西周(前1046~前771) 西周建立之初(前1045~前1041),周武王为纪念在“宁”修兵练武,遂更“宁”为“修武”,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并把其分管区域设为邶、卫、墉三个小诸侯国,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治理,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境域属墉国,后属凡国。前1038年,“三监叛乱”被平后,遂撤“三监”并为卫,封武王弟康叔为卫侯,境域属卫国。前1035年,周朝进入“成康之治”的强盛时期,境域内政治、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地民间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产生了大量的歌谣并且广为流传,以致于到了春秋能吸引大圣人孔子游历卫地,并将流传于此地的部分民歌、民谣收集编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其中《墉风》篇中的诗歌就直接产生于境域广大地区的民间。前841年,各诸侯国推举共国(今辉县市)国君共伯姬和代理朝政,史称“共和元年”,境内开始使用确切纪年。前827年后的“宣王中兴”时期,施行“不藉千亩”,废除藉田典礼,境内农业得到发展,冶铜和铜制器具在境域先后出现。
东周(前770~前221)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初,境域称宁邑,属卫国。卫武公(卫康叔10世孙)任卫国的国君时期(前770~前757),将其子季亹(为宁姓的受姓始祖,张巨乡李村东北角有季亹墓,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封到境域内的邑治(今徐营镇宣阳驿村),食采于宁。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于蔡丘(今兰考、民权之间),制定修筑黄河堤防盟约,由武陟经获嘉、新乡、延津到封丘的黄河堤防筑成(今县境南部有其遗址,旧志称其为古阳堤、太行堤,西自张堤村,经梁堤、固县、古墙、忠义、亢村、刘固堤、郭堤、山头王至李道堤出境)。前635年,周襄王“将阳樊、原、攒茅之田赐给晋文公,包括修武(今获嘉),通称南阳(今南阳屯村有其遗址),属晋国。楚国有个大夫叫伯贲,因犯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国君就把晋的南部苗邑(即世传的“苗庄王城”,今张巨村西的齐州故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封给贲皇作食邑,陈庄就是苗庄王的花园。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南迁大改道。前507年,孔子的著名学生十哲之一--卜子夏,在时称晋国南阳的南阳城出生。前498~前484年之间孔子在境域活动约五、六年之久,居住在卫国贤大夫籧伯玉退隐时的居住地(今巨柏村)。当孔子在卫国不能展其志,便带其部分弟子从获嘉出发,顺驿道沿黄河北岸到境南18公里处(今亢村),其弟子陈亢病卒于此,其村名遂改为亢村。前570年,晋大夫祁黄羊,任人唯贤,外举不避仇,荐自己的仇人解狐任南阳令,境内传为佳话。战国前期,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境域属魏。期间,各诸侯国连年争霸,最后出现“战国七雄”,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壮大自身实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前400年,卜子夏逝世,在世期间对《诗》、《书》、《易》、《礼》、《春秋》皆为之注疏,并为《诗》作序,在《礼》中著有“礼仪丧服”,与冉雍等合著《论语》一书。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今邓庄村有其陵墓,城内新华小学对面有其祠堂。春秋末期,宁氏族中宁赢、宁子、宁跪、宁静、宁俞、宁相、宁殖、宁喜皆为大夫,宁戚则被齐桓公拜为相卿。前273年魏割南阳于秦,境域仍名南阳,属秦国。
秦(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王朝废除周代的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境域时称修武县,隶属于三川郡(今洛阳市东北)卫州(今卫辉市)。前215年,秦王朝对战国时期各国分管的黄河堤防进行统一治理,“决(疏)通川防,夷(铲)去险阴”,境内的黄河堤被建成驰道。前214年,境内大量民工被秦王朝征发北疆去修筑万里长城。
西汉(前206~25) 刘邦继承秦制,兼采周法,设司隶部,部统郡,郡统县。前205年,境域修武县,隶属司隶部河内郡(今武陟西南)。前203年,项羽进兵成皋,刘邦与夏侯婴渡过黄河向东逃到张耳、韩信的驻军地小修武城(今齐州故城遗址)并在其西边(今高庙村)设坛祭天。112年,南越(粤,今广东省一带)国相吕嘉叛乱,杀死汉使终军、魏臣及南越王赵兴和王太后,武帝遂调遣汉将路博德、杨仆率师五路去讨伐吕嘉。次年,武帝东巡到汲县的新中乡(今新乡县西南张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乱并派人送来了叛相吕嘉的首级,武帝大悦,故取擒获吕嘉之意,遂于新中乡置县建城,取名“获嘉”,属司隶部河内郡,割汲县、修武两县部分属之,是获嘉称县的开始。
东汉(25-220) 25年,冯柱之子冯石继承其母获嘉长公主爵位,称获嘉侯,境内部分属获嘉侯国,部分属修武县,均隶属于司隶校尉部河内郡。获嘉侯国治所仍在张固城村,修武县治所在今南阳故城遗址。期间,境内名人辈出:26年,卫飒因政有名绩,迁桂阳(今湖南郴州市)太守;149年,张歆任桓帝三公之首司徒;149年,张导任钜鹿(治所在今河北平乡西南)太守,因治水有功,当地群众为他建庙并立“漳河神坛碑”(《水经注》上有载);蔡湛,“举孝廉辞让”,181年,任并州(治所在晋阳)刺史,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184年,张延(张歆之子)任灵帝三公之一太尉。太山村在光武帝时属邙山余脉,世传为古北邙。自古道:“生长苏杭,死葬北邙”,今太山村古墓随处可见,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砖(俗称光武砖)、陶砖、陶罐等。
三国(220-280) 境域中的军屯、民屯,给境内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220年,境域隶属魏国的司州(今洛阳)河内郡,仍名修武。黄初中期,河内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县),境域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朝郡。获嘉县仍在今新乡县张故城村,隶属朝歌郡。其间域内有杨俊,任南阳太守(五品);张范胞弟张承,官拜议郎,后升职为伊阙(古关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伊阙山上)都尉,胞弟张昭,当时也为仪郎。张范,张承弟兄二人是魏文帝曹丕“执子孙礼,举动必咨”的政界大红人,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两晋(265-420) 265年,司马炎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调整。266年,复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隶属司州(司隶校尉部通称为司州,治所在洛阳)汲郡。获嘉县仍在今新乡县张固城村,也隶属司州汲郡。武帝太康前,竹林七贤在域中活动频繁,太康年间,七贤之一刘伶定居县南亢村镇东刘固堤村,是域内名吃饸饹条的创始人。370年,域内属前燕。37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使其弟藏,在获嘉故城(今新乡县张固城村)东北筑新乐城(原新乡县老城)。晋末废获嘉县,时获嘉县域属时修武县(今获嘉县),仍属汲郡管辖。域内人杨览,杨俊孙,任汝阴(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县)太守;杨沈,杨览子,任散骑常侍;张攀,汉朝太尉张延之后,仕前燕慕容垂,先任御史中丞,后任兵部尚书。
南北朝(420-589) 境域属北朝时的魏国。493年,域内开始实行改革官制、禁胡服、禁鲜卑语、改姓氏、改籍贯等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499年,复置获嘉县,治所移至新乐城(今新乡市内老新乡县城),治今新乡县,境域仍属修武县,统属司州汲郡。526年,以地形分置北修武于清阳城(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境域为南修武,南修武县治设在今徐营镇宣阳驿村。534年,北魏分为东、西两魏,获嘉县治今新乡县,境域名南修武县,统属东魏。550年,齐王高洋灭东魏,建北齐,获嘉、修武皆属之。556年,获嘉县治所由新乐城迁往共县城(今辉县市),境域仍名南修武。578年,以南修武置修武郡。获嘉仍治共县。期间域内佛教盛行,分为曹洞、临济、沩仰三宗,建寺、造塔、刻石成风,如“许和叔墓铭”碑、“部行造象记”碑、“李洪演造象”碑等均为当时高水准的石刻产物。
隋(581-618) 584年,域内废修武郡,获嘉县治所从共县城移到南修武城(即修武郡,今宣阳驿村),此为获嘉县治理今地的开始,隶属冀州。586年,割出域内东部、汲县西南部的部分属地合在一起,取汲之“新中乡”首尾两字“新”、“乡”作为县名,县治所设在新乐城内。596年,又在获嘉县设置殷州,辖获嘉、新乡、共县、修武等县。炀帝大业初废殷州,保留获嘉县。607年,又改为郡、县两级,获嘉县属河内郡。次年,域内被征出动大量民工开挖千里大运河的工程之一永济渠(今县北大沙河),主要利用沁水、丹水与卫河、黄河相接,南通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获嘉时为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域内经济、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发展。
唐(618-907) 619年,王世充囚李育德之兄厚德于获嘉,厚德与其守将赵俊颖驱逐殷州刺史段大师,以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命李厚德为殷州刺史。621年,地方设州、县两级,在获嘉县城内又设置殷州,辖获嘉、修武、共县、新乡、武陟五个县。全县民户均以100户为一里,5里为一乡,4家为邻,5家为保,并规定男女刚生下来为黄,4岁为小,16岁为中,21岁为丁,60岁为老。627年,殷州被废,获嘉县属怀州,隶河北道。630年,全国进行行政区划,获嘉县城从宣阳驿村已搬迁至今获嘉县老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县城内始建的儒学宫。758年,大将郭子仪引兵自杏园渡(在县西南屯街村一带)渡过黄河,在获嘉打败了安太清。768年,历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哲学家韩愈出生在境域宣阳驿村(《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704页第一栏“韩愈”条有载),村中有“韩愈故里”碑。晚唐著名爱情诗人李商隐,因其父李嗣时任获嘉县令,于812年生于获嘉县城。
宋(960-1279) 宋朝初,境域先属河北路怀州。1026年,改属河北路卫州。1069年,全县出动大量民工疏浚境内大沙河,使其与卫河畅通,农业、水利和漕运事业进一步发达。太山村以皮薄、声脆、味鲜的“四月八,鲜黄瓜”而著名,太山黄瓜也因此被定为北宋贡品,年年进京。元佑年间,在县城西北隅重建儒学,教育、文化也有新的发展,象石佛、石柱、八面经幛等碑刻相继面世。
元(1206-1368) 获嘉隶属于行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卫辉路。境内水陆要道相继修建驿站。1320年,庙学被修缮一新。境内蒙、汉居互迁,实行民族融合政策。狮子营可姓、陈孝张姓、大洛纣冯姓的始祖睿公,就是从辽宁省辽阳市军屯于此的蒙古族。1337年,朝廷在县境搜掳童男童女送往蒙古当奴婢。
明(1368-1644) 境域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军事上属宁山卫西屯之前所和中所,辖域内18个百户所。冯、夏、吴、李、张、石、陈、包、蒋、孟等10个百户属中所,杨、周、吴、闫、施、两李、王等8个百户属前所。从1369年开始,在历洪武、永乐两朝长达48年的时间里,因军迁或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而迁入县域的有112个姓氏275个始迁祖,这些移民为医治域内由战争留下的创伤做出了卓越贡献。1370年,时任获嘉县令的熊邦基,招集迁民筑城建社,创学宫,建官署、邮传,逾年功竣。1377年,获嘉县被撤销,并入新乡县,三年后复置,仍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1440年,杜村社(今冯庄镇古墙村)人汪仲诚捐麦1010石“用助赈饥”,皇帝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免本户杂派差役四年”。1462年,黄河自获嘉境南徙原武(今原阳县)界。1466年,黄河泛滥,冯村人郭政“应诏罄所有输官以济饥”,时任获嘉县令的邢表,“奉旨征文勒石,旌表(郭政)为义民”。1482年,县令吴裕,为政务宽和,劝农课桑,规划学校,出俸金助教营建社学27处,为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明朝,全县共出了17个进士,弘治到崇祯年间就占了15个,出现的祖孙进士、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堪为获嘉历史之最。1539年,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夏言随嘉靖帝南巡,过县南亢村驿,于渡河之日作《大河东去》词一首(该词刻碑立于今亢西村,碑尚存)。1596年,北京故宫中的乾清、坤宁两宫遭火灾,获嘉籍人贺盛瑞以工部营缮司郎中身份,主持修建两宫,招募乡人中的大量工匠参与,为获嘉建筑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1603年,由彰德府同知管获嘉县事张蕴道编次,教谕陈禹漠纂修的《获嘉县志》刊印出版(县志办存有影印本),为获嘉县存世最长的一部县志。在明朝的276年间,曹昌、王胄孺、冯上知、贺盛瑞、岳凌霄、张可光、贺仲轼、冯兆麟、徐培植、王纳忠等纷纷著书立说,县档案馆现藏有贺仲轼的《约族俚言》、《广俭约》、《祠堂四世位次议》、《耕余漫记》、《经史致曲》、《八卦余生》、《春秋归义》、《冬官纪事》等八部,以《冬官纪事》最为珍贵。
清(1644-1911) 1645年,获嘉隶属河南省河北道卫辉府。1659年,由知县李玳校梓,郭猷吉、王政举纂修的清朝第一部《获嘉县志》刊印。1684年,县城城墙改为长方形的砖砌墙,周围652丈,高2.5丈,宽1.25丈。同年,知县冯大奇创义学3处。1686年,由贺振能、郭元暹纂修的清朝第二部《获嘉县志》刊印出版(县志办存影印本)。1703年,康熙帝出巡回京途经获嘉,大悲院僧人超玉迎驾,深得康熙帝的欢心,遂敕封其为“大和尚”,赐其七言诗一首并书赠“行苦神秀”横幅和“净云寺”匾额。1727年,县令寿致浦奉文疏浚丹河(又称运粮河),当时煤炭、杂货俱可由境内运至天津和塘沽,境内贸易繁荣,经济发展迅速。1756年,由知县吴乔龄修、浙人李栋纂的清朝第三部《获嘉县志》刊印成书(县档案馆存有)。1823年,同山书院在县城内建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全县最大的私营商号“义盛长”由陈位庄陈恒书投资白银6400两,在天津、上海、武汉等大商埠均设有办事处。冶炼、纺织、食品等手工业和商号、银行不断涌现。二十世纪初基督教、天主教先后传入县境。1903年,道(口)~清(化)铁路修至县境,东起李村,西至黄楝堤共17.6公里。(史庄镇)邓庄人贺怀秀带领域内大批工匠参加铁路沿线站台、票房等建筑物的施工。1906年,芦(沟桥)~汉(口)铁路全线通车,在县城南三十里的郭堤村入境,至职王村出境共13公里。身受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双重压迫的全县人民被迫举起反抗和斗争的大旗,以李占彪为首的获嘉联庄会在县南登觉寺举起义旗,反捐、反征夫、反派草料。捻军与清地方武装战于县南王井村、张堤村以及寺营、孝合、张莫、东彰仪、西彰仪等村。
旅游资源
3000年前,武王伐纣会盟诸侯于此誓师,谋成牧野之战,奠定周朝之基。有武王庙(即同盟山)2000年前,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武帝讨伐,平息叛乱,获吕嘉首级,逐以其地置县,名“获嘉”。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
毗邻南太行八里沟旅游区10公里,距离国家地质公园焦作云台山风景区30公里。
1.武王庙
同盟山、武王庙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嘉县城东三公里。因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前八百诸侯于此设坛誓师而得名。现存山门、二门、拜殿、武王大殿、东西文武臣廊、文王殿、太公殿、圣母殿(文母邑姜)、周公殿等王侯公卿殿堂和诸侯饮马池,同盟指路碑、古井、唐槐、历代碑碣;另有召公殿、碧霄宫、钟鼓楼、太公校阅台、夷齐叩马处、同盟坊、演武坊、八百米御道等遗迹。
2.获嘉饸饹条
传说是商纣王听闻苏护之女苏妲己相貌奇美,德才俱佳,下诏纳其为妃,苏妲己就由其兄嫂护送前往国都朝歌,途中路经获嘉,下榻于当地驿馆,妲己之嫂颇通玄术,夜观天象知道会有妖魔不利于妲己,于是下厨用面粉佐以祛邪镇灾之物作了一碗面,亲自给小姑妲己端过去,
走到门口,已经晚了一步,正好看到受女娲之命来秽乱殷商的九尾狐狸精正在吸取妲己的元神,其嫂法力有限,眼睁睁的看着九尾狐狸幻化成妲己模样,与妲己肉身合二为一,惊恐的说不出话。假妲己笑吟吟的问嫂嫂所端面食叫何名字,妲己之嫂见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是喃喃道“活啦,活啦……”。获嘉饸饹条由是留名。流传到民间的饸饹条虽然用料简单了许多,不过倒真的是由祛风避寒的功效,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一碗饸饹条会吃得身子暖呼呼的,要是就着大蒜再放点辣椒,保准会让你吃的通身冒汗,舒舒坦坦。
获嘉饸饹条因其味道鲜美,好吃不贵,成为闻名全国的食品。
3.十月物资交流大会
大会图片[8]
获嘉县十月物资交流大会,始于明朝嘉靖七年,由最初的祭祀庙会逐渐演变而来,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八到十八日举办,会期十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刚开始,各种物品还比较奇缺,平时买不到的生活用品,在大会上都能买的到,周围四区八县的人们潮水般涌向大会,对获嘉县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获嘉人民文化生活。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十月大会物资交流的功能已经被逐渐淡化, 但是它依然是每一个获嘉人心中的无可替代的盛会。
。
『柒』 获嘉县万达能源有限公司怎么样
获嘉县万达能源有限公司是2017-08-21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专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属股),注册地址位于河南省获嘉县亢村镇亢南村。
获嘉县万达能源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10724MA44AAFQ82,企业法人杨荣民,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获嘉县万达能源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车用乙醇汽油、柴油、车用燃气零售(限分公司经营),汽车配件、日用百货、化工产品(易燃易爆易制毒危险化学品除外)、文体用品、针纺织品、预包装食品、五金电料、电缆、机电设备、家具、建材、钢材、水泥、阀门、仪器仪表、矿上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农产品、劳保用品销售,卷烟、雪茄烟零售,机器设备租赁,汽车维修服务。
通过爱企查查看获嘉县万达能源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