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方课程家长的山水教案
『壹』 小学地方课程有哪些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贰』 山东省地方课程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1 声律启蒙(节选一)
问题提出 :
朗读课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读几遍,再写一写。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声律启蒙,会读课文,了解文意,尽量能够背诵。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重点与难点
读熟课文,理解文意
四、过程设计
一、读课文
二、找不熟悉的字
三、写不认识的字
四、理解文意
五、试着背诵
教学评价 :
大多数学生能够读熟课文,对文意只是简单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读的还不熟。
2 声律启蒙(节选二)
问题提出 :
读读课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读几遍,再写一写。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声律启蒙,会读课文,了解文意,尽量能够背诵。
二、重点与难点
读熟课文,理解文意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过程设计
一、读课文
二、找不熟悉的字
三、写不认识的字
四、理解文意
五、试着背诵
教学评价 :
大多数学生能够读熟课文,对文意只是简单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读的还不熟。
3 《续小儿语》(节选)
问题提出 :
读读课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读几遍,再写一写。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读课文,了解文意,尽量能够背诵。
二、重点与难点
读熟课文,理解文意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经典回放:
从小做人,休坏一点。覆水难收,悔恨已晚。
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0页
六、活动广角:第11页
七、成长袋:第12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4 《增广贤文》(节选一)
问题提出 :
读读课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读几遍,再写一写。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声律启蒙,会读课文,了解文意,尽量能够背诵。
二、重点与难点
读熟课文,理解文意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经典回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袋:第16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增广贤文》(节选二)
问题提出 :
读读课文,有不熟悉的字,多读几遍,再写一写。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声律启蒙,会读课文,了解文意,尽量能够背诵。
二、重点与难点
读熟课文,理解文意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经典回放:
孝当竭力,非徒养身。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8页
六、活动广角:第19页
七、成长袋:第2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6《弟子规》(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
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3.体会做事小心谨慎,讲信用的重要性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出示: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2.解字:弟子(学生)
圣人(孔子)
孝(孝顺父母)
弟(友爱兄弟弟姐妹)
谨(小心谨慎)
信(讲信用)
3.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孔子和子路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3.讲宴殊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古文
2.小组读古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
(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叁』 哪里有福建省小学地方课程海西家园五年级上册的教案
杨桥图书城
『肆』 小学(桂林山水)的教案
桂林山水简介
桂林,最早是在儿时的课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还隐约记得书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而今,在我亲临桂林之际,桂林以其旖旎的风光向我证明了这一切,书中所述实不为过.
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称其中的典范.听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佳话,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船驶出不久,远远地见到一座峰顶悬挂着一轮初日,缕缕阳光从云中穿过,江中波光粼粼,与群山倒影交相辉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说北方的山是豪迈、厚重的,那幺桂林的山则显得妩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云鬓;望夫崖凝神远眺,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绿洲的骆驼,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令游人目不暇接.”画山”的九匹马,在导游的引导与娓娓讲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极点,使游人真切地领略到了桂林山色的神奇、秀美.
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呜山更幽”,那幺,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着细细的涟漪,玉塔微澜,水色晶莹剔透,加之两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幺看都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站在船头,凭栏望去,漓江上烟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间,在历史的轮回中,我仿佛看到了刘三姐当年对歌的地方,几百年的古树枝繁叶茂,渔舟在水中欢快地游走,人们在田间辛勤地耕种,播撒着收获的希望.往近处一瞧,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也来踏青,言语中满含惊羡,欢声笑语不断……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吗?虽然欣赏不到”万户炊烟暮霭浓”的田园风光,但我却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壮成长.
游完漓江,我们忙着去感受桂林的洞奇石美.提起岩洞,当数芦笛岩、七星岩,它们都是开发较早的景点.怀着探险的心理,我们前往荔浦县的丰鱼岩寻幽.整个岩洞横跨九重山,景致甚是特别.入了洞口,小心地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亦步亦趋,隐隐地听到了溶岩的滴水声,开始是一滴一滴的,逐渐地,变成了哗啦啦地一片,似有无数个顽童在游戏嬉闹,又如风中的密林枝叶在相互碰撞.偶尔,有的水珠滴入了地下河,便传来一阵悠远而空蒙的古乐声.我们继续往前走,时而是流水潺潺,时而是飞瀑扑面,在水的”轰轰”声中,体会到李白”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心潮不禁跟着澎湃起来.不知经过多少曲折,我们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古老的溶洞经过了人工改造后,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象是到了异彩纷呈的蓬莱仙境,亦如到了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处处浮光掠影、五彩缤纷----紫的诡秘莫测,红的热情奔放,蓝的沉静温柔?有了色彩,岩石的形态便栩栩如生了:擎天的金箍棒,似乎在诉说着西天取经的坎坷历程;杨贵妃缓缓撩开石幔,观看群芳共舞,娇媚多姿,不禁令人联想起昔日的盛唐繁华;恐龙国里,恐龙”嗷嗷”怪叫,神态怪异,昭示着它们的威武.看着这些鬼斧神工般的杰作,我们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伟大.正是这一滴一滴的水珠,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岁月,尝尽了亘古的沧桑,雕琢出如此神奇的景观,这是怎样的博大与精深啊!而这些岩石,经受了千万年的磨砺,封存了长久的渴望,今日终被世人所熟知,这是怎样的坚忍啊!与此相比,”滴水穿石”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而已.
追溯历史的源头,桂林的山水在向我们每一位游客阐述着一个哲理:持续将造就永恒.是的,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经历了千万年的洗礼方成就今日的光彩与辉煌的呢?坚持不懈是击败任何挑战的宝剑.游过桂林,我们没有理由再轻言放弃.朋友,有空,不妨去桂林看看!
『伍』 小学五年级吉林省地方课程教案
小学美术《纸拎袋》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地位。本课为浙人版美术第二册第十二课,课型为[设计·应用]。根据《新课程标准》一年级对这一学习领域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对比与和谐,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纸拎袋》这一课就把这一要求融入了本课的教学中,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课堂。由于本教材的编排体系呈螺旋形上升,学生在前几课的教学中以初步掌握了有关设计的知识,所以本课在学生掌握设计技能的基础上,紧密融合生活,大胆设计制作各种各样的纸拎袋。拎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拎袋的品种和式样也越来越多。《纸拎袋》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拎袋不仅仅是为实用而设计,对其外形、色彩、材质、图案等各方面都有要求。利用一年级小朋友好学、好问,有强烈表现欲望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美,运用各种材质用撕、剪、折、卷曲、插接、粘连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和半立体纸工制作,参与看一看、议一议、做一做、评一评等活动来体验造型设计活动的乐趣。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拎袋的设计制作方法,运用各种美术元素,设计制作出富有个性与创意的拎袋。2、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提示,在本课中我将实现以下三个领域的教学目的。认知目标:认识和了解各种式样和材质的拎袋,以审美的眼光发现拎袋的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拎袋的制作方法,运用画画、剪剪、撕撕等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各种彩纸、废旧材料进行拎袋的设计制作。情感目标:领悟生活中的美,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表现生活和美化生活的情感。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观察、分析、表现拎袋的造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创造能力,设计制作新颖有趣的拎袋。二、说学法。一年级学生好问、好学、好奇心强,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追求有趣味的课堂形式,向往尝试各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表现方法,所以,本课着重于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感悟、创造,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各种体验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发展创新能力。三、说教学原理及方法。1、本课的设计我以皮亚杰、布鲁纳的“构建”“发现”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通过看看、拆拆、议议等活动自主探究拎袋的构造和制作方法。以体验性学习贯穿始终,在教学中充满对生活的体验、审美体验、创作体验、挫折体验和成功体验等,各种体验学习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体验性学习中渗透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2、杜威的“从做中学”的主张,在没有教师示范的情况下,学生观察拎袋作品、尝试制作拎袋,在探索制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开创的情境教学法。语言情境: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尝试与探索欲望。生活情境: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为生活服务,本课教学紧紧围绕生活这一主题,创设生活情境,以旅行这一导线,从准备旅行——欣赏拎袋——设计制作拎袋——推销介绍拎袋——游戏模拟旅行这一系列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四、说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对话激趣。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国庆长假马上到来了,同学们有什么打算吗?很多同学会说打算全家外出旅游。师:旅游要作哪些准备呢?生:准备食物、日常用品、相机等,准备拎袋……从而揭示课题:让我们走进《纸拎袋》吧!2、欣赏感知,审美体验。图片展示各种款式、各种材质的拎袋,有云南白族的绣花拎袋、蓝印花布拎袋、旅行拎袋等,初步认识拎袋的外形、色彩、材质、图案及用途,感受拎袋文化的深厚,感受生活的美好。3、初步了解,尝试制作。发给各组一只简易的拎袋纸模型,各组所发到的拎袋为不同的造型,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甚至可以拆一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了解拎袋的简易的制作方法,各组派代表上台示范制作方法,各小组互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怎样使拎袋的容量更大?怎样粘连会更牢固?……让学生带着问题尝试制作一只拎袋。4、拓展思路,感悟设计。出示几只新奇的拎袋:像房子造型的拎袋、蜘蛛造型的拎袋等,引导学生感受创造性设计的魅力,并在拎袋的形状、色彩、图案基础上进行想象,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再让学生欣赏综合使用卡纸
『陆』 吉林省地方课程教案《家乡》五年上册教案
金庸一生获颁荣衔甚多,其中包括:英国政府O.B.E 勋衔(1981年,褒扬其对新闻事业及小说写作的贡献)金庸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衔; 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等校荣誉院士; 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 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创价大学、香港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苏州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等校名誉教授;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1986年香港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博士;1988年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名誉教授;1992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Doctor of Letters;1996年剑桥大学荣誉院士等。1998年,获香港市政局颁授“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获香港(及海外)文学艺术协会颁授“当代文豪金龙奖”,同获此奖的还有巴金和冰心。 2000年,获香港政府颁赠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2001年,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由北京天文台发现的编号10930的小行星命名为“金庸”。 2003年3月,位于澳门新马路的文化会馆开设金庸图书馆,金庸亲临开幕并任荣誉顾问,馆藏中、英、日、泰、印尼版金庸小说。 2005年,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名衔,金庸随即以81岁高龄赴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博士。2006年,于12月完成剑桥大学硕士论文《初唐皇位继承制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2008年,9月应刘中树教授邀请,受聘成为吉林大学名誉教授。
『柒』 山东省三年级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捌』 [山东省地方课程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我也需要哦 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