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十大原则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十大原则

发布时间: 2021-01-07 23:51:29

㈠ 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原则有哪些

1、适宜性原则

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创设教育环境实施教育过程等环节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以最适合幼儿特点的课程开展教育活动。

教师在选择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时候,不要照搬书,可以借鉴,但一定要考虑自己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

2、渗透性原则

教学活动要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自然进行,保育为主,保教结合;课程内容之间相互渗透,无论是五大领域课程还是主题课程,其内容、目标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不能孤立进行。

尤其是语言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与其他领域的身体更明显一些。例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一般都要渗透大胆表达的目标等。

3、参与性原则

在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和调动幼儿的主题参与性,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体验与发展;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同伴资源等多种教育资源的共同参与。

4、发展性原则

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发展的途径,使幼儿既获得当前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当然,发展不仅仅指知识的丰富,还包括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的改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十大原则扩展阅读: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途径主要有:

1、集体教育活动。全班幼儿共同参与,教师面向全体儿童。短时间提供大量共同经验,注重教育内容的逻辑性,儿童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发展自律、合作意识。但是集体教育活动容易导致不能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特点、兴趣、需要,幼儿的表现机会少,不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能力。

2、小组活动。幼儿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提供环境和材料,发挥间接指导的作用。幼儿自主探索、协作的机会更多,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有利于独立、自主、协作等精神的培养。幼儿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小组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

3、个别活动(区角活动)。幼儿独自活动,教师予以个别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个别活动对师资、设备有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技巧要求更高。

㈡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幼儿教育的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紧立足于幼儿发展;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幼儿的真实生活。

㈢ 幼儿园课程 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幼儿教育的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紧立足于幼儿发展;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幼儿的真实生活。

㈣ 选择幼儿园课程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幼儿教育的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专内容的选择应紧属紧立足于幼儿发展;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幼儿的真实生活。

幼儿园课程是根据3~5岁儿童的学习特点、发展特点来设计并编辑成教学活动的内容。幼儿园课程结构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组成。



(4)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十大原则扩展阅读:

从教育体制的角度看,幼儿园教育是学制的最初环节,是整个学制的基础。幼儿园课程作为学前教育的载体,直接影响幼儿现时的发展,为幼儿今后甚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从懵懂迈开脚步走向社会的开始,因此幼儿课程不寻求传授知识的高深、系统,只需让幼儿体验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最浅显的知识和观念,帮助幼儿认识她们周围的世界,开启幼儿的智慧与心灵,萌发他们优良个性和品质。

㈤ 幼儿园课程组织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重潜力培养,重素质培养,重心里健康. 一定不要把小学教育拿到幼儿园来,这是极端错误的. 另外要多吸引家长参与,教育是多方面的.不过这个要合理适度.

㈥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内容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元素,其选择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教育能否真正促进幼儿的良性发展。但人类知识浩如烟海,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为幼儿选择出最“有价值的”部分,编排成最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我们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内容必须围绕目标来选择。
第一,要有目标意识。
第二,同一目标由多种内容完成。
第三,同一内容指向多个目标。
第四,情感态度类目标要通过给予幼儿相应的经验来达成。

二、适宜性原则

一是适应需要,二是促进发展,概括来说,就是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就课程内容而言,在“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是适宜的。
要在基于幼儿的水平、着眼于其发展的前提下,确定课程内容。

三、生活化原则

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合目标的内容。但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不能等同于生活本身,要注意课程内容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则要求。
课程内容源于、高于和回归幼儿的生活。

四、兴趣性原则

在选择内容的时候,要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富含教育价值的内容。幼儿感兴趣的且富含教育价值的内容,自然就是课程的内容。

五、基础性原则

最基本的素养、人类文化的普遍特征具有基础性。
基础性原则还必须涵盖课程内容的文化性。课程内容应反映和传递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六、逻辑性原则

知识的逻辑:依据知识由易到难的体系形成逻辑。
幼儿心理逻辑:依据幼儿发展的顺序形成逻辑。

㈦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原则

1.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创设教育环境实施教育过程等环节中,都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以最适合幼儿特点的课程开展教育活动。适宜性原则充分表明了幼儿自身特点和需要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影响:适宜的目标幼儿跳一跳能够得着,适宜的内容幼儿容易理解,适宜的方法幼儿能够接受,只有适宜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时候,不要照搬书上的,可以借鉴,但一定要考虑自己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再好的活动不是适合自己也是徒劳。
2.渗透性原则
这里的渗透有以下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学活动要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自然进行,保育为主,保教结合;二是指课程内容之间相互渗透,无论是五大领域课程还是主题课程,其内容、目标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不能孤立进行。尤其是语言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与其他领域的身体更明显一些。例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一般都要渗透大胆表达的目标等。
3.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和调动幼儿的主题参与性,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体验与发展;二是指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同伴资源等多种教育资源的共同参与。
4.发展性原则
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发展的途径,使幼儿既获得当前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当然,发展不仅仅指知识的丰富,还包括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的改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上是对幼儿园教学活动概念、类型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的意义、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等理论方面的总体论述。这些理论的论述综合了当前幼儿教育的前沿理念,从教师角度出发,结合实践,将理论知识平民化,便于教师理解。这些理论知识为如何设计符合幼儿学习需要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综合、整体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能使教学活动设计更加科学、有效、合理。

㈧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幼儿教育的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紧立足于幼儿发展;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幼儿的真实生活。

㈨ 简答题8.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原则有哪些

1.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创设教育环境实施教育过程等环节中,都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以最适合幼儿特点的课程开展教育活动。适宜性原则充分表明了幼儿自身特点和需要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影响:适宜的目标幼儿跳一跳能够得着,适宜的内容幼儿容易理解,适宜的方法幼儿能够接受,只有适宜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时候,不要照搬书上的,可以借鉴,但一定要考虑自己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再好的活动不是适合自己也是徒劳。 2.渗透性原则 这里的渗透有以下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学活动要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自然进行,保育为主,保教结合;二是指课程内容之间相互渗透,无论是五大领域课程还是主题课程,其内容、目标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不能孤立进行。尤其是语言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与其他领域的身体更明显一些。例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一般都要渗透大胆表达的目标等。 3.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和调动幼儿的主题参与性,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体验与发展;二是指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同伴资源等多种教育资源的共同参与。 4.发展性原则 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发展的途径,使幼儿既获得当前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当然,发展不仅仅指知识的丰富,还包括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的改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上是对幼儿园教学活动概念、类型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的意义、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等理论方面的总体论述。这些理论的论述综合了当前幼儿教育的前沿理念,从教师角度出发,结合实践,将理论知识平民化,便于教师理解。这些理论知识为如何设计符合幼儿学习需要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综合、整体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能使教学活动设计更加科学、有效、合理。

㈩ 幼儿园课程设置应该符合什么原则

(一)课程的本质是活动 与陈鹤琴、张雪门的课程本质观相比,张宗麟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更为宽泛。他指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集,3 1)它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活动。”(同上)关于幼稚园课程的划分,他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儿童的活动划分,课程包括五个方面: (1)开始的活动,即幼稚生初入园时必须养成的习惯,也就是人生最基本的习惯,如放手巾、认识教师和同学,以及初步的礼节等; (2)身体活动,既强健身体的习惯与技能,如各种卫生习惯、跑步、跳、爬等; (3)家庭的活动,如反映家人之间的关系、礼仪,以及家庭事务的活动; (4)社会活动,即养成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种节日、同伴关系的活动等; (5)技能活动,是培养儿童适当表现自己的活动。另一种是按学科划分课程。具体划分为音乐、游戏、故事、谈话、图画、手工、自然、常识、读法、识数等十个科目。其中每一个科目又包括一些小项目。如音乐包括听琴、唱歌、节奏动作、弹奏乐器,游戏包括个人游戏和团体游戏,故事包括听、讲和表演,图画包括自由画、写生画和临摹画,手工包括纸工、泥工、缝纫及竹木,读法包括认字、短句故事等。“总之,无论以儿童活动分类或以科目为课程之单位,教师决不可拘泥于某时当教何种课程,致使贻削足适合履之讥也。” (二)幼稚园课程的来源及其特点 幼稚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幼稚生的需要及社会的希望。但由于六岁以下是幼稚生与社会发生的关系比较少,满足其自身的需要则更为重要。对幼稚生来说,“在身体上各种动作,大致能做,而心理上之发展尤为迅速,求知、想像、模仿……诸般活动,件件勃发,幼稚园课程即可循此而得其端倪。”(35页)课程内容来源有四: (1)儿童自发的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产生的活动; (4)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合乎儿童需要的部分。这四个方面的活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具有完整的目的,形成合理的课程。 怎样厘定幼稚园的课程?幼稚园的课程应有什么特点?张宗麟认为,“生活便是教育,整个的社会便是学校。”这是厘定一切学校课程的总纲领。幼稚园课程的厘定也要根据一般的课程标准,但是,由于幼稚生的生理与心理还不成熟,厘定课程时还应注意以下四点: (1)多注意动的工作,为儿童提供充分的动的机会; (2)鼓励幼稚生多与自然界接触,保持他们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3)要多注意儿童个体的小社会,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4)多注意饿饿儿童的直接经验。 根据以上原则,编制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幼稚园的课程不能用科目来编制; (2)教师对幼稚园的课程要有一个通盘计划,在充分观察自然界和人事界的基础上,决定课程内容; (3)每一个课程单元,长短不拘,但要段落分明; (4)教师的责任是拟订大纲,预备教材,指导儿童进行活动,而不是强迫儿童去做,也不是代替儿童去做。 (三)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 张宗麟先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他认为,幼稚园课程中应增加“社会”科目,因为幼稚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幼稚园的儿童之间也进行社会性交往。而且,“幼稚园的一切活动,由广义说来,都是‘社会’。其中最有独立性的只有‘自然’,但是幼稚园的‘自然’决不是‘纯粹的的自然研究’,必定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元件。’涉及人生也就是‘社会’了。” 那么,确立幼稚园社会化课程的根据是什么?张宗麟指出,“无论哪级教育的课程,只有两个根据,好像人类只生了两只脚。这两个根据,一个是成人的生活---社会;一个是孩子的生活。”(283)社会是极其复杂的,整个的社会有三个方面:一是过去的历史的关系,二是现代的各方面关系,三是影响于未来的情形。学校课程也就要包括这三个方面。但是,幼稚生年龄还小,对于社会的经验还很少,幼稚园要把整个社会都做非常不容易的。不过,孩子们对小团体的生活却是能领悟的,并且能作到单纯的“互助”、“合作”等。这些需要孩子的直接经验。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没儿童能够“领悟任何人生的、物质的、以及社会集团的、现代状况的一切,这种种领悟的能力,只有他自己的经验所能给予的。”(284)因此,设计幼稚园课程的社会科目,需要了解幼稚生的社会。 那么,幼稚园儿童的“社会”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呢?张宗麟指出,幼稚园儿童的社会不同于成人的社会,它实际上是幼稚生的“生活状况”。幼稚生的生活状况是由直接经验组成的社会,脱离了儿童的具体的生活经验和其周围的社会环境,是难以理解儿童的“生活状况”的。然而,幼稚生的生活彼此之间是差异实在是太大了。课程设计者只能根据普遍的情况,来制订富有弹性的社会课程。 社会化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7类活动: (1)关于生活卫生、家庭邻里、商店邮局、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和名胜古迹等方面; (2)日常礼仪的学习和演习; (3)节日和纪念日活动; (4)身体的认识活动和基本卫生活动; (5)健康和清洁活动; (6)认识党旗、国旗和总理形象的活动; (7)各种集会和社团活动。为了能充分保证社会课程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实施社会活动时应做到:(1)注重培养儿童互助与合作的精神;(2)培养儿童对他人的爱怜情感;(3)培养儿童具有照顾他人的品质;(4)使儿童明了生活的根源。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