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小学数学三年级课程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三年级课程导入案例

发布时间: 2021-01-09 03:18:48

⑴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估计数学课改,快要把小学的数学老师逼疯了!

教授学生数学的内美,教授学生数学的运行应用的技巧 还尼玛的和容德育有关,同行,我很同情你
如果有谁能把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和 四有新人联系在一起,
麻烦 各位同仁 把这个案例发我一份

[email protected] 深表感谢

⑵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

小教练--------统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5—80页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准备:条形统计图、直尺等。 预习设计:(见学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知识?其实在解决篮球比赛中的一些问题要用到很多数学知识。二、探索新知1、(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现在,比赛已经进行了36分钟,现在场上的比分是36:37,蓝队稍为落后。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师归纳:替换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展示得分统计表) 通过检查预习, 了解到学生对 篮球赛的知识。 掌握比较多,课 上不再单独介 绍。 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1) 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2) 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3、谈话: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谈话: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我们可以用小木块代替分数,一个木块代替1分,把几个同学手中的木块合起来分一分;还可以用画圆圈的方法分一分等。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材料进行初步探究。可以设想的方法有:一是可以用圆片、立体木块等材料进行探究;二是可以用画圆圈、画三角等符号进行探究。汇报交流。
3中的(1)、(2)、(3)小题 让学生任选一 项或两项完成 即可。 (2)把上面的图引导学生制成条形统计图,在统计图上进行移多补少。(3)把两人在小组赛中的得分合起来,再用参加的场次去除。引导学生理解在统计图上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的方法。4、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白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体得分情况。谈话:现在你们认为应该换谁上场?三、限时作业1、课本77页自主练习第1题:移一移,使它们同样高。2、课本78页自主练习第3题:哪个小组成绩好一些?3、小明身高125厘米,如果他跌进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水塘里会有危险吗?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分析一下。四、课堂总结: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板书设计: 小教练--------统计 7号:9﹢11﹢13=33 (分) 33÷3=11(分) 8号:7﹢13﹢12﹢8=40(分) 40÷4=11(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通过做限时作业,可 以看出学生对平 均数已掌握,但 不够熟练。还应加 强练习。 课后反思: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如能努力拓展学生们认识数学的空间,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2、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活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2、让学生自主复习学过的统计知识。 一、精彩链接1、摆小方块:用小方块摆出:12、8、7、6等,让不同摆法的同学互相说说哪样摆最直观?2、用你喜欢的图形画出以上数字。 读懂信息图,了解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图义。 二、整理信息1、仔细观察情境图,把图义说给同学听。2、了解有关篮球赛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情境图。3、初步猜想派谁上场合适?1、学会平均数的计算2、在经历探究的过程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抽象,并体验解决问题多样性的过程。 三、探究在线动手操作:1、用小方块摆出7号、8号的得分情况(或用圆圈画一画)。 2、制出条形统计图。 3、算一算:7号: 8号: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拓展练习课本77页自主练习第1题:移一移,使它们同样高。 2、课本78页自主练习第3题:哪个小组成绩好一些? 3、小明身高125厘米,如果他跌进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水塘里会有危险吗?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分析一下。

⑶ 小学三年级数学案例

不搞“事件”扩大化;不伤害师生感情;不影响当堂教学;不作当堂处理;不体罚学生;不过专多占用属教学时间。
用语要简明、委婉;设置内容要符合当时情景;比喻要贴切;联系要紧密。
要熟悉教材、教法,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熟悉学生个性品质。
整体问题,当场处理。
在当众场合下最好避免使用“点名式”的批评。
当然也可以采用注意转移法:采取小练习、小测试的方法、或个别提问
还可以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教师可以先停一下,略等片刻,这样的话学生会不自觉的停下来,看看老师为什么不讲了。
局部问题,个别处理。
“个性”问题,无声处理。
课上问题,课下处理。
对于课下要处理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及时到位,切不可拖延。

⑷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1吨有多重》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回1的概念。
2、知答道1吨是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cai课件
2、学生课前体验和感受10、20千克、50千克各有多重
3、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
(三)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1千克
师:这里有一袋1千克大米,谁能来拎一拎说说你对1千克的感受。
生:1千克的大米很轻,不用费力我就能拎起来。
(2)感受10千克
师:这是一袋10千克大米,谁能拿一拿,说说你对10千克的感受。
生1:10千克比1千克沉很多
生2:我使劲还是能拿动的。

⑸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什么是周长优质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 看一看,描一描。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美丽的叶子图片!多漂亮的叶子呀!可爱的蚂蚁看到它,高兴极了!它说它会画树叶,一笔就能画成美丽的树叶!

看!(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两只小蚂蚁是怎么画的?谁画的好?

师:这样由一点开始,再回到起点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一周。这外面的边叫做边线。

师: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圈,一个美丽的叶片图案就出现了。现在谁再来说说,蚂蚁是怎么画的?

生: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画一周,最后又回到起点。

师:小蚂蚁也能做老师,它教我们画出漂亮的叶子,你们学会了吗? 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

开始吧!

2. 好!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3.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动态演示)。你们知道树叶边线的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4.再来看(出示图),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 刚才同学们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找一找,摸一摸。

1. 你能从我们身边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长,也可以下位找。(指导: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地面周长、水池池口周长。)

2. 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三)量一量。

1. 大家找到了很多,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 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的准不准呢?谁来量一量?(注重测量方法的指导:腰围怎么测量?)告诉大家测量结果。

3.根据这个结果,请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 谁来说说自己的腰围?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 cm左右。

4.小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想邀请你们参加下面的闯关比赛。有兴趣吗? 这里共有3关,每闯过一关都会得到相应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胜利者!有信心吗?让我们充满自信迎接挑战!

(四)闯关练习。

  1. 先看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这里有3个图形,请你选择其中1个图形。看课本45页第2题,做在书上即可。 选择长方形的能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吗?有不同方法吗?大家真聪明,关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面我们还要研究。 第一关谁成功了?请为自己加上100分!

2.下面我们来继续闯第二关。怎样量出树叶的周长?谁闯过了这关加上200分。

3.第三关。 (课本45页第3题) 课件出示图:他们的周长一样吗?(指名说说) 我们来看看演示移动的方法。

谁闯过了这一关?祝贺你们!每人加300分!

回想一下,刚才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图形周长的?

这一关哪组闯过去了?请加上200分! 现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贺你们!其他同学不要灰心,有信心赶上他们吗?希望你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头赶上!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你能谈谈自己还有什么困惑吗?

(六)课后作业: 量出红领巾的周长。

板书:

周长

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⑹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个案,案例,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惠州市第十一小学 杨瑞儿
[设计理念]
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掂、比、估、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并在动画故事中应用所学知识,体会知识的价值。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大米6袋、200克红豆6袋、500克花生6袋、2千克沙子6袋、苹果6个、100克、200克、500克、800克沙子若干袋、盘秤6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物 品 名 称 物 品 重 量

二、从生活中引入
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
师: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中学习
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
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 (板书:1克)
(2)让学生掂一掂1枚1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
(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师: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板书:1千克)
(5)让学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与1枚1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
(6)称一称1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这儿有标有不同克数的沙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成记录表。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每 包 重 量 数 量
100克 袋
200克 袋
500克 袋
800克 袋
总 重 量 克

师: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
4、小结:生活中较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
三、在生活中实践
师:请每个小朋友掂一掂、估一估这袋红豆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合作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00克。
师:请每个小朋友再掂一掂这袋花生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再称一称这袋花生到底有多重?
生:500克。
师:请你们再掂一掂这袋沙子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千克。
师:那1个苹果有多重呢?请同学们先掂再称,再说说大约多少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
四、应用拓展
师: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巧陪玻璃杯》,你们想看吗?
动画:星期天,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花狐想敲小猪一笔,要小猪陪100个玻璃杯。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让学生伸张正义,自由发言,为小猪出主意。
再放动画:机灵狗想出一个巧主意,先把一个完好的玻璃杯称一称它的重量(200克),再称一称玻璃碎片的重量(1000克)。
让学生算一算小猪应该陪几个玻璃杯。
五、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两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在课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 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总结得出1千克=1000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过程性目标。在练习部分,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课的最后,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由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⑺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师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求分享

到辛培网络资源网下载小学语文 数学 英语 歌曲 相声 评剧 豫剧 京剧 黄梅戏等等

压缩包已经上传到网络网盘了,

网络网盘下载方法

1.下载网络网盘资源需要先免费注册一个网络账号.

2.打开下载链接,勾选需要下载的文件,然后点击“保存到我的网络网盘”或“保存到网盘”(如果提示容量不够,请先转存一个压缩包)会自动弹出转存位置选择,选择后点击确认.

3.保存文件成功后,点击网页右上角的“客户端下载”,电脑上安装需要下载PC版,安装客户端。

4.打开安装后的网络网盘客户端,登陆账号,选择下载的文件,就可以下载了.

⑻ 小学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分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科书。
二、教学目标:
1、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测量与观察,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并能根据这三个单位间的进率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四、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正确表象。
五、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六、教具准备:
米尺图,尺子,纸条,小黑板。
七、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吗?(学生比划,教师评点)
2、填空。
1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7厘米=( )毫米 50毫米=( )厘米
一根跳绳的长约2( ) 直尺的厚约(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学生估算课桌的长和宽,汇报估算结果。
(2)以小组为单位用学生尺测量课桌(双人桌)的长。
(3)汇报测量方法:
①以15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5+15+15+15+15+15+7=97(厘米)
②以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8+18+18+18+18+7=97(厘米)
③以12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④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引导学生比较这四种测量方法,小结:以15厘米、18厘米、12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比较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比较多,但计算比较简单。
(4)引导学生认识分米。
针对学生中的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师: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分米。(板书课题)
2、探索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师: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时提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距离吗?(出示1分米的纸条与1米长的直尺)这1米长的直尺可以分成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3、单位间的换算。
师:我们已经推导出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你能根据推导出来的进率独自填空吗?
2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①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
②举出生活中长、宽或厚是1分米的物品。
③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
(三)课堂练习
1、量一量:课桌的宽是( )分米( )厘米;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 )分米。
2、小组合作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
3、独立完成练习一的习题,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关于本节课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你有哪些认识?有什么要提醒我们同学注意的?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5+15+15+15+15+15+7=97(厘米)
18+18+18+18+18+7=97(厘米)
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教学分米?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产生的实际意义?如何让学生确实认识到分米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分米作为介于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可以完善学生的长度观念。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分米产生的需要,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测量课桌的长,并让他们进行计算,再通过四种方法的比较,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10厘米、10厘米为一段的测量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简便得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计算、体验感受到分米产生的意义,深刻地认识了分米这一长度单位。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发挥良好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进行单位的换算问题不太,但对于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仍会混淆。如:长颈鹿的高约55( ),学生想象不出具体高度,分不清要填米还是分米。而对于练习一的第6题:将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四段,要算2÷4,学生不会计算,这就需要把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计算,但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从这一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可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求采纳~~~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