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小学国际理解课程开发背景

小学国际理解课程开发背景

发布时间: 2021-01-10 18:21:19

① 初中国际理解教育是什么课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雅克·德洛尔,联合国教育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国际理解教育(E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旨归的一种教育。或曰是为了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

② 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E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国际理解教育(E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旨归的一种教育。或曰是为了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

③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与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校本课程开发规律而形成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比较系统的或稳定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程序性、简约性、重复性的特点。根据陕西省小学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了一套较为简约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构、进行需要评估、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审议教师的校本课程方案、评价、反馈与改进校本课程。

④ 郝泽霖老师开发DISC课程的背景是什么呀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DISC是一种“人类行为语言”,其基础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Dr. William Moulton Marston)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研究成果。马斯顿博士是研究人类行为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方向,有别于弗洛伊德和荣格所专注的人类异常行为,DISC研究的是可辨认的正常的人类行为。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许多书商和训练机构又依据DISC行为基础,发展出了不同的描述方式。至今已有84个国家的超过8000万人次做过DISC测试,测试者借此对自己的行事作风有所了解,并对其准确度感到非常惊讶。目前这个受惠人次的数字还在持续扩大中。 DISC现在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最为广泛采用的性格测评工具之一。如果谈到性格测评,DISC这四个英文字母几乎已成为全世界共通的语言,因为DISC不随种族、法规、文化或经济地位而改变,它只代表着一种可观察的人类行为与情绪。 郝泽霖——人性研究管理实战专家!原西门子管理学院高级讲师! 10余年中外企业营销实战经历,原西门子管理学院高级讲师、原加多宝集团(王老吉)高级讲师! 精通人格分析、各种营销工具,尤其擅长识人术、大客户销售,在DISC识人术、大客户销售培训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能够将培训方法落地,让企业能够顺利实施。个人管理经验丰富,管理销售团队数千人,培训学员上万人。

麻烦采纳,谢谢!

⑤ 什么是国际理解

“国际理解”的宗旨,是帮助人们不把外国人当作抽象的人,而把他们看作回具体的人—答—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性,有他们自己的苦痛,也有他们自己的快乐。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进友谊和进行合作。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交往的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呈多极化发展的格局。加之进入90年代以后,以网络通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人类全面进入“全球化时代”奠定了基础。



(5)小学国际理解课程开发背景扩展阅读:

然而,暴力、种族歧视、仇外情绪、寻衅的民族主义、文化排斥、恐怖主义等现象并未终结,反而具有了新的性质。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1994年10月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确立了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及相应的“和平文化”的基本内涵。

大会通过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及相应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宣言》和《行动纲领》标志着“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理论与政策上的确立,这种价值观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精神。

⑥ 谈政治学科教学与实践中如何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政治学科的教学与实践要与时俱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培育。从课堂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政治学科教学与实践中如何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国际视野人文情怀校本课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在国家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为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实践。作为一名政治学科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培育。
一、课堂教学:教学案例贴近生活、贴近时政,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学生历史责任感
当代中学生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政治学科具有与时俱进,时政性强的特质,政治课堂应该是时事政治活跃的天地。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热点新闻视频、图片、文字等作为开场;在小组合作探究某一理论时,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平时所搜集储备的时政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在每周收看《中国周刊》《世界周刊》时,让同学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影响深远的一个或几个新闻材料,运用所学的四个模块的知识去分析蕴含的道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中国人,也是一名国际人。
在和同学们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时,我们一起回顾了中华文化灿烂的历程,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冉冉展开,民族自豪感油然而起。但是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历史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每一位炎黄子孙要重塑她的辉煌。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她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我们每一位同学既要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同时也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添砖加瓦。
在政治课堂上,同学们学习、体味进而领悟到,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大家共处“地球村”,任何个人、民族和国家既要尊重自我,又要尊重他人;既要学会分享,学会共处,又要学会学习,学会担当。
二、校本课程:教师整合资源,精选主题,激发情感,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树立国际理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也是政治教师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要开发能够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让校本课程成为学生参加与体验的课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本着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素质的原则,我们学校开设了《国际时事纵横》《哲学与智慧》等课程,其中《国际时事纵横》是由我来执教的。我想通过我的课程实践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在校本课程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一)校本教材编写:明确国际理解教育目标,精选主题与内容
中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建立在国际的国际理解教育基础之上,以各国普遍关注的“人权、和平和民主”为主旨,以促进国际理解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培养具有世界品格与道德情操的全球公民。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与编写上,教师精选国际知识、热点问题,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价值观念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整合多方面资源,结合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对背景材料进行细致的筛选和分析,以期学生能初步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进而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
(二)校本课程教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重在学生参与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我们通常运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针对不同的专题,教师斟酌使用以期达到最优目标。
讲授《小悦悦事件》这个专题时,我摘了很多网友的跟帖,有些帖子情真意切,很是感人。这时,我就找了几位朗诵比较好的同学来读这些帖子。读的同学声情并茂,听的同学眼泪汪汪。课堂上呈现出一派感伤但却温暖的氛围。我借此情境,顺势问大家:如果你是经过小悦悦的路人,你会漠视不管吗?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纷纷表达个人意见。
当时的课堂情景我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不仅是因为事例本身敲彻人的心灵,更是因为孩子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芒令我感动。爱自己,爱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这不就是国际理解教育所包含的人文情怀吗!
形式都是为内容和目标来服务的。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我始终坚守教学目标,不哗众取宠,踏踏实实,“润物细无声”,我相信学生每一天都在进步。
三、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风生水起,社团学子崭露头角,我们与世界息息相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培育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成为国际公民,需要具备和提高适应国际交往和竞争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如跨文化沟通与理解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参加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特别是国际性的团体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组织、协调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性和心理素质。
同学们参加社团活动的兴致很高,也从中受益匪浅。这样的社团活动在我们学校有很多。例如,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简称MUN,是一项影响非常大的社团活动。到目前为止,淄博实验中学模联社已多次应邀参加大型的模拟联合国大会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稷下学宫举办“欧盟获诺贝尔和平奖惹争议”座谈会,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激烈争辩,从中增强了对国际局势的理解;国学社举行的国学大讲堂――“华夏汉服”,同学们了解了中华民族风雨几千年的历程,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国际理解教育因其包含了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如和平、共存、环境等,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热点,当然具体到每一个国家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与实施,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润物无声,虽不立竿见影,但当我们转身回望却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我们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大人物”,但却因为他们懂得尊重,懂得共享,懂得理解,懂得宽容而成为一个个温暖的人,而这难道不是我们为师者所期望看到的吗!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