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A. 我国传统课程结构存在哪些问题新课程改革具有哪些特点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科学、合理、有效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信息时代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要想立足于信息社会,每个学生和全体社会公民应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以及其他途径中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成为会学习的人。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既是信息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技能。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和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评价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习惯。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以身示范;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对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总结提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与同事、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进行交流、合作;能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反思能力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是教改深入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而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在于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在于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将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困惑,只有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反思能力则在帮助信息技术教师解决困惑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因为在班级教学中,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上每个学生都各有差异,所以教师的教学总是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因此教师只能最大限度地去缓解这种“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审视问题的根源并且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反思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观察分析,明确问题所在,并结合一定的经验或理论探求改进的途径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2],且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体验,因此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备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对教学进行反思,进行教学的研究和实验,以做出更优化、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安排,以便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落实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首先,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深入思考运用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策略,在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通过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重点思考如何运用媒体和资源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在Intel未来教育培训中,对媒体和资源使用策略提出“基本问题—主要问题”的设计思路,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其次,按照建构主义教学
B.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 新课程改革的优点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扩展阅读
改革原因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D.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就拿我们区的高效课堂来讲,我们主要就是上述的几点,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旁边适当点拨。
E.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5)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扩展阅读: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F.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一)新课程结构特点
第一,提出了课程的“综合性”。 首先,课程结构 “综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这既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当代世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第二,提出了课程的“选择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第三,提出了课程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课程结构“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1)对学习领域的规划和设计,或者对学科与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全面、均衡;(2)对各学习领域,或者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必须均衡;(3)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均衡
G. 新课改中历史课程的特点
一. 新旧历史课本比较特点:
就现行的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材而言,与以往的历史课本相比较出现版了以下几个特点权:
第一,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目标,反对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新教材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加入了一些佐证这些结论的史料,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再是干巴巴的只记住历史结论。过去的课本只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则不强调对史实的记忆,而是让学生结合史实,自己得出结论,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以获取历史知识,从而形成 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第二,从具体课程内容上看,强调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考试的选拨功能,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还有社会实践的测评。
H. 新课改比传统特点有那些优点
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知识的记忆。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事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优点在与知识的记忆和在现。缺点学生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不到发展和培养
I.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是
1、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3、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4、情境教学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的体验。
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
1、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情境教学所起的作用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只要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生活化、形象化,很容易就把学生的眼光吸引过来。
2、对于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学生会对于所学的内容产生了进一步认知的欲望。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3、教学中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问题情境,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在情境的教学中,学生不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内的情感体验,这对以后的学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