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①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
"教教材”在教学中只是死的教学方法,不能活用教材,“用教材”,意思就是教材无非是例子,要活用,要用活,要以教材为起点拓宽、延伸
② 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用好教材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还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不但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还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怎样才能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更好的利用新人教实验版教材来进行好教学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要有所选择,并进行科学地加工创新,从而决定课时内容,由此教师再展开教学。教学实践也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因而,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给大家介绍我在教学中注重的几点:
一、结合学生实际,创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材中的教学情景并不能适合所有在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要想利用孩子生活经验,引起孩子的注意,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就必需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班级的大部分孩子的情景作为导入。
在案例《统计的初步知识》中,对教材进行了加工,把教材中统计路口车辆经过的情况换成了统计选票,使材料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我先快速读选票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问题和矛盾中亲历学习过程,这样的改变学生的体验更充分、感悟更深刻。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自然而然地推进。当学生发现光靠一人的记录有困难时,就想到了分工合作,让他们感悟到了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组间交流,学生知道了收集数据可以用多种方法,但画“正”字的方法误差最小,具有自身的优越性。通过活动,不但使学生自觉地完成了方法择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了:当统计对象动态、无序呈现、稍纵即逝时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最好。
这样处理就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借助教具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可以粘贴的玩具车图片,在黑板上用线段来表示路程。通过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并且还学会了自己在纸上通过画线段图来解决类似[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的问题。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先在课前准备了很多小正方体,让学生学生摆出组合图形之后在不同的方向来进行观察。通过实际观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门在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我印象深刻。
三、教师要及时应对课堂状况调整教学。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决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观念,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素材。如今,教师除了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考虑多种教学预设应对外,在教学中,还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和课堂即时生状况,随时作出充满教育智慧的调整。
在案例《角的度量》中,我完全依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设计教学方案。在学生尝试测量一个锐角的大小之后,在交流反馈后出现了下面一幕:
生1:我是这样量的,先用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对的是60度的刻度线,那么这个角就是60度;
生2:我和XXX的量法不一样,我用量角器上的2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对着80度的刻度线,那么这个角就是80度。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量法可行吗?你们有什么意见和补充?
生3:我认为生2的量法是不对的。因为书上说,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时,应该先用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生2没用到零刻度线,所以是不对的。
生4:我认为生2的量法也是可行的,只是这个角应该是60度,我是这样算的,80—20=60度。
师:谁听明白了,你赞成他的想法吗?
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惊喜地发现生2的测量方法也是可行的,但比起生1来说较复杂些。在这样的比较过程中,学生渐渐地明白了书本上的量法要简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顺应学生的思路走,而不再是教师让腹稿牵着走。
四、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课堂既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 “你真是一个学习能手!”、“老师真佩服你”、“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等,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评价,但对学生来说却无疑是给他们注入了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气氛比较尴尬的时候,作出一些另类的评价,例如,在一次课堂上,遇到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经过几次启发可举手的同学还是不多,这时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却卡了壳,教师这时侯千万不要随意请他坐下,更不要进行批评。便说:老师为你这次勇敢的举手、大胆发言感到高兴,敢于举手发言就值得大家学习!评价在数学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良好学习习惯,乐于合作,勤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五、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
习惯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一种不变的行为倾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独立分析,认真仔细,有条不紊等。在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学会独立思考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要敢于钻研不怕失败;要克服盲目顺从,敢于提出质疑。这些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教师在充分把握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更好的利用新人教实验版教材来进行教学。
③ 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
新一轮基础教育复课程改革,是一制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全方面的改革,它使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受到了冲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价值,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进而为高效政治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④ 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简单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间的关系。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包括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疏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经过转化、整合、思考、简单化、生活化等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来攻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三方面: 1、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 “圆的面积”教材编排就把圆的面积计算用“化曲为直”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化归思想”,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例如: “可能性”例1插图的旁注文字:①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②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③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这三方面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授新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猜想、把握知识要领、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教师设计比如摸彩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生活中可能性事件作出描述。 2、读懂例题,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疏理授新知识点。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它能让学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让老师疏理出授新知识点,能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构思教学设想。习题的作用及难易,教师要心中有数,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探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学生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些数学问题吗?来展开创造性的教学构思。 3、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 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要把握:①通读全册,理解单元教学内容,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各年级之间数学知识的衔接。②细读单元,理清知识点,弄清新旧知识联系点,分析数学新旧知识结合点,分析学生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平衡(旧知)——不平衡(不懂新知)——引发冲突(关键)——交流、合作、探究(课堂效果)——新平衡(学懂新知)。解读本单元的目标,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例题怎样才能得到落实,达到宏观与微观,新知识与旧知识,教学目标与达成构思等的统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活用教材” 在解读文本之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自己所需数学教学资源,疏理授新知识点,真正确立起“教什么”,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着手进行构思具体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流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合作流程。 在活用教材、大胆取舍,构思合作流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预设的一些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分析教材意图、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宜“照本宣科”沿用这些思路,因为:①教材是一种文本化材料,由于文本条件限制,它并不能完全呈现其丰富、独到的内涵与教学思想,教师应用时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思考,大胆取舍,分析文本所暗含的精髓,进行程序化、动态化改造;②教材设计思路并不一定能够恰当反映课程标准思想,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反思,有必要时,需打破文本禁锢,批判性继承,个性张扬地构思创新设计流程;③教材文本设计中的对象、场景、难度、文字提示、旁注未必适合当时、当地的教学,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中对文本进行再加工,真正做到“精读文本、活用教材”。 “可能性”教学一课来说,教材中安排的是摸棋子的游戏,教材编排中两个盒子里的各种颜色的棋子都直接呈现给了学生,如果按教材编排思路,在游戏前预先告诉学生红棋子、绿棋子的个数及盒装情况,再让学生做摸棋子游戏,这样就使游戏失去了悬念。这时我们在教学中就应针对当时、当地及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一些大胆改造,即:把各种颜色棋子换成各种色彩的乒乓球,预先不告诉盒子中装球个数及颜色,然后开展“猜测——实践——验证”的摸球活动,这样就能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难点,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渴望。 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交流、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数学问题,去获得数学信息,去大胆创造。数学文本内容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通过结构化,情境化等手段将其融于统一组织中,这不过是课程内容的一种文本化方式,教师要根据教材反映的要求,对其进行重新选择、组织、使数学学习内容更贴近当地学生的生活背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有必要时就要大胆创新、合理扬弃、活用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导入教学情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适当合理地“活用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凸突显数学教学的效果,提升数学教学水平。例如:连减简便运算一节中,教师在教学中就可大胆舍弃教材中问题情景,舍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分析,出示较典型算式直击“算法”,让学生自己做,教师用“归纳法”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怎样做才“简便”,要“简便”就要“怎么算(算法)”,这样数学教学就化复杂为简单。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观、新理念,我们只有更新观念,正确到位的解读文本,灵活应变的活用教材,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⑤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交”,而不是“教教材”,怎么理解这
前者是说把教材当做一种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来教学生。“教教材”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主题和课堂的主导,教学跟着教材走,教材什么样,上课就是什么样。由此可见,后者忽略了教师的再创造,是不正确的。
⑥ 某研究机构准备举行一次数学新课程研讨会,共邀请50名一线教师参加,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教师人数如下表所
(Ⅰ)
![]() 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怎样使用初中英语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我们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既应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又应结合教师实际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等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防止教学中机械地“以教材为本”。 ⑧ 全国高中什么时候开始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从教育部获悉: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各地要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领导和管理,确保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并开足规定的课时。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校内评价或考试要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保障机制,确保考试命题方向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内容和难度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认真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实施细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应纳入评价内容,要做到客观真实。 ⑨ 中学新课程标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 "教教材”就是过去教学中只是死抠教材,不能活用教材,现在说“用教材”,意思就是教材无非是例子,要活用,要用活,要以教材为起点拓宽、延伸。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