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师观

发布时间: 2021-01-14 10:04:49

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师观

包括两个方面:

1·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2·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㈡ 新课程倡导怎样的教师观

包括两复个方面:

1· 新课程不仅要制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2·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师观扩展阅读: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㈣ 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师观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二、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三、教学应关注人的发展。

㈤ 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内。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容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5)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师观扩展阅读:

基本要求

1、课堂上教师、学生的活动交替安排,形成有机的整体。

2、课堂练习要当堂完成,须背记的内容要当堂熟练背记。

3、课外作业量要适度。

4、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推介不同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求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教师要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检查学习效果。

㈥ 新课程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版者转变权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㈦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激起学习动机,教会学习的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道德人格品质发展等方面。也就是在材料题中教师两方面的做法都可以体现这一点。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即要把教材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教学标准,应该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这一点在材料中的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处理教材的。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应主动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一点在材料当中的体现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的。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应走出学校,走出课堂,为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做出贡献。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

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㈧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育评价

教师观是要自己概括的,主要是要说是个教育家

学生观的版本有很多,只要点出学生是主体,意思对就可以

教育评价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是从课程层面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教学不能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话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参考资料:网络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