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系统化的问题
❶ 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要真正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践。本人认为首先得从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做起。教学设计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可以说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付诸实施。本人认为教学设计应特别注意的以下的几个问题:
一、要明确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关系
教学设计属于广义的备课范畴,但它与传统的备课又有所不同。传统的备课中多数教师依照教材和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凭借个人经验选择教法,实施教学,整个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当代的教学设计则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化的设计。我们过去所写的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且是不全面的。与传统的备课相比,教学设计更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
教学设计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指导教学设计的理论很多,有关教学一般有三个心理学派:认知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习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所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学生、教师、教具等要素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当然,每一种教学设计理论都有其优缺点,老师可借鉴各种理论的优点,或者交替使用,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三、教学设计要富于创新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敢于创新,大胆设计。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对不同的课型进行设计,要勇于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的模式,不断探索。首先,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其次,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在学科内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即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后知识间广泛联系。例如:在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课时,正确处理历史课与文化课的矛盾与交织;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与交织;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的矛盾与交织这三方面的关系,就会使教学既有新授课的特点,又有文化史部分教学共性特点。⑷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如将历史和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综合。此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⑸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根据现有条件合理设计。
四、教学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设计最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不要定的过高,过空。教师要仔细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所学教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以前的教学大纲只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什么,认识什么,行为主体是教师,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可操作性不强。新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用“知道、了解、理解、说明、分析、比较等描述性的语言分层次地对教学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再简单地陈述教师该做什么,而应陈述学生学习的结果,这些结果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情感态度等。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开始时向学生出示目标,并用这些目标指引学生学习。其次,教学实施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世界上不可能有“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每位教师要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初中生可多用讲解、谈话、探究、体验等方法,高中则可多用讨论、研究、发现等方法。比如,同样学习西安事变,初高中的侧重点就应有所不同。此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到班级的人数,时间的安排等因素。由于历史学科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教师在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统筹规划,真正将教学设计落到实处。
五、及时反思调整,做好二度设计
历史新课程下的教学如何实施,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高中历史教师往往一人教数个班级,因此同一个教学设计在短期内反复实施,这为我们及时反思调整创造条件,教师要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地和调整,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有利。下面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二《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谈谈本人的调整过程。
在建构
“三维”目标后,本人按问题探究法,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要求学生阅读本子目,解决以下问题: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一般原因是什么?结合P
45学习思考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原因同以往相比有何不同?拜上帝教有什么特点?列出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主要史实。(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要求学生阅读本子目,解决以下问题:《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资政新篇》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比较两者的主要异同。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要求学生阅读本子目,解决以下问题:列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主要史实。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四)问题探究:自我测评2“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试结合有关史实评析这一观点。
上完两个班级后,虽然在教学中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积极参与,这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基本解决,但总觉缺少什么似的,课上起来很凝重。最重要地是缺少给学生情感体验,不是很好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本人认为关键还是未能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未能唤醒学生全身的投入。若有相关视频材料效果定会更好,但一时找不到,怎么办呢?下面的两个班级要不要再这样上?经过一番的思考,本人决定及时地调整,在教学上进行二度设计。课前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要求各学习小组查找相关的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1)第一小组解决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部分:假定你们就是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位农民,请你们以《我为什么参加太平天国——一个农民的自述》为题写出一段独白。要求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文章能够较好地反映这次运动的主要原因。(2)第二小组解决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同样假定你们就是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全过程的一位农民,以《我亲历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运用合理的想像写出运动的主要过程,文中应该包括过程中重大的标志性事件。(3)第三小组解决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教材中的第二子目),要求小组成员研读《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挑选两位同学扮演洪秀全和洪仁玕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回答全班同学提出的有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问题。(4)第四小组解决太平天国运动评价部分。以《我看太平天国运动》为题,要求学生从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史实出发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失败原因,从而得出农民阶级的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在上课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用5-10分钟进行交流整合,然后各组要求推选代表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或汇报本组的成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引导,并及时地给与恰当的评价。
二度设计中各组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只要有去准备就能不同程度的解决问题。所以上气氛既轻松又活跃,教学效果明显较前一种方案好多了。这样的调整至少有以下的几点好处:(1)学生真正成为高深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2)每一个学生对该组的问题必须进行较全面、深入的思考,并应考虑如何表达(3)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学会倾听、表达、说服、接纳。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4)“三维”目标较好地体现和渗透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见,同一教师,同样的教学资源,不同的设计方案,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❷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
下面提供一篇范文,仅供参考: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行业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现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积极上进。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考试,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家长能接受我、喜欢我。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要拥有自来水。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年轻老师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校内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总之,这一学期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知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三、服从安排,积极主动。在每周16节课的情况下,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的确有时感到力不从心。做到学期初进行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期末总结。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的教学课程,积极和本组、本年段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尽量抽出时间,按照计划,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作业作到面批面改。使学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四、提高素养,努力工作。在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本人坚持出全勤,从不请临时事假,把全部的经历用在教育教学上。这学期本人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管理教育教学,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希望大家对本人进行严格地监督,作出批评指正。
❸ 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多元观
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版教学方法;权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只有在吃透课标、深钻教材、研究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备课,在教学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
❹ 中西艺术的异同!
中西艺术的相同之处:
1、艺术都是表现了人类的社会文化发展。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从古至今的艺术作品,如绘画、诗词、文章,都是在象征性的描绘当时的时代。比如中国的绘画形式,有壁画、油画等形式,从战争、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不间断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发展。
2、艺术都表现了人类的创造性。
无论是诗词、绘画、舞蹈,都是从无到有,从凌乱到完整,这都是在人类的创造下才有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1、文化根源不同。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华夏文明,上古时期,神州大地遍布各种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信仰。汉武帝推翻道家无为而治,独尊儒术开始,汉文化以儒学为核心开始成型,汉文化可以说是经历千百年的演变升华,影响着华夏子民。
西方的文化根源有古希腊文化:理性主义与原始意识。对外在世界的探索热情。还有希伯来文化:宗教信仰,原始意识,对人内在世界的发现。
2、艺术表现形式不同
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戏曲、剪纸、刺绣、绘画、国画、书法等。、
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歌剧、舞蹈、建筑等。
(4)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系统化的问题扩展阅读:
—由罗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谈起,试把罗丹的沉思者像和中国的北魏思维像摆在一起来看,您便会发现二者在思想的方式上迥然不同,一个是满头大汗地在想 ,一个是悠闲自在地在想。
前者的精神状态是紧张的,所以全身的筋肉都在用力气,尤其是腿的部分筋络奋张,形势危急,从一个中国人或东方人的眼中看去,我们每每不禁要问一声,思想亦要这样吃力的吗?这样紧张地苦苦追索,真理就会为我们所捕捉到?说不定反会因此而失之交臂。
回头看一看北魏思维像那姿态就“从容”多了,半跏趺而坐,支颐而思,意态十分自在,不但没有肌肉紧张地去想,脸上还分明想呈现出一种了悟后的欣悦微笑。
我以为这两尊思想像的意态表现,亦能从某一个角度中透露出中西艺术思想底色的不同。
譬如说,西方人画一个天使,多半要给它插上一双翅膀,他们的想法非常踏实,没有翅膀怎么能飞翔呢?中国人或东方人就思有别径,何必身插羽翼,只需驾一朵云彩就行了,人在云中即是仙,显然空灵多了。
西方人画画,不论其为人物、静物、风景,都态度踏实,而且好采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以风景画为例,不但比例正确,而且光线色彩逼真,画成之后,还一定在四周给它钉上一个镜框,嵌在墙上就同在室内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门,您就可以看到花园中的一角芬芳。
中国人在这方面别有会心,不以割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为满足,以山水画为例,他的用心是要摄取山川云树的大全,而不是只窥伺真实自然的某一部分,北宋的巨轴山水画和南宋的山水诗意小品都可以现身说法证明这一点。
中国艺术的追求在全,西方艺术的追求在分,这在西方画的装镜框和中国画的裱中堂上也可以透露出一点消息来。
西方人务实,一切都要剖析来看,罗丹的《沉思者》就是由解剖学的立场而如此表现的。中国人好统摄起来看,所以挂一幅中堂就山川云树无不归纳入宇宙秩序中。
西方哲人如培根(Francis Bacon)便主张人要征服自然,而且说:大自然是最狡猾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套上夹棍逼它的口供。
中国人则不如此想,一心只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三才者:天地人;万物皆吾与也,一一都在说明这种是和谐而不是对立的基本观点之不同,所以在艺术的表现上亦迥异其趣。所以钱穆先生很有意思地说过:“西方的哲学是跨前一步的想法,而中国哲学则有退后一步的想法的趋势。”
塞尚被西方人称为近代绘画之父,他为了要描写出苹果的永恒性,苹果在静物台上每每都被观察到已经腐烂,他仍执笔描绘不辍。这是画史上有名的故事,因为他不满足于只追求到表面的浮光掠影。
同样的,中国的牧溪和尚,他有墨色的《六柿图》传流于世,看他用笔的深意、用墨的层次,艺术家鉴赏家大都同意这样的评语:“山川变易,图画长存。”可知地无分东欧亚,时无分中古近代,艺术家对事物永恒的追求是一样的。
塞尚是19世纪的后印象派大师,比他更近的还有1973年才逝世的毕加索(Pablo Picasso),他曾画了一幅牧者的人像,一个人手执长竿骑在马上,试以这幅画和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来相比。
一个是13世纪的出家人,一个是20世纪的大艺术家,一个生在亚洲中国,一个生在欧洲西班牙,所画的题材又不相同,然而多么动人深思,因为两幅画摆列在一起,一无舛错,都是要表现他们思想上、心腹中的笔墨淋漓。
德国的大画家丢勒(Albrecht Dürer),他画了一只兔子栩栩如生,全世界都倾仰得不得了。中国在北宋时,有一位大画家叫崔白,他在有名的《双喜图》上也画了一只兔子,同样之生动。
若把这两只毛兔并列在一起,你就会知道,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工具不同,而所表现的主旨却完全相同,这使我们倏然体会到,艺术上的追求,最核心的部分,一定超越乎世俗地域、时间之上。
从罗丹的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的形态表现上,我们先看到了中西艺术思想底色之异,但是在伊斯坦布尔之猫和沈周的猫、塞尚对苹果描绘的追求和牧溪《六柿图》等的相似,却又很清楚地看到了中西艺术思想的相同。
《中西美术比较》是2008年04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孔新苗。本书以清晰的线索,将中西美术自古至今的审美理想嬗变,形式语言演化、思潮与批评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本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将对中西美术的比较阐释局限于古典时期,或停留在点与点之间的比较联想,而是从“审美现代性”切入,建构了中西美术自古至今历史演进双线并行的比较阐释构架。
从中定位、考察了丰富多彩的中西艺术思潮与美术创作现象,从而在比较中揭示了中西美术各自的文化品格、语言形态和变革动力特点,以及在现代世界中的交融演变和冲突关系,使比较研究的视角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和问题意识。
二是作者的比较研究关注方法论,关注当代思想界的新成果,并力图在美术研究中利用这些新思想、新方法引发新思考。该书2002年首次出版,再版多次。本次重新修订不仅添加了新内容,也对整书进行了全面调整,使其更趋完善。
用具体的案例和精练的阐释,对中西美术的典型特征及其演变线索进行了归纳与提炼,是目前本领域相关研究中比较完整而有特点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