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和新课程习题
⑴ 现在的中国不是提倡素质教育吗,还有那个新课标
人才选拔
方式(高考)不变,
应试教育
绝不会变,素质教育仅仅是理想和口号.新课标中确实有素质教育的理念,但现阶段无法实施
⑵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是同时提出的吗
不是,素质教育更早,并且直到今天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是素质教育的提法本身就是伪命题。
⑶ 幼教 教师资格证 综合素质 如何通过材料题,考教师观 辨别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下的教师观
把教师观的几个观点背一下,对比一下材料中教师的行为,是符合教师观还是违背教师观,往材料里面套。材料题都是套路,多刷几道题就得心应手了。
⑷ 请简要谈谈目前应该如何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跟好地促进
首先,重建新课程结构的 “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思想而提出的,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课程结构“均衡性”的内涵主要从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1)对学习领域的规划和设计,或者对学科与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全面、均衡;(2)对各学习领域,或者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必须均衡;(3)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均衡。
第二,重建新课程结构的 “综合性”, 课程结构 “综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这既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当代世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二,设置综合课程。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这也就是说,随着年级的增高,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分科课程所占比重则逐渐提高。
第三,重建新课程结构的 “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这无疑能够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的主动性,也有助于真正实现学校课程的多样化,从而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选择性还体现在国家课程的变通性上。而且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这就要求地方和学校必须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新的课程计划倡导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⑸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⑹ 小学综合素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有区别吗
非常高兴回答题主的问题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综合素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因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教学模式,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实施探究性教学方法。以便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经验。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这和新课程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⑺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区别吗
素质是指品德修养方面的,而新课改是指关于备课方面的东西,是指对课程的规化。
⑻ 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 的定义是什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定义
答案第一: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
一、含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可是,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关系到新课改的阅读教学理念能否真正贯彻落实。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开放阅读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背景
传统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也注重阅读训练,与学生一起理清思路、理清主要内容,体会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用词的精当,但由于我备课时,对自己设置的问题都准备了正确的答案,因此每每只要学生的回答与教案(包括教材、教参)里的答案相同时,我便要匆忙地把教案里的“答案”交给学生,取代了他们的鲜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一面嘱咐学生把答案记录一下,课后背记住。但结果呢,考试起来,学生就同一问题就是不理解,加上答案唯一,因而错误率便高。每每我便在课堂里大声质问:我在黑板上写过不下三次的答案,你们仍然记不住呀?可学生的两眼里是迷茫与委屈呀!因此我多次反思自己;作为学生,每个人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生活体验不同,怎能对文本的阅读得出同一种理解呢?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对待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呢?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来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不就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了吗?所以在教学新课程时,我便决心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教学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而是要开放课堂空间,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在能力,让学生走进文本,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阅读文本,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发展独特的欣赏和评价能力;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