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活动课程包括哪些问题
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1、强调内容的整合。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世界是“整体的世界”,学生个性是“整体的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也是“整体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应该从“整体”上去考虑,要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任何主题的探究都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强调学习方式的整合。学生的生活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他们彼此交融,形成各种复杂关系的整体,学生通过对这些复杂关系的处理,实现自身发展。学生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的一系列关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应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过程。其间学生对活动方式的有机整合,包括恰当的选择和有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3、注重活动过程的开放。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十分突出其开放性,就课程目标而言,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就课程内容而言 ,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就课程结果而论,学生全部活动中的体验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进一步而言,活动时间随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很难规划在某一时间完成某一任务;活动空间也是开放的,“世界即教室”“教室是解决问题的实验室”。某些活动可能是在学校“教室”里完成的,某些活动可能是在大自然“教室”里进行的,某些活动可能进入互联网“教室”,在虚拟的空间自由穿梭。活动管理更是开放的,有学生自我管理、有学生小组管理、有教师的管理,也有班级学校,地方,甚至跨区域的管理。
4、重视结果 更重视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并非不重视结果,相反,重视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结果。这种结果源于变化,源于变化中的生成。变化生成在过程中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信“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学生处理整个世界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是一个过程,而过程中又包含着过程,透过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得以生成,意义得以建构,针对有意义的结果的设计和规划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但设计与规划并不是具体的、无法变化的。相反,要有助于变化、有助于生成。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变化应对变化,变化有助于生成,生成有助于发展,整个都是过程取向的。
5、在体验中发展 。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心概念,与经验课程所注重的经验是内在一致的,经验有经历、感受、遭受、阅历、体验等多种含义,尤其将经验作为动词来理解时,便突出体验、经历等含义。体验存在于活动实践之中,通过活动实践获得体验。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强调实践,重视活动,注重学生处理生活世界系列关系过程中的亲身直接体验过程,也包括主观体验的过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应用知识,感悟人生,积累经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建构对活动的意义,获得整体发展。
6、关注学生自主参与。学生作为开发者,以主体的身份介入课程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大特征。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在全部实践活动过程之中,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准则,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确立活动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组织相关活动人员(甚至包括指导教师)自己表达活动结果,教师成为活动的合作伙伴,参与设计、实施,并作必要的引导,组织与管理工作。
从总体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的一切特征,同时有反映出教育的显示规定性,体现出新的要求和主张,从一定意义上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属于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⑵ 小学课程包括什么
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想品德、健康、社会、音乐、体育、美术、微机、礼仪等。
拓展资料
每个地方的课程都不同,课程是根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制定的,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他们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初等教育所做的“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等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的改革实验,是农村小学地方课程建设的范例。
⑶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有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像其他学科课程内容那样界限分明和系统化,而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超越了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人物、动物、植物还是事物,不管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科研还是科学艺术,只要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主题或项目均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你的分儿太少,具体的内容再交流。
⑷ 小学教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小学一次完整的教研活动包括四方面内容:
1、确定教研活动的回主题。发现教师存在的困答惑并且提出问题,抓准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教研活动的主题。
2、进行备课。围绕教研活动的主题商定执教老师、确定教材,进行备课。备课的流程: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备课。
3、上公开观摩课。
4、集体研讨。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
⑸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拓展资料:
特点
(1)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
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讲的活动。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讲,“活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入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与方式,还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⑹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综合实践课,语文课程里就有,属综合性学习,探究学习写计划或者策划方案什么的,锻炼学生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
数学课里也有,比如学画画比例,学生去量操场,然后来制作比例尺图形。这些活动都强调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得到锻炼
其实这个课程,包含在其他课程之中,把它独立出来,就是给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些事。而不是以口代劳。
⑺ 小学生活动课上有哪些内容
有很多课文直接指向生活。比如口语交际里面有设计到:如何打电话?什么时候该用什内么样的声音讲话?容怎么请别人帮忙?玩游戏怎么玩?等等,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模拟到课堂上,老师为孩子们创设逼真的情境,孩子们为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积极讨论,绞尽脑汁,参与度十分高。
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实施主体,
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规划、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评价。然而,作为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一)学校对课程的管理问题
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
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
视频课程 学习资料 公开课 找老师 逛论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
设置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二)学校在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上不合理
尽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最为自由、最为自主的课程,但在课
程实施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走出课堂,从自然、社会、生活中
获得知识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惑时,不能
没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教学。
由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一个班的
学生最少也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人数太少,势单力薄,必然会在教师生活
动的设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分给班主任,缺少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有素质的考虑。
(三)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注重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一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规划和总
结上,有的甚至在活动还未开展之时就开始部署如何出版学生的论文集、作
品集,举办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甚至邀请各方人士、社会贤达参加成果展示
会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总结阶段固然值得重视,但过多地渲染成果而忽
视实实在在的过程,忽视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
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
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实施的具体落实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实施相比,小
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畏惧思想和情绪,
而且多数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知
识、能力,碰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
确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目前,
我国各地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并通过活动展示、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各种各
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
富多样,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实施的教师也说不清楚。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课程设施缺乏对课程目标、价
值的把握和准确追求导致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形式主义的、
限于表面化的活动固然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满足,
但对学生的发展缺乏实质
性的贡献,这种现象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师用
学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目前,一些教师采用“教”综合实践活
动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甚至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都是采用“彻
头彻尾的学科教学方式”来上,按“复习已有知识”
、
“引入新课题”
、
“教师
进行传授”
、
“学生课堂讨论”
、
“进行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
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这些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尚未清楚,
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确,
往往用学科思维来认识综合
实践活动的指导问题。
(二)有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有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一股热情,但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对
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负荷的认识。
曾有一位教师为四年级学生安
排了十三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且每个主题的活动都涉及调查研究、网
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结果学生课外忙得不可开交,部分家长也只好代
替子女去“访问”
、去“调研”
、去“写作”
。
(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课程与生活、
社会的有机联系,
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
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
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
在不足,把课程资源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资源上,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
用不足,或者是开发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师责怪学校的资源太少,认为
课程资源就是条件性资源。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
是活动的直接参
与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
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自
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兴趣转移问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查
找资料、参与活动过程、
展示活动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课程实施初期,
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学生
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出现与预期活动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果这时有的
教师强迫学生去参加活动,
有的学生就会被动应付,
有的学生则是中途放弃,
这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再加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能考
上重点学校是他们的努力目标,把分数看成是自己唯一的成绩,因而不愿意
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
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正常课程的学
习。因此,学生没有能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使课程在实施过程
中缺少积极的驱动力。
(三)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活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通过教师指导从自己感兴趣的问
题中选择主题,但是不同的主题学生所采取的活动非常单一,学生在活动实
施过程中缺乏对多种活动方式的选择,只是局限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小
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参与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
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因此,认识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
有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施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
⑼ 小学中的地方课程包括哪些内容
每个地方的课程都不同,课程是根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制定的,比如南方的小学生的课程分为 语文,数学,英文,课外活动,以及一些大型的辩论赛,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解答能力的。
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应紧紧围绕农村地方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目标应定位于使培养的人能够全面发展,适应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这样的基本点上。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⑴地方(社区)的历史、地理、经济、人文、自然、资源、环境等;
⑵教育部规定的、但尚未进入国家课程中的教育内容,如人口、国防、安全、法制、禁毒、环境、防震、职业指导、青春期教育等;
⑶农职业技术或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在农村中学实施的绿色证书课程;
⑷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实用知识、技能的内容;
⑸根据统编教材改编、补充、整理的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参考资料,等等。不同内容可按不同层次,分别由地方和学校来组织开发,如凡是带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内容,可由各级地方组织开发地方课程。
而地方特色非常明显的教育内容,则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组织开发学校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编写教材(包括活页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不编写教材,而以课程大纲或纲要的形式体现,或只作为教师教学时的参考资料。
(9)小学活动课程包括哪些问题扩展阅读
1993年,我国实行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改变了全国大一统的课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课程,突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了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制度,逐步实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多年来的“一纲一本”的课程教材体系正向“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的课程教材体系转变。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课程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样,就使地方和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管理权,使地方和学校有了课程开发的一定自由。
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发挥地方、社区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能使课程和教学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许多有条件的地方、学校与课程专家合作,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有的学校设置了符合当地与学校实际的课程,有的学校自编了相应的教材,许多学校在各学科教学中还补充了当地生产、生活、自然、历史的实际例子,弥补了国家课程和统编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不足。
但就总体而言,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课程目标的确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实践验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指导思想与选择标准不够明确,只局限于经验层面;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理论上和观念上比较滞后,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校还不具备理论和开发能力。有些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界定。
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难,你只要有耐心就能成功了。。要有耐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