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课程
Ⅰ 谁知道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
澄迈县第一小学 王芬
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朗读课文,不管以何种朗读方式,他们总会把课文从头到尾一个一个字地念出来,而且声音也会特别的响亮,有时甚至会把整篇课文犹如歌唱一样唱完。低年级小朋友既有感情又能流利地把一篇课文朗读完,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朗读是一门艺术,既讲究方法又讲究技巧。朗读课文不是单纯地把静态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起到鼓舞人、熏陶人、教育人、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的作用。我们学校的生源主流来自县城附近的农村,学前教育普遍较差,加上地方方言的影响,学生的普通话普遍不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特别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学生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朗读兴趣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基础。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朗读,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声,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指导、点评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一旦成为一件学生很喜欢的学习活动,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朗读的热爱,朗读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范读、自由朗读、领读或分组朗读,交叉朗读,个别朗读,开火车朗读,角分色朗读,男女轮流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教师的范读最能感染和熏陶学生。只有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范读,学生顿悟后的品读,只有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和最自然流露出的诵读,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同时,老师的范读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如何朗读好课文,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同时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去。特别像《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和《掌声》等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以及赞美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美丽。而对《掌声》这一课,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到小英前后变化的内在原因。为了突破课文的教学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自己必须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和熏陶学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真正乐趣。
二、要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朗读能力的高低,与朗读者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紧密相关,只有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领会,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朗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他们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模仿和重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例如朗读《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及其美丽繁华和历经百年沧桑,抖落掉历史的尘埃,翩然回归祖国。从而理解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从作者对香港美丽繁华的描述中,体会到作者对香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就会收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三、要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朗读的基本技巧有:如重音的处理、节奏的把握、语速的变化,句中,句末及段落之间的停顿等等。例如读到《掌声》中的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微笑着走下讲台。,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学校的舞蹈房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默默的、慢吞吞、终于、不再忧郁、甚至),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小英前后的思想变化是什么原因?小英从原来的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到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学校的舞蹈房这些话,才能体现出小英思想前后变化的原因。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两篇十分抒情的课文,朗读时应根据作者感情的层层深入确定关键句子的重音、节奏和语调,读出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美丽。读出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再者,重点段落必须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思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以诗化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缤纷色彩,丰收景象和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这是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与文本对话时,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课文所描绘秋天的雨和秋天热闹非凡的丰收景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拟人句,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秋天缤纷色彩的美丽和丰收热闹的景象,读出作者当时对秋天景色的热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要流露出真情
朗读作为一项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必须依据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既要讲究朗读方法,又要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和去感受。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全课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富饶的西沙群岛》、《秋天的雨》、《花钟》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故事、童话、寓言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花钟》一课,着力讴歌了花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花的一片热爱之情。朗读时,既要读出花的外在美之美,又要读出花的内在之美。只有当自己倾注了真情实感,才能达到美读课文的境界。又如朗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在读的基础上注意语音的停顿,语速缓急,语气的变化,读出春、夏、秋、冬各现情感的变化,从而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依据教学内容,抓住重难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学习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Ⅱ 如何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阅读的兴趣。现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着手如下措施:
1.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其实,学生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然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3.利用好课文录音,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的审美能力。磁带上的朗读准确、规范、声情并茂,与之相配的情境音乐渲染出课文的意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融入感情基础,又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此听课文录音,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对朗读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声音的无穷魅力。如教学有趣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小豌豆》等,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者用绘声绘色的语调把故事的情节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下子被课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觉地跟着录音默默地读起来,有的在随后精读课文时模仿录音中语气、语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文录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朗读欲望,都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个性和动人情节。
4.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画表得星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得相应的星星,这个激励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三、巧用多种朗读形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7.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读评价,取长补短。
1.教师评价。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自评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评纠正。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已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评价中反思纠正,从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能力。
总之,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好培养方案,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Ⅲ 谁能分享一些小学生的阅读类课程阿
阅读类的课程很多的,像诸葛学堂、思泉语文、少年得到、博雅小学堂(九娃教育上有,)这些都是家长反馈很好的课程,而且晚上有很多分享的,相对来说要合算很多。
Ⅳ 有哪篇小学语文课文适合朗读
高段:桂林山水,
低段: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风姑娘送信
这些课文你可以去网上搜,就可以找到内容。
Ⅳ 少儿口才和少儿朗诵课哪个更适合小学生
这个要看您家孩子多年龄,性格,你的期望。
两者中必须选一个的话,如内果你家孩子还小,建议报少儿容主持,少儿主持课程让小孩了解语言的会多一些,而且课程里本身就包括朗诵,如果你家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学学朗诵也很不错哦,。当然,孩子本身的兴趣也很重要!
Ⅵ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
我们可以把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了朗读.
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体会到了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Ⅶ 小学生课堂朗读朱自清散文春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Ⅷ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及水平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阅读的兴趣。现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着手如下措施:
1.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其实,学生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然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3.利用好课文录音,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的审美能力。磁带上的朗读准确、规范、声情并茂,与之相配的情境音乐渲染出课文的意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融入感情基础,又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此听课文录音,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对朗读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声音的无穷魅力。如教学有趣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小豌豆》等,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者用绘声绘色的语调把故事的情节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下子被课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觉地跟着录音默默地读起来,有的在随后精读课文时模仿录音中语气、语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文录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朗读欲望,都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个性和动人情节。
4.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画表得星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得相应的星星,这个激励方式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三、巧用多种朗读形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7.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读评价,取长补短。
1.教师评价。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自评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评纠正。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已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评价中反思纠正,从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能力。
总之,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好培养方案,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Ⅸ 小学最适合朗读的课文
那些写景色的课文是最适合朗读的,故事情节比较强的对话较多的适合分角色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