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小学课程
① 民国时期小学几点放学
有一张民国时期的课程表
可以看出
那个时候也是一天8节课
所以大概时间跟现在差不多!
② 关于民国时期中小学科目
课程可以参考一下这个:http://culture.ifeng.com/shen/special/minguojiaocai/ziliao/detail_2010_12/01/3294719_0.shtml
英语开始大规模学习是从鸦片战争之后,最先由传专教士创办的属学校开始,1862年的同文学堂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院,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开始成为高中必须课。详见:http://wenku..com/view/275d7ae84afe04a1b071de13.html
③ 民国小学生学些啥
国文,数学,美术,体育,基本上你小学学的他们都学。
④ 民国初年的学制与现今比较
你要的应该是是民国初年的,那应该是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不过为了以防万一把1922的壬戌学制也放上来了。
民国时代,正式颁布过两次学制,即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的壬戌学制。
一、壬子癸丑学制
民国元年(壬子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改革了清末1902年制定的壬寅学制,次年又作了部分修改,合称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它既有资产阶级教育对道德的要求,又反映了儒家之美、恕、仁的道德意识。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提出的许多改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进步要求。主要有:(1)废止小学读经,禁止使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废止给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2)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学习年限,把原来壬寅学制中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中学5年改成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即缩短了3年;(3)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提出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除直系教育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有中、高两级,均是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教育分甲、乙两种,均3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等类,所居地位为初等和中等两段。实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比较起来,实业教育的要求较低,仅相当于三年制的高小和四年制的中学。另外还有补习班与专修科和小学教员讲习所等,是上述各校附设或特设的。
在推行壬子癸丑学制的同时,教育部又于1912年九十月间颁布了《大学校令》、《中学校令》、《专门学校令》,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目的、任务、课程设置、入学条件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中学校令》提出中学教育的宗旨为:中学校以完足的普通教育,造成健全的国民。规定学习的科目有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这样,课程的门类比过去合为一门就增多了,而中小学学习的年限却缩短,就使学生同时学习的课时增加。另一方面,中学生毕业后不可能全部升学,这时学生年龄尚小,缺乏参加工作的能力。这样的学制,对中学毕业后的出路带来了问题,就需要设法解决。
在《大学校令》和《专门学校令》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宗旨为: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以应国家需要。这是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又规定大学设评议会和各科教授会,审议全校各科教学和其它重要的教育问题。这清楚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和高等学校里以教学为主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对清末学制中在大学以上的通儒院改称为大学院,相当于后来的研究(生)院。大学分为壬子癸丑学制图文、理、法、商、医、农、工等科,并以文、理两科为主。凡只设法、商而不设文科者,不得称大学;只设医、农、工科而不设理科者,也不得称大学。各省已办的高等学校程度不齐,教学上有困难者可改为预科,附设于大学。这些改革和规定,确实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也有利于物理教育的发展。另外,在《大学校令》中又提出,除高等师范学校外,其它各级各类学校,均可允许私人或团体开办。这项措施,一方面为此后的教育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为外国教会在我国开办学校提供了依据,而且日益扩张,造成了丧失教育自主权的后果。
二、壬戌学制
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主要精神是废止读经尊孔,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革。但是这个学制所采用的学校系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由于政治局势的影响,在执行中又出现了几次复辟倒退。有些已经废除的内容又卷土重来。从民国元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八年中,发生了袁世凯、张勋,段祺瑞的三次复古活动,总是含有恢复读经尊孔的内容,而削弱自然科学的教育。他们的反动措施,不断地受到革命人民的批判和抵制。此时,留美学者回国的日渐增多,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孟禄相继来华,美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逐渐引入我国。国内各教育团体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推动下,提出了许多改革的要求。对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问题的讨论,开始于191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二届年会上,讨论后指出两个问题,一是壬子癸丑学制所规定的中学学习年限为4年,而《中学校令》中规定的教育宗旨是要求给予“完足的普通教育”,这是难以达到的。而且中学毕业后继续升学者仅占十分之二三,又无法补足其缺失。二是由于学习年限太短,学生在校时缺少谋求职业的训练,毕业后就缺少就业的本领,因此,中学毕业后在升学、就业两方面都感到困难。为此建议教育部改变普通教育的宗旨,由“完足的普通教育,造成健全的国民”,改为“以完足的普通教育为主,而以职业教育、预备教育为输。”教育部接受了这个建议,于1917年3月通令全国普通中学增设第二部,招收志愿于中学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可以酌减而增加工业、农业或商业的课目。这一增设第二部的办法,是对壬子癸丑学制关于课程过分划一所作的变通。然而,执行这种变通办法的学校很少。原因是,进入普通中学的学生,不愿选择这种职业性质的学科,而且学校又需要增添教师和设备,就是增设第二部的学校,也仅开商科,因为开设商科,不需要增加多少设备;有些已经进入第二部者,又请求转入普通科。因此,这种变通办法,并不能解决普通中学存在的问题。本来,国外的中等学校并不是采取统一的模式的,一般都分为初中、高中两级,各学习3年,美国的初中是普通中学,高中则采取分科制和选课制;德国的中等学校,分文科学校和实科学校。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中学学习年限只有4年,所以全国教育联合会认为中学学习年限必须改为6年,则上述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因此于1922年(壬戌案)9月提出了《学校系统改革案》称《壬戌学制》,这个改革案于同年11月经大总统批准后公布。
现今的还真的是很难说,大部分的如下吧:
小学的学制六年
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
大学学制四年(医学类为5年)
但是有的贫穷的地方不是这样的,而且还有弹性学制。
而且所谓的现今的学制范围也很宽泛,各地的具体实施也各不相同。
我也就只能凭着我的知识尽力而为了,胡言乱语之处莫怪。。。呵呵,算是略尽绵薄之力吧
⑤ 民国时期的小学是如何进行公民教育的
在《灌县风物(暂定名)》第一篇中,我们考证了该影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其中,学生的服饰、学习环境和课本成为了探索影片“秘密”的线索。图为学生上课的情景。影片的镜头停留在了《中国公民(第五册)》(张耿西等编)课本的某一页上,即“十一我要孝顺父母”。此文实际上是成语“彩衣娱亲”的故事。文中写道:“生我?我的是父母。我不和父母淘?猓?闶切㈨?。老菜子是春秋?r的楚??耍??浅P㈨?他的父母,到了七十多?q,父母?是活着。他想父母的年???大,我???天天想法子使他??快?贰S幸惶欤??氲搅艘?ü?O有趣的法子。他??晌焕先说教梦葜凶?拢?约捍┝艘患?五彩衣服,故意?作小孩子的模?樱?诟改该媲疤?盼枳牛??母改缚戳耍?挥X哈哈大笑。”图为扫描自《中国公民(第五册)》(1939)第259版。从课本的扉页的“编辑大意”可知,该课本是遵照当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公民训练条目进行编辑。课文均以故事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使儿童根据故事的具体意义来体会课文的内容,正如图二中的“十一我要孝顺父母”。该课本课文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先个人、次家庭、再次及社会国家,顾及“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教育原则。这些要求在课本的目录中一一体现:先是有关于自身的卫生和行为习惯,后是有关于思想意识等内容。图为该课本扉页中的《公民训练条目考查表》,说明学生需对相应的公民训练内容进行学习或实践,并进行记录和考察。除此之外,影片镜头对学生的洗漱场景非常“着迷”,停留的时间足足25秒,从学生刷牙一直拍摄到学生用肥皂洗手。我们可以从以上内容推论出这段影片能够反映当时的公民教育和新生活运动。而这一点,在文献中也有所反映。据《灌县教育志》,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小学公民训练目标”四条和“小学公民训练德目”十八项。1936年,国民政府经过新一轮的调整后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小学部分设置了公民训练,并且在其中加入新生活规律,实施方法更为具体。
⑥ 民国时期3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学教科书有哪些
商务印书馆作为我国第一家民营出版出版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正规化的中小学国文专教科书。其业务的重属点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上。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语文教材有127种,[5]其丰富的编制经验和研究的作风,成为其他书局学习的模范。此外,开明书店和世界书局都是20世纪30年代影响较大的教材。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以叶圣陶、夏丏尊、胡愈之、郑振铎、孙伏园、张锡琛等为中坚力量。1932年出版了第一套《国语教科书》(叶圣陶编、丰子恺绘),自出版就引起社会轰动,并连续印行40余版次。据统计,开明书店出版的语文教材共有12种,其《活页文选》也颇具特色。有学者这样评价开明书店:“自从开明书店登场,中国出版界才有认真为学生着想的读物。
⑦ 民国的老课本是怎么教小学生地理的
成立于1917年的世界书局,由沈知方在上海创办,是近现代出版史上第三大书局,曾经出版5000多种书籍。创立之初,世界书局以出版通俗小说为主,如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等,非常畅销。从1924年起,世界书局开始编辑出版中小学教科书。
彼时,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基本垄断了民国初期的教科书出版市场,前者的市场份额占百分之六七十,后者占到了百分之二三十。有“书业奇才”之称的沈知方凭借着良好的嗅觉挤进了这片市场,大胆革新教科书内容,善打价格战,三足鼎立之局面初成。
本文要介绍的便是世界书局在这个时期出版的小学课本《新式初等地理读本》。
课本为线状石印本,虽只是薄薄两册,却涵盖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国情,为了让儿童读懂增加了趣味性。在书前的编辑大意里,编写者指明为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所写,首先解释地形、地理名词,之后介绍各省情形:“虽重在本国地理,但立言引说,都照着世界的趋势,毫无自己夸大的口气,以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本书一共八十课,每星期用一小时讲一课,正好两学年教完。
虽离童学启蒙之年岁已远,翻阅此书时仍惊喜不断。
如何向孩子阐释地球是圆的?
??“王生不明地的形睿绺λ溃旱A像皮拢晕叫他地球。立在海岸,h望泶叵纫桅U,後船身,@便是地A的C。”
某个姓王的小朋友不清楚地形,他的哥哥便教他:地球的形状如同皮球,如果站在海岸看船进港,总是先见桅杆,后见船身。
首先还是要指出硬伤,单凭这个例子只能证明大地是曲面的,不足以论证是球体。不过以小朋友的例子开篇,辅以图例,非常平易近人。
山水平原的种类名称,你准确地知道吗?
对于上学时必须记住的定义性名词,不用考试后,可以忘记的就通通忘了,想来也是有点可惜。然而本书中的图例细致,结合文本相映成趣,不免温故一番:
?山从高处到下面,连续不断的叫山脉
?山上最高处,成尖顶的,叫峰
?山峰平坦的叫峦,又叫岗
?岗延长可以行路的,叫岭
除了定义之外,编者也把风土一笔带过,如写到沙漠的时候:“在平原深幸坏鹊胤剑]有水和草木,只沙[M地,一望o,@便叫沙漠。旅行人到了@地,是很X困苦的。”
又如讲到湖,农田能因湖收益,因为雨多的时候雨水可以积在湖里,而有旱情的时候可以用湖水灌溉农田。
各省形状的比喻,放到今天看依旧充满了想象力
本书最多的篇幅花在介绍本国地理上,首先是当时的行政区划表,然后介绍各省的情况与重要地名。
接下来就是比拼想象力的时候了。彼时,中华民国控制的核心区域是本部十八省,全国面积有“三千三百多万方里”,形状如同一片秋海棠的叶子。
对自己的地理知识有信心的话,可以继续猜下去下面的比喻指代的分别是哪个省。
1.跪倒的骆驼
南同江苏分界,西南与河南比邻,北沿渤海,东为半岛:山东省是也。山东地势中部多山,最著名的是泰山;北部有黄河入海口,“物产不多,只有煤矿最著名”。编者也不忘国耻:“此外像胶州湾、胶济铁路,也都被日本人强占。你想象这样的良地要路,都被敌人占去,岂不可羞!现在华府会议,交涉好多次,表面上总算收回了。”
2.风中舞着的美女
“古称关中,在山西河南的西面,地势都是山川,农产很多,煤矿要算是中国最丰富的地方了”,即陕西省。
3.带叶芙蓉
河南省地势西北多山,东南多水,最著名的是嵩山、黄河,开封是河南省的省城,旧称汴梁,“是从前帝王曾经建都的地方,可惜此刻已经衰败了。”
4.竖放的枕头
有恒山山脉盘旋各处,又有黄河、汾河流贯境内,雨水很少,出煤最多,乃山西也。
5.向下游的金鱼
全境高原,东南多山脉,西北多沙漠,农产品只有烟叶最多,人民是回汉杂居,甘肃省是也。嘉峪关是全省西北的门户,也是长城终点,从内地到新疆是必经之地,“近来俄国人也在这里通商”。
解放后行政区划多有变革,这些比喻放在今天也许已不再形似,但成人读来都觉得有趣,何况孩童呢?全国省份的相对位置、各自的形状就不那么难记了吧。
近年来也有出版社整理民国老课本重新编排发行的,尤以国文课本广受欢迎。对古籍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查找书格数字古籍图书馆,里面就有一些民国的国文教科书可供下载。
⑧ 民国时的小学相当于当代的哪个学段
民国时期小学生与当代大学生的写作功底相当?不信来看
灵岩游记
江耐涵(五年级)
当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良辰,我校举行了远足,我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二十一日的清晨,我们齐集绿茵场,由汪先生指挥出发,到胥门上船,不久便启碇。我们在船上并不感到寂寞,时而唱歌,时而谈笑,整个的船上充满了快乐的歌声。
沿途的美景决不是笔墨所能描写尽的。两岸金黄色的稻布满了大地,远远的山峰迷糊地好像是沉浸在浓雾中;悠悠的河水平静得如一面镜子。因船身的震动而激起了无数的银纹。呵!这是一幅自然的美画,使我的身心怡然,快乐逍遥。
船行三时,已停泊在木渎镇,我们便弃船登陆,慢慢地步行着。不久,那巍峨的灵岩山已屹立在我们眼前。于是我们便振作了精神,和疲劳与障碍奋斗,努力地向上奔。爬到半山,我们已气喘汗流,疲倦不堪,又是口渴,但我们回首后顾,觉得自己的身体立在云中。于是又振作起了精神,仍努力向上奔。结果,我们终究是战胜了一切障碍,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地———最高峰。这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愉快,大家休息着,吃着所带的干粮,休息了一会,恢复原有的精神,向各地去游赏。
当我站在山巅俯视山麓,只见那一块块黄金色的稻田小得竟和砚台一般,一座座的房屋和我们的玩具一般。凑合起来,真好像一张图案画。再远望太湖,在万山之中,显露着一半,很像一面半月形的镜子。我们在山巅上,玩赏了一会,便回到灵岩寺,去看二口大井,只因它含的矿质很多,所以我们把铜元掷下去的时候,会在水中旋转着,慢慢地落到水底。后来我们又去玩了琴台等许多的名胜。
这样游了许久,我们仍旧照着原路下山。在山下我们整了队,回到船上。进城时已是群鸦归巢,日落西山,暮色苍茫,万家灯火的时候了。
《小学作文读本》,上海三民图书公司1935年出版
⑨ 民国时期升学至要经过哪些阶段分别要几年
民国时期升学要经过三个阶段: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
一、壬子癸丑学制
民国元年(壬子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改革了清末1902年制定的壬寅学制,次年又作了部分修改,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主要有:(1)废止小学读经,禁止使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废止给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2)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学习年限,把原来壬寅学制中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中学5年改成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即缩短了3年;(3)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提出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除直系教育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有中、高两级,均是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教育分甲、乙两种,均3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等类,所居地位为初等和中等两段。实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比较起来,实业教育的要求较低,仅相当于三年制的高小和四年制的中学。另外还有补习班与专修科和小学教员讲习所等,是上述各校附设或特设的。
二、壬戌学制
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主要精神是废止读经尊孔,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革。但是这个学制所采用的学校系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
从整体来说,这个学制将普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等阶段(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6年,中学阶段(分为初中3年,高中3年)6年,和高等阶段4—6年,使学生年龄与接受能力之间能相互适应。普通中学的三、三分段,使物理课程就有了两次循环,沿用了若干年,效果比较好,所以被长期采用下来了。
⑩ 民国十九年发行的小学自然课本,有收藏价值吗一之四册
你好,
这个应该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关于收藏品的收藏价值已经回答很多次了。值不值得收藏?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现在,可达到30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历史上靠收藏而成为巨富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明代中叶,因为江南经济的发达,涌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这些收藏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收藏一方面推动着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收藏品不仅是财富、更是品位、修养、以及地位的象征。尤其是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收藏,充分展示现代企业的层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战中永远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
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说,藏品之于内府,不过是众多国家财产中一部分而已;而对于私人收藏家来说,每一件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每一件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韵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关于它的故事和传奇。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你息息相关。
因此,说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备理性的经济头脑的同时,还要有很好的艺术的修养。收藏者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培养成理性和感性结合得相当和谐的现代人。
至于估价,通过几张图片或者描述这里无法给你准确的评定,即使给出价格也未必准确,而且即便说出来您也未必相信。所以对于真伪和估价建议找行家现场评定。
(以上供你参考吧~希望能帮上点忙~~望你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