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上绪言新课程答案
㈠ 初三化学三习五练答案
初三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2010
—
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素质能力测试题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C
B
C
C
A
B
D
C
D
C
B
C
A
16
、
①分子、原子
②、分子、原子
③、原子
④质子、原子核
⑤、电子
⑥分子、
原子、中子
⑦、电子
⑧原子核(或质子和中子)
17
、
都含有氧原子;分子构成不同
18
、①、
②、
Fe
2
(SO
4
)
3
③、
Mg
2+
④、
3Al
⑤、
4Cl
-
⑥
5H
2
O
19
、①、
10
、
Ne
②、
12
、
Mg
2+
③、
8
、
O
2-
20
、①、偏二甲肼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②、一个偏二甲肼分子由两个碳原子、八个氢原子、两个氮原子构成;
③
21
、
(
1
)
、
16
、
7
;氟(
2
)
、
Mg
2+
、氖;
(
3
)同一行中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或同一列
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其他答案合理也行)
22
、
(
1
)
、
+5
;
(
2
)
、
23
:
24
;
(
3
)
200g
×
0.76
%×
19/144
×
100
%=
0.2g
岳池县城关中学校
2011
级化学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
2
分,共
4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D
B
D
B
B
B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D
B
A
C
D
C
A
D
二
.
填空题(文字表达式每个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41
分)
21.F
、
C
、
D
、
D
、
A
22.
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汽,氧气
23.
广口瓶,药匙,镊子;细口瓶,滴管,量筒;
1
—
2
,盖满试管底部。
24.
④⑦,⑤⑥
25.
①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硫、二氧化硫
②
催化,分解。
③
化合。
26.N Fe Cu K P Ca O
2
CO
2
H
2
O
三
.
实验及探究题(每空
1
分,共
19
分)
27.
⑴试管、酒精灯、集气瓶、水槽
⑵
A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⑶
B
、二氧化锰,不加热,操作简便等
⑷
C
或
D
,氧气不易溶于水或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连续、均匀地放出,炸裂试管;将
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满。
⑸
A
、
C
28.
⑴温度、催化剂
⑵浓度越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快(或温度越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快;使用
催化剂,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越快)
2010
~
2011
学
年
度
罗
定
第
一
中
学
九
年
级
化
学
单
元
测
试
绪
言
第
一
单
元
走
进
化
学
世
界
参考答案
15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16
、
外焰
、
内焰
、焰心
。外焰
17
.放平
凹液面的最低处
小
18
、左盘
右盘
镊子
19
、倒放
手心
20
、(
1
)
E
(
2
)
C
(
3
)
AB
(
4
)
G
(
5
)
H
(
6
)
F
(
7
)
D
(
8
)
B
21
、(
1
)烧杯(
2
)试管(
3
)蒸发皿
22
、
23
、
量筒内液体接近刻度线时,
改用滴管取液体滴加到刻度:
读数时量筒放置平稳,
并使视
线与液面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把试管横放,
然后用镊子取用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
再慢慢竖起试管,
让固体缓缓滑到
试管底部。
24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C
B
D
D
D
D
B
B
B
B
C
C
C
25
、
(
1
)⑥
(
2
)
酒精灯
烧杯
(
3
)蒸发皿
(
4
)否
26
、
27
、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
外焰与空气(氧气)接触更充分
内焰
a
酒精浓度
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2010-2011
学年度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
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C
B
B
B
A
C
B
C
D
A
A
C
A
二、
填充题:
(每空
1
分,共
15
分)
16
、
⑪
①
⑫
②
⑬
③
⑭
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但吸入过多的氧气会引起中毒;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会引起土
壤、水源等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等等。
⑮
少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多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
伐森林。
17
、⑪
②
⑤
⑫
④
⑥
⑧
⑬
③
⑦
⑭
①
18
、⑪
药匙
⑫
检查气密性
⑬
洗净
⑭
湿抹布或沙
⑮
不应该在实验室打闹;不能在实验室吃食品(或尝药品味道)
;不能用手直接拿试管加热;不能把烧杯
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能;不能把废液直接倒入水池;使用试管夹,手不能按在短柄上等等。
三、我会探究(
25
分)
19
、
实验步骤
验证依据
1
.用
排
水
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
瓶空气。
2
.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
的集气瓶中。
根据
石
灰
水
浑
浊
程
度
不
同
,判断二氧化碳
含量不同。
3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
的集气瓶中。
根据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判断氧气含量不同。
4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根据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判断水含量不同,
判断水含
量不同。
点燃
20
、江一杰
比较项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得到结论
二氧化碳的含
量
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
有凌晨的空气和日照后的
空气的集气瓶中。
凌晨的空气中石灰水明显
变浑浊,
日照后的空气中石
灰水无明显变化。
凌晨的空气中二氧化碳
的含量比日照后的空气
中更
多
。
含氧气的含量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
有凌晨的空气和日照后的
空气的集气瓶中。
凌晨的空气中
木条迅速熄
灭,
日照后的空气中木条燃
烧较旺。
凌晨的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比日照后的空气中更
少
。
21
、⑪
填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
把它放入水中
石蜡
浮于水面。
石蜡的密度比水的
小。
点燃蜡烛,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
的火焰中约
1s
后取出后观察。
火柴梗的
两端
处先碳化。
蜡烛火焰的
外焰
层温度最高。
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
的上方,
片刻后取下烧杯,
迅速向
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
荡。
烧杯内壁出现
水雾,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石蜡燃烧生成了
水
和
二氧化
碳。
⑫
C
⑬
①
温度低
②
猜想
现象
假设①
:焰心的气体是一氧化碳
导管口能点燃,打开毛巾,导管内无石蜡固体。
假设②
:焰心的气体是石蜡蒸汽
导管口不能点燃,打开毛巾,导管内有石蜡固体。
假设③
:焰心的气体既有石蜡蒸气又有一氧化碳
导管口能点燃,打开毛巾,导管内也有石蜡固体。
敦煌三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敦煌三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参考答案
1.
C
2.
C
3.
B
4.
C
5.
A
6.
C
7.
D
8.
B
9.
D
10.
C
11.
B
12.
C
13.
B
14.
A
15.
B
16.
组成
结构
性质
变化规律
17.
腐蚀
毒
手
闻
尝
18.
⑪
A.
托盘天平
B.
镊子
D.
胶头滴管
E.
药匙
⑫①
E
②
C
③
D
④
A
19.
①细口瓶
倒放
靠在手心处
紧挨着
②平
凹液面的最低处
③聚成水滴
成股流下
20.
(
1
)烧杯;玻璃棒。
(
2
)右;玻璃器皿(或小烧杯或表面皿)
(
3
)平;偏大
21.
(
1
)烧杯
试管夹
量筒
酒精灯(
2
)①
A
②
D
③
B
④
C
22.
(
1
)试管直立
(
2
)标签朝下
(
3
)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离开(
4
)瓶塞正放在桌面上
23.
(
1
)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
(
2
)使用酒精灯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
(
3
)被加热的
试管外壁有水。
(
4
)
烧得很热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
5
)
给试管加热时未进行预热。
(
6
)
取用块状药品时,试管竖直放置(回答四点即可)
24.
实验现象
结论
水蒸气
发烫
较多的二氧化碳
22
.水不能完全进入空杯
还有办法能证明空杯里充满着空气,操作方法和现象合理即
可
相关专题
初三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2012年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测试卷(有答案)
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测试题集合
2011-2012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
查看全部文档>>
你可能喜欢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 初三化学练习册答案 初三化学酸碱盐练习 初三化学单元练习 初三化学化合价练习初三化学方程式练习 初三化学溶解度练习 初三化学计算题练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7页 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二) 6页 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8页 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6页 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测试题及答... 8页 免费
更多与“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相关的文档>>
©2013 Bai 使用网络前必读 | 文库协议
用手机扫此二维码:쎗
以下结果由提供:쎗
网络翻译
网络词条:쎗
网络
!@#$%^&&*()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复制 | 搜索 | 翻译 | 网络 | 分享 | 二维码
文字已复制
分享至:×
2 财富值
限时!免财富值下载到手机
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绪言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基础不牢固。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询问与学习。温故而知新初中化学是基础,应该认真听讲
㈢ 初三 化学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太简单了,
选B
因为:A,甜菜的生长过程有光合作用,有机物合成等等,肯定是内化学变化,
C,燃容烧,哈哈,你知道的,是化学变化,
D,焦糖的发酵,发酵过程是一个缓慢氧化的过程,缓慢氧化是化学变化,后面几节课就会学到了。
B,汽油中加入乙醇,就像把筷子放在桌子上、黄豆放在大米里,他们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是物理变化,即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㈣ 九年级化学绪言教案人教版
初三化学绪言九年级化学教案
-绪言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 化。
㈤ 初三化学 绪言知识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2.门捷列夫发版现了元素周期表权。
3.阿伏伽德罗、道尔顿提出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
4.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化学原理。
我认为有这主要4点。
㈥ 大象出版社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基础训练答案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 化学 九年级 全一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上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2.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分子原子分子原子分子原子分子原子论分子学说
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5.粮食发酵,自来水消毒杀菌等(合理即可)。6.D
7.B8.C【解析】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是生物学科研究的范畴。
9.B10.已有没有11.环境友好污染12.C
13.C【解析】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4.B
15.A16.青铜器制火药造纸
17.(1)用钢铁制成的圆规(2)用塑料制成的文具盒(3)用橡胶制成的橡皮
18.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不使用一次性饭盒等。(合理即可)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1.有其他物质生成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生成气体
2.物理形状新物质3.新物质化学4.物理物理化学
5.C【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6.D
7.D8.C【解析】石油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燃烧能产生许多有害物质。但石油是当今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所以不可能停止一切石油开采。
9.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解析】物质溶解主要发生了物理变化,而糖受热能炭化,属于化学变化。
10.C【解析】灯泡发光是能量转化。
11.B【解析】有些固体会发生升华而逐渐消失,所以加热固体时,固体逐渐消失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12.B13.C
14.都属于物理变化,因为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第2课时
1.化学变化不稳定性可燃性化学变化颜色状态2.ABDCE
3.D【解析】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传热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4.C5.A6.C【解析】金属一般都具有导电性。7.B8.C
9.D10.用磁铁吸附,铁能被吸附用磁铁吸附,铁不能被吸附
11.(1)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
(2)易燃烧(3)挥发成气体(4)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2.(1)分别嗅两种物质的气味,有气味的是汽油,没有气味的是水。
(2)分别溶解于水,能溶解于水的是食盐,不能溶解于水的是面粉。(3)观察两种物质的颜色,银白色的是铁丝,红色的是铜丝。
13.人的消化活动(合理即可)。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实验实验2.半透明白色固体小难小
3.实验现象化学原理科学探究化学知识
4.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和现象5.B6.A
7.(2)白固难小(3)杯壁上有水雾变浑浊水二氧化碳(4)实验点燃8.C9.C10.C
11.(1)无色液体(2)有特殊气味(3)酒精溶解于水无液特殊易溶(4)杯壁有水雾变浑浊水二氧化碳12.(1)动物呼吸(2)饼干变软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
1.广口瓶平放镊子试管口慢慢竖起药匙慢慢竖起细口瓶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
2. 1~2盖满试管底部
3.D【解析】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液体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会污染水源,废液应倒入废液缸;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会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应回收集中处理;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可减少污染。
4.B【解析】实验室药品要做到“三不”:不尝、不嗅、不拿;给不垫石棉网加热的玻璃仪器加热,都要先预热;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两个酒精灯对燃,易发生火灾。
5.(1)导管滴管(2)玻璃瓶、棉线(3)筷子作玻璃棒,汤匙作药匙。
6.D7.A8.B9.倒倒防止茶杯盖沾上其他物质,受到污染
第2课时
1.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灯帽盖灭用嘴去吹试管夹1/3
2.外焰内焰焰心外焰外焰
3.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橡胶塞
4.装置不漏气5.聚成水滴成股流下
6.D【解析】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角可增大液体的受热面积,使液体受热均匀;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沸腾时液体易溅出;加热时要先进行预热,可防止受热不均匀使试管炸裂;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可防止试管夹被烧坏。
7.D8.D【解析】天平不平衡,只能调节平衡螺母;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量取液体,所量液体体积和量筒量程要接近,以减小误差;为了使试管干燥,洗净后的试管,放置晾干的正确方法是管口向下,并倒扣在试管架上。
9.(1)外焰(2)验纯(3)保持水平
10.D11.(1)污染药品(2)药液倒流,腐蚀胶头或污染药品(3)腐蚀标签(4)压破容器(5)引起火灾(6)倒流到灼热的容器外壁,使容器炸裂(7)液体沸腾溅出,伤人(8)烧坏实验台
12.(1)湿抹布盖灭(2)没有预热试管外壁有水
13.(1)①I②D③G④B(2)C
第一单元复习课
1.物质及其变化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2.(1)A(2)C(3)①增大液体受热面积,并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试管炸裂②防止药品沾在试管壁或试管口
3.B4.C5.C【解析】粮食酿造酒生成了新物质酒精。
6.D7.A8.D9.B10.D11.C
12.(1)酒精灯外灯帽(2)量筒液面最低处
13.将一根小木条横放在火焰中1~2s,观察到处于外焰的部分烧焦,而处于焰心的部分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第二单元我们周的空气
课题1空气
第1课时
1.拉瓦锡2. 78210.940.03
3.红磷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4.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空气、雨水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5.C【解析】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气体,所以是混合物;矿泉水中有水和矿物质,所以是混合物;澄清石灰水中有熟石灰和水,所以是混合物;液氮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所以是纯净物。故本题选C。
6.D7.D【解析】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故A选项错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故B选项错误;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但性能不一定比混合物好,故C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D。
8.汞+氧气加热(――→)氧化汞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9.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只和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不是气体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反应物要过量,装置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等
10.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11.B12.B13.AFBCDE
14.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水蒸气等物质。
15.(1)氮气氧气(2)氧气(3)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观察到玻璃片上有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4)因为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氮气的体积分数减少。
第2课时
1.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不活泼保护气很不活泼保护气
2.有害气体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3.工厂排出的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4.使用清洁能源多植树造林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5.A6.D7.C
8.B【解析】A选项中氧气是助燃剂,不是燃料;C选项中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D选项中二氧化碳虽然会造成温室效应,但它不是空气污染物。
9.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熄灭,说明瓶中的是氮气;如果木条照常燃烧,说明瓶中的是空气。【解析】这是利用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10.B【解析】氮气化学性质稳定。11.D
12.D【解析】A选项空气中氧气有用但是其他气体并不全是有害的;B选项氮气对人体无害;C选项只留下氧气是不行的,人如果在纯氧气中呼吸,会造成心跳加快,对健康产生影响。
13.D14.C15.①多种树,绿化环境②多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③减少使用汽油和柴油汽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课题2氧气
1.无无不易略大淡蓝
2.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化合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3.活泼氧氧化
4.物质和氧气发生的一种缓慢的反应,不容易被察觉食物的腐败、酒和醋酿造等
5.B【解析】氧气具有助燃性。
6.B【解析】A选项中硫和木炭都生成了气体;C选项中煤、石油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D选项中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
7.B8.A9.(1)①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②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③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2)①②③①②③③②②
10.供给呼吸助燃
11. 21%不能燃烧火星四射防止生成的高温物质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留少量水
12.D【解析】题目中要求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用木炭和硫黄虽然可以和氧气反应,但是生成物是气体;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所以选择红磷,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会引入其他的气体。
13.C14.(1)发出白光,生成无色的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防止瓶中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防止瓶子猛然遇冷炸裂
15.氧气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课题3制取氧气
第1课时
1.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2.氯酸钾高锰酸钾氯酸钾催化质量化学性质
3.一种物质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4.B【解析】催化剂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并没有改变生成物的量。
5.A【解析】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可以分解产生氧气。
6.D7.B8.木条无变化较慢木条复燃加快不质量化学性质催化作用
9.C10.C11.B【解析】这两个反应都是分解反应。
12.催化13.长颈漏斗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快慢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质量化学性质
第2课时
1.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1/3下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预热气泡均匀连续冒出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2.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伸入集气瓶内,若复燃证明是氧气
3.C【解析】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不需要长颈漏斗和锥形瓶,故A选项错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才能进行,故B选项错误;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D选项错。
4.A5.A【解析】按照查、装、定、点、收、离、熄的步骤进行排序。
6.B7.A8.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排水向上排空气
9.二氧化锰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催化剂生成物
10.A【解析】因为一氧化氮难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而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而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11.B【解析】最后剩下的固体是锰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三种固体。
12.A【解析】都需要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也都含有氧元素。
13.(1)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A(2)不能开始的气泡中含有空气(3)气泡冒出正(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任意答一点即可)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第二单元复习课
1.(1)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2)①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比空气密度略大,液氧是淡蓝色的②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③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化合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物质和氧发生的化学反应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3)①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排水向上排空气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③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④由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1)D【解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2)B【解析】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
3.B4.D5.D6.C【解析】这是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7.氮气(或N2)氢气(或H2)
8.向A瓶中流入红磷燃烧消耗瓶中的氧气,使瓶内的压强变小;而B瓶中木炭燃烧虽然消耗了氧气,但同时又生成了二氧化碳,瓶内气体压强没有很大变化,故水没有进入BA
9.(1)酒精灯(2)当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时,产生的气体使试管内的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应物脱离,反应便会停止。(3)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再将O2从b口通入。
10.C【解析】氢气作燃料,燃烧后生成水,无污染。
11.D【解析】过氧化氢遇到二氧化锰,会很快放出氧气,使瓶内的压强变大,所以气球变小,红墨水左移。
12.D13.(1)化合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只要是符合题意均可)(2)都是和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物有两种氧化反应
14.(1)防止试管口的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2)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或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5.(2)氧气(3)二氧化碳(4)竹子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较少的氧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1.化学性质最小2.(1)很小很小(2)运动(3)间隔
3.(1)水分子(2)水分子很小(3)分子在不断运动
4.(1)不变间隔(2)改变新的分子
5.A【解析】分子间有间隔,分子不断运动而扩散到对方分子间隔中。6.C【解析】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7.D8.C9.B10.A11.D12.A
13.一氧化氮与氧气不断运动接触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显红棕色,二氧化氮分子由瓶口不断向两瓶内运动。
14.(1)进行对比(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为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为红色(3)①分子总在不断运动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等
15.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课题2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1.(1)运动间隔相同化学(2)原子(3)化学反应原子
2.(1)正原子核负电子(2)正电负电核内质子核外电子
(3)原子核(4)一种碳原子1/12相比较比(5)核电荷数不同(或质子数不同)
3.C【解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一般不说没有单位。4.B【解析】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
5.B【解析】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6.B
7.B【解析】原子不是实心的球体,而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也不是实心的,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8.D【解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A错;B中原子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如碳14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两者不相等,B错;C中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为1,C错;D中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为原子,原子再相互结合成新的分子,D正确。
9. 161510.D【解析】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分子、原子不显电性。11.A12.D13.D14.A
15.(1)分子、原子(2)分子、原子(3)分子、原子、中子(4)电子(5)质子电子(6)质子、电子
第2课时
1.(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1)A【解析】原子核很小,而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高速运动,运动空间最大。(2)B【解析】圆圈代表原子核,17代表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弧线代表电子层,2、8、7分别表示各层上的电子数。(3)少于失去多于得到82稳定
3.A【解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为非金属元素。4. 313
5.(1)C(2)B【解析】如果核外电子层数为1层,最外层电子数是2则为稳定结构;如果核外电子层数大于等于两层,最外层电子数是8为稳定结构。核外电子总数等于各层所带电子数相加。
6. 11金属Na7. 2128.分子原子离子9.C
10.D【解析】原子中粒子包括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这个原子中共有粒子的个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8+8+8=24。
11.C【解析】具有稳定结构的有原子和离子;He只有一个电子层,2个电子,也是稳定的;质子数相同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等,如:H2O、He;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有区域,无轨道。
12.C【解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去电子。所以原子结构中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13.C14.水分子汞原子钠离子和氯离子
第3课时
1.略2.(1)D【解析】原子变成离子,铝失去3个电子,所以电子层由三层变成两层。(2)铝离子氢离子铁离子氧离子(3)阳阳阴不显
3.B【解析】原子得电子或者失电子都能形成离子。
4.D【解析】A选项中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B选项中镁原子和镁离子都有12个质子;C选项中分子间都有间隔。5.D
6.失去阴7.(1)Fe2+(2)2O(答案不唯一)
8.B【解析】Fe3+核外有23个电子;Fe2+核外有24个电子;Fe核外有26个电子。
9.B【解析】失去3个电子,核外是23个电子,原子应该是26个电子。
10.D【解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所以易得到电子。
11.C【解析】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
12.(1)Cl(2)Mg(3)H(4)Al3+13.(1)O2-S、Na、O(2)S和O
14.(1)钠金属失去Na+(2)核电荷数质子数(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半径逐渐减小
课题3元素
第1课时
1.(1)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2)相等相反
2.(1)A【解析】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2)B(3)质子数不同质子数(4)氮氧铝氧氢(5)不变
3.A【解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所以选A。4.C
5.D【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的存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在药品、食品等中的成分都是指元素,应选D。
6.B【解析】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混合物和化合物都可以含有多种元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
7.碳元素和氧元素二氧化碳分子8.氧氧化9.A
10.A【解析】化合物包含氧化物,故A正确,C错误;单质和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B错误;纯净物中包含化合物,故D错误。11.B
12.A【解析】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是含有氧元素的单质;空气中还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13.D【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所形成的单质即氧气。氧气是空气的一种成分,有助燃性,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4.(1)铝元素(2)氮气(3)氧元素(4)钙元素(5)原子
第2课时
1.(1)元素氧碳、氧(2)铝
2.(1)B【解析】若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应大写,第二个字母应小写。(2)D【解析】N2表示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O2表示两个氧分子;Hg既可以表示汞原子,又可以表示汞元素。故选D。(3)OHNaZnCaAlAgHeCSClMgPFeCuHg(4)771816相等氢汞
3.A【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B【解析】微观含义是指表示分子或原子。宏观含义是指表示物质或元素。在元素符号前加个数即表示原子个数。2H表示两个氢原子。5.C
6.钙CuClAl镁锰Ag7.HOH、OHg8.A9.D
10.C【解析】化合物要求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O2只含有氧元素属于单质,O2和O3虽都只含有氧元素,但属于混合物。氧化物要求含有两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能是氧化物。
11.D【解析】化合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所以A错;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B错;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故C错误。12.CNa3Mn4Ag
13.(1)氧元素和氢元素(2)水分子(3)氧原子和氢原子(4)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5)铁元素铁原子
14.①⑧⑨⑩③④⑤⑥⑦③④除⑦外均含有①②⑧
15.(1)铝的元素符号为Al(2)铝的原子序数为13(3)铝的质子数为13(4)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第三单元复习课
1.略2.(1)A(2)D3.B4.B5.A6.A7.C8.(1)B(2)C(3)A(4)D9.A
10.D【解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A错误;氢原子没有中子,所以B错误;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不同分子、原子质量不一样,不能笼统地去比较,所以C错误;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比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11.A12.B13.(1)硅14(2)S6(3)Al2O3
14.(1)金属(2)3887.62(3)Sr2+15.(1)35(2)B
㈦ 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配套练习册第九单元最新答案(因为改版了)
化学·九年级上·人教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D2.D3.D4.B5.D6.D
7.C8.A9.B10.C
11.(1)②(2)③(3)①
(4)④
12.(1)②⑤(2)④⑥⑧(3)③⑦
(4)①
13.(1)对环境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的开发
(2)对可降解塑料的开发(3)利用化学
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4.(1)可以节约金属资源(2)可以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B2.A3.B4.D5.B6.D
7.C8.A9.B10.C11.C
12.(1)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
13.(1)电灯在通电时发光是物理变化
(2)电灯在通电时发热是物理变化(或者
电熨斗在通电时发热等)(3)用涂料刷墙
属于物理变化(4)干冰升华产生气体属
于物理变化(5)食盐水蒸发有固体产生
属于物理变化
14.(1)①②③(2)④⑦(3)⑦
15.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下身边的
化学:(1)衣:化学纤维(人造纤维或者合成
纤维)、聚丙烯无纺布、塑料、橡胶的生产等,
改变了人们的衣着,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2)食:化肥、农药的研制,使粮食、蔬菜、水
果等生产大丰收,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
题,还改变了饮食结构,使人们的饮食朝着
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3)住:钢铁、铝、
水泥、塑钢门窗等建材的大量生产,带动建
筑业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条件大大改
善。(4)行:石油加工、高速公路的建设、合
成橡胶的生产、汽车的制造以及轿车进入家
庭等,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5)医:
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器材的研究、医院设备
的更新、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健康状
况有很大的改观。(6)用:人们日常所用的
计算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手机、各种黏
合剂、不粘锅、铅笔、尺子等等,无不体现化
学带给我们的种种改变。
2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C2.C3.D4.C5.C6.A
7.A8.C9.C10.A
11.氧气二氧化碳左
12.将集气瓶装满水,盖好玻璃片,拿进
山洞后倒掉水,再盖好玻璃片拿出洞外即可
13.(1)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
浑浊
(2)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3)燃着的火柴在呼出的气体中燃烧
时间缩短
14.(1)①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水蒸气
(3)③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1.C2.C3.B4.C5.A6.D
7.C8.C9.D10.D
11.(1)量筒(2)胶头滴管(3)集气
瓶(4)试管(5)坩埚钳(6)铁架台的
铁夹(7)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8)
镊子药匙纸槽
12.(1)压破容器(2)失火(3)损坏
实验台
13.100mL量筒量程比较大,读数时误
差会较大;100mL量筒表面积较大,残留在
量筒壁上的液体较多
14.(3)
白色固体,中间有灯芯熔点高于常温;有可燃性
燃烧、有火焰、放热、有部
分蜡烛熔化
蜡烛有可燃性,燃烧放热,
火焰说明是蜡烛蒸气在燃
烧,蜡烛受热熔化
杯壁上有水雾生成水
石灰水变浑浊生成二氧化碳
底部变黑可能是炭黑
蜡烛火焰熄灭
氧气被逐渐消耗,而生成
的二氧化碳又不支持燃烧
有白烟蜡烛蒸气冷凝的结果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1.B2.C3.A4.D5.B6.D
7.B8.D9.D10.C
11.(1)物质能够在空气中燃烧(食物
在空气中容易变质、金属在空气中生锈等)
(2)干脆饼干在空气中会变潮(冰箱里拿
出的东西表面出现水珠,冬天窗户上结霜等)
(3)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澄清的石
灰水放置在空气中会变浑浊等)
(4)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
12.氮气氧气氮气氧气
13.(1)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2)15
(3)保
证将氧气消耗完,使实验结果准确(4)不易
溶于水不支持燃烧(5)红磷的量不足;烧
杯中的水不够多;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其他
合理答案均可)(6)防止伸入燃烧匙时集
气瓶内的气体泄漏;该装置的密封性好
课题2氧气
1.A2.A3.D4.A5.D6.D
7.B8.B9.B10.A
11.(1)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3
参考答案与提示
(2)镁+氧气→ 点燃
氧化镁(3)酒精+氧气
→ 点燃
水+二氧化碳(4)氢气+氧气→ 点燃
水
(1)(2)(4)
12.用火柴杆引燃铁丝防止生成的高
温固体溅落在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避免
火柴梗消耗过多的氧气火星四射,放出热
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13.(1)①都是化合反应②都是氧化
反应③都需要点燃(2)液态(3)硫+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
二磷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14.(1)白磷燃烧,活塞最后停在“4”处
(2)空气中氧气约占1
5的体积
课题3制取氧气
1.D2.B3.B4.B5.D6.C
7.D8.B9.A
10.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排水收集法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排水收集法
11.(1)氯化钾+氧气(2)汞+氧气
(3)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12.氯酸钾氧气氯化钾二氧化硫
二氧化锰
13.(1)酒精灯铁架台长颈漏斗锥
形瓶水槽(2)DF棉花高锰酸钾
→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分解
(3)伸到液面之下随时能够控制反应的进
行和结束(4)收集方法错误,装置漏气等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
1.A2.B3.B4.D5.C6.B
7.B8.D9.B10.C
11.氧气氢气1∶2水→ 通电
氧气+
氢气分解反应氢氧两种元素分子可
分,原子不可分
12.(1)负氧气(2)①水是由氢氧
两种元素组成的②水通电,发生分解反应
生成氢气和氧气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
种类不变(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3.共滴水43200mL,可以供864人饮
用一天。通过计算,加强我们的节水意识,
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尽我们的一份努力
14.(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氢气的密
度比空气小(2)尖锐爆鸣爆炸纯度
课题2分子和原子
1.D2.C3.C4.A5.B6.D
7.B8.A9.C10.B
11.(1)分子不断地运动(2)分子在
温度高时运动速率加快(3)分子很小
(4)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5)分子是保持
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12.从右向左依次变红不停地运动
13.在变化过程中,汞原子和氧原子都
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
小粒子,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
14.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课题3水的净化
1.D2.D3.D4.C5.D6.C
7.D8.A9.C10.C
11.(1)过滤(2)使水中悬浮的杂质
凝聚并沉淀(3)吸附有色、有味的物质
(4)消毒杀菌(5)较多的可溶性钙、镁的
化合物煮沸
12.(1)过滤(2)引流(3)不溶性
4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
蒸馏(4)细纱布筷子(5)①滤纸破损
②仪器没有洗干净③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等(6)①烧杯口紧贴玻璃棒②玻璃棒
紧贴三层滤纸处③漏斗下端紧贴烧杯
内壁
13.(1)吸附杂质防止液体飞溅
(2)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壁,残留的气泡减缓
了过滤的速度(3)不是纯水含有可溶
性杂质蒸馏
14.(1)石英沙(2)分隔石英沙和活
性炭(3)不可以
课题4爱护水资源
1.B2.B3.B4.B5.D6.D
7.C8.D
9.(1)活性炭(2)过滤(3)洗拖把、
冲厕所等(4)减少污水排放,降低污染;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降低用水成本等
10.(1)①(2)②(3)⑤(4)④
(5)③
11.(1)用淘米水浇花;用洗澡、洗衣服
或者洗菜水拖地、冲厕所等(2)①废旧电
池不要随意丢弃,特别是不要扔到水中,并
向家庭成员和周围领导做宣传;②废旧电池
投入指定的垃圾箱,集中处理;③探究治理
废旧电池的方法
12.(1)写出汞、磷、氢、氧四种中的三
种即可(2)B(3)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
要处理达标后排放;化肥或农药要合理使
用;提倡使用农家肥;不使用含磷洗涤剂(其
他合理答案均可)(4)Ⅱ(5)②③①
②①③②
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
1.D2.A3.D4.D5.C6.D
7.C
8.锌粒稀硫酸锌+稀硫酸→硫酸
锌+氢气
9.(1)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
锰+氧气AD或F(2)B过滤漏
斗、烧杯、玻璃棒(3)B、C、GE或F
(4)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水溶性
密度(5)水面稳定,不再下降
10.假设一:二氧化锰(或MnO2)双
氧水(或H2O2)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或O2)B
假设二:铁粉(或Fe)稀硫酸(或稀
H2SO4)把燃着的木条移近试管口气体
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氢气(或H2)A或B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的构成
1.C2.D3.D4.A5.A6.D
7.C8.D9.B10.B
11.(1)分子、原子、离子(2)质子、原
子核(3)电子(4)分子、原子、中子
(5)原子(6)分子(7)原子核(或质子
和中子)(8)电子(9)质子和电子
(10)电子
12.(1)40(2)12ac
bd
13.(1)CAB(2)BH2O能
(3)水→ 通电
氢气+氧气
14.
5
参考答案与提示
课题2元素
1.D2.C3.A4.D5.C6.D
7.B8.C9.A10.A
11.(1)Cu(2)4Mg(3)Na(4)He
(5)Al(6)O(7)N(8)Fe(9)Hg
(10)H2
12.(1)门捷列夫(2)200.6Ar
(3)A(4)118
13.(1)D(2)B(3)C(4)A
(5)E
14.(1)最外层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或最
外层电子已填充满)(2)最外层电子数(或
质子数、核电荷数)依次递增(3)由金属元素
变成非金属元素,最后是稀有气体元素
课题3离子
1.D2.D3.C4.C5.A6.D
7.D8.D9.A10.C
11.11②
12.(1)甲(2)32
13.CB、DAAA、C
14.3Mg2+nCl-SO2-
4 NH+
4
15.1个氩原子(或氩元素或氩气)
2Si3个亚铁离子4Al3+
16.(1)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第一层
上的电子数(2)8Ne(3)8Al3+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1.A2.B3.B4.B5.A6.B
7.D8.A9.C10.C
11.(1)①氮元素、1个氮原子②2个
氮原子③2个氮分子④氮气、氮气由氮
元素组成、1个氮分子、1个氮分子由2个氮
原子构成⑤钙离子⑥铜元素、1个铜原
子、金属铜(2)①CO2-
3 ②Mg +2O③3SO2-
4
④NH4Cl⑤5NO-
3⑥Ca(OH)2
12.(1)KIO3(2)39∶127∶48
(3)易分解(4)59.3%(5)0.03kg
13.(1)元素(2)混合物(3)+4
14.(1)3∶7∶2∶1(2)8915.7%
(3)不合格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1.C2.B3.C4.A5.B6.B
7.A8.B9.D
10.(1)参加反应的铜与氧气的质量之
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所以氧化铜的
质量大于铜的质量(2)分解的高锰酸钾
的质量等于残留固体与放出的氧气的质量
之和,所以残留固体的质量小于原高锰酸钾
的质量
11.(1)0(2)氧化
12.a-4b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D2.A3.B4.C5.D6.C
7.A8.D9.A10.B
11.(1)2KMnO4△ K2MnO4+MnO2+O2↑
(2)4P+5O2 点燃2P2O5
(3)2H2O2
MnO 22H2O+O2↑
(4)CH4+2O2 点燃CO2+2H2O
12.② >① >③
13.(1)4+3Y2O3(2)CO2
14.(1)3Fe+2O2 点燃Fe3O4
6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
(2)S+O2 点燃SO2
(3)H2CO3=CO2↑ +H2O
(4)2KClO3
MnO2 △ 2KCl+3O2
(5)Fe2O3+3CO 高温2Fe+3CO2↑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B2.A3.D4.A5.A6.D
7.C8.D
9.486能32否水中的氧元
素全部变成了氧气,而高锰酸钾分解后的产
物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都含有氧元素
10.152g
11.O2:2.4gMnO2:1.9g
12.5101010
(1)2gO2只能和3gMg起反应
(2)6gMg反应完最多只能得到10gMgO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1.B2.D3.C4.C5.A6.C
7.A8.C9.A
10.(1)滑腻性(2)导电性(3)耐高温
11.木炭吸附二氧化氮气体导致烧瓶内
气压减小
12.(1)碳原子在空间的排列不同
(2)不活泼足球烯和纳米碳管都是由碳
原子构成的单质,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
稳定(3)二氧化碳大于
13.(1)2H(2)可以用作电极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D2.C3.D4.D5.C6.A7.C
8.(1)长颈漏斗的管口未伸入液面下
(2)锥形瓶内导管不应伸入液面以下
(3)集气瓶口不应向下倾斜
9.(1)2.2(2)91%
10.20L
11.(1)选用块状比较好,因为反应速
度适中,便于收集(2)粉末状比较好,因
为接触面积大,反应速度快,可以在较短时
间内制得大量二氧化碳
12.(1)铁架台(2)③(3)Ⅱ错误,
瓶塞未倒置Ⅳ错误,燃着的火柴未放在瓶
口(4)2H2O2
MnO 22H2O+O2↑酒精灯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D2.C3.D4.B5.B6.C
7.D8.D9.D10.B11.D
12.CO2不能燃烧CO有毒CH4
有机物
13.CCO2COCaCO3
14.(1)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增加将引
起温室效应(2)C6H12O6 +6O2 =6CO2
+6H2O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1.C2.B3.D4.B5.C6.C
7.B8.A
9.(1)隔绝氧气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火焰(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房屋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
10.(1)茶杯中的氧气消耗完了(2)生
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汇集到上部二氧
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3)A、C
7
参考答案与提示
11.【改进与实验】(1)温度未达到红磷
的着火点(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
(或空气)接触
【反思与评价】(1)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
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2)避免
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拓展与迁移】甲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 5,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液体的体积应接近试管容积的1
5。
课题2燃料和热量
1.B2.C3.B4.C5.D6.B
7.C8.C9.C
10.CH4 +2O2 点燃CO2 +2H2O保证
通风,严禁烟火
11.(1)煤、石油、天然气、可燃冰
(2)天然气(3)可燃冰(4)风能、潮汐能
12.(1)运动(2)化学(3)减少挥
发、便于储存、使用安全方便等
13.方法(1):有朝一日大力发展水电
站、太阳能发电站和核电站等,电力供应十
分充裕时,是可行的
方法(5):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廉价
能源
方法(6):催化剂能大大加快水分解的
速度
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C2.A3.D4.B5.A6.C
7.C8.D9.B
10.(1)植被破坏,农作物减产(2)腐
蚀建筑物,腐蚀路面等
11.600建议不用煤直接取暖,可改
用电
12.(1)①②④(2)①②
13.(1)A、B(2)甲烷(CH4)
CH4+2O2 点燃CO2 +2H2O(3)温室
效应植树造林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CO2+6H2 一定条件C2H4 +4H2O(4)氢
能(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拓展性课题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1.D2.D3.C4.D5.D6.A
7.D8.A
9.(1)①液氮汽化吸热,起降温作用
②可以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2)C+H2O(水蒸气)=CO+H2置
换反应
10.(1)CH4 +2O2 点燃CO2 +2H2O
(2)①②④(3)氧气不足,燃烧不充分
11.工业的血液化学物理混合物
12.308kg
13.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及其炼制品在
燃烧过程中会产生SO2、CO、NO2 等有害气
体和粉尘,污染空气
期中综合练习
1.A2.A3.B4.D5.B6.D7.B
8.(1)2HH2O(2)2SO2-
4 Cl +4O2
9.(1)2P2O5(2)ZnO(3)KMnO4
(4)2个钾原子(5)两个臭氧分子
(6)2个氢氧根离子
10.液态空气沸点不属于
11.红磷铁丝硫木炭磷+氧气
8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
→ 点燃
五氧化二磷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化合反应
氧气氧化反应
12.(1)淡蓝色气体,强氧化性等
(2)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或分子中的
氧原子数不同)臭氧→ △
氧气
(3)氧气支持燃烧(或供给呼吸)
使金属生锈(或其他合理答案)
13.(1)MnO2CuZn(2)过滤玻
璃棒引流防止液滴飞溅
14.(1)BA(2)防止高锰酸钾进入
导管,堵塞导管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灭酒
精灯水倒吸使试管炸裂(3)ED
15.(1)80(2)7∶1∶12(3)17.5kg
16.(1)1∶1∶3(2)59.3%(3)0.059g
期末综合练习
1.D2.B3.D4.C5.C6.C7.C
8.(1)H2(2)N2(3)NaCl(4)SO2
(5)CH4(6)H2O2(7)CaCO3
(8)H2O
9.(1)偏小(2)不变
10.(1)2Mg+CO2 点燃2MgO+C
(2)①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②镁燃烧不
能用二氧化碳灭火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1.(1)氧气(O2)二氧化碳(CO2)
(2)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且无毒
12.(1)COC(2)C+H2O△CO
+H2置换反应(3)2H2 +O2 点燃2H2O
(4)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13.(1)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伸入液面
之下气体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2)二
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3)2H2O2
MnO 22H2O+O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
气瓶口
14.(1)①试管②长颈漏斗(2)C
D防止生成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3)验
纯排出试管中的空气,防止在加热时发生
爆炸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15.(1)易溶于水(2)通过计算得出
样品中的含氮量为14%,小于16%,不能列
为“诚信商品
㈧ 初三化学的绪言笔记
化学是什来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自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道尔顿、阿伏加德罗
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㈨ 九年级化学绪言部分,给学生怎么讲
绪言部分主要就是介绍化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知道化学存在于生活中,生活处处版是化学的道理权,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引起兴趣,要以比较多的实验及生活中的事例及生活中存在的物质多联系,这样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同时实验的现象也是学生最感觉兴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