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本手工课程计划
『壹』 什么是幼儿园的班本文化
班级文化,首先要考虑到一个班级的成员:教师、幼儿、家长等。所有的文版化不仅包括权你所教授的内容,同时也有自身的发展,与家长的互动等等,在幼儿园中班阶段,是对于孩子来说的关键期,在整个幼儿园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你可以从培养幼儿能力、与家长的特色活动等展开,形成多通道的建设方法!
『贰』 幼儿园中班班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适宜性——班本化课程的追求 虞永平教授说:适宜性是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追求适宜性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价值指向。是的,只有适宜性的课程才能带给幼儿有效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班本化课程适宜性呢? 1、关注孩子的需要和学习愿望,使课程的内容具有教育价值。 “我们选择教材的时候,不但要问这种材料小孩能不能学,与他们的经验有没有衔接,我们还要问这种教材同他现在或将来的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影响。”正如陈老所说,我们选取课程内容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落点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看,幼儿的这种生活经验、兴趣需要是否具有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所以,幼儿园适宜的课程实施就是一个不断满足孩子需要的过程,课程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环节都是指向孩子的需要的,为着孩子的需要而安排的。 2、关注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挑战性,使课程的实施具有有效性。 主题活动内容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分课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已经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一个良好的课程实施者势必较好地关注着孩子的兴趣与需要,会选择与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内容,这些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发展目标,考虑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即要求关注孩子的现有水平。关注了孩子的现有水平,我们还要求课程对幼儿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课堂上就表现成真实富有个性的幼儿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能够予以敏感的回应,能认真投入,积极动脑,不断想象判断推理甚至质疑、创新,表现出无穷的学习兴趣力。只有当课程内容对幼儿现有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孩子们需要跳一跳才够得着时,才会表现得异常专注与投入。所以观察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就是判断课程内容适宜性与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3、关注孩子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使课程的实施具有可行性。 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般选择孩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具体物体或事件进行主题教育实施,而一些抽象的孩子难以观察的内容很难吸收进主题,但当孩子生活的周围有大量的信息资源,环境作为支撑时,我们适当可纳入主题活动中来,随之这些活动也相应变得适宜。例如在《人们怎样传递消息》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有环境资源的支撑,主题活动进行得很是顺利。联想起十年前开展《太空》主题活动由于环境资源缺乏最终半途夭折。可见课程适宜性要求关注孩子学习的周围环境与教育资源,使课程的实施具有可行性。
『叁』 幼儿园如何提升教师对班本课程的实施
我觉得幼儿园如果想要提升这一个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他们的这一个班本课程的话,一定要对他们这一个教师队伍多做一些培训和辅导,基本上都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肆』 什么是幼儿园的班本文化
你提的问题,可能是我自己见少寡闻,不能正确理解你的意思。你的问题是不是如小学中学乃是大学中所谓的校本课程(文化),当然这也有多重理解,有可能你提的是幼儿园班本课程,也可能是 幼儿园班级文化。
『伍』 什么是幼儿园的园本课程
根据本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及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也可结合当地的一些特色融入到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是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形成一种属于幼儿园自身的一种课程体系。
『陆』 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的价值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纲要的这一精神,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地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力求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挥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一、在丰富的物质环境中,实现幼儿和材料的互动
我们打破“环境布置”的旧观念,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注重了幼儿和材料之间的互动。例如:“娃娃家”里的道具大部分都是孩子们参与制作完成的,“绿色超市”里的绿色食品也是幼儿在生活中搜集而来的,瞧,“食品店”里的小师傅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制作的小点心真是色香味俱全。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地参与环创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更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环境的小主人,有利于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另外,结合教育目标,我们设计制作了“主题墙”,其内容随着主题目标和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更换,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提供辅助和便利。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各个区域孤立的作用,不能充分地发挥它的教育价值,于是我们将整合的思想运用到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上,注重环境中各个区域的有机联系。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意义,例如:建议建构区的幼儿为表演区的幼儿搭建舞台,请建构区的幼儿到语言区来介绍作品等等,不仅扩展了他们的游戏思路及内容,更能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遇事能替他人考虑,主动帮助别人,。
二、围绕教育目标,设定特色时间和特色课程
孩子年龄虽小,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样需要拥有独立的空间,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园的具体课程安排,结合各年龄班实际,每天都为孩子留出一些特殊时间。例如,设置一段悄悄话时间,帮助幼儿学习用气发声的方法,减缓幼儿嗓子的疲劳,因为嗓子是孩子们交流时主要的身体器官,不合理用嗓会对稚嫩的声带造成危害。快乐的心情,健康的心态,需要时间调节,我们为幼儿设定了笑眯眯时间,给自己的小伙伴讲一件有趣的事情,分享一下伙伴的喜悦,快乐的心情从这里开始,我们根据幼儿的情绪适当地安排笑眯眯时间的频率、密度,帮助幼儿形成健康、乐观的心态。
有的教师还结合班本化课程,两周一次组织心情吧的专题讨论活动。教师或幼儿当选吧主,讨论近期大家关心的事情,将不愉快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大家一同帮助解决。在活动中,我们还学到了小伙伴寻求乐趣的有效方式。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用一个健康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事情,遇事能想出多个解决的方法,不钻牛角尖,为幼儿的健康引好路。
三、家、园、社区共努力,实施“一致”教育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教育和大教育之中和,幼儿的成长、长辈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邻里和社区居民的言行举止、精神风貌等都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但我们也逐渐认识到,在充分发挥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的同时,运用整合的思想,将家庭、幼儿园、社会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为幼儿制定一致的教育目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发挥“1+1+1>3”的合力作用,摸索出了一条“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工作方法。“请进来”即将家庭、社区资源引入幼儿园、引入班级活动,“走出去”即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
(一)家长进课堂
孩子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军人、医生、教师等等,请他们到课堂上现身说法,不仅有助于扩展幼儿的视野,获得与更多的社会人接触的机会,还有助于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了解,为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例如:我班昊昊的妈妈是一名口腔医生,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结合教育主题《健康的孩子》,我们邀请昊昊的妈妈来幼儿园做一回老师。她的特殊身份――既是妈妈又是老师,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他们不仅知道了牙齿的特点、结构、怎样保护,还主动让“老师”帮自己检查牙齿,促进了孩子护牙意识及行为的形成。
(二)丰富多彩的亲子社会实践活动
如何既能让幼儿“走出去”,又能保障幼儿的安全?在实践中我们得出,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亲子社会实践活动,请家长带领孩子自愿参加,不仅保证了孩子的安全,还增进了幼儿之间、家庭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感情,在活动后的自由活动中组织“家教沙龙”,和家长共同探讨育儿经验,使亲子活动一举多得,家长、幼儿、老师都受益。
总之,环境育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幼教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积极地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力求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挥其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柒』 适合小班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班本课程
适合小班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我觉得可以丢手绢,可以猜谜语,可以做一些手工制作,或者是老鹰抓小鸡
『捌』 如何"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确立班本化课程
一、适宜性——班本化课程的追求
虞永平教授说:适宜性是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追求适宜性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价值指向。是的,只有适宜性的课程才能带给幼儿有效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班本化课程适宜性呢?
1、关注孩子的需要和学习愿望,使课程的内容具有教育价值。
“我们选择教材的时候,不但要问这种材料小孩能不能学,与他们的经验有没有衔接,我们还要问这种教材同他现在或将来的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影响。”正如陈老所说,我们选取课程内容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落点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看,幼儿的这种生活经验、兴趣需要是否具有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所以,幼儿园适宜的课程实施就是一个不断满足孩子需要的过程,课程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环节都是指向孩子的需要的,为着孩子的需要而安排的。
2、关注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挑战性,使课程的实施具有有效性。
主题活动内容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分课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已经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一个良好的课程实施者势必较好地关注着孩子的兴趣与需要,会选择与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内容,这些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发展目标,考虑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即要求关注孩子的现有水平。关注了孩子的现有水平,我们还要求课程对幼儿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课堂上就表现成真实富有个性的幼儿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能够予以敏感的回应,能认真投入,积极动脑,不断想象判断推理甚至质疑、创新,表现出无穷的学习兴趣力。只有当课程内容对幼儿现有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孩子们需要跳一跳才够得着时,才会表现得异常专注与投入。所以观察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就是判断课程内容适宜性与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3、关注孩子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使课程的实施具有可行性。
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般选择孩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具体物体或事件进行主题教育实施,而一些抽象的孩子难以观察的内容很难吸收进主题,但当孩子生活的周围有大量的信息资源,环境作为支撑时,我们适当可纳入主题活动中来,随之这些活动也相应变得适宜。例如在《人们怎样传递消息》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有环境资源的支撑,主题活动进行得很是顺利。联想起十年前开展《太空》主题活动由于环境资源缺乏最终半途夭折。可见课程适宜性要求关注孩子学习的周围环境与教育资源,使课程的实施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