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艺术课程开设的意义
① 艺术形态的小学课程的课程目标是
艺术融合课程是将艺术内容或形式融合到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非艺术学科当中的一种特殊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它不是国内通常意义上的“艺术课程”(对艺术学科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的内部整合)或“艺术教育”(Arts Ecation);也不是对传统艺术教育的取代,将艺术课程完全压缩到其他学科的课程中。而是将艺术融合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在非艺术学科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的教学策略的创新课程,使学生跨学科学习,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当今社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已然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开展课程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成为了当代学者研究的重要话题。长期以来,学校普遍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创造力培养。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为学生提供考试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特别是创造力。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形象概括,与创造力具有内在一致性。
② 小学生艺术课包括哪些课程
小学生语言艺术课教案
语文教案的内容,
一般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等。
③ 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怎么样,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好不好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于1952年实行,于1965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是对中版国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权平的一次总结,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形式。以此次成绩为依据,按照学习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进与其自身学习能力相当的学府。一些学习意志强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优秀高等学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之一,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
④ 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艺术”、“科学”属于什么课程
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艺术”、“科学”属于什么课程?请看:⑤ 小学是否应该开设艺术课
应该,当今社会要求的是能力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时要全面教育,素质教育。
⑥ 中小学艺术课程如何分类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这次颁布的《美术课程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下面几方面的特点。
(一)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往往把美术学科作为技能学科。而这次的《课标》却把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来看待,强调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以往美术教学大纲的学习内容是以美术的门类(如:绘画、工艺、欣赏)来划分,这样的划分显然是强调学科中心,关注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这次的《课标》却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显然,这样改变了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
(三)这次的《课标》还加强了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尤其是“综合·探索”领域更是强调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
(四)以往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这次的《课标》却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须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五)在学习方式上,以往教师是权威,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者。而这次的课标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探究性的学习,以及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推一主角的现象,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六)在评价方面,以往只有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而这次的《课标》却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提倡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⑦ 小学艺术教育是什么
艺术教育,以文学、音乐、美术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是培养审美观念、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以培养鉴赏能力为主,创作能力为辅,使受教育者在欣赏优秀艺术品的实践中学习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内容:
1、艺术知识,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2、艺术欣赏,包括对艺术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3、艺术创作,包括创作艺术作品的构思和表达能力。
(7)小学艺术课程开设的意义扩展阅读: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提出以下意见: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坚持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内容要贴近校园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中小学艺术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能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要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艺术活动形式,坚决反对中小学艺术活动“成人化”、校园文化“庸俗化”等不良倾向。
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注重活动过程,坚持勤俭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要坚决反对刻意追求形式、一味讲究排场、追求流行时尚和"高规格"的倾向。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要以学校为基础,以班级为重点,在开齐、上好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同时,大力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种自己喜爱的艺术技能。
学校要建立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陶艺、工艺、摄影等多种课外艺术活动兴趣小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学生艺术团,发挥艺术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形成本地、本校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
要加强与少年宫、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交流与联系,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组织、辅导学生艺术活动方面的资源优势和育人功能。
四、要把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计划之中,保证每周有固定的艺术活动时间。学校应每年组织合唱节、美术展览和艺术节等活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举办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组织开展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要加强统筹协调,科学部署,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项目,避免给学生增加过重负担或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组织学生赴外地参加艺术教育活动应在假期进行,不组织小学生跨区(市)、跨省参加艺术活动。
五、要切实加强艺术教育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有敬业精神、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教师业务进修和举办学生艺术活动等机会,组织相关培训,提高艺术教育活动指导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学校要聘请文化艺术界有关专家和民间艺人担任艺术活动的辅导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辅导课外活动、指导艺术实践等方式,帮助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提高艺术教育活动的水平。
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为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提供物质条件保证。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专用教室和场馆的建设,不断改善艺术教育的设备条件。
应积极整合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充分利用本地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园林、图书馆等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开展学生艺术活动。
七、组织大型、集中的学生艺术活动,必须明确安全责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中小学生人身安全。
组织活动要综合考虑气候、交通、水电、食宿、活动场所的条件等各方面的安全因素,牢固树立"学生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组织学生赴外地参加艺术活动须给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八、严禁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媒体或其他社会团体举办的有收费营利行为的艺术竞赛等活动。
企业、媒体、社团或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艺术竞赛、演出活动等,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原则上不挂名主办,学校不得硬性组织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如确需参加导向正确、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此类艺术活动,须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九、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各类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等级不得作为学生升学、奖励的依据。
十、严禁中小学生进入“未成年人不宜”的娱乐活动场所。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与公安、文化、城管、社区等部门加强联系,配合协作,实行综合治理,切实加强监管力度。
⑧ 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指什么
小学艺术课程主要表现为音乐和美术。还可以细分为:绘画,书法,器乐,舞蹈,声乐等等,当然艺术还会穿插在很多课程之中。
⑨ 课外艺术活动为什么能成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渴望让下一代得到更多、更专业的艺术熏陶。校园内的艺术教育资源有限,师资水平有限,自然要到校外寻找。
⑩ 为什么小学的课堂教学需要艺术
教育贵在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创新导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让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在素质教育广泛推行的今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尤其重要。
一、教学必须唤醒学生充分地发展个性
在修公路铺路基的时候路基上的石子、土块高低不平,经压路机一压,各种各样的石子都没有了棱角,从而使公路平平坦坦。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也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学生本来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一个个性格鲜明,好像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石子,可有些老师的教学却往往“一刀切”,好比压路机。经过教师用“一刀切”的标尺一量,用“压路机”一压,我们再看看学生,都变成四平八稳,整齐划一了。
作为教师不能做“压路机”,必须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充分地发展个性,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着眼于个性发展的培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他们的思维过程,尊重他们的思维成果,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给与鼓励。尤其现在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更应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展示他们鲜明的个性。
二、教学必须激励学生敢于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呼唤着非凡的想象力和全新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探索、想象,就没有创新。想想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珍惜谈们的好奇心,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振奋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突破与飞跃,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