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课程方案
1. 小学国学课程教材有哪些拜托各位大神
“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由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组委会主任、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陈杰思和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校长、桂林国学文化经典教育传播中心董事长毛勇精心编著,选取中华经典义理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核心价值观念,每本教材分别以当中的一个主题为名,共十册。本套教材主要供中小学师生作为国学教材来使用,也可作为幼儿国学启蒙教材和大学生、企业员工、公务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国学培训教材,都具有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读性。
2. 国学走进校园,国学走进课堂,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和建议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国学教育。校园“国学热”持续高温,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学进课堂”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成了一种普遍做法,但具体该怎么进课堂?却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念。随着各地中小学有关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开展,这个话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争论。
不久前,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向学生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将这种关注与争论推向了新的高潮。记者由此对我省部分小学的国学教育开展情况作了调查,经验、教训、困惑、建议,受访的学校、家长、学生各抒己见……
共识:
现代的孩子应该学点“国学”
成立于2005年的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建校伊始将“国学”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校长胡建玲说,当年“拍板”时还真下了点决心,也听到了些不同的声音与质疑。
5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国学教育、引进国学教育。“国学进课堂”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成了一种普遍做法,校园“国学热”持续高温,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在专家、学者的眼中,“国学”是一门浩瀚、高深的学问。而在广大校长、家长眼中,他们所说的“国学”,更多的是特指中华文化的传统经典。被提及最多的,是小学生即可涉猎的启蒙读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还有《笠翁对韵》、《论语》、《大学》……
漯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田平认为,学“国学”可以育人、启智,并能从诵读中感受到中华传统经典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漯河市受降路小学校长赵文清认为,学“国学”可以提升孩子们的道德素养、丰厚他们的人文素养,还有提高记忆力的“额外”功效。
受访的家长、孩子们,也对学“国学”表示出了一致的认可与响应。春晖小学前不久作了一个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家长支持学校继续开展国学教育。
郑州市的某小学生家长李姗说,现时期对孩子的“诱惑”太多了,“独二代”的成长环境又存在诸多问题,学“国学”可以修正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还可以让孩子“沉下心”来,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性格养成都有很大帮助。
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告诉记者,他觉得,现代的孩子都该学点国学:“以前的学校教育对国学重视不够,一段时间国学教育甚至出现了断层和缺失。现在与国际接轨就更不应忘记自己的‘根’。”
他认为,学“国学”的目的除了上述校长、家长提到的,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学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
争议:
“国学”该怎么进课堂
虽然“国学进课堂”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国学到底该怎么进课堂,却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念。
近两年,随着各地中小学有关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开展,这个话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争论。
热议或者说是争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争议一:学“国学”应该读“原著”还是“删节版”?
去年年底,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向学生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而湖北省也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
消息刊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网民在网上展开了激烈论战,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校长对此“不敢苟同”。
郑州市众意路小学校长马靖表示,读经典就该读“原汁原味”的。至于何谓糟粕与精华,应该交由学生来判别,学校的工作是“引导”而非硬生生地将原著删节、涂改。
胡建玲也认为,孩子学“国学”在记忆时应保证传统经典的完整性,而在实践中,当然要有所甄别。
家长郭晓玲认为,传统经典因为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认识水平等,有糟粕和落后的一面很正常,学经典应该与时俱进,关键在引导和教给孩子看问题的方法,而“禁止”绝对不是个好办法――
“一方面,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主见,不要低估了他们的辨别力;另一方面,如今的信息很发达,如果孩子们以后接触到了完整版的经典读物,会对已成型的认识造成冲击甚至颠覆,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争议二:学“国学”学的是什么?
校园“国学”风越刮越热,一些天价“国学”班应声出笼,有的民办学校甚至将“国学”作为自己的主要教材开设,在学习中则要求孩子穿古衣、戴古帽、行古礼。
以在《百家讲坛》上讲解《弟子规》闻名的钱文忠,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他的忧虑:全按《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会吃亏的。
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国学”该怎样与现代社会、现代孩子“接轨”?
胡建玲认为,这是一个学习理念问题。去年圣诞节前夕,他们学校热热闹闹地排演圣诞节目、给孩子们发圣诞帽,有人质疑:你们的办学特色不是“国学”吗,怎么过洋人的节?她回答,任何一种现代化的学校都应该做到兼收并蓄,不会把孩子禁锢到一种理念上,也不该在孩子的成长中加上人为的条框。
基于这种理念,胡建玲认为,学“国学”应该学习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基本的做人道理、行事规范,汲取其中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与文章精粹,这是古今相通、永远不会过时的。以《弟子规》为例,学《弟子规》重在“践行”,而践行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批判地继承,而不能拘泥于教条,更不能将其“神化”,生搬硬套到现代社会。
争议三:学“国学”会不会增加学习负担?
郑州市聚源路小学已经开展了四年“国学”教育。该校校长助理丁倩认为,学“国学”会不会增加学习负担,学习内容和方法很重要。
虽然该校有专门的“国学”课,但“国学”并未列入正式的考试项目中,也没有苛刻的背诵作业与标准,目的就是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国学”的魅力。
在“国学”教育开展较早的学校,“寓教于乐”正在成为他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些学校认为,学“国学”、进行中华经典诵读,都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循序渐进,不可“一刀切”,搞统一的验收模式;更不能急功近利,逼着孩子去背经典。
“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要求以诵为主,不认生字,加上简单的讲解,追求的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每天利用晨读的时间跟着老师诵读10分钟,时间长了,自然就记住了”,丁倩说。
现状:
很多学校都在“摸索”中前行
采访中记者发现,各个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内容、教材版本等并不相同。相关校长、老师们告诉记者,虽然有关部门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但另一方面,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
这种现状使得很多学校都在“摸索”中前行。
“首先教材的选择就颇费周章”,胡建玲说。作为郑州市开展“国学”教育最早的学校之一,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只有向外省市学习,加上老师的心得,遴选出教材的内容。“现在的学校基本上都循着这样的思路选教材:低年级《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读易记;高年级《论语》、《大学》、《中庸》等。”
而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各种版本、各种“专家”、“学者”注释的经典充斥书市,其中对同一个字的理解、注音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比如‘出必告’中的‘告’,就有的版本读‘gao ’,有的读‘gu’。”胡建玲说。丁倩也告诉记者,从众多版本中选择最“权威”、最“准确”又适宜学生阅读的那一本,绝对是个“脑力加体力活儿”。
“国学”教育中遇到的另一问题是师资。大多学校的“国学”老师是由语文课老师兼任的,而这些语文老师多是80后,之前自己就很少接触过“国学”经典原著,对其中的理解也往往只知皮毛,难以谈上准确、深邃。
聚源路小学的海彩丽老师是为数不多的专职“国学”老师之一,教授该校的“国学”课已有4年。可尽管如此,她坦承自己压力很大:“虽然以诵为主,但总要讲解一些,这时就觉得专业知识还很欠缺,怕误人子弟。”
令海老师遗憾的是,学校间的“国学”教育横向交流很少,远形不成体系,相关的培训也几乎没有。碰到不懂的问题,她的方法一般都是翻阅大量的资料,或到网上找答案、请教老教师等。海老师时刻关注着有关“国学”教育的新闻,如果哪里有相关的大家讲座,只要条件允许,她总会跑去听,学校也支持她。
而六年级的《论语》是语文教师出身的丁倩自己带的。她说这门课比较难教,她不敢放手给资历还年轻的老师们。而丁倩的忧虑,也是开展“国学进课堂”的很多学校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3. 哈尔滨有哪些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了
现在有很多的学校都开办了国学课程,但是大多数都是以诵读为主,所以版我建议还是以家庭为主会权更好,我以前给很多家长建议就是去家庭为主,比在学校更好,我的建议是每天早晨起来的时候听一下,不在于多而在于,坚持不懈的去听,慢慢的就会渗透到思想里面,这就达到了目的,不要为了学而学!
4. 少儿国学培训都有哪些课程
一般包括国学、国文、国画、书法篆刻、茶艺、古筝、琵琶、笛箫、巴乌、葫芦丝、古琴等传统文化艺术课程。
5. 国学课程包括哪些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但是根据国学机构自身因素所推出的课程内容会有所差异。以比较出名的博学书院为例,他们有着独树一帜的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了七大国学宝典易经,道德经,儒家,法家,孙子兵法,禅宗智慧,黄帝内经,以及三大史学经典货殖列传,资治通鉴,人物志等人文智慧和古典哲学智慧。内容全面、系统、独具特色,是众多企业家、董事长、国学爱好人士学习国学的首选。
6. 少儿国学课程
1、文化课程:
经典一 《弟子规》 ――精读精解,学以致用。
该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分五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的守则规范。该书被认为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国学堂通过解读、引导背诵及实践指导等方式让少儿无形中将圣贤言行贯穿于日常生活。
经典二 《二十四孝故事》 ――故事教学,寓学于乐。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本经典的选讲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孝敬长辈的故事,让少儿形成孝亲的价值观,改变身心。
经典三 《千家诗》 ――诗词熏陶,出口成章。
《千家诗》用以陶冶少儿性情的诗歌读本,旨在用咏歌古诗“以养其性情”。共选诗 200余首,大部分语言流畅,词句浅近,易读易记,包括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名诗。通过经典古诗的讲读让少儿的文学修养得到提升,语文成绩无形提高。
经典四 《论 语》 ――名句选讲,奠定基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熟知的很多名言都来自《论语》。本书影响了全亚洲及更广范围,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被人们视为至理。本经典的学习使少儿对我国基本价值观念的仁、义、礼、智、信等有一定理解,摄取经典智慧,奠定国学基石。
经典五 《道德经》 ――玄妙哲理,提高悟性。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对我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奥秘,此书是世界上除《圣经》外发行版本最多的著作。学堂选讲其中一些体现做人智慧和事物哲理的名句提高少儿悟性。
其他经典 《大学》、《易经》等 ――简单了解,博学多闻。
汇贤雅国学通过对其他经典的介绍和一些经典语句的简单讲解,让少儿接触更多的经典,为其以后的国学学习提供参考。同时增加其知识量,以达到博学多闻的目的。经典的介绍涉及:《大学》、《中庸》、《易经》、《心经》等。
以上是汇贤雅国学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
7. 少儿国学教育的课程都是什么课程啊
比较全面的国学教育课程包括文化和艺术等多个方面,以国学为理论基础,蒙养孩子心性,以书法、国画作为艺术实践,培兴趣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历史经典结合日常学习与生活,潜移默化养成良好品格与习惯
8. 适合小朋友的国学课程有哪些
中文经典:来
经学:《大学》、自《中庸》、《论语》、《孟子》、《孝经》、《老子庄子选》、《易经》、《诗经》选;
蒙学:《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等;
◆英文经典:《仲夏夜之梦》,为孩子播下英文经典的种子,塑造打开世界文化的钥匙。
◆美术经典:《中国十大名画家》《世界十大名画家》《中国现代十大名画家》的画册,以此熏染孩子对艺术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渐入自我创作和表达之佳境。
诵读经典:
①蒙学班——《孝经》《千字文》《弟子规》;
②养正班——从《国学启蒙》和《国学大要》两书中,选取相应的国学经典(段小适合诵读的内容为主,如朱子治家格言、心经、程子四箴等;
③精进班——《道德经》。(班次不同,内容有所不同及有不同的组合,长短交错,理性和感性兼顾)
9. 国学课程包括哪些_国学课程有哪些种类
去年和我的合作伙伴一起报的博学书院,在这里学习到了七大国学宝典,三大史学经典,两大帝王学,对于作为企业家的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以治理国家的大格局来治理商业帝国,互助抱团,实现公司转型突围,快速轻松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