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小学课程
① 芬兰小学的上课铃声
芬兰小学的上课铃声,我认为是非常不错的,很好听。
② 芬兰学校课程表
你想知道什么呢?课表每个学校都不同,你指的课表是什么?是想知道课程?你不说那个学校,是没有人会知道的?你如果指的是教学计划行政历的话,一般欧洲是9月初开学,到12月的圣诞节前,1月初开始下学期,到5月底结束。具体课程依照每个学校自己设定。 你的问题是在没法回答你,也不知道你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③ 芬兰的小学一般用什么当开课铃声
男的小学一般都是用音乐当做上课铃声的,还有下课铃声
④ 芬兰的课程教学改革有哪些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那干啥就去改革,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说按照学前按照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要求来进行改革教育
⑤ 芬兰的全科课程是什么时候开展的
一是平等的教育理念。“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芬兰1921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1968年,芬兰议会提出口号:“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接受到相同质量的教育”。1998年颁布《基础教育法》,称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文明与平等”。全国60万名中小学生,有4000多所综合学校,平均每所学校不到150人,班额不超过20人,是典型的小校小班。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他们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排名”,家长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班上排第几名,老师也不知道。在老师眼里,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这样做,为的是避免人为制造出“差生”,使之最终成为社会包袱。
二是“综合学校”体制。这是平等教育理念的体制保障。早先,芬兰基础教育体系由初等学校(小学)、文法学校和市民学校构成。学生小学毕业后随即分化,来自中上层家庭的“尖子生”选择文法学校,将来上大学,当“白领”;大部分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的学生进市民学校,毕业之后上职业学校,成为“蓝领”。1950年,进入文法学校的学生只占适龄儿童的27%。芬兰政府对此深感危机,认为学校的等级制结构有违平等理念,过早分流人才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他们从1972年开始改革,把初等学校、文法学校初中部和市民学校整合为综合学校(小学加中学);而文法学校高中部演变为新的普通高中。同时,政府将综合学校系统纳入公共财政范围,所有适龄儿童均可在任何一所综合学校接受均等的九年义务制基础教育。这样,学生在15、16岁之前就没有所谓的淘汰系统,所有学童都享有同等教育机会,接受质量一致的教育。
三是高素质的师资。正如在萨卡林梅基学校了解到的,芬兰中小学教师至少要硕士毕业,这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的法律规定。教师的高素质,保证了教育的高水准。在芬兰,教师是一个“基于研究的职业”,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所教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必须以研究者的态度看待教学工作。也就是说,芬兰的教师都要求是研究型教师。各教育机构免费为教师提供培训甚至攻读学位的机会。芬兰没有独立的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下设教育学院。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知识面宽,知识结构合理,教育创新能力强。在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是教师,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是教师。
⑥ 网传“芬兰废除中小学课程教育”,是真的吗
网传“芬兰废除中小学课程教育”,不是真的,是误传。
芬兰文化教育部在首段就明确指出,学科教育不会消失。“新的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学习的乐趣,以及孩子自身的积极性。尽管它会对现有的教学带来改变,但学科教学并不会被废止。”
课改负责人Irmeli Halinen特地发表了一篇《芬兰正在发生什么》文章,“学校的学科依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课改只是在基于能力的教学和学科的教学之间寻求平衡。
⑦ “芬兰废除中小学课程教育”,是真的吗
弹性课程设置
与我国现行课程设置相比,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颇具“弹性”,主要体现在: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即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英、法、德、俄等)、公民学、环境科学、宗教或伦理学、历史、社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视觉艺术、手工制作和家政。但是,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教师拥有教材选择权,学生也可选修其他科目。
国家规定核心课程各科目的课时分配,地方政府通过规定公共科目每年最少周课时数决定总课时分配,学校可视实际情况侧重于不同的科目,并自主灵活安排授课时数(低年级学段一般占总学时数的10‰,高年级学段一般占总学时数的20‰)。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高年级学段,除公共科目外,还有法令不作规定的选修科目,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有权决定学生选修哪些科目,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决定选修科目的数量、类型、形式;与此同时,学生改由专任教师授课。
芬兰教育的特点1运用知识于生活 2教育机会高度平等 3身心健康为学习最重要前提 4教师是受尊重的专家
抱歉 只能找到这么多了
芬兰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学生没有排名次的压力。瓦利加维教授不赞成英国式排名次的教育模式。他说:“这种竞争性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整体水平。我们这里的‘差生’成绩也十分优秀。与其他国家相比,芬兰优等生和差生的差距并不大。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竞争,差生将落在后面,并且,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
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什么意义
建议看看书,查查资料
⑧ 芬兰小学
芬兰的学校是没有排名的,所以没法说哪个学校最好。
楼上的正好说反了,芬兰各个地区的小学的平均水平差不多,但是同一地区内部的不同的小学之间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区别。好学校和差学校之间的主要差别是在于学生,而不是师资力量。如果是在那种有很多酒鬼居住的区,有很多问题孩子的学校,那样老师就很难控制学校的秩序,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不论是纪律,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不太好。
我觉得找学校的比较好的方法是看学校附近的房价,最便宜的地区的学校肯定是最不好的,也不要找最贵的地区的学校。
这个人的博客有很多关于芬兰教育的文章,可以参考
http://gb.chinatimes.com/gate/gb/blog.chinatimes.com/Yolanda
⑨ 芬兰的教育模式是什么
一是平等的教育理念。“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芬兰1921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1968年,芬兰议会提出口号:“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接受到相同质量的教育”。1998年颁布《基础教育法》,称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文明与平等”。全国60万名中小学生,有4000多所综合学校,平均每所学校不到150人,班额不超过20人,是典型的小校小班。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他们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排名”,家长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班上排第几名,老师也不知道。在老师眼里,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这样做,为的是避免人为制造出“差生”,使之最终成为社会包袱。
二是“综合学校”体制。这是平等教育理念的体制保障。早先,芬兰基础教育体系由初等学校(小学)、文法学校和市民学校构成。学生小学毕业后随即分化,来自中上层家庭的“尖子生”选择文法学校,将来上大学,当“白领”;大部分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的学生进市民学校,毕业之后上职业学校,成为“蓝领”。1950年,进入文法学校的学生只占适龄儿童的27%。芬兰政府对此深感危机,认为学校的等级制结构有违平等理念,过早分流人才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他们从1972年开始改革,把初等学校、文法学校初中部和市民学校整合为综合学校(小学加中学);而文法学校高中部演变为新的普通高中。同时,政府将综合学校系统纳入公共财政范围,所有适龄儿童均可在任何一所综合学校接受均等的九年义务制基础教育。这样,学生在15、16岁之前就没有所谓的淘汰系统,所有学童都享有同等教育机会,接受质量一致的教育。
三是高素质的师资。正如在萨卡林梅基学校了解到的,芬兰中小学教师至少要硕士毕业,这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的法律规定。教师的高素质,保证了教育的高水准。在芬兰,教师是一个“基于研究的职业”,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所教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必须以研究者的态度看待教学工作。也就是说,芬兰的教师都要求是研究型教师。各教育机构免费为教师提供培训甚至攻读学位的机会。芬兰没有独立的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下设教育学院。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知识面宽,知识结构合理,教育创新能力强。在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是教师,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是教师。
四是地方和教师的自主权。芬兰每4年制定颁布一次全国核心课程大纲,规定公共科目和课时分配,至于教什么、何时教、怎么教、采用什么教科书,完全由地方政府、学校董事会和教师自行决定。目前,芬兰综合学校低年级(1—6年级)阶段即有语言类选修课,高年级(7—9年级)阶段开设的选修课比例占总课时的22%。允许学生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进度学习,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到其他学校选修课程。这种自主灵活的教学安排和自主的课程选择,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学生将来在高中和大学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心理上和经验上的准备。
五是“不分年级制”。这是芬兰高中普遍实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取消了年级划分,学制极富弹性,学生在2至4年的高中阶段无需留级或升级,只需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课程以安排学习进度。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将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最大限度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倾向、爱好和发展要求的需要,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⑩ 芬兰国家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改革是什么
弹性课程设置
与我国现行课程设置相比,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颇具“弹性”,主要体现在: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即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英、法、德、俄等)、公民学、环境科学、宗教或伦理学、历史、社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视觉艺术、手工制作和家政。但是,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教师拥有教材选择权,学生也可选修其他科目。
国家规定核心课程各科目的课时分配,地方政府通过规定公共科目每年最少周课时数决定总课时分配,学校可视实际情况侧重于不同的科目,并自主灵活安排授课时数(低年级学段一般占总学时数的10‰,高年级学段一般占总学时数的20‰)。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高年级学段,除公共科目外,还有法令不作规定的选修科目,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有权决定学生选修哪些科目,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决定选修科目的数量、类型、形式;与此同时,学生改由专任教师授课。
芬兰教育的特点1运用知识于生活 2教育机会高度平等 3身心健康为学习最重要前提 4教师是受尊重的专家
抱歉 只能找到这么多了
芬兰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学生没有排名次的压力。瓦利加维教授不赞成英国式排名次的教育模式。他说:“这种竞争性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整体水平。我们这里的‘差生’成绩也十分优秀。与其他国家相比,芬兰优等生和差生的差距并不大。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竞争,差生将落在后面,并且,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