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课程化感想
『壹』 如何写幼儿园听课的感想感受总结
在我园领导的安排下。十一月份一起听了几节示范课、在这次听课中,我又看到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听的第一节示范课是大班张老师的科学《热水变冷水》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除了提供大量材料以外,更多的是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设想大胆尝试,用实验来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关注、引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现“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热水冷得快些”,从而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虽然活动中用到了温度计,但教师又没有将目标落实到知识点上,而是突出“做中学”的精神,让幼儿通过活动需要来了解、使用温度计,与此同时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记录,充分表达自己的实验经验事实。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使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过程、方法,从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 接下来是缪老师的《好玩的纸》此活动缪老师选材新颖,贴近生活,幼儿的参与性很高,认幼儿认识的纤维走向,这堂课不仅是让幼儿还有老师都感到我们身边的面巾纸居然这么好玩。 最后我听了周老师的《有趣的三角架》和杨老师的语言《我喜欢》周洁老师在活动中教态自然大方,引导性强,组织能力、都比较好,从导入到内容、试验到最后,整个过程轻松自如,从容不迫。能让孩子们充分进行探索活动,活动组织的各个环节清楚,有序。此活动的目标达成度很好。杨老师的语言课一开始出示图书让幼儿猜测是谁的大嘴巴时,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利用教师自制的图书,根据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完整讲述“我喜欢……”在最近一环节中幼儿对制作图书的兴趣很深厚,教师提供的贴纸材料可多一些,色彩也可鲜艳一点。在活动中体现了教师的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非常沉稳和从容。 在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后,我感到她们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学中玩,玩中学,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大胆的发言,探索,教师语言流畅、教师思路清晰,小结到位。整个教学活动步骤清楚,每个段落,层次结束后,教师都清晰的语言进行归纳小结。总之,我听完这几节课后触动很大,我想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学习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尽心竭力把科学教学工作做的更好一些。
『贰』 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及游戏化教学
“生活、游戏、综合”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我们应如何将这三个核心理念落实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呢?
一、对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认识
在一次有关邮局的半日活动中,教师带全班30多个孩子到附近邮局参观。邮局并不宽敞的大厅里堆放着不少纸盒,门外停着运送邮包的车子。门厅里有正在寄包裹和寄邮件的顾客,邮局工作人员正在用电子秤称各种邮件。教师只带着孩子看了一下门厅上方的邮局标志以及大厅里的一个邮箱,在邮局转了一圈就匆匆结束了参观活动。回到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教师问:“你在邮局看到了什么?”在几个幼儿简单回应后,教师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邮局标志图及用纸盒制作的小邮箱,说:“我们出来开个邮局吧。”于是,教师把“邮箱”粘贴到活动室的一个架子上。接着,教师请每个孩子把从家中带来的一个信封、一张邮票放在桌上,并让幼儿把事先画好的一幅画塞进信封,然后教师为每人提供一张打印好幼儿园所在地地址的纸条,让幼儿粘贴在信封上,再贴上邮票。中午散步时,教师再带幼儿到邮局把信投进邮箱中。
通过与带班教师交谈,我了解到,为了体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理念,教师花了大量心血组织这次活动。①“充分”利用社区的邮局、家长的参与等周围的资源;②在参观活动中生成了“邮局”游戏;③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的机会;④将教学、生活、游戏联系在一起。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整个教育过程,就可以找出不少问题:参观邮局时还有哪些资源可以为我们所利用?参观内容还可以深入挖掘吗?开展邮局游戏时,孩子还能做些什么事,例如可以参与哪些筹备工作?如何拓展游戏内容?让孩子体验寄信过程有否更好的组织方法?让每个孩子都寄一封类似的信,是否考虑过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是否无端地被增加了?组织这样的活动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周围资源?
也许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生活、游戏、教学的综合,《纲要》所倡导的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也并不是要教师把生活、游戏、教学简单地联系在一起。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去发现、选择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实施幼儿园课程呢?我认为首先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①关于生活。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幼儿园的、家庭的、社区的生活等,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主题,并有选择地将它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由于生活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就越能体现幼儿园课程有机综合的特点。②关于游戏。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经验和能力,使游戏成为幼儿自己的游戏,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一种极具价值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③关于综合。综合就是要使不同学科内容产生有机联系,使它们不再处于割裂、分离的状态,从而形成一个产生教育影响的整体。并非有联系就是综合,综合需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教学活动已不再局限于集体教学活动,分组活动、个别活动、区域活动等都是有效的活动组织形式。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幼儿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参与学习过程。基于此,我们大胆设想,将生活、游戏和教学融合起来,从生活、游戏中延伸教学,从生活、教学中产生游戏,让生活经验、教学内容为游戏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并真正通过游戏形式展示生活的、教学的内容。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开始了实践探索。
(一)对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关系的重新认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区域活动是按五大领域划分、供幼JL小组或个别学习的活动,游戏活动则指角色游戏或创造性游戏活动。因此,很多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时间表上有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之分,但我们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这样的划分是有问题的,因为区域活动是从活动空间上所作的划分,而游戏活动则是按活动的性质命名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活动为中心,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并作适当分隔,如娃娃家、制作区、运动区、探索区、表演区、建构区等。此外,为了便于幼儿在活动中随时取用材料并创造性地综合利用材料,我们还在活动室、走廊上设置了木料区、纸布区、塑料区、金属区、瓷石区、工具区等材料区,这样,幼儿取用材料就不再受区域的限制,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实践表明,幼儿从来不会考虑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是何种性质的活动,他们总是沉浸在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中。如在一次让中班幼儿感受自己长大了的活动中,我们提供了报纸、水彩笔,建议孩子躺在报纸上,让同伴描画他的身体轮廓。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身体轮廓图后
『叁』 幼儿园如何具体的把课程生活化
用音乐要把具体的生活活动的详细安排到位,但是每一个阶段时间过于长李家短进行跳的云朵沃尔进行思想,教育是教育生活教育。
『肆』 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生活化课程要注意整体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生活教育是综合性活动,我们无法将其确切分类。生活教育对幼儿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经验得以传递、整合、凝聚,这些从不同现象、事物中获得的经验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形成完整的经验、完整的世界和完整的人格。
陈鹤琴先生提倡的“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系统地教给儿童,这也是与新课改后国家所倡导的幼儿园课程整合化相辅相成的。因此,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是整体性的课程,而不是独立的课程。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所以教育者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在日常的教与学中,我们围绕主题课程网络、一日生活作息、节日娱乐等细节,层层铺展活动。如以“水”为主题的生活课程网络,包括“水”的来源、水的用途和危害、参加消防演习、参观农场、了解水灾知识等活动,都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
在整个主题活动中,围绕“水”的自然知识,融合了多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引导幼儿有效迁移多种经验,从对水的了解衍生出若干活动,提升有关经验。再如,节日娱乐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具有对人类情绪生活的普遍渲染作用。
抓住节日契机,可以很好地达成对幼儿的教育效果。像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我们引导幼儿了解感受民族文化;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社会性节日,引导幼儿了解社会生活;植树节、无烟日等现代文化性节日,引导幼儿了解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质量和环境变化的重要关系。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将各种知识点融入其中,不笼统地将某一项归类为语言、社科或是艺术领域,而是统一划为幼儿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与学习。
不预先设计死课程也不盲目随意
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共建课程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也就是说,幼儿的兴趣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生活化的课程本身应使幼儿产生自发的兴趣,而不是教师努力去调动幼儿的兴趣,更不能无视幼儿是否有兴趣。良好的课程资源能够使幼儿自发地探究和感受。课程的趣味性,除了能够激发幼儿的感知欲望,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还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发幼儿持续的关注。
在瑞吉欧的教育观念中,生成性课程吻合了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要求,成为影响未来课程发展的根本特点与主流方向。
生成性教育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幼儿的需要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及时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的教育形态。它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计划的执行,也不是儿童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
幼儿园课程应该体现这种理念,让我们善于观察并捕捉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兴趣点,使幼儿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程。
建立生成性课程,幼儿以体验的方式参与其中,学习更主动、更有效,有利于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培养创新人才。这似乎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以幼儿为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和一颗应对万变的慧心,与幼儿共同学习。
3—6岁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对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学一学。集体活动中由于受活动形式、时间、内容、教具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幼儿的好奇心得不到充分满足。为了更好地延伸教育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立娃娃家、小超市、建构区、科学区、表演区、自然角等各种区角,投放丰富的操作材料并及时更新。
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表现得十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对培养幼儿平等意识、创造精神、交往合作能力及自律习惯等有积极的作用,而这些正是幼儿教育主体性的表现。
让幼儿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生活化课程需回归生活实景
《纲要》指出:“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幼儿是生活的探究者。幼儿的思维是在活动过程中完成的,那么,幼儿的一日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中学习。教师要让幼儿多参加一些活动,为他们提供思维、想象的机会和环境。
生活化的课程积极支持和维护幼儿的探究,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探究的生活场景,让幼儿真实面对现实的情境和问题。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作用、与他人的对话和大脑的思考反应,最终找到真实的世界、完整的生活与探求的满足感。
在生活实景中,我们注重引导幼儿探索并积累生活经验,创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如在幼儿园“超市”购物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带5元钱购物,有的幼儿不看标价牌随意选购,结果发现什么也买不了。孩子们经过讨论研究后,提出几个人合买某件“商品”的建议。最终他们也懂得,购物时要看好标价牌,不能超出自己的购买能力。这是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有益经验,是口头说教所不能及的。
在“怎样找到家”的活动中,孩子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想到了随身带地图、牵上自己的狗、问警察路人、记路标、做标记……这些想法来源于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再造想象,表现出他们创新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思维。
我们带孩子到农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幼儿对各种农作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的则对泥土、昆虫和鬼针草、苍耳等植物产生了兴趣,还有的幼儿对农民伯伯浇水感兴趣。由此,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庄稼是怎么长大的?它们是怎样变成可以吃的粮食的?农民伯伯如何护理农作物?”由此引发了孩子们关于农场信息收集和探索的系列活动,最终生成了有价值的主题探索活动。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深刻含义,理解了新世纪以来教育理论界所提倡的“教育生态化”。
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正如屠美如教授在《关于生态式融合课程》一文中强调的“以儿童直接经验为基础,把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使儿童在与文化、社会、自然科学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人格不断发展”。
『伍』 浅谈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写写
“生活、游戏、综合”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我们应如何将这三个核心理念落实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呢? 一、对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认识 在一次有关邮局的半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