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学课程大纲
『壹』 谁有《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哈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初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换算历史公元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技能,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课时安排高中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每周3课时,共99课时。
2.选修课
选修I:世界近现代史,每周2课时,共65课时。
选修Ⅱ:中国古代史,每周2.5课时,共60课时。
三、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
近代部分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一)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处于清朝封建统治之下,国势衰微,危机四伏。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并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华商品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种经济上的侵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19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这场运动失败了。
鸦片战争时期,在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政局发生变化,慈禧太后通过政变夺取了实际的最高统治权。此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
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先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加紧侵华,经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在加强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引发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迅猛发展。
清政府在形势的逼迫下,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没有能够挽救其统治危机。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迅速得到全国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灭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篡夺。
(四)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公然恢复君主专制制度,出卖国家利益。对此,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给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之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壮大起来。
(五)20世纪初期,思想解放的潮流日趋高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冲击了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随后,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发动国民革命,举行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六)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对外依附帝国主义,对内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经济上采取统一财政、整顿金融等措施,中央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工农业也有一定发展。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工农红军。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反革命“围剿”。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正确领导。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扶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爱国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的高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大举侵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几次大规模抵抗日本侵略的会战。侵华日军在攻陷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长期坚持敌后抗战,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扶植汪精卫汉奸政权;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实行法西斯殖民统治。
在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斗争,沦陷区人民采取各种形式坚持抗日。国民政府逐渐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抗日战争后期,各个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发展,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订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纲领、策略,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八)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内战。为争取国内的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1946年夏,国民党撕毁谈判协议,派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抵抗。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强化独裁统治,政治更加腐败,加紧搜刮人民,经济日趋崩溃。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空前高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运动。
1947年,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取得了战略上的决定性胜利。194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接着,人民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贰』 小学教育重要课程有哪些
(一)必修课程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录音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要求:明确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以及小学教育面临的实际的心理学任务,使学生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并根据所学的理论总结和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本课程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儿童教育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围绕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教育是发展的动因这两个主题,阐述了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儿童在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中的基本特征、个体和群体差异,以及基本的应对策略;阐述儿童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儿童的学习差异与教师的教学差异的关系;阐述学习的准备,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发展和教学的测量等问题。
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开放教育试点"教育学科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要求是: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和内在联系,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况,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内涵、内部结构和历史脉络;近现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哲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要突破;阐述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趋势,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3.自然科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小学教材、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扩大知识面,能兼教小学自然常识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科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现代教育思想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是:了解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重要的学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新认识,理解教育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教育基本原理发展线索,掌握现代西方和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发展及一般理论研究成果在学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中外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及当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流派,分析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论依据,讨论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及其实践运用的前景。
5.教育研究方法
本课程5学分,课内90学时,其中录音课20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内容: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设计,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设的统计推断,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的评价。
6.阅读与写作(1)(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将现代阅读理论与写作理论有机整合、贯通,是一门体现当代课程改革精神的综合性、应用性、基础性课程。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和了解现代阅读基本理论与写作基础理论,了解和掌握各类文章的特点和基本的文章解读方法与写作方法,增强学生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水平。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阅读与写作基本理论的意义,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内在关系,了解阅读心理与写作心理,初继续步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特点与方法,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和文章的修改与评改。
7.现代教师学导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要求是:了解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并具备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认识现代教师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历史使命、地位和作用;阐述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包括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宽广深厚的知识背景、教育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新知识和创造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人格魅力、身心素质等),以及现代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同时介绍国际视野下的教师现状和未来发展。
8.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
本课程7学分,课内136学时,其中录像课20学时,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改革意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图表和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上网和制作简单网页的能力,初步具备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了解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能正确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了解教学软件制作技术;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进行课程设计;为提高教学技能,使教学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概述(概念、地位和作用);计算机文化、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或Wps2000);网络知识和相关软件(Internet Explorer、FrontPage);教育技术概述(概念、简史和方法);教育传播理论和教育媒体理论;教育媒体(宏观、中观、个人);教学设计(理论、过程、方法);教育媒体应用实验。
9.美学与美育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美学与美育是教育学科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什么是美育;形式美与美育;艺术美与美育;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
『叁』 小学课程包括什么
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肚
懊“我第一次开始学拳击是11岁,自己喜欢,打了几年,教练说我能够打比赛了,右
『肆』 很急~小学社会科学课大体讲什么方面内容有什么好的教学建议,谢谢~
给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再联系一下实际就可以啊! 我小学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伍』 求人教版小学各年级教学大纲
没有啊~
『陆』 小学全部的课程体系(大纲)
语文 数学 英语 自然 体育 信息技术 音乐 美术 地方课程 思想品德 劳动与技术 科学
我们学校就这些啦!
『柒』 小学社会都是学什么
社会课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识。
社会课的教学目的回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答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7)小学社会学课程大纲扩展阅读:
社会课的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观察并认识家庭、学校和周围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尊重人、关心人,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2、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历史、地理知识,初步了解中国的国情、国策,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感情。
3、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一点世界的社会常识,以及祖国与世界的关系,初步培养为人类作贡献的意识。
4、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法律常识,懂得遵纪守法,逐步培养法制观念。
5、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渗透一点有关商品、效益、改革等观念,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社会事物和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
『捌』 1923年6月颁布了《新学制小学课程纲要》规定在初级小学初级阶段,将什么合并为社会
1923 年 6 月拟定、颁布了《新学制小学课程纲要》 ,纲要规定在初级小学 阶段,把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合并成社会课,这是我国小学社会 课的开端。
『玖』 2018年1月6号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 科目是小学社会 想知道这个社会主要讲什么内容
小学社会教学法是分科教学法之一。师范学校的一门专业课。研究小学社会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小学未设社会课, 师范学校也未讲授社会教学法。
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用草案修改稿)》,规定在小学中、高年级设社会课。该委员会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教学中要注意:
(l)儿童特点;
(2)寓思想教育于社会常识教学之中;
(3)与实践相结合;
(4)趣味性;
(5)与其他学科联系;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和课外活动相联系,并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取得家庭、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7)重视考查,以平时考查为主,内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形式应灵活多样,从实际出发等。
(9)小学社会学课程大纲扩展阅读:
目前小学开设的课程里面跟“小学社会”相关的有:
思品科学;科学属于统考科目,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教师较少,不过来小学,不出意外各种科目都要教,去的小学缺哪门科任老师,你就教什么。
1、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主要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2、笔试各科成绩均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考生,方可参加面试。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评分等环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