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历史课件
A. 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自己查书为好~这样记忆强些
B. 高一新课程历史教案在哪里找啊
到网上查,很多教育网站都有!
C.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怎样备课
如何上好一堂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的课?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新课改”是文化、理念上的改革,一个教师只有文化、理念到位,才会在课堂上产生师生互动。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呢?关键是要求教师要备好每一节课。 一、 明确“课改”目的,体现“人文”备课。 教育是培养人的,也是由人来实施的,此次的“课改”实际上是回到社会中来,回到生活中来,尤其是回到活生生的“人”身上来,我们要把学生看成不是千篇一律的人,是有个性的人,更重要的是看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一改以前教育界所倡导的“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 我们应明确“课改”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人文化的改革。 诚然,这里所指的“人”应有两种解释:无论是作为“人”的学生,还是作为“人”的老师。由此得知,“新课改”既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又是在探索适合老师的教育。“课改”后评价一个老师课的好坏,不再以“分数”去衡量,而应以“深度”去衡量。因此,在历史备课中应从“人”下手,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切身体会历史。例如,我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很自然的讲到“秦始皇的暴政”,学生都知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那么在备课时我有意识的利用这一尽人皆知的故事,作有效的备课。设计方案如下: ——“你要是荆轲会为了老百姓刺秦王吗?”(不会,我没必要为不相干的人付出自己的生命。) (总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自杀性谋杀”,大的历史背景是秦朝的暴政,而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忍无可忍。 “人文备课”的最大优点就是,再也不是老师一味的说教,而是帮助我们拉近古今距离,使学生从 “人”的角度出发,尤其是从“人心”的角度出发,做切实的听课。 综上所述,“课改”突出“人”,而历史又是由人构成的,我们在备课时更应不断的思考人性,并把心得融入备课,融入教学中。 二、 遵循“课改”的理念,做“有效”的备课。 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二者必须协调一致,才能达到学生听讲的最佳效果。我们在备好教学大纲要求的应知、应会的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扩充知识容量。备课不是就教材而教材,要注意挖掘与教材相关知识的链接,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前我们的备课注重停留在书本里寻找话题,这样的课学生不欢迎是可以理解的,真正的科研型教学应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来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我们要想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应首先注意自身的主体意识,要在备课时敢于实践、创新,以提高教学的科技含量,在课上带动每一位学生做研究型学习,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备课不仅要吃透大纲、教材,更要备学生、备社会,还要溶入自己的创建。学生有接受信息的欲望和要求,尤其是接受最新信息的欲望和要求,而要想达到对这些情况的了解,历史老师备课时就一定要不断接受外界的信息,去补充自己的知识来源,你接受了信息、占有了信息就获得了知识并增强了能力。例如讲到美国政治制度一课时,正值美国大选开始,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实事增加学生的兴趣。 那么,“新课改”后的备课与以往的教学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备课思路的来源必须是真实有效的,“换汤不换药”当然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基于上述的分系,“新课改”是教育的一种大众化的活动,它按照前辈的足迹,把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最近发生的一些有价值的事件和事实,有选择的加工处理,转化为可流动的教育信息,并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互动,完善它的开创性。由此可见,理念到位,将使教师备课时不再站在教学的绝对主导地位上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处于教与学互为一体的位置上,发挥、引导学生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能综合地运用这节课所学知识去开发自己新的创造力。 三、体现“课改”精神,完善备课方式。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受到,备课时的最佳状态应该是自己开放的生活态度,它不但有助于我们在课上把问题讲透,更会帮助学生去探索,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备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备课时,我总是力图要向学生灌输溶入我心灵的东西。因此我认为,要想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教师一定要会“燃情”。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同时要注重借助自己丰富的阅历去补充教学。我们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这就显得更为重要。 备课首先应把教师自己的兴趣点提升上来。“课改”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上课的关键不但在于感染学生,同时还要感染教师自己,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备课时遇上某个章节自己都毫无兴趣,怎么办?自己提升!提升出一种状态,老师不在状态,学生怎来状态?应升华到在课堂上将老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与课上的学生交融,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生命对生命的教育。其实一节好课的最高境界就是质朴、自然、平淡似水,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才无压力,才会轻松。因此,老师备课时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氛围,形成一种“上课文化”。 我们备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我们的每一个学生。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备课方式,从本质上说,是对新的教学思路的再认识,对传统备课功能的再开掘。我们不但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还要善于预测将来的方式发展,上面初略分析了“课改”后备课的立意角度、选材角度、及表现角度,要提起注意的是,备课时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教育者一定要突出一个“心”字。
D. 新课程实施中历史课堂教学有哪些
一、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光靠“死记硬背”“拼时间”是不行的.新课改理念下,课堂的功能变了,课堂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更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复习课同样如此,有效的复习绝不是对知识进行再次讲解,而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个器官——耳、眼、口、手,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觉得历史复习课并不枯燥,学习历史有法可循,日积月累就会对历史复习课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确实非常努力,恨不得把教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但他们不会整理知识,没有历史的思维方法,所记忆的知识零散而不成系统,非常容易忘记.最终,他们虽然努力却成绩平平.对于这类学生,就需要教师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如何整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历史知识要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尤其要将自己归纳、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
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先看目录,整理出两条中心线索: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这便是“树干”.列强的侵略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这样就“揪出”了“小树枝”,再扩展到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目的、导火线、经过、结果、影响……这样就由“小树枝”扩展到“树叶”,既能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再次访问”,又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这样的知识框架的构建,强化了复习的系统性,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掌握了自己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学生能够自己整理出另一条“树干”——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将自己归纳知识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再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同类问题,从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二、比较对照,辨析异同,纵横串联,培养学生的能力
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运用,能够审题、解题.在全面掌握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要教会学生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进行知识归纳.
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提到台湾问题,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纵横串联:(1)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史实;(2)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两次回归;(3)我国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5)阻止台湾回归的因素;(6)你对祖国统一有何认识?通过纵横串联,既巩固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加深了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历史复习中,学生还需要学会比较对照、辨析异同.比较教学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复习课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前后贯通、中外交错地复习指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所谓纵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此方法应用于复习,有利于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如在复习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时,笔者先明确比较点: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是美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次战争皆因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起,都以替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为结局.它们是有着许多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
然后,让学生采用“纵向比较法”比较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源、重要人物的作用、颁布的重要文献、结果、性质、影响,区别出它们的异同.通过纵向比较,学生认识到了这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自所起的作用,理解了美国在近代发展史上不断进步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所谓横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在历史复习中,横向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如在复习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中,笔者抓住各历史事件的关联,专门设计了专题复习内容《近代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于近代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进行横向比较教学.通过对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性质等进行横向比较复习,加深学生对改革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改革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使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起来,世界历史步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逐步形成.学生对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三、面向学困生,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特长生的身上,我们还要将目光聚集到学困生身上.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关注学困生.平时,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把补缺补差工作放在平时,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平时经常把学困生找来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欠缺的部分,伺机给他们补缺补差.建立学困生纠错本,要求他们把常错的题目重新订正在纠错本上.这样,到复习课时,他们就不至于拉下太多,复习课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实现.
2.采用团队合作方式.由于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在后期的复习教学中安排团队学习.可以采取2名优生、3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的模式,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来帮助他们.
3.建立鼓励的评价机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困生学习差主要是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他们有足够的展示机会;在课堂上发现其闪光点要及时鼓励,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学困生的学习会逐步赶上,复习课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自然而然就更加牢固.
历史学科作为中考必考学科之一,复习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给广大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笔者进行了思考和实验,以上方法就是笔者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上只是笔者个人之见,但对于提高历史复习课,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成为历史复习课的真正主人,学生在快乐之中复习,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E. 七上历史的新课程学习辅导的第一课
第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车书本一家”。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
2、鉴真东渡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二、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三、玄奘西游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2、《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
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
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书法
书体 书法家 代表作
颜体 颜真卿 《多宝塔碑》
柳体 柳宗元 《玄秘塔碑》
2、绘画
阎立本 《步辇图》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画圣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2、金灭辽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飞抗金
5、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10世纪初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2)海运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西藏——宣政院辖地
地方:行中书省 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澎湖巡检司。
广州——江西行省
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岭北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F. 如何做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做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一般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于即将讲授的一堂课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总体构思,是在授课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资源等等)、各个环节(如:导入,过渡,设问,反馈等等),进行预先计划,精心构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备课的具体化,但是它与传统的备课又有所不同,教学设计比传统备课更注意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设计也能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可以说一份匠心独运、设计精妙的教学设计往往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紧抓新课程理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是笔者追求的目标,也正是新课程改革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入手,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教学设计的构思与操作。
一、烘托渲染——情景设置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的“情景设置”环节是从情景教学法演变过来的。(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教材的立意,设置具体可感的情景,提出相应的要求来开展教学。其具体的教学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设置,揭示课题;情景展开,分析评价;情景反馈,巩固提高。这一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情景所营造的清新的氛围下进行,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情景的分析和评价。)笔者正是借鉴情景教学法中“情景设置”这一步骤,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或以暗示悬念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以情感共鸣形式来烘托学习氛围等等,目的都是要增强教学效果。一般的有效的情景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案例一
笔者曾设计并实践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不容忘却的历史——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主题教学,在导入环节中就设置了了这样一个情景:幻灯片打出几段文字:
历史的用处就是要对当前有所帮助 -R·爱默生[美]
如果在考察了历史的进程以后,没有追问,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历史,那么我的这项历史研究就是不完全的。……历史学家与其他的人类世界观察家一样,必须做到让人能够理解事实。这就要求他们不断地对什么是真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做出判断。-《历史研究》阿诺德·汤因比[英]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苏联]
笔者在课前3分钟配乐展示这些名言警句,提前制造气氛,设计意图在于突出主题精神“历史不容忘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自觉设问:这是怎样的一段历史?这短历史为什么不容忘却?记住这段历史对当前来说,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应该说,这个情景的设置是成功的,学生的思维及情绪渐渐在这个情景潜移默化下提前进入了状态,整课的情感基调也在这个情景的主导下奠定了。
又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一段内容的时候,笔者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利用幻灯片将图片定格在触目惊心的“万人坑”,“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长达6 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屠杀的手段及其残忍,有的枪杀,有的刀刺,有的活埋,有的活活烧死……”。面对这样的场景,课堂气氛很沉重,学生普遍的感受到了1937年南京的血泪,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耻辱。教师此时借助这种气氛完成教学前后两段内容承上启下的衔接:(笔者讲解)“我们无法忘怀我们的民族曾被这样的屠杀和羞辱过,我们的民族曾被人踩在脚下,面无表情地被屠杀,被当作刺杀训练和游戏的对象;我们的民族曾被当作木头,曾被剥夺生存的权利;我们民族曾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那样一段沉痛的历史,只要是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哪怕日本政府企图让全世界忘记,中华民族也不会忘记。” 以下自然而然过渡到下一段教学内容——当无耻遭遇真相-日本,历史不容篡改。
情景设置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尝试作为导入的方法,如果设计得好,往往就可以先声夺人,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环环相扣——问题探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问题教学法是最佳选择。(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人,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设计中,设置“问题探究”这个环节,正是将问题教学法付诸实践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