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小学主题式课程试点方案

小学主题式课程试点方案

发布时间: 2021-02-02 19:22:09

A. 寻一份有关小学课的活动方案(单一主题教师指导)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冬天》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课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作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程标准、本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知识目标:
识字15个,学习多音“哪”,写字7个,学习笔画“横折弯”,学习感叹句、比喻句,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是识字、写字和理解课文;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学习感叹句和比喻句是本课教学的又一教学难点。
二、确立教学方案,落实教学目标
(一)教学环节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儿童趣味,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加上学习本课时,正是下雪的季节,我们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帮助我们的教学。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课前观察,激发兴趣
在学习本课之前,教师充分利用一切下雪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下雪后,小鸟、小狗、小猫、小鸭等动物的脚印。并组织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谈话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
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雪吗?说一说下雪的情景。
下雪后,许多小动物来到雪地上玩,说一说它们的脚印是什么样的?
因为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所以,学生会兴致勃勃的说出许多动物的脚印,很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自读,感知课文
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励下,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说:同学们,有一位诗人看到了下雪的美丽景象,非常高兴,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请借助拼音,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己解决。比如:用拼音、问同桌、听读、查生字表、查认字表、猜一猜等)
通过自读课文,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初步认识字形,使识字与感知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4、魔术激趣,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都较为枯燥,学生普遍不感兴趣,但是,识字写字又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怎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呢?为此,我结合本单元《语文天地》中的“学写字”和“字形小魔术”来帮助学生识字写字,效果不错。
5、课文练习相结合,学习感叹句、比喻句
学习感叹句、比喻句是本课的又一教学难点,在学习感叹句时,课结合《语文天地》中的“照样子说一说”进行教学;教学比喻句时,则结合《语文天地》中的“观察雪景,或者收集报纸杂志上的雪景图片,说一说”进行教学。
6、发散教学,突出重点
针对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在教学第三句和第四句后,可启发学生:你还见过哪些小动物的脚印?它们像什么?青蛙为什么在洞里睡着啦?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冬眠的动物?发散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发到大自然中去认识更多的事物。并且把认识事物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

B. 怎样撰写小学语文教研主题方案设计

一、强化学习,提高理论素养。课程背景下的老师,不能再是一桶水,而要变成不断充溢的一桶活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为此,我校提出了各学科组定期学习的要求:1、分散学习。为了提高老师们的业务水平,我校倡导“理论先行,实践结合”的理念,学校为老师们订阅了相关的教学资料,鼓励老师订阅相关的教育书刊,力争在理论上有一个明确的方向。2、集中学习。每周星期四课外活动时间,是我们语文组集中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可以是本校学科带头人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主讲人准备的也很充分,其他成员也在认真的进行学习笔记的摘抄。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学校举的各种进修、培训活动,让老师接触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培训学习的老师回到学校后,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梳理,然后形成书面材料,再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二次培训,以进一步开阔广大教师的视野。二、立足课堂,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调动学生的能力,有驾驭课堂的机智。为了让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努力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我校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1、坚持组织老师开展“公开课”活动。认真积极地开展校内上课听课活动,让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有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每位教师听课不得少于十二节。要求上课的老师认真备课,认真上好课;要求听课的老师按时到位,认真做好课记录。通过组织这样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传统。本学期,这个传统继续在我校语文教研组得到发扬。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一起讨论,共同参与,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抓好以下环节:组织听课,说课、评课、反思、总结。2、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即开展校内“同级教师同上一堂课”的活动,同级教师围绕同一主题,针对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别上一堂课,引发几位教师教学理念的碰撞,提高教师的钻研教材和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3、年级段同学科教师教研。在我们学校,每个年级组一个公室,这样同级教师在一起公的时间又比较集中,随时都可以把教学中的一些状况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4、积极开展“评课”活动。在有公开课的一周,同级三位教师上完公开课之后,我们组就及时的进行评课,在评课这一环节,首先,上课的老师介绍自己的教学构思及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然后,听课的老师要积极对这节课进行点评,发现这节课的亮点,的是指出这节课的不足以及一些合理的建议,交流中,大家集思广益,从多方面对一堂课进行更全面的构思,设计、认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提高。让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老师都能从课中受到启发,获得一些进步。5、努力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切实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于日常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求实、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利用网络资源,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C. 如何让主题式教学走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如何让主题式教学走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面向整个教学过程,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多种元素的一种组合形式。各元素的不断变化导致教学模式的不固定,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目前,主题式教学已经在小学信息技术领域里广泛应用了,有的应用于单元的主题式教学,有的应用于单课时的主题式教学,还有的应用于多学科的课程整合的主题式教学。只有挑选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深入且全面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与技能。
2.主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有学者将主题式教学与普通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发现教师和学生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有着明显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发现,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主要通过教师和教材的灌输,内容不广泛,知识面也比较窄,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整合程度不高,学习到的知识大多属于记忆性知识,遗忘快。而运用主题式教学,学生的知识来源丰富,有的来自教师、同学,有的来自书报、互联网,还有的来自现实生活,所以知识面非常广泛,学生获取到的新知识能有效地整合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对知识的记忆大多属于长时记忆,不易遗忘,产生有效学习。因此,主题式教学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有效的学习,显著提高信息课堂的效率。
3.对主题式教学的评价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艺教授认为主题式的教学模式来源于生活,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模式。但在实施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很多细节需要注意,主题选择要贴近生活,教学实施要避免同一环节的不断重复,还要兼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最为关键的还要注意不能跑题。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王吉庆教授指出,主题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主题式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挑选贴近学生的主题,正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最好体现。王教授提出,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责任重大,应承担起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的责任,教师需要明晰学习主题、明细学生分组、提供教学资源、协调学习过程、指导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学习成果,从而系统的完成主题式教学。
二、解读主题式教学
1.主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境认知理论是主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情境就是贯穿课程的脉络,维系学生的传带,活跃课堂的关键,从而达到改善学习效果的目的。情境认知提供的已不仅仅是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更是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生活的重要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校里学习的知识都是记忆化的、抽象化的,学生仅仅只是知道了、记住了这些知识,但是出了学校未必会应用。知识不应该是记忆性的内容,而应该是人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互动的产物。知识是情境化的,学生通过不断的自身发展、参与实践,在情境中获得知识,促进理解与吸收,这样收获的知识远比在书本上获得的更有用。学习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记忆性的知识,而是应该将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置于社会情境之中,让学生自己在参与学习活动和实施文化实践中获得并学会应用。
2.主题式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2.1主题设定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主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有兴趣的主题,通过主题贯穿整课,将有意义的、符合真实生活经验的学习内容融入同一主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深入且全面的学习。所以,主题设定要充分考虑所教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有低,能力水平层次不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同时还要保证设定的主题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对此熟悉甚至喜欢,难度就非常高。因此,一般教师挑选的主题只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而且实践证明,即使有的学生对某些主题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只要他们有所了解,积极思考,学习新知就会事半功倍,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高效的。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题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教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在恰当的时机安置适合的发散点,引导学生轻松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多层次、不同角度、特别是符合学生实际的角度来逐步剖析主题,真正地吸引学生,让学生有动力学习,在实际的情境中不断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获得成长与进步。
主题式教学本身就是对教材的发散。但是关于发散点的设置却是有技巧的。设置太多会造成课堂重点不明确,课时不够的负面效应,不利于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着重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主题贯穿整堂课时做到该发散的时候发散,该集中的时候集中,让思维发散在主题式教学中显得更为和谐。
2.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不意味着所有的课程都必须选择主题教学。我们不能为了主题而主题,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仅仅只是起着引导与指导作用的配角。因此,在一些逻辑性很强、学生难以独自完成学习过程的课程中,比如logo程序设计,十分强调教师讲解,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跟着教师的讲授思考。因此,这一类课程并不适合运用主题式教学。
在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的课程中,主题式教学就是很好的选择。比如《认识计算机》一课,整堂课的内容都是陈述性知识,一味的教师灌输,学生反而不能完全掌握。通过主题式教学,比如请一个卡通人物来介绍各个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完成知识的建构。因此,主题式教学正是能达到建构知识、解决问题这一最本质的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