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
A. 浅谈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它蕴含了我国人民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等优良品德。虽然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来历与风俗,但都崇尚家人的团聚与和谐,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全家团圆的中秋节、尊老敬老的重阳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七夕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等。 节日文化内容深厚,历史久远,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习俗不同,单靠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的渗透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家长资源的挖掘利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更加认识到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丰富的物质基础,而资源的整合利用离不开有效的家园互动。 一、密切家园联系,建立平等、合作的良好家园关系 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传统节日专栏”宣传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各班教师还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采用“家园直通车”“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主题墙”等形式,搭建家园之间相互交流传统节日的信息平台。并在每个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向每个家庭发放了“节日调查表”来了解家长对传统节日的来历知多少、玉门本地人怎样过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民俗习惯等。例如:通过《龙抬头节日调查表》我们了解到玉门本地人在农历的二月二这一天无论大人小孩都要去剃头、理发来纪念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寓意着自己能像龙一样健壮、腾飞。到节日这一天我们就鼓励孩子跟着家长去理发,让幼儿感受节日中人们争相理发的热闹场景。然后教师再通过《认识龙》、《节令与龙抬头》、《龙年的由来》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的组织实施让幼儿了解龙的有关知识和节日的民间风俗,懂得了各地在过传统节日时会有不同的风俗。通过《元宵节调查表》我们了解到玉门地区有闹社火、放烟花、赏花灯、吃元宵等习俗。我们动员家长带领幼儿在节日时观看社火表演,观赏烟花。并在家长的支持与指导下,设计组织了美工活动《搓元宵》《制作花灯》,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喜庆、热闹与祥和的节日氛围,加深幼儿对元宵节的认识与感知。 二、有效的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和教育活动的实施 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中,我们根据每个节日的风俗特点,利用家长资源在园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活动,不仅让家长和幼儿感受团圆、和谐、快乐的节日氛围,更有效地促进了亲子之情。 例如:在中秋节到来之际请家长与幼儿一同收集有关中秋节的图片、故事、传说,在幼儿有了一定中秋节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开展了“快快乐乐过中秋”主题系列活动,并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亲子赏月晚会》让幼儿、家长感受中秋团圆集体过节的快乐。我们还了解到本地人在中秋节有烧锅盔、献月亮、馈赠亲友等食俗,我们就相应设计了美工活动《做锅盔》,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亲子制作锅盔来让幼儿了解玉门本地人过中秋的习俗和食俗,并初步了解了锅盔的制作方法。元旦“迎新年”亲子活动,我们事先发送“请您帮忙”的家园互动信后,家长送来了对联、福字、中国结、灯笼、窗花等各种春节物品,我们把这些物品布置到主题墙、活动区当中,教室里呈现出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教师、幼儿、家庭、多向互动方式。同时,让我们明白了家庭资源是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 三、引导家长有效利用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生活化的教育 教师应注重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请家长抓住节日契机对幼儿进行社会化、生活化教育。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是学问,如:清明节到了,我们要求家长带着孩子参与踏青扫墓,祭拜祖先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家人悯怀先祖的亲情。端午节,父母在和孩子吃粽子之余,给孩子讲一讲屈原的故事;在重阳节(老人节)这一天许多父母带领一家老少去爬山,和孩子一起挑选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并说一些祝福的话,让孩子们从小就深深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与欢乐,感受到尊老敬老,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这些家庭活动不仅让大人小孩感受到浓浓的民俗文化,还大大融洽了家长与孩子间的亲情,增强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长辈的社会性情感。 四、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增强幼儿对节日的全面体验 我国每个民间节日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节日的庆祝活动有的在白天进行,有的在晚上进行,有的是社会活动,有的则是在家中和家人共同的活动。可见,幼儿园单方面的节日庆祝活动承载不了民间节日活动的全部内涵,无法代替家庭、社会在节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如:教师在节前要注意给孩子和家长布置任务,让家长利用节日机会带孩子参观、游览、访友、观看节日电视文艺节目、电视传媒等,节日家庭活动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过节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孩子开展游戏、讨论,或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来园,进行以节日为主题的亲子游戏活动,通过亲子活动把孩子对有关节日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其内在经验。家长们在帮助收集资料的同时,还可协助教师丰富孩子一些和主题活动相关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加对节日文化全面的感知与体验,感受节日的氛围及团圆的意义。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其他教育环境无可比拟和取代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使教育渗透在了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节日活动更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学合力,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在多渠道的参与下,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与感受,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幼儿的心田,并一直传承下去。
B. 中国的传统节日对幼儿园的活动有哪些意义
所谓传统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烙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铸就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可见,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节日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讯猛发展。当代的中国幼儿教育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节日文化的、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孩子们所熟知并热衷的却是"洋节日""洋风俗"?很多人对于节日的概念已经淡化,不同成长年代和成长背景中的人对于节日的感受与理解有着本质的不同,尤其对身处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年轻家长而言,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忧思与紧迫感。因此,如何对待青少年中产生的轻视自身文化的倾向,任何看待自身传统文化,如何让我们的孩子珍惜自己的传统节日、发展我们的文化,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更新,不致面临被湮没和扭曲的命运等等,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知道,与西方文化历来崇尚的"爱智"的教育目的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之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其独有的伦理型文化正是最为注重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培养的文化,其以人际关系和谐作为最高范畴的理想型教育对于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传统的中国的国民,就更应当清醒并坚定地保持文化自觉;重视我们的节日就是在弘扬我们的文化。下面浅谈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及教育途径。 一、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 (一)、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情感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是阳光,是雨露。如果没有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但是,儿童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我们应当重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诚如郭沫若所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而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礼节、礼仪,这些礼节、礼仪体现着道德精神。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节日习俗更是丰富多样、各放异彩。从古至今,传统节日的纪念、庆祝方式随时代的更替在不断地变化,但总有一些植根在深处的东西时代绵延至今生生不息,那就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在我们深刻地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附着的教育意义之后,我们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遴选找准和突出节日文化中的精华,然后设计活动,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健康情感得到发展。如: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以及春节的不同节日活动中使幼儿感受到家庭和睦,尊老敬祖的精神,从而产生愉悦、舒服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中也发现,要儿童自主、自信、主动发展就必须以这一思想为宗旨。因此,我们在开展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都让孩子做。如:端午节,教师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及端午节的习俗。使幼儿知道端午节是我国人民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然后,示范、讲解包粽子的方法,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动手参与包粽子,最后让孩子品尝粽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端午节"使之成为孩子内心热爱和期盼的节日,幼儿主动积极性得到发挥,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途径 (一)、寓传统节日教育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一日活动形式多样,传统节日教育应在幼儿园各个环节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即既与儿歌、故事、谈话等语言活动相结合,也与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相结合,还与生活、游戏活动相结合,如角色游戏"拜年"。通过游戏再次让幼儿感受春节那种祥和、喜庆、欢乐的气氛;学会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除了将传统节日教育与课程教育相结合,还可以结合节日,组织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节庆活动,如中秋赏月活动,闹元宵逛灯游园活动等。通过集体庆祝活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表现能力,体验过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喜悦心情。 (二)寓传统节日教育于环境创设及利用之中 《纲要》特别强调了环境教育,强调了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环境不仅是物质的、精神的,而且还是活动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构成了幼儿丰富的学习与成长世界;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说明:儿童是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一份子,爱主动探索周围环境,而非被动的学习者。周边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儿童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会,并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幼儿的反应行为与习惯亦会影响到与其直接相关的家庭、幼儿园、社区。可见,节日教育应把握好环境这一教育因素,积极创设和利用节日环境,使环境发挥应有的节日教育功能。所以,在节日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节日的氛围、情景,设法调动幼儿的情感。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布置具有节日特点的环境,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节日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幼儿感受节日,让幼儿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对节日的全面认识和深刻体验。
C. 如何将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在幼儿园活动中渗透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结合我国多个传统节日,我园开展了各种直观而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了解中华大地的民族风情和民俗习惯,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对中华民族正确的认知意识,使幼儿能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下面结合我园开展的相关主题活动,谈谈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教学环境,让幼儿初步认识传统节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应创设有利于幼儿向环境学习与环境互动的条件,使幼儿在与环境的自然接触中认识各种食物,获得各种感受,理解各种现象。”每年的传统节日是培养幼儿民族情感的良好契机,当每个传统节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先创设与节日相关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元宵节前夕,我们老师利用旧纸盒、旧瓶子等废旧物品,设计制作了许多元宵花灯,有平面的,有立体的,色泽鲜艳,款式各异,十分漂亮。各式花灯悬挂于活动室内外,辅以若干简易灯谜穿插其中,幼儿通过直观的视觉环境对“元宵节”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科学合理的运用环境创设手段,是成功开展节日教学的重要环节。直观的环境布置能够帮助幼儿迅速感知节日信息,并初步形成“节日名称――节日主题――节日元素”的联想记忆链条,有助于下一步幼儿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二、运用教学手段,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 我国每年有诸多个传统节日,不同的传统节日都有着不同的节日意义及传统习俗。让学龄前儿童认识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内涵,并在课堂活动的进行中培养幼儿的基本能力和爱国情感,是我们开展传统节日教学活动的目的所在。 例如,在元宵花灯这天,我们安排了一整天的教学活动:白天,我们领着幼儿在“欢天喜地闹元宵”大型壁画面前,向幼儿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和庆祝形式,引导幼儿玩“猜灯谜”游戏,并组织幼儿搓汤圆,让幼儿在下午茶点时吃到自己动手搓出来的汤圆;晚上是元宵活动的高潮时刻,我们组织全园幼儿到户外小区逛花灯,让幼儿亲身参与到各种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来。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倡家园同步,让幼儿更全面认识传统节日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长河的源头。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形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责任。家庭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希望,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当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早期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时,将引导孩子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家园合作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同时,应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与家长一起努力,提高对幼儿的教育效果。 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越是传统的就越是跨世纪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挖掘身边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传达给幼儿,就能净化幼儿的心灵、陶冶幼儿性情、提高幼儿素质。 让我们共同携手,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用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让幼儿从小耳濡目染,使幼儿的心灵受到精神文明的滋养和净化,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由衷的认同感和共鸣。培养幼儿成为爱祖国、爱民族、崇尚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
D. 研究性学习课题:关于传统节日及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一、活动背景
目前,我们小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知之甚少,为了让我们能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并且能够让传统节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我们重点选了其中四个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作为子课题,并进行分组调查研究。
二、研究内容
了解各传统节日的起源;收集有关各传统节日的诗词;了解各传统节日的习俗,了解各传统节日饮食习惯;了解人们在各传统节日期间还进行哪些其他活动等。将了解、收集到的资料有序地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
三、任务分工
根据选择的子课题,我们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各组的任务分工如下:
1、烟花队:组长李子健、吴雨纯,主要负责调查研究春节的传统习俗;
2、胜利之光:组长涂广骏、王杨洋,主要负责调查研究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3、阳光队:组长吴梓渟、肖筱,主要负责调查研究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4、月亮之光:组长张方琼、肖依晨,主要负责调查研究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四、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为这次活动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研究计划,确定各分组研究的子课题和人员。为了活跃这次活动的气氛,增强各分组的凝聚力,各分组都给自己取了积极向上的组名,还有响亮的口号。接下来各分组根据各自的子课题制定分组研究计划,分头进行调查研究。各分组通过看报、问长辈、上网查资料等各种渠道来搜集相关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的资料,并整理成册,写成研究报告。
五、研究成果
各分组经过半个多学期的调查研究,搜集了不少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资料。下面就是各组的研究成果,搜集的部分资料。
1、烟花队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风俗特色。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和影壁中。
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E. 幼儿园传统节日特色课程实施的途径有哪些
1、幼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幼儿生活在一定 的社会环境里, 和周围环境发生各种关系, 接受社会上的各种影响。 因此,注重结合社会生活开展传统节日和德育教育,并进行全方位 的渗透。坚持做到相机而教、遇物而诲,传统文化节日以一年一反 复的特点循环出现在幼儿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许多传统节日 前夕,周围的社会生活中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要时刻保持着随 机教育的观念,充分贴近幼儿的生活开展教育。 2、 传统节日特色课程的专题教育活动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不同认知特点, 选择恰当的传统节日教育内 容与要求,根据传统节日的进度表,结合传统节日的开展,有计划的 对幼儿进行节日专题性教育活动。 如小班幼儿可以开展中秋节、 春节、 元宵节专题教育活动,中大班幼儿可以开展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和 元宵节、重阳节和清明节专题教育活动。每个专题可综合运用参观活 动、谈话活动、行为辨析、情景表演、游戏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 种活动形式, 通过幼儿的认知与实践, 多方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与习俗, 提高其道德认识,丰富幼儿的道德情感,逐渐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道 德行为和习惯。 3、传统节日特色课程和各领域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要生动活泼、新颖有趣,根据 活动设计的特点,可以结合有关领域开展活动,如与语言领域、社会 领域、艺术领域、科学领域或健康领域结合进行活动,可以收到很好 的教育效果。 4、 游戏活动 通过主题游戏的形式对幼儿习得的传统习俗和行为习惯的认知 经验进行再现,不受环境和节庆活动的限制,可以适时的体验传统节 日文化中的“贵人伦,重亲情,尊老爱幼,重孝道”文化特征。帮助 幼儿巩固和强化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准则。 5、 家园共育 家庭道德品质教育,尤其是在幼儿时期,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 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幼儿期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人 的一生产生长远的影响。 因此以幼儿园为龙头,教师在传统文化节日教育活动中发挥主 导作用,并主动指导家庭教育,结合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最大限 度地发挥其功能,力争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合力。
F. 传统节日在幼儿园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培养幼儿哪些能力
所谓传统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时代的烙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铸就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可见,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节日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讯猛发展。当代的中国幼儿教育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节日文化的、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孩子们所熟知并热衷的却是\"洋节日\"\"洋风俗\"?很多人对于节日的概念已经淡化,不同成长年代和成长背景中的人对于节日的感受与理解有着本质的不同,尤其对身处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年轻家长而言,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忧思与紧迫感。因此,如何对待青少年中产生的轻视自身文化的倾向,任何看待自身传统文化,如何让我们的孩子珍惜自己的传统节日、发展我们的文化,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更新,不致面临被湮没和扭曲的命运等等,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知道,与西方文化历来崇尚的\"爱智\"的教育目的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之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其独有的伦理型文化正是最为注重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培养的文化,其以人际关系和谐作为最高范畴的理想型教育对于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传统的中国的国民,就更应当清醒并坚定地保持文化自觉;重视我们的节日就是在弘扬我们的文化。下面浅谈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及教育途径。
一、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
(一)、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情感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是阳光,是雨露。如果没有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但是,儿童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我们应当重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诚如郭沫若所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而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礼节、礼仪,这些礼节、礼仪体现着道德精神。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节日习俗更是丰富多样、各放异彩。从古至今,传统节日的纪念、庆祝方式随时代的更替在不断地变化,但总有一些植根在深处的东西时代绵延至今生生不息,那就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在我们深刻地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附着的教育意义之后,我们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遴选找准和突出节日文化中的精华,然后设计活动,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健康情感得到发展。如: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以及春节的不同节日活动中使幼儿感受到家庭和睦,尊老敬祖的精神,从而产生愉悦、舒服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中也发现,要儿童自主、自信、主动发展就必须以这一思想为宗旨。因此,我们在开展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都让孩子做。如:端午节,教师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及端午节的习俗。使幼儿知道端午节是我国人民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然后,示范、讲解包粽子的方法,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动手参与包粽子,最后让孩子品尝粽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端午节\"使之成为孩子内心热爱和期盼的节日,幼儿主动积极性得到发挥,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的教育途径
(一)、寓传统节日教育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一日活动形式多样,传统节日教育应在幼儿园各个环节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即既与儿歌、故事、谈话等语言活动相结合,也与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相结合,还与生活、游戏活动相结合,如角色游戏\"拜年\"。通过游戏再次让幼儿感受春节那种祥和、喜庆、欢乐的气氛;学会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除了将传统节日教育与课程教育相结合,还可以结合节日,组织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节庆活动,如中秋赏月活动,闹元宵逛灯游园活动等。通过集体庆祝活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表现能力,体验过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喜悦心情。
(二)寓传统节日教育于环境创设及利用之中
《纲要》特别强调了环境教育,强调了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环境不仅是物质的、精神的,而且还是活动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构成了幼儿丰富的学习与成长世界;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说明:儿童是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一份子,爱主动探索周围环境,而非被动的学习者。周边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儿童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会,并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幼儿的反应行为与习惯亦会影响到与其直接相关的家庭、幼儿园、社区。可见,节日教育应把握好环境这一教育因素,积极创设和利用节日环境,使环境发挥应有的节日教育功能。所以,在节日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节日的氛围、情景,设法调动幼儿的情感。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布置具有节日特点的环境,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节日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幼儿感受节日,让幼儿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对节日的全面认识和深刻体验。
G. 文化对幼儿园课程具有哪些影响
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进行整合,既是对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丰富,同时文化对于幼儿体格、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H. 幼儿园大班社会课题不一样的节日教案
早上,妈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又要赶着去上班,心里一直牵挂着孩子--在幼儿园是否能睡好、吃好……妈妈为了孩子,总是忙前忙后,很辛苦。为了让孩子了解妈妈的辛苦,感受妈妈的爱,特意设计了"妈妈的节日"的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2、了解妈妈的辛苦,知道妈妈爱我,我爱妈妈。 活动准备: 1、会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儿歌《我的好妈妈》。 2、妈妈的照片,为妈妈做礼物的材料,如,各种盒子、彩纸、丝带、彩笔等。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园知道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教师和幼儿一起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妇女节)今天是三月八日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妈妈、老师、阿姨的节日。 2、引导幼儿了解妈妈的辛苦,知道关心妈妈。 (1)今天是妈妈节日,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呢?(说一说妈妈的样子,妈妈的职业等)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给我洗衣服,给我做饭,生病时照顾我等) (3)在家里你应该做? 妈休息的时候,你是怎样做? 妈妈生气的时候,你是怎样做? 妈妈最忙的时候,你是怎样做? (4)对妈妈说一句话,表达对妈妈的爱出示妈妈的照片,猜一下照片上是谁的妈妈,请照片上那位妈妈的孩子说一句话。(如:妈妈爱我,我爱妈妈,妈妈辛苦了等)3、说儿歌:《我的好妈妈》 附儿歌: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妈妈辛苦了,妈妈,妈妈快坐下。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妈妈! 4、请幼儿用提供的材料制作送给妈妈的礼物 (1)请幼儿想一想怎样为妈妈庆祝节日,如:给妈妈送礼物,帮妈妈做事等。 (2)为幼儿准备好各种材料,请幼儿选择做什么礼物送给妈妈。 活动延伸:把自己制作好的礼物送给妈妈;搜集有关妈妈的歌曲学唱;布置主题墙《我的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