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学课程表
⑴ 明代最高学府是
南京的国子监就是明朝初创时设立的国立大学,是当时时全国最高学府。规模很大,位置大概在今天的鸡笼山下,东达小营,西抵进香河,南至珍珠桥,北迄鸡笼山麓。今南京工学院一带是国子监的主要部分。因为在国子监读书以后,可以成为“贤人”,所以把那里的街坊称为“成贤街”,今成贤街就得名于此。
国子监的学生众多,凡学生通称“监生”。学生最多时近万人,少时也达千人。学生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州、县每年选送的“贡生”、功臣和贵族的子弟,少数民族贵戚的子弟等,凡进入国子监的学生,都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择优录取。
国子监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课程。在永乐年间,制定了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各学校,作为必修课程。此外还要学习数学、书法、射箭和明朝政府的政策法令。课程由祭酒、司业、博士和助教等担任。但学校里教师并不多,编制相当精简。国子监也学外语,但并不普及,如明成祖一代共培养出两百多名翻译人员。国子监也收外国留学生,大都是日本、高丽(朝鲜)、琉球和遥罗(泰国)来的,其中还有少数女留学生。
学生考试大约每月二次,考试的内容是写作有关封建法令和时政论文二篇。要求以八股文体作文,八股文体的结构是由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几个部分组成。文章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段落。所谓“股”同“比”一样,是对偶的意思。这四股中,每一股又包含着两个小股,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相对成文,合起来就成了八股,所以称“八股文”。八股文的书写款式有严格规定,书法要端正,凡不符合规定的,—概落选。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经书之中,考生不得在文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考生答卷必须用孔子的口吻写文章,否则就“违者不录”。所以八股文就象一根具有魔力的指挥棒,使所有学生为应科举而必须学习孔孟理论,八股文又象一种过滤器,把所有不具有儒家思想的人、不能以文载道人都排斥于各级官员之外,从而达到统治者用儒家理论统一思想的目的。
国子监学生分“六堂”三级。每日上课分晨,午两课举行。晨课由祭酒(相当于校长)主讲。午课在午后举行,主要为会讲、复讲、背书、论课等,由博士、助教担任。
国子监学生的待遇优厚,校规也很苛严。学生的衣、食、住、行全由国家供给。每逢节令,必有赏给;已婚的还给其妻子生活费用。每年固定假期约两个月。国子监内规则很严,每班设课堂长一人,管理全堂事务。堂上有集愆簿,登记学生所犯过失,对上课、起居、饮食、衣服、澡浴及请假都有详细规定。小有过失,动辄体罚,轻者杖打,或终身罚作国子监的劳役;重者要分配云南充军,甚至斩首。
明代的国子监所起的作用,一是网罗天下优秀学生,培养他们成为驯良的为统治者服务的人才;二是收藏图书资料,编辑书籍,例如,明代有名的《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网络全书,就是在南京国子监编抄成书的。国子监内收藏了宋元以来江南各地的木刻书版,曾多次翻印出版,号称“南监术”。
任南京国子监北面的鸡笼山上,还有明代的“观象台”,由“钦天监”管理,又名“钦天台”,这座观象台早在元代末期巳建立,到洪武时扩建为国家天文台。它比世界闻名的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早建了二百九十年。这座天文台一直使用到明朝亡国时为止,到清康熙八年,才把仪器全部运到北京。现在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两台古代观天仪器--“浑仪”和“简仪”,都是明代中叶铸造的实物。它们外型雄伟,结构精美,已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霜。
⑵ "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
一、中国古代最早的官方教育是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内射御、传授书数的容场所。
二、古代官方教育:
1、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2、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3、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4、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5、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5、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⑶ 明代北京国子监是怎样发展的
明代北京国子监,是在1420年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后改定的元大都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南京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北京国子监则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还曾吸收了明代中都国子学的生员。1375年,明朝廷于凤阳设置中都国子学,当时与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并存,但当时中都国子学选收的学生,均为南京国子学考试优选之后的生员。至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朝廷罢中都国子监,将其师生并入北京国子监。
明代北京国子监的教职设有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等,由学行卓异的名儒充当。学生称为监生或太学生。
明代国子监学生的来源大致有贡监、举监、荫监和例监的区别。贡监是由地方府、州、县儒学按计划选送在学生员贡国子监的学生;举监是会试落第举人直接入监的读书者;荫监是以荫袭而入监的国子监学生;例监是捐资财入监读书者。
按出身看,北京国子监学生又有民生和官生之分。民生是国子监出身庶民的学生,而官生是国子监学生中以恩荫入监的品官子弟。总之,进入国子监由于资格、来源的不同,虽然都是国子监学生,称谓却很不相同。
明代北京国子监学生到1393年增加到8000多名,到1422年已增加到9900多名,可谓盛极一时。明朱武宗以后学生只剩千余人。至明景泰、弘治之际,学生“奸惰”,教师“失职”,课业乃废。明景泰以后,出现了用钱买国子监入学资格的“例监”现象,与明初太学相比,已是有名无实。因此,明代政府规定,必须入国学者才可当官,不入者不能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必须由学校出身,即所谓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不必由科举。
国子监
⑷ 明朝官学是什么
明朝官学的行政机构是国子监即太学,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仍是礼部。地方版官学则由朝廷任命权各省提学官,全权负责领导。
明代的官办学校教育,无论其制度建设,还是其实际的发展状态,已经形成了健全完备、完全向良民开放,并且与科举制紧密结合的官办儒学教育体系。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⑸ 明代的国子监是什么样的
明代之初,就以文教治天下为基本国策,把学校列为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途径之首,并在全国大兴学校。当时国子监同样称为“太学”。明代设立的国子监有: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和中都国子监。
⑹ 明代国子监具体具体课程有哪些
明代国子监具体对学生课以名体达用之学,以孝悌、礼义、忠信、廉耻为之本版,课程以《易权》、《诗》、《书》、《春秋》、《礼记》等经典为专业教材,人习一经;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普通基础课。此外,还涉及刘向《说苑》及《御制大诰》、《大明律令》等时政文献。生员还要学习书法。
⑺ 今诸生学于太学,明朝是不设太学设国子监,为什么文章中还提到了太学
因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回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答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据《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载:
“举人入监,始于永乐中。会试下第,辄令翰林院录其优者,俾入学以俟后科,给以教谕之俸。是时,会试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监者亦食其禄也。”
彭时会试中了副榜之后,他没有选择进入官场,而是与同中副榜、会试落第者共计九百多人,一起进入了太学。
那么,还得说下太学。
明太祖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南京设国子学,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设太学;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又在北京设国子监,因此,明代有南北两监。
须知,隋代设国子监以后,有些时期在国子监内设太学,有些时期则无太学。
所以,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太学”是正常的事儿。
⑻ 各位老师请问明代的“贡于太学”是设么意思。谢谢
明代有四种贡生,即“岁贡”,由府、州、县学每年或每二年选送1~2名;专“选贡”,由府、州、县学属每3年或5年选拔1名;“恩贡”,由朝廷特开恩典而选入;“纳贡”,由富家交纳一定资财而选人。
至于你说的拔贡那是清朝的事了,清朝的拔贡是从各直省科试的一、二等生员中选拔,所以叫拔贡。雍正时每6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12年选拔一次。
⑼ 明代的官学教育是怎样发展的
明清时期,朝廷官学的行政机构是国子监即太学,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仍是礼部。地方官学则由朝廷任命各省提学官,全权负责领导。
明代的官办学校教育,无论其制度建设,还是其实际的发展状态,已经形成了健全完备、完全向良民开放,并且与科举制紧密结合的官办儒学教育体系。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建国学于鸡鸣山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保留南京为陪都,将已改为北平府学的故元大都国子监又改成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依然存在,于是明代国子监有南北两监之分。
⑽ 清代初期是如何修建太学的
清代初期,修整明代北京国子监为太学,裁南京国子监,改为江宁府学。清代朝廷官学主要指京师的国子监,包括附属于国子监的算学、八旗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