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体系框架图
⑴ 小学全部的课程体系(大纲)
语文 数学 英语 自然 体育 信息技术 音乐 美术 地方课程 思想品德 劳动与技术 科学
我们学校就这些啦!
⑵ 小学课程设置标准及各课程周课时安排是什么
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⑶ 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你好!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识字能力
2、阅读能力
3、学科渗透的能力
4、思想品德方面的渗透
⑷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
一、 课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所以,在备课时同样体现在“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教育观念的突破,备课的改革也是一样.首先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有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真正树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教师若真正确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以上这些理念烂熟于心,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给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二、 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标”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知识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目标要求.大家知道,数学枯燥无味.因此,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重:(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为重要.它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最后才是一种结果.例如: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时,让孩子们认识了“10以内数”之后,迅速地将孩子们引进了一个精彩的世界-----
同学们,你们能用身边的事物说说你心目中的数字吗?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扫视着全班同学,小手一个个地举起来了.x0d“我们教室里有‘1’块黑板.”
“ 我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共是10个手指头.”
“我的衣服上有5颗纽扣.”-------
老师巧妙的一问,让学生自然地把数学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就在生活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一深奥的道理.在这种和谐的交流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融洽与升华.
三、 课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了适应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x0d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我们知道小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第二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不很明确地写在教材中,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例如:“进位加法”的进位问题.从教材的表层不仅是出现几种不同的算法,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要提倡学习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而深层次挖掘,我认为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引导学生掌握以“十”为单位的计算的思想.这也更是后续学习的需要.
因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人类的认识经过两次飞跃.从逐一计数到按群计数是第一次飞跃.从按群计数到以“十”为单位计数是第二次飞跃.
三、 备课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能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
3、学生还想知道什么?
4、想知道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通过合作来解决?
5、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6、哪些疑难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也就明确本节课中教学的切入点和主要完成的目标了.
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落到实处那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
⑸ 谁有小学初中或高中语文的知识框架图啊、、急啊、、、、、、、
从维度、领域、基本要求三方面描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低学段框架简图。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低学段框架简图
维度
领域
基本要求
基本理念
学生为本
1.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师德为先
3.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5.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能力为重
6.把小学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7.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
8.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终身学习
9.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10.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11.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专
业
理
念
与
师
德
职业理解
与认识
12.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13.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14.认同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15.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16.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17.关爱学生,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18.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19.信任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20.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2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22.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3.引导学生体验语文学习乐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2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个人修养与行为
25.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26.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2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28.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29.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专 业 知 识
小学生发展知识
30.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31.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32.了解不同年龄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
33.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34.了解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35.了解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学科知识
36.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37.掌握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38.了解小学语文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教育教学知识
39.掌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40.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41.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42.掌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通识性知识
43.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4.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及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45.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46.具有适应小学语文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专 业 能 力
教育教学设计
47.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
48.合理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49.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组织与实施
50.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51.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5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53.发挥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54.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55.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56.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57.鉴别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激励与评价
58.对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
59.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60.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61.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沟通与合作
62.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63.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64.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65.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66.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反思与发展
67.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68.针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69.制定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⑹ 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是什么意思
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
1、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
2、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小学课程体系框架图扩展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校本课程开发尽可能地反映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及时融进最新的科技成果、社会问题,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补充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充分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学生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i独立性,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对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
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把部分课程编制权力下放到地方和学校,让一部分优秀校长和特长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在确保国家教育整体质量的基本前提下,有利于开发更多有特色的课程,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需求,凸显学校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