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芬兰中小学地理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芬兰中小学地理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 2021-02-13 01:59:20

A. “芬兰废除中小学课程教育”,是真的吗

弹性课程设置

与我国现行课程设置相比,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颇具“弹性”,主要体现在: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即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英、法、德、俄等)、公民学、环境科学、宗教或伦理学、历史、社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视觉艺术、手工制作和家政。但是,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教师拥有教材选择权,学生也可选修其他科目。

国家规定核心课程各科目的课时分配,地方政府通过规定公共科目每年最少周课时数决定总课时分配,学校可视实际情况侧重于不同的科目,并自主灵活安排授课时数(低年级学段一般占总学时数的10‰,高年级学段一般占总学时数的20‰)。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高年级学段,除公共科目外,还有法令不作规定的选修科目,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有权决定学生选修哪些科目,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决定选修科目的数量、类型、形式;与此同时,学生改由专任教师授课。
芬兰教育的特点1运用知识于生活 2教育机会高度平等 3身心健康为学习最重要前提 4教师是受尊重的专家

抱歉 只能找到这么多了
芬兰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学生没有排名次的压力。瓦利加维教授不赞成英国式排名次的教育模式。他说:“这种竞争性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整体水平。我们这里的‘差生’成绩也十分优秀。与其他国家相比,芬兰优等生和差生的差距并不大。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竞争,差生将落在后面,并且,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
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什么意义
建议看看书,查查资料

B. 芬兰式混科教育可行吗

眼下,芬兰的教育正在发生重大改革,学科的分割在被打破,学校将按照主题展开教学。芬兰的教育在国际上一直引人注目,此番激进改革,再次引发密集关注。

按照学科建制的教育,是眼下饱受诟病的“工业化思维”所致。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国对生产效率的要求,使得劳动分工日趋细致。教育领域顺理成章要去适应,故而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学科的分割越来越早。

后工业甚至后知识经济时代,学科学习的局限性日渐明显。大部分亟待人类发力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转基因、恐怖主义,非但需要全球的合作,也需要不同领域专才的协同合作。在各行各业的领导人才中,仅有专业知识的技术官僚,容易坐井观天,无法通盘理解全局,会缺乏相应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纯属外行的万金油式领导,又缺乏合适的专业训练,知识结构先天不足,对于问题浅尝辄止,往往不能有效调集资源、激励人才。

这些人才的问题,本质上是教育的问题,得从教育方面入手去解决。芬兰的改革能给我们一些很好的启发。我发现,在美国小学,芬兰市学科混同的教学一直就在发生。这些年来,我一直有孩子在上美国小学,我对他们在教学方法印象深刻。美国小学早年是不分科的,老师一个人当所有学科老师,亦即home room teacher。这种老师,有很大自由度,得把各种学科的学习穿插起来。在历史学习上,他们也学英文,比如学习诗人朗费罗的诗歌《保罗·里维尔》等。在学 13个殖民地州历史的时候,自然而然过渡到地理学习,学习时下的50个州。不同学科的穿插,使得创意的教学不仅成为可能,甚至是一种必需。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很多作业,就是一种“项目”,需要调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幼儿园到小学的早期教育中,探索一些混科教学是可能的。在中国的幼儿园也是不分科的,越大了分科越严重,学位越高,领域越窄,弄得人类好像只有在婴幼儿才可能活着才需要跨学科似的。

在美国,越到后来,美国的教育就越在背离这个传统。小孩升初中之后,学习方法发生了一些质变,学生开始分不同的班,不同的班级由不同的老师在教。不同的老师开始关注各自的学科知识。不仅开始分科学习,而且慢慢轻忽教学方法创新。知识的灌输渐渐成为上风。在小学阶段,老师非常重视教学方法; 到了初中,是一半教学方法一半教学内容;到了高中,就是主要教学内容,少量强调教学方法;到了大学,有些教授就只教内容不管方法了,这当然也让我们这种“课程设计师”有了比较安全的饭碗。

为了纠正学科专业化带来的弊病,大学阶段的教学中有一些纠偏方法。常青藤等名校大校暴露的各种弊端,使得“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cation)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一些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干什么的大规模大学里,教育者也开始着手建设各自的博雅教育,比如设立不那么强调学科的“荣誉学院”(honors’ college),或是在本科早起设立通识教育课程,弥补学生知识结构上的各种营养不良。

与此同时,以导演卢卡斯为首的一些影响力人士,也在试图影响教育改革的进程。卢卡斯的基金会多年倡导“项目式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这都是要冲击完全基于学科的条块分割严重的教育模式。卢卡斯基金会借助自己的杂志和网络平台,方方面面在影响教育领域的革新。盖茨基金会等组织,也在方方面面试图影响美国教育改革的进程,比如探索在线教育、慕课等。

芬兰的做法对中国来说可能过于激进。芬兰是一个小国,做错了也容易改。中国若像芬兰那样,过快打破学科来改革,学生或许能接受,学校和老师能否调整过来是问题。但是芬兰的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好的大方向。如果我们认同这种大方向,那么时下的努力方向,是对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手术刀式改变,借助这些改变,渐渐打破学科带来的局限。教育者应在各自学科教育之中,更多地把重点从知识的传输,转移到问题和项目式教学上,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弹性和张力,让其视野和心胸更开阔,顺便还可减少一些只有知识,而解决不了问题的书呆子。

(本文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作者简介:方柏林笔名南桥,安徽桐城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地之国》《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C. 芬兰如何设计教室,以满足21世纪核心素养的需要

芬兰小学内的衣帽区

作者介绍:钱文丹,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及芬兰坦佩雷大学中芬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原刊于《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杂志2017年12月刊。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思考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中国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从未懈怠,2016年9月13日,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21世纪核心素养”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这跟联合国在2005年发布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剑指一处:“教育的质量,既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又要促进学生社会情绪化发展,及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价值观和创造力。”

而教室作为学生活动的物理场所,什么样的空间设计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如何确保学生在这个空间内能够锻炼21世纪需要的核心技能?已然成为各国教育改革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在2006年就召开过主题为“未来学校——学习环境、教学法和建筑”的研讨会,与来自21个国家的100多名教育者分享他们的经验。因此,我结合自己去芬兰中小学校参观学习、课堂观摩的感悟,以及访谈当地教师,来分析芬兰教室是如何设计和布置,以满足21世纪核心素养的需要。

芬兰教室——

让学习场所成为“白天的家”

芬兰教育者认为,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养成的场所,还是师生聚集,共同生活的“白天的家”。因此芬兰教室的设计和布置处处体现对师生的人性化关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芬兰每所学校的每间教室,都有衣帽间或衣帽架。不管是幼儿园2、3岁的小孩,还是中小学生,甚至是就读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每天一到校,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脱衣服、脱鞋,穿着单薄的衣服和袜子,身体轻松地进入教室开展一天的学习活动。他们不怕冷吗?这是因为:第一,芬兰每间教室都安置了很好的通风系统和温度调控系统,四季保持20多度的恒温,一旦孩子进入教室,通风系统就会自动排气,更换进新鲜的空气。第二,教室内铺有柔软的地毯,这样穿着袜子在教室走动也不会冷,学生们还可以坐在地上、或趴在地上讨论,让身体得以放松、休息。芬兰小学教师Susane告诉我,他们相信“人在身体舒服、放松、自由舒展的情况下,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的自由驰骋。而把自己的外套、鞋子、书包放在衣帽间,也能让教室内部更整洁、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互动空间。”

其次,芬兰中小学教室特别注重对家具、色调、生活用品的精心选择和使用。教室内部多以暖色调为主,让人走入其中就有一种很自在、方便、生活化的感觉。中小学教室一般都有很大的窗户,基本占据着一面墙,同时配有窗帘,方便师生根据天气和季节变化,或者所需要的气氛,自由调节所需要的光度,营造出一种居家品位。每间教室又配有水池、洗手液、手纸、镜子、甚至沙发等生活用品,供孩子们使用。如果学生在上课时渴了,他们便可直接走到教室后面的水池取水喝,无需跟老师打招呼。这样自由、舒服、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就是为了让学生爱上在校时间,把学校当成自己“白天的家”。

最后,芬兰教师用学生的作品装扮教室,营造师生对班级的归属感。芬兰基础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小学阶段实行的是全科教师,即一名教师几乎要教授全部的课程(包括芬兰语、英语、数学、宗教、环境、音乐、手工等,体育除外),并要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毕业,这样教师享有高度的自主权装扮自己的班级。他们对教室的布置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按照个人风格和教育理念装扮教室,比如桌椅如何摆放,是三五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还是传统的一排排座位;地毯、窗帘选什么颜色;教室门口如何装扮、班级全家福贴在哪里。教师在设计这些的时候,教室已经不单单是他工作的场合,慢慢变为他在装扮自己的“家”。另外,为了强化教师对班级的归属感,小学教师的办公室就设置在班级内,它是一个隔间,教师透过玻璃,就可以观察到学生的一举一动。二是教师用学生的作品装扮教室,与中国不同的是,芬兰教师不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筛选,即使是不成熟的作品,芬兰教师也会大方地把它摆放在教室内,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同,更让他在走进教室时,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践行大于言说,在这种无形中,师生构建对班级的归属感。

芬兰教室——

让学习环境支持教学理念和方法

芬兰著名校园设计师Ilkka Salminen说过:“教室的设计,首先应当服务并支持学校的教学理念。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传统的教室,而在芬兰的一些学校里,教室内外都是潜在的学习空间,所有的教室设计都旨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一个有教育创意的设计师应当能够使教室给孩子带来学习的动力,并让他们在这里开展学习活动的每个瞬间成为一种有趣的生命体验。”

在《芬兰中小学国家课程设置及特点》一文中,作者指出芬兰基础教育的理念是,既让学生的个性化得到最大发展,又要提升学生的合作、互动能力;既要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兼具社交技能、生活技能的培养。这与我国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不谋而合。那么,芬兰教室到底是如何利用空间,以支持学校的教学理念的?

一是打造自由空间,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于韦斯屈莱大学附属小学Norssi为例,学校的每一寸空间,都是个人学习的场所。在教室角落里有沙发、在教室外有圆桌活动区、在走道内有舒服的长凳、在图书馆有安静的个人空间,小学低段学生一周两节的自由阅读课,学生就可以不限场合、不限姿势,在任何他们想呆的地方阅读。这样的自由空间,不仅仅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它也为学生进行同伴分享提供随时随地的可能性,因为它也可以是三五小组自由聚合的场所。

芬兰小学教室内

二是运用桌椅的灵活性,构建合作式学习空间。在芬兰中小学教室里,低年级还是采用传统的排排坐的桌椅布置,到了三年级,更多是大家围成一个圆摆放桌椅而坐,或是三五张桌椅拼在一起,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也便于教师开展分组指导。有些桌椅还带有轮子,方便师生根据需要灵活移动和组合。有些教室内用健身球取代传统的椅子,既然让学生身体多活动,以避免久坐所带来的身体伤害,又方便学生随时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芬兰学校利用桌椅的连通性的方法,也为学生之间互动、社交能力的养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是把固定教室和“主题教室”高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同步学习。对生活技能的培养是芬兰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学校不仅开设手工、木工、家庭经济课、缝纫等生活教育课程,学校还配有手工室、木工室、家庭经济课、缝纫、缝纫机室等“主题教室”,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比如木工教室就是一个各种机械齐全的车间,材料配备齐全,孩子们在这里做出各种创意作品。在家庭经济课教室,冰箱、微波炉、面板、刀具等各类制作食品的厨具一应具有,件件不差,孩子们拿起锅碗瓢盆,在实践中学习必备的生活技能。缝纫教室里,布匹房、织布机、缝纫机都有,挂满了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加工的成品,有的干脆自己身在穿上。

芬兰教室——

大自然和社区是最好的教室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这在芬兰已成为共识,这就让芬兰教室具有开放性特点。小至幼儿园的孩子,每周都会去森林里活动,甚至在特色化的芬兰森林幼儿园里,他们每天都会去森林里展开教学,即便下着雨,幼教老师依然带着孩子在细雨中玩耍、渗透生命教育。在于韦斯屈莱的一所幼儿园,我询问园长Anna:“在森林里活动,孩子们学到的最重要能力是什么?”Anna告诉我:“是团队合作能力。在森林里爬上爬下,孩子们更容易学会相互支持和合作,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下,你负责东边,我负责西边,一起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很好的team player。”

大到初、高中学生,在森林里的开展田野调查。我在芬兰亲身体验了多节以大自然为教室的课堂。比如七年级的“地理与生物”这门课,教师把课堂搬到了学校附近的树林中开展,学生的任务是搜集森林中不同类型的树叶,并做好记录每种树叶是在什么土壤下生长出来的。教师就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头行动。最后,学生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调查结果,如果这一小组比其他小组少收集了两种,要分析为什么;也让学生自由发表此行的收获和感悟。由此获得的对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的认识,想必比教师口头传授更有效吧。

与此同时,芬兰教室开放性的另一个体现是,与当地社区、公园、体育场、博物馆等社会资源的连通。我在Norssi小学听课期间,就跟随老师带着小学生去手工博物馆上课,老师会设计这节手工课的主题,而博物馆提供给孩子手工材料和场所,以及展示的平台,并且馆员会协助教师指导孩子们动手操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最大支持。

总而言之,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养成的场所,更是学生们分享见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发展社会性和情感性的场地——在这里,孩子们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芬兰教室的设计,就从学生生活场所、学习环境、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养成这三个维度进行布置,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人性化关怀,更多个性化发展支持,更有效的合作学习空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以满足21世纪核心素养的需要。

D. 解释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本人去年暑假参加了省新课程骨干培训,而这次网络培训,又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感触颇多,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这次学习,收获很大,下面谈谈切身体会。

一、对于地理课程标准应本着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谐统一的高中地理课程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门选修模块的开设以及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三条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可以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第二、实践体验阶段;

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

以往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此次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结合。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两种: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地理社会调查、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绘制一张模拟地铁线路规划图、模拟规划一个居住小区的商业网点等。地理学习的自主性应注意体现:选题的自主性,课题组成员组合的自由性,指导教师的可选择性,学习过程的自觉性,时空的不固定性等等。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地理问题的探索学习,有利于创设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探索学习课题研究之成败,也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五条是“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以往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都对地理学习评价提出了建议: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着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提倡多种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和多元评价目标;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且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值得重视。定量的评价往往用“分数”来体现,但“分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干扰,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分数的假象会掩盖一些容易忽视的倾向。而定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用恰当的语词对学生的学习作描述性的评定。相比之下,这种评价比打个分数的评价难度要大得多。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定性评价,除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教学参与度的评价;对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的评价;对学生探究水平的评价等等。

三、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四条基本理念是“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除了要求学习必修模块中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章节和地理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以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快速取得丰富的网络资源的习惯与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地理学习重点的改变,侧重对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注意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尽力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充分认识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技术手段并高度重视学校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等等。

以上是我的一点儿体会,高中新课程还有待我们探索实践,任重道远,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提高吧!

E. 芬兰国家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改革是什么

弹性课程设置

与我国现行课程设置相比,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颇具“弹性”,主要体现在: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即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英、法、德、俄等)、公民学、环境科学、宗教或伦理学、历史、社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视觉艺术、手工制作和家政。但是,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教师拥有教材选择权,学生也可选修其他科目。

国家规定核心课程各科目的课时分配,地方政府通过规定公共科目每年最少周课时数决定总课时分配,学校可视实际情况侧重于不同的科目,并自主灵活安排授课时数(低年级学段一般占总学时数的10‰,高年级学段一般占总学时数的20‰)。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高年级学段,除公共科目外,还有法令不作规定的选修科目,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有权决定学生选修哪些科目,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决定选修科目的数量、类型、形式;与此同时,学生改由专任教师授课。
芬兰教育的特点1运用知识于生活 2教育机会高度平等 3身心健康为学习最重要前提 4教师是受尊重的专家

抱歉 只能找到这么多了
芬兰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学生没有排名次的压力。瓦利加维教授不赞成英国式排名次的教育模式。他说:“这种竞争性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整体水平。我们这里的‘差生’成绩也十分优秀。与其他国家相比,芬兰优等生和差生的差距并不大。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竞争,差生将落在后面,并且,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

F. 有谁知道芬兰中小学体育教育经费投入

弹性课程设置

与我国现行课程设置相比,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颇具“弹性”,主要体现在: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即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英、法、德、俄等)、公民学、环境科学、宗教或伦理学、历史、社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视觉艺术、手工制作和家政。但是,地方和学校对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教师拥有教材选择权,学生也可选修其他科目。

国家规定核心课程各科目的课时分配,地方通过规定公共科目每年最少周课时数决定总课时分配,学校可视实际情况侧重于不同的科目,并自主灵活安排时数(低年级学段一般占总学时数的10‰,高年级学段一般占总学时数的20‰)。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高年级学段,除公共科目外,还有法令不作规定的选修科目,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有权决定学生选修哪些科目,地方和学校可以决定选修科目的数量、类型、形式;与此同时,学生改由专任教师。
芬兰教育的特点1运用知识于生活 2教育机会高度平等 3身心健康为学习最重要前提 4教师是受尊重的专家

抱歉 只能找到这么多了
芬兰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学生没有排名次的压力。瓦利加维教授不赞成英国式排名次的教育模式。他说:“这种竞争性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整体水平。我们这里的‘差生’成绩也十分优秀。与其他国家相比,芬兰优等生和差生的差距并不大。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竞争,差生将落在后面,并且,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
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什么意义
建议看看书,查查资料

G. 网传“芬兰废除中小学课程教育”,是真的吗

网传“芬兰废除中小学课程教育”,不是真的,是误传。
芬兰文化教育部在首段就明确指出,学科教育不会消失。“新的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学习的乐趣,以及孩子自身的积极性。尽管它会对现有的教学带来改变,但学科教学并不会被废止。”
课改负责人Irmeli Halinen特地发表了一篇《芬兰正在发生什么》文章,“学校的学科依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课改只是在基于能力的教学和学科的教学之间寻求平衡。

H. 中国、美国、芬兰三国中小学分别主要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

中国、美国、芬兰三国中小学分别主要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

I. 新时代条件下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要求

新课程的发展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指导,其教学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内的高精尖容人才,因此,在对传统高宗地理教学进行改革时,新课程的引入势必会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上发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就应合理的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时代发展、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新方法,据此,通过阐述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中地理教学经验,进一步改革优化,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堂教学应“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提出地理问题是进行地理探索学习的开始。然而很多教师备课时缺乏提问环节的设计,教学中提问显得随心所欲,提问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盲目提问,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设计出有价值的、可供学生探究的教学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同时设计问题还要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