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解放前的小学课程

解放前的小学课程

发布时间: 2021-02-13 15:16:55

1. 以前语文书叫什么

据《抄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 》,“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在解放前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
叶圣陶
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
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2]
旧中国,语文是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现今,语文是学科名。语文,还是一个人文素质衡量术语,指人的内部言语机制品质和外部言语技术能力综合水平。(陈金海《释“语文”》)

2. 同学这个称呼是什么时候流行的,为什么解放前学堂是叫

---为纪念毛主席诞辰周年而编讲
根据毛以平编著的《少年》编写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是谁吗?你们听过《东方红》这首吗?你们听过《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吗?我不会唱,更不会唱流行曲。但是,今天在讲故事之前,为了让大家了解毛主席这位伟大的人物,我首先给大家把这两首儿唱一唱,词是这样的:
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他为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的大救星。
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党,呼儿咳哟,哪里得解放。

大海航行靠舵手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思想。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众离不开党,思想是不落的太阳。

同学们!这两首,从新中国建立到曾经唱遍全中国,那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这两首,每天都唱这两首。这两首告诉我们是谁,是多么伟大;也告诉我们党多么伟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
的名字,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字也传遍了全世界。正像词里说的,他为谋幸福,他是的大救星;干革命靠的是思想,思想是不落的太阳。毛主席不是神,他也犯过错误;但是,他确实不愧是全中国的伟大领袖。正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党带领中国经过艰难曲折,历尽千辛万苦,才旧社会,搬倒了压在中国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共和国,从而使亿万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毛主席是中国的大救星,是我们的伟大领袖。
今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周年诞辰。为纪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为学习毛主席的伟大精神,我在这里讲几个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虽然只是几个片断,但从中也可以看到,毛主席从小就立志改造中国,为谋幸福,他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傍样。

韶山出了个
一代伟人于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屋,这种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字润之。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年的秋天,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年,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住了一个多月。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年秋天,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年秋天,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的族兄;毛宇居比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年6月25日,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回来不正好吗?
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自学在定王台图书馆
在十岁之前,曾先后在几个私塾,还有湘乡私小学和长沙第一高级中学读书。但他觉得虽然学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的眼界,但是,不论私塾也好,学校也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他。
年7月,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天都到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去借书自学。从他的住地湘乡会馆到定王台有三华里路。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归,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出来两块米糕充饥,坚持不断。当时,有一个对的刻苦自学非常敬佩,后来在的影响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在后来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象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一生酷爱读书,在湖南图书馆他广泛阅读中外名著,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哲学,诗,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对他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读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代表作,什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等许许多多著作。这些书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自学这些书,在思想上受到最大影响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以前的学者宣扬的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今不如古"的思想,而接受的西方思想的最大影响就 是"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这主要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
在湖南图书馆自修时期有一件事对的影响非常大,就是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这张世界大地图叫做《世界坤舆大地图》。
读过许多书,上过小学,中学,当过兵,但从来没有见过世界地图。他知道世界很大,10岁时离家走3天没走出韶山,但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他在湖南图书馆每天都要经过这张世界大地图,不知看了多少遍,感慨万千。过去认为湘潭很大,湖南很大,中国被称为天下,那就更大,但是从这张世界大地图上看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更小。湘潭在地图上都看不到,甭说韶山了。世界真的太大了。特别是,从世界大地图联想到,世界那么大,人也多得很。那么多的人,他们都是在怎样生活呢?从他亲身经历看他周围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苦,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受着统治,受着剥削。他认为这非常不合理,他认为应该改变。要改变就要消灭人剥削人,人人的现象,而这种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就要进行革命。在的思想上,从青年的时候就树立了消灭剥削,解放大众,为谋幸福的思想。他在那时候就想到,青年的责任重大,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一幅世界大地图,使18岁的胸襟宽阔,立下鸿鹄大志。
当时的湖南图书馆建在定王台。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定王台是怎样一回事。
相传西汉景帝与宠姬的侍婢生一儿子,叫刘发,刘发被封为定王,其封地远在长沙。定王刘发在长沙常思念母亲,就派人将长沙的大米远运长安,再从长安运回泥土。时间一长,运回的泥土就堆积起来,筑成一座高台。定王每天登上这个高台遥望西北方,思念自己的母亲。后人就把这个高台称为定王台。天长日久,定王台不复存在,清朝末年,这里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辛亥革命后在这儿办一个湖南图书馆,就是毛泽常去看书的地方。年,一场大火将图书馆烧毁,战争胜利后,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学叫定王台小学,到了年,为纪念常在这里自学,又重建了长沙图书馆。

坚持锻炼身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他主张一个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担当中国和世界的重任。
毛主席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锻炼身体,一辈子坚持锻炼身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主要讲几个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刻苦锻炼身体的故事:
毛主席在12岁的时候曾经得了一场大病,开始体会到身体的重要,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特别重视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且把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结合起来。
每天坚持冷水浴。
第一师范校门口有一口水井。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天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冷水浴,也尽力仿效。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床穿一短裤来到井旁,他一桶一桶把水吊上来,从头浇到脚冲洗全身,然后用毛巾擦干,擦了又淋,淋了再擦,直至擦得混身通红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坚持。
洗冷水浴坚持多年,解放后,他年岁大了,洗澡时还用温水,不用热水。他对人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便不会为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练习过冷水浴,现在年纪虽然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

一生喜欢游泳
非常喜欢游泳,可以说一辈子坚持游泳。
韶山冲,家门口有两个水塘,这是毛主席小时候经常游泳的地方,打水仗,游泳,曾给他无穷的乐趣。
在第一师范上学时,学校前面就是小面很宽的湘江,更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5月到10月,和几个同学几乎每天都到湘江游泳,还横渡湘江。到了冬天,许多人都不敢下水,和几个伙伴还坚持冬泳。年3月,游泳家,上海《教育》主编李石岑来长沙,还专门请他到湘江水中教授游泳技术。当时,还写过一首有关游泳的诗,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了七十岁,还横渡长江,真了不起。
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也是喜爱的运动。从第一师范前面过了江就是岳麓山,这是和伙伴们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的好地方。他们游过湘江,躺在烈日照射的沙滩上伸展开身子进行日光浴,遇到暴风雨,他们不去躲避,反而在大风大雨中奔跑呼叫,这叫风浴和雨浴,登上山峰,迎风高,这叫空气浴。
野外露宿。经常邀集几个同学到妙高峯君子亭和岳麓山、爱晚亭附近露宿。他们尽情的游玩,尽情地高谈阔论,夜深人静了,他们分散开在枯柴杂草中露宿。 有一天早晨,几个游人看到庙旁露宿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因为夜里蚊子多,游人吵醒了露宿的人, 收起报纸就走开了,这个人就是。

3. 一九六0年的小学是几年制

一、学制
清朝末期,县初等小学堂学制为四年,高级小学为二年。
民国时期,学制为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东北沦陷时期,公立国民初等小学学制四年,公立国民优级学校学制二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县小学学制仍沿用“四·二”制即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1952年,根据中央政务院1951年8月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缩短小学学制,取消初、高级两级分段制,实行五年一贯制。
1953年8月,遵照教育部的规定,仍恢复执行小学“四·二”分段制。
1960年秋,在临江镇建国小学和浑江市一中联合试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因条件限制不到一年即停止。
1969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新”的主张、开始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五、二、二学制),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
1978年,根据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试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五、三、二学制)小学学制仍为五年。
70年代以后,由于学额的大量增加和校舍、师资的不足,城镇、乡村中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实行二部制。在偏远的山区,采取复式班上课。
1984年秋,根据教育部《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全市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实行六年制,三、四年级逐步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
1989年以后,全市所有小学均实行全日制授课。
二、始业时间
清朝末期,本地学校实行春季始业。
民国初年,实行秋季始业,后又改为春季始业。1923年(民国十二年),改为秋季始业,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改为春季始业,1953年改为秋季始业,1969年改为春季始业,1978年至今又恢复秋季始业。
三、入学年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临江县规定初级小学的入学年龄为7—9周岁,高级小学的入学年龄为10—13周岁。但由于解放前群众生活贫困等原因,许多儿童错过了入学年龄,新生入学大都年龄偏高,入初小者多为9—15周岁,个别还有16—17周岁才入初小读书。
1954年4月,临江县规定初级小学入学儿童年龄不得超过12周岁,高小入学年龄不得超过16周岁。1960年秋,将小学入学年龄规定为7周岁。1986年《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第十条规定,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为6周岁。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可实行7周岁入学。盲、聋、哑和弱智儿童的入学年龄一般不得超过9周岁。
四、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清朝末期,初等小学开设修身、读经(四书五经)、格致、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体操、唱歌、图画、习字等科;高等小学开设的课程与初等小学相同。
1912年(民国一年)11月,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废除读经讲经课。小学开设的课程为:修身、国语、算术、手工、音乐、图画、体操、常识等科,常识课讲授内容为中国历史、地理、自然。1921年修身改为三民主义。
东北沦陷初期,开设修身、国语、日语、历史、地理、算术、手工、音乐、图画、习字、劳作、团体训练等科。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以后,修身课改为国民道德,国语改为满语,同时增加日语课的授课时间。并向学生灌输“学会日本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1949年10月起执行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部制定的五年一贯制《小学教学计划》,临江县小学开设的课程为: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图画、音乐共8科,每节课45分钟。语文包括阅读、说话、作文、语法、写字;算术包括珠算,珠算在四、五年级教学;第一、二、三年不设常识课(自然、历史、地理),要求教师将自然、社会常识,结合语文及其它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第四、五学年自然科中包括卫生常识,图画包括绘画、剪贴等。
1953年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在1952年所开设课程外,增加了手工劳动课,并将历史、地理、自然三科改设在五至六年级,珠算仍集中在四、五两学年教学、要求第四学年学会加、减法,使读完四年级后不再就学的学生,能应用于日常生活,手工劳动为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教学内容为工艺和农艺技术,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
1955年秋季开始起,小学各年级增设手工劳动科,取消中年级的社会科和高年级的政治常识科。增加自然、体育课教学时数,减少每周上课总时数。有条件的小学成立各种课外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中、高年级学生自愿报名,由教师批准(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参加)方可加入。
1955年9月《四.二》制小学计划说明:
1、每学年实际上课时间为34周,每节课45分钟。
2、语文课包括阅读、作文、写字,每周上课时间,阅读:一、二年级9课时,三、四年级8课时,五、六年级2课时;写字:一、二年级3课时,三、四年级2课时,五、六年级1课时。一、二年级阅读包括识字、作文,识字为重点。三至六年级每两周用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3、算术中包括珠算(四、五年级开始),每周1课时。
4、课外集体活动时间,每周120分钟至240分钟。
1957年9月,执行教育部公布的《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各年级设周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农村小学五、六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农业常识课。把原来规定各年级开设的手工的劳动课改为只在市、县重点小学和18个班以上的小学开设。课外活动每周3次,农村小学和城市二部制小学每周2—3次,每次45分钟。农村小学年龄大需要回家参加劳动的学生可不参加。
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说明:
每学年实际授课34周;每节课45分钟。
1958年,教育革命中,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重点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有的重点小学试办6岁班。同年9月,省教育厅通知小学各年级一律增设社会主义课,每周1课时。1960年3月,开始在浑江市建国小学和浑江市一中进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学制改革试验。组成“一条龙”式的教学连结线(小学5年,中学4年),根据省教育厅制订的(1960—196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一贯制教学计划),组织六年制小学向五年制全面套级过渡。试验面过宽,各年级同时过渡,3套教学计划并用,造成教学秩序混乱。学制缩短,课时减少,教材偏深,学生负担过重,质量降低。1961年1月,省教育厅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原则和“争取主动,留有余地”的精神,决定在普通中小学只试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并缩小试验面,其余小学恢复六年制小学分为三类,有五年、六年两种学制,使用3种过渡性教学计划。学制改革试验面仍然偏宽,试验学校分散,不便领导。1963年秋季开学,在六年制小学中从一年级起试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使用全国统一的《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不试用新教学计划的小学和班级执行省教育厅制订的《1963—1964学年度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二部制小学语文、算术及五、六年级自然、历史、地理等科执行《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规定。课外自习每天2—3课时。
1963年9月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说明:
一、二、三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九个半月,共41周,其中上课38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四、五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九个月,共39周。其中上课36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六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为38周,其中上课35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寒暑假每年两个半月,四年级以上学生每年劳动时间半个月。
1964年2月3日,省教育厅颁发《农村简易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在各市县农村简易小学试行。
1964年农村简易小学教学计划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学五年制可行,试验面可适当扩大”。临江镇根据省教育厅决定,小学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学校由1所增加到8所。继续试用《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1961—1962年间,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包括图画、唱歌)劳动6门课程,四、五年级开设语文、政治、算术、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劳动7门课程,用自编教材。1972年秋,根据吉林省的规定,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军体、音乐、图画,从第四学年增设政治常识。1973年,又改为十年制(小学5年),根据省教育局制订的教学计划,将语文、数学两科改称“社会主文化课”并减少教学时数;增加各年级政治课教学时数;取消历史、地理课;改自然课为常识课。每周教学总时数各年级一律为24课时。五、六年级进行军事训练,每年1周时间。学工、学农时间1—3年级每年2—4周,4—5年级每年6周。教学时间(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教学实践、复习考试)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学五年制可行,试验面可适当扩大”。临江镇根据省教育厅决定,小学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学校由1所增加到8所。继续试用《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3月相继复课。1969年8月,浑江市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办公室规定:小学一、二、三年级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包括图画、唱歌)劳动6门课程,四、五年级开设语文、政治、算术、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劳动7门课程,用自编教材。1972年秋,根据吉林省的规定,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军体、音乐、图画,从第四学年增设政治常识。1973年,又改为十年制(小学5年),根据省教育局制订的教学计划,将语文、数学两科改称“社会主文化课”并减少教学时数;增加各年级政治课教学时数;取消历史、地理课;改自然课为常识课。每周教学总时数各年级一律为24课时。五、六年级进行军事训练,每年1周时间。学工、学农时间1—3年级每年2—4周,4—5年级每年6周。教学时间(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教学实践、复习考试)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77年1月小学教学计划
1977年1月小学教学计划说明:
各科教学时数,可根据开门办学需要集中安排。
1978年秋季开学起,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在小学试行五年制教学计划,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8门课程。从一年级开始一律使用全国十年制新编教材。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小学部分)
说明:全年教学时间52周(包括复习考试),1—3年级42周,4—5年级38周,学工、学农时间四、五年级每年4周。寒暑假9周。每周自习4课时,文体、科技活动4课时。形势教育和班队活动2课时。每周在校活动时间为36课时。
1981年秋季开学起,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计划》规定: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改为自然课,并提前从三年级开始;四、五年级恢复历史、地理课;将劳动课纳入课表。寒暑假10周。有条件的小学试行每天各年级增加文体活动20—30分钟,安排在放学前进行。
1981年4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说明:从1984年秋起,全镇根据教育部的安排意见,向六年制小学过渡,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开设课程为:
城镇小学:思想品德、语文(讲读、说话、作文、写字)、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唱歌、音乐、美术、劳动12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3月相继复课。1969年8月,浑江市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办公室规定:小学一、二、三年级开设政治、
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语文(讲读、说话、作文、写字)、数学、自然常识、农业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11科。
1985年,大多数小学改为六年制,只有建国小学继续实行五年制。城乡小学分别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附记:1、各项活动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酌情安排。
2、集体教育活动机动时间全年两周。
新教学计划规定: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全年上课34周,复习考试3周,寒暑假12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1周。农村小学用一部分假期和劳动时间放农忙假。每节课一般为40分钟,低年级为35分钟,有条件的小学试行每节40分钟和30分钟并行的课时制度。自然课一般从三年级开设,条件较好的学校从一、二年级开设,每周各1课时。有条件的小学可在中、高年级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农村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四、五年级单独开设珠算课。农村简易小学设定在执行新的教学计划时,作如下变通:说话训练课,先由县(区)实验小学试点,总结经验,于1986年秋季开学再在城市小学全面开设;珠算课,自1985年秋季开学起,农村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每周1课时;农业常识课,1985年暂不开设。从1985年开始,寒假从1月17日起至2月28日止,暑假从7月20日起至8月31日止,共12周。农村小学寒暑假和平时农忙时间由县(市、区)自定;城市二部制小学执行省教育厅制订的《小学六年制二部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85年城市小学六年制二部制教学计划(草案)
贯彻邓小平关于“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指示,浑江市建国小学高年级试开电子计算机课,每周1课时。
1989年又执行《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89年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
1989年六年制农村小学计划
1994年,执行调整后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
同时执行吉林省教育厅的要求:在小学3—5年级开展《绿色吉林》课程,每周用机动时间一课时;在小学四年级开设《民族常识》,在活动课时间每学期8课时。
1998年执行义务教材课时计划。
1998年义务教材课时计划
2001年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4. 解放前国立小学到高中毕业多少年学制

在这一年,学生开始进行阅读,一两年就可以拿到一个相当于技校这样的文凭。还有一些收费的厨师类学校,研究生master大都为两年。医学类除外。

其他还有一些IUT等的技术类专业,并完善其阅读技能。与其他教育制度相似,法国小学学生通常由一两位教师讲授许多不同的学科,例如法语,可以申请进入大学本科第三年级学习(Licence3)。
大学本科licence为3年,俗称prepa,初中毕业文凭叫brevet
之后3年的高中(lycée),小学教师称为professeur des écoles (前称为instituteur或其阴性形式institutrice)。

小学之后4年的初中(collège)。如果读完这两年不想读高商了。
儿童离开幼儿园之后。
读高商之前可以读两年的预科,又称为bac。

之后分大学University和我们所称的高商,grande école,就进入小学,高中毕业文凭叫baccalauréat、历史和地理(后两门很少分开)。在法语中。
在第一年中(cours préparatoire) 他们学习写、数学、自然科学初等教育为5年
法国的学校教育要求6岁儿童必须进入小学就读第一年。许多父母尽早(大约3岁)将孩子送到通常附属于当地小学的幼儿学校(maternelle)。一些人甚至早在2岁时就送入日托中心(pré-maternelle)。幼儿园的最后一年(grande section)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

5. 解放前北京著名小学有哪几个

[图文] 解放后更名为北京市第八区中心小学、前门区第二中心小学、崇文版区第三中心小学.一九九六年权合并前身为私立普励小学的同乐小学,改名为前门小学. 二、学校特色 学校首创兼收寄宿生的办学模式,...

6. 解放前上学的学校叫私什么

私塾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7. 解放前的老学校与现在的学校有什么区别

1.办学主体不同。
2.办学目的不同。
3.教学内容不同。
4.规模不同。
5.收费不同。
6.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

8. 解放前的一二年级文化叫什么学历

也叫小学学历,只不过那时候的小学学历和现在的小学学历不一样了,那时候农村的人都没有读过书,城里也只有有钱人才能读书,能识字,能数数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那就是跟现在的大学生一样

9. 东局子小学解放前就有吗

东局子小学解放前就有

10. 语文在解放前的称呼是什么

据《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 》,“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在解放前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
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旧中国,语文是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现今,语文是学科名。语文,还是一个人文素质衡量术语,指人的内部言语机制品质和外部言语技术能力综合水平。(陈金海《释“语文”》)
1932年,上海大江书铺刊印了复旦大学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书中大量使用了“语文”一词!有“汉语文”、“语文分离”、“语文合一”、“语文正常关系”、“语文改进”、“语文的体式”、“完美的语文”等。大教授这些“语文”是指什么呢?细读《修辞学发凡》全书,清楚得很,“语”是来源于口语的书面语,“文”是来源于文言(文饰之言)的书面语,未形成文字的口语叫“话”,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陈望道先生花费笔墨篇幅要说的是“‘语辞’和‘文辞’都是需修之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与上层建筑关系密切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需要。恰逢此时,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语文”这个新概念。
1949年8月,叶老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用来取代当时在小学称为“国语”、在中学称为“国文”的课程。
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为“语文”,并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作了如下说明(小学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陈述):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简称为:“听说读写'。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1950年8月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一个崭新的学科名——语文,庄严诞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语文被分设为汉语和文学两科间隔两年,一直沿用,已经50年了。然而,由于50年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语文学科还没有完整的“科学定义”。
1964年2月1日,叶老在给友人的信中进一步回忆了“语文”的由来:“语文”一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详见《少为人知:“语文”一词从何而来?》作者王本华,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注:江西真语文陈老师指出,王本华该文存在严重错误,是经不 起推敲的。“叶圣陶是‘语文’一词的创始人”之说法,在汉语语言学上,在语文课程论上,都无真理性可言。
2013年6期《教育学报》上的《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从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语文”一词的流变,从学理上辨析了关于“语文”的各种阐释的源头,还原了“语文”的本义,即“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这篇论文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研究“语文”课程命名的学术文章,是对王本华博士的2012 年《少为人知:“语文”一词从何而来?》一文的学理纠错。
因此,50年来语文教育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应试教育的白热化浪潮现将语文教育推倒了业内外人士公认公愤的“少慢差费”困境之中。如何使语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费”笔者认为应实事求是理性思维,抽薪止沸,对“语文”这个概念作出科学的辨证,并取得共识,尽快解决语文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语文科学概念问题已50年了,也有必要总结成功的最根本经验,上升到理论。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不至于徘徊不前。所以“语文”必须解释。(引用自《陈金海:释“语文”》)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