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课程表
1. 我作为一个班主任,国家要求学生减负,但是校长叫我们撒谎,更改课程表和作息时间应付检查,怎么办
(1)最好办法是联络抄家长.毕竟孩子最袭怕父母骂.
(2)在班中让一些好学的学生做好榜样,再告诉一些关于高考的"残酷".学生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可以试试
(3)当然要一视同人了.只偏面对待好的学生,那么不太好的学生心里就觉得你偏心.对你就有一种反叛的心理.反而对贪玩的学生好,缺少对好的学生的关心,他们就可能失去学习的态度.
(4)我想全国99%的学校是禁止学生谈恋爱吧! 你可以独自叫他们两去寂静的地方一起谈心.说明恋爱的道理.不要骂他们,也不要将他们的事情扬出去.他们心灵还脆弱的...绝对不能让学生恋爱.恋爱就是耽误学习浪费时间.
2. 国家教育局所谓的“减负”是什么意思
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回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顽答症,必须解决。为此,教育部提出了新形势下“减负”工作“五项要求”。对此,各地要严格执行,要做到令行禁止,一旦发现有继续违反规定者,要严加查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抓紧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涉及学生课业负担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作业量和考试次数等,加强监测和督查,工作的重点是大中城市。今后,每学期要对各个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学生负担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限期整改,结果要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对一些社会反映强烈、屡禁不止的地区和学校,要追究领导责任。
还必须强调的是,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课程负担的战略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积极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从源头上淡化择校和竞争。要加大薄弱学校改革力度,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要坚决杜绝教育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坚决制止修建脱离当地经济和社会实际的所谓“窗口学校”。
3. 教育局查减负情况为什么要先告诉学校前几天我们学校发了减负调查表。老师竟然不让我们自己填写。一张表
为了学校的声誉,要是让学生填的话,会影响学校的信誉
4. 学生减负的18个策略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减轻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让考试不再机械化。
第二,减少家长的攀比意识,孩子大部分压力来自于家长,从家长的心理入手,减轻压力。
第三加强教育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减轻学生获取知识的形式化。
5. 减负的如何实施
以如今国内的形式,若想有效实施减负,是很难实现的。只有从根本体制上入手,才可以,而什么又是最根本的呢?就是高考——这个我们学习最终的目标,只有将高考的机制彻底换血才能实行这种“减负”,如果高考的机制不彻底换血的话,那么也就没必要去喊什么减负了,有些学校为什么会“负负得正”?就是因为他们要对家长负责,必须要他通过高考,这样才能保证它的生源啊,其实学校他不想休息吗?只是眼下的形式·····“学习就是为了高三的高考!”这个从小学一年级就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又会在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呢?只有将高考的机制彻底的换血,才能有这个资本谈减负,否则一切就都是空话!而只有在高考机制的彻底换血的情况下,才能逐渐的废掉应试教育,将素质教育逐渐的成立在各大中小学校上。这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工程,但可以肯定在不远的将来必可实现真正的“减负”。
要想减轻课业负担需要多方面努力:
第一,学校。如果像以分数为中心,就会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课表搞两套,一套按照部颁标准编排,应付检查,一套按学校规定编排,实际操作。中、高考科目,课时都有所增加,尤其是英语、数理化科目,加得更多,一般七节课,也就九节,一天九节课并不稀奇,年级越高,超得越高,体音美、劳技等课常常被挤占,老师也叫苦不迭。
第二,家庭。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中国的家长没有系统地受过培训,大部分基本不懂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对孩子的定位就不准确。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对独生子女期望过高,从小就希望上个好学校,将来考好大学生,找个好工作,当然这里面有社会的误导。三是盲目攀比,没有看清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异。看别的家长买什么资料,自己也跟着买什么资料,看别的孩子上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上什么班,不看孩子是否需要,不给孩子发展空间,还美其名曰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三,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过去大多数看升学率,看进重点大学的升学率,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升学率,评价的基本面没有变。应该说这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根源。
第四,升学压力。学生课业负担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基本呈递增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学升学压力虽然不多,但是考试还不能取消。考试一直在改革,但考试改革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考试的类型单一,评价的标准单一,会造成严重损害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学习者不愿为不考的课程付出很多劳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减负要做的工作还有丰富考试类型、完善评价标准,让学生发展个性与特长,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为自己正确的理想而奋斗等。
6. 给学生减负该怎么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件小事引来不少家长关注,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表述。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将这一问题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中小学生的书包,为何成了如此“高层级”的议题?
书山题海、死记硬背、拖堂加课的教育方式,饱受诟病,事实上,减负的要求也由来已久。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下发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90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还规定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近年来,国家也多次出台“减负令”,其规格之高,措施之细,让人印象深刻。
从这个角度看,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政府工作报告会关注给中小学生减负。可以说,减的是负,提出的却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大命题。出台文件、落实措施,都相对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谋定全局的策略,摆正各方的角色,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给孩子们“减负”,应该是一致的认识;素质教育,更是共同的期望。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将教育资源均衡化做实,才能真正让孩子们的童年丰富多彩。
有委员说,“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确,教育中的各方,都不能置身事外。家长的心态要更平和,学校的方法要更优化,辅导机构的组织应更有序,特别是教育部门要有大作为。只有各方相互理解共同给力,才能撑起孩子更美好的未来。
7. 如何减负增效,打造高效课堂
一是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模式。减负对教师素质提出高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努力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做到“减负增效”。减负要求教师精力集中在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把外流的时间和心力用在了解、研究学生上,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明确教学任务,钻研改进教学方法,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上,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最优的教学进度,课堂教学结构要改“课前预习”为“课内预习”,改“课后练习”为“课内练习”,尽最大可能避免“课堂向两头延伸”的不良现象;精心设计作业的内容,严格控制课后作业量,防止作业布置的随意性,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每节课教学非常实在,学生们在课堂里扎扎实实地学,在友善用脑的环境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和提高,完全可以将节假日还给学生,完全可以在正常的体育锻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孩子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不受社会的干扰,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把素质教育的“增效”落到实处。
二是注重学生主体发展,开展积极的学法指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把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和正确态度放在重要位置。古语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去运用规律解决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只要他们掌握运用规律的方法,就不会在陌生的问题前面束手无策。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踊跃表现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的积极态度,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后,就会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氛围中,以多种途径和不同方法获取知识,迅速成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8. 如何给学生“减负”
减负这个事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负担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从哪些方面减?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