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目录

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目录

发布时间: 2021-02-14 15:54:00

① 人教版小学品生品社教学资源有哪些

一、“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体系
品生/品社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说的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年段中将会重复出现,但是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是螺旋的,提升的。因此,同一主题下,每个年段的教学目标不能孤立存在,目标的设定要考虑整个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考虑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针对不同年段的同一主题,要抓着力点,侧重点,把握住年段目标,并在落实过程分层施教,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以便真正实现“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宗旨。

• 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同样体现在一个单元各个主题的活动中
例:五(下) 《向人民英雄致敬》教学目标上也是相互联系,逐步提升的.首先, “勿忘国耻” ,知道了1840年以后我国遭受的列强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危害.接着, “觉醒的中国人民”了解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寻求救国之路的豪迈气概;再次,通过“光辉的历程”,了解了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接着,又通过“黄河在怒吼”,感受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经历重重险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通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进一步理解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
二、“抓住主线,合理选择与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学策略
课改以来,人们对课程资源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无论是文本的、非文本的,还是有形的和无形的,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中充斥着。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不乏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热情,但往往却身陷“处处皆是课程资源”而不知如何合理选择与有效利用的情形中。课程资源的选择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及实效性的发挥等,都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达成效果。而品生/品社课程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品生/品社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针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该怎样做呢?教者要围绕着课程的教学目标,抓住一条主线,通过课程资源,使学生主动地自主地构建一个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相互关联的网络,形成立体的多元的思维方式,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例如在学习《从统一到鼎盛》、《秦汉一统》、《唐朝盛世》这部分主题时,学生要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概况,就必须广泛地收集资料,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去感受我国历史的辉煌、文化的源远流长。这些内容多而繁杂,时代久远,生涩抽象。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时,也往往只是罗列事例,就事论事,没有对课程资源进行细致加工深入理解,即使利用了课程资源,也仅限于对资源的分类、汇报,在点、面中记忆、感受,而不是形成一个立体的、鲜活的、生动的情境,不是运用手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思考阐述,从而做出决策和判断。那么这些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呈现给学生呢?教者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把握“如何考察、评价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这一条主线,让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每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我们的心中都应该是栩栩如生的,都应该让我们感觉到他与众不同的特点。关于他的事功、学识、见地、性情、修养等,我们都要有所了解。历史人物决不应该只是一个曾经做过某件事情的人的名字而已。我们在学习时,读到这个人物时,就如见其人一般。以秦始皇为例,我们就要思考:他都做了哪些事情?(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等)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他如何做这些事?这些事对当时及后来有何影响?他留给我们后人怎样的启发?如果把这些人物、事件和情境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感也就形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而课程资源只是为我们完成任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帮助学生扫清了认知、理解、研究、建构等的障碍,满足学生探究兴趣和主动学习的需要。
再如,在学习《环绕地球看世界》这一主题内容时,情感、态度、体验要达成的目标是“体验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教学时,教师往往和学生一起收集了很多关于各个国家地理、气候、风景、人物、产品、衣着、饮食、风俗等的资料、照片、录像、实物等,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就像往一个大篮子里抛物品,满满一大筐,种类齐全,花样繁多,每个方面都涉及,每个内容都点到,没有层次感,没有梯度,没有侧重点。教学内容泛化,课程资源成了大比拼、大杂烩。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和实施课程的条件,是属于工具性、手段性的。在选择课程资源时,要使课堂教学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一应当考虑:利用什么样的资源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二应当考虑:这些资源如何围绕目标,通过一条主线来呈现,三要考虑这些资源的主次、梯度、侧重点。针对这类主题,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状况,(在这里的地理知识不要上成地理课,意思是地理要讲,但不要详细讲。)然后结合这些特点阐释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影响,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如何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以日本为例。物质资源方面:岛国---会发展养鱼和捕鱼产业;雨水多——种水稻,达到自给,小麦和玉米要进口;优良港口——发展船运和造船业;多地震,多海啸——国民危机意识、环保意识及团结意识……学生根据主线和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由近及远、由静到动、由局部到整体地处理好课程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而不是去记忆一些零碎的知识或去训练单一的孤立技能。
又如教学《传递文明的纸》这类内容的教学又该如何抓住主线,合理选择与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呢?我们可以围绕纸的产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究;纸是谁发明的?在纸发明以前,人们如何记录信息和书写的?(甲骨文,碑文,鼎文.)纸为什么会逐渐代替了龟甲,兽皮,丝绸,竹简呢?它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在探究中穿插学生的体验活动,即了解了纸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不能盲目、泛化,又不能千篇一律,要围绕目标,抓住主线,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使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现。
三“道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关于“道德”,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生活,就是人们生存、活着。人的生存总离不开衣食住行,人活着,就会有喜怒哀乐,就需要满足生理和精神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生活就必须与环境发生作用,这个环境不仅是自我的,也关涉到他人,这就要求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而道德是这些规则中主要的、根本的规则。如吃了蒜的人,一般不主动到公共场所去,原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考虑到会影响他人,一种是考虑到有损自己的形象。道德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面对面地谈话、互相握手致敬,当我们爱与恨、思考和活动,我们的阅历体验,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的喜好与厌恶等等,无不完整地、现实地、具体地、处处地在生活的过程中体现。道德是以生活为沃土而生存的,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比如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性学习,只注重正面教育,教师往往以道德权威者、真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无视学生的各种想法、情绪或心理。如关于“孝敬”这一道德教育,以前我们总是用传统的小故事、小事例去说服学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忽视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学生没有“孝”的需要和动机,找不到和书中一样的理想的事例,觉得“孝”起来很困难、很抽象,“孝”的道德教育也就没了生命力。有的甚至还与他们在生活中已形成的道德伦理发生冲突或“碰撞”,使学生产生种种的困惑、迷茫,迷失了“自我”。其实“孝”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只要让学生再现亲历的典型事例,包括他们所做的、所遭遇的、所追求的、所爱的、所忍受的,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价值和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去交流,去体验,去感受,去沟通,去自省,道德的判断、道德的选择、道德的行为,便会在他们的生活中逐渐地自然地清晰起来、成长起来,获得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道德教育的价值也会得到完整地体现。在日本,小学生就留有“每天拥抱妈妈3分钟”的家庭作业。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一个月、半年、一年以后,甚至更长,我想儿童会有许多的不同的感受,“孝”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便会在内化的过程中自觉地丰富起来、升华起来。
我们的道德教育就是在生活中,通过对学生的品德施加有目的、有方向的影响,来实现学生对自己品德的主导构建。生活本身是学生成长的“养料”和资源,也是品德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生活又是人的生活,道德的价值就是要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他们的真实生活。换句话说,“道德具有推进个人良好生活之功能,而不是无端干扰它。”(弗兰克) 。为人、为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的道德,不但离不开生活,并且还要高于生活。
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是儿童生活的锤炼。
四、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1、利用模拟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托尔斯泰:"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动力,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因此,教师的职责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兴趣因素,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上课是一种享受,愿意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直接动机;变换导语,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结合实际质疑问难导入等。例如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我设计了用手语对学生说“我见到你们很高兴”,在学生不懂老师手势的情况下,让学生体会老师当时内心的着急与苦恼,再激发学生去探究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导入《走近残疾人》这一课,学生就能较快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模拟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亲身的实践去巩固道德认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
在教学《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这节课时,我严格把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渗透自我保护意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司机模拟演练活动。幻灯片场景为公路,不时变换交通标志,全班同学参与,手握方向盘,见到交通标志要说出标志的含义及如何行驶。学生们两手在胸前握着方向盘感觉就像真的司机行驶。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了交通标志,而且强化开车要小心,进行了注意安全的教育。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其乐融融。
2、重视问题的设计
社会课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解决问题是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核心。从既有知识与现实认识的矛盾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课程特别提倡的。
E·R·汉密尔顿说:“教与学的全部过程贯穿着提问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恰当地选择提出问题的时机,科学准确地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就可以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沟通师生知识上、情感上的交流,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高质量、针对性强的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注意,积极的思维,而且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实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3、重视板书的作用
板书不但是教学重点的显现,好的板书,对学生认知的提升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心设计板书,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非常重要。例如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的板书,我设计了两个心形图案。代表残疾人的心形图案中随教学进行,写入“困难、痛苦、坚强”等词语,而代表我们健康人的心形图案中,也相机写入“同情、尊重、赞美”等词语。在教学的总结阶段,我引导学生把我们心中对残疾人的“同情、尊重、赞美”送入残疾人的“心”中,教师随机把“同情、尊重、赞美”填入代表残疾人的心形图案中,并引导学生体会:残疾人的内心会发生哪些变化?三年级的小学生能很自然想到“困难、痛苦、”变小了,更有学生想到“坚强”变大了。这种教学效果让在座的老师没有想到。
4、课内外结合,树立“大教育”的观念。
社会就是大课堂,要想学好《品社》这一科,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一方面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品社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知识极为广泛。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文本比较简约,它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努力使自己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把社会生活中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把本校、本社区和本地区的相关课程资源及时地充实进来,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同时要作到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在课堂上,通过种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学生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和整合,凸显教育意义,变得更加清晰,课后,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收获走向生活,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终点不是下课铃响的那一刹那,而是真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生命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例如:在学习第九册《帮助残疾人》时,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打算以怎样的行动帮助老人或残疾人,以怎样的行动计划去实施,然后指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走近老人、走近残疾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把行动落实到实处。教学《生活中的安全》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安全常识之后,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寻找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等。
5、引导家长重视,带动孩子学习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的欲望导致许多家长过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教育,再加上对本学科的不了解,导致本学科被许多家长说成可学可不学的学科。为了教育家长,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方面,就要动点脑筋了,一种方法是与语文教师沟通合作,结合教学内容共同布置写一写的作业,如结合爱家乡教育要求学生写一写“家乡的变化”、“家乡的特产”,结合遵守规则教学布置学生写一写“自学课上”、“放学路上”的观察所得。也可以通过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渗透,达到教育家长,重视本学科的目的。例如学习《生活中的安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调查问卷: 1、在. “健康与安全” 、“ 学习成绩” 、“文明守纪” 、“自理能力”4个选项中,家长认为孩子的( )最重要。理由是什么?2、你认为孩子应知道哪些安全小常识?这些课外作业的布置让家长了解本学科教学目的及其在孩子学习及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与教师形成合力,共同要求孩子学好本学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格外引人注目的有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一致观点,认为在小学所有课程中,社会学科是对社会情况和社会事件做出最敏感和最快反应的学科。对于教师而言,它一直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对于学生而言,它既是学生梳理生活的平台,也是借此眺望社会的窗口,是一扇走向社会的大门。
五.关于品生与品社教学活动的设计
值得关注的若干现象:
1、活动丰富、多——万箭齐发一触即收之感
2、问题提的大——学生发言、发问活跃,涉及面广,问题深浅程度不一,导致教师无所适丛,无法归纳、整理
3、活动本身的妥当性,教育性——三年纪学生丢手绢;教学过程中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为体会同学相处,故意损坏同伴的画。)
4、课上意外的处理——例如:要求学生蒙眼体验盲人,如果活动中发现有的学生把蒙眼布扒开缝儿,怎么办?
5、追求一节课的完美——1、《爱护小动物》。带小动物到课堂,手掐着小动物的脖子,发出惨叫,漠视动物的痛苦;生打碎了鱼缸,鱼死了,师不在意,主题活动形同虚设2、体验耳聋,问学生听不见的请举手?有没有听不见?3、《爸爸妈妈抚育我》安排学生给家长洗脚,让学生说出感受,想象的成分很多,年轻的家长身体健康没有需要,学生就找不到真实道德体验,还不如采访大人。
如何评价教学活动
应当看:
活动的方式是否恰当,是否围绕教学目标
活动的时间是否充分
活动的要求是否合理
活动的指导是否到位
参与活动的学生是否兴奋,精力是否集中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活动
二、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正是基于对课标的正确解读,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从儿童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
三、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本节课,整个教学活动,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通过听歌曲、讲故事、听故事、讨论、交流、汇报、采访、朗诵等形式
四、活动过程重视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拨动孩子们的“情”弦,以情感人、以情促思、以情导行。

② 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目录,越全越好,谢谢!

是人教版的吗?
我有目录,和电子书,还有讲解。
我给你地址:
目录: 上册:http://www.pep.com.cn/pdysh/jszx/pdysh1s/dzkb/

下册:http://www.pep.com.cn/pdysh/jszx/pdysh1x/dzkb/

电子书:上册:http://www.pep.com.cn/pdysh/jszx/pdysh1s/dzkb/
下册:http://www.pep.com.cn/pdysh/jszx/pdysh1x/dzkb/

讲解及习题:上册:http://www.pep.com.cn/pdysh/jszx/pdysh1s/dzkb/

下册:http://www.pep.com.cn/pdysh/jszx/pdysh1x/jsys/

(请勿抄袭)

③ 求 小学人教版 思想品德 教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how.asp?id=180
人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案(上册全册)[二年品德与生活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生活教案(人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三册<品德与生活>教案我升上了二年级我们班里故事多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好书大家看秋天在哪里秋天的收获秋游去秋天的节日你真棒我也棒学做“小雄鹰”做个“快乐鸟”我升上了二年级(1)【教学目标】1、在班集体中,能和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2、感受与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并愿意朝着新...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how.asp?id=98
人教版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案[三年品德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第一课家人的爱一、主题目标: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厉也是爱。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爱。二、教学重点:强调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三、课前准备:教师引导学生事先观察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所做事,并作为观察记录,学生自己小时候...

④ 急求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上册目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对,因为人家是出课本的,并且他要保持权威性

⑤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目录

版权页
编写人员
给同学们的话
给家长的话
目录
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内光下
1家人的爱
2读懂爸容爸妈妈的心
3来自社会的爱
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
1不一样的你我他
2换个角度想一想
3分享的快乐
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2阿姨叔叔辛苦了
3说声“谢谢”
第四单元寻路和行路
1学看平面图
2校外探路
3出行的学问
4马路不是游戏场
后记
珍爱生命注意安全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