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学一年级课程
① 德国孩子的地理课这篇短文学生是通过什么来判断国家名字的
有一天,我去德国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班级听课。他们正在上地理课。黑板上挂着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没有国家的名字,而是印了和那个国家有关的动物、植物,或者建筑物。老师让孩子们找出德国。每个孩子都举起了手,一个女孩子被请到黑板前,她轻松地拿起教鞭,点到最中间有勃兰登堡大门的地方。我也是出了国以后才知道,每个国家的世界地图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都把自己国家放在地图最中间的位置。 一定是因为我,接下来老师让孩子们寻找中国。这个问题有难度,举手的孩子只有三个,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老师把这三个孩子一起请到黑板前,让他们先商量一下,再告诉全班同学正确的答案。 这三个孩子显然意见很不一致。一个男孩把手指头直接点到最下边的南极,一个男孩指到地图最左边的日本。那个女孩很有把握,指着有熊猫的地方。三个孩子低声商量了几句,统一了意见,转过身来面对大家。老师让那个一开始点到南极的男孩子向全班同学宣布答案。那个男孩接过老师的教鞭,重重地点在大熊猫上面,大声说:“这里!” 老师也大声说:“正确!”并带头鼓起了掌。三个孩子在掌声中无比自豪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下课后我问老师:“为什么第一个问题让一个孩子上讲台,而第二个问题却让三个孩子同时上讲台?”老师说:“第 一,因为第二个问题举手的孩子不多,那些敢于举手的孩子,应该受到鼓励。第 二,我知道第一个男孩肯定不知道答案,第二个男孩是否知道,我没有把握。但是,那个女孩子是肯定知道答案的,因为她的爸爸去过中国。第 三,也是最重要的,第一个男孩子最喜欢举手,但每次都答错。所以,我要为他提供一个答对的机会。最后,其实问题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要寻找每一个机会赞扬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她很得意地说:“今天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好机会。”
② 德国小学生书包 satch 有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吗
小学生的书包,一定要注意三个问题:
1)气味
2)重量
3)反光
这三个问题注意到了,其他基本没什么问题了
③ 德国小学一年级都学啥
1.条件:在国内取得正规的大学毕业,你的985学校认可率是很高的,所以搞好专业成绩,多积累实验基础和经验。 要有一笔经济担保,也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押金。在你在德国的学习期间存入德国的银行,大约要折合人民币10万左右。 要通过一定的德语语言考试。目前有两种: (1)DSH,这种考试需要你个人首先向德国的某所大学提出申请,就像我们填志愿一样。在各方面同意后你就去德国,无论你德语水平如何,你要先在德国呆一年,进入他们所指定的语言学校学习。这一年里的日子将非常艰苦。一年后,再考DSH,如果通过那就可以上你想上的专业。不通过,那得回国办手续,就像被驱逐一样。 (2)德福考试,这种考试在国内进行,每年在许多大城市都有,考出来的话就算通过了。而且难度要比DSH大得多,不过比起DSH还是比较经济实惠的。 2.时间是挤出来的,寒暑假什么的,晚上自习课,周末双休的时间。如果是毕业之后的话你再专门花一年时间,舍得话就随便你啦。你可以这样,大四的时候不是基本就实习了么,你开始读语言,然后过APS审核,你交前三年的成绩申请就可以了,985学校只要2~3年的再读证明就可以了。或者平时多努力点,大四多花点时间 3.机械工程类学校自己找排名前面的吧,都不错!最方便的,你找找看有没国际课程的,如果有就是英语教学的,德语学个一点点就够啦!
④ 国外小学数学教材包含哪些内容
国外小学的数学基本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和相关问题应用,和国内差不很多:
1、法国小学只讲到分数乘法。比例也加以简化,如美、苏、法等国只讲正比例,日本只讲正、反比例概念。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除苏、日两国保留较多外,其他国家都比较简单。
2、苏联一年级就引入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一步应用题,五年级学完有理数四则计算和一元一次方程。
3、美国讲到正、负数加减法,还讲了简易不等式、指数、幂、平方根等;日本只出现正、负数概念。
4、各国还比较普遍地增加几何形体的认识和一些图形的性质。例如,美、日、苏等国都讲了图形的全等和相似、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平移和直角坐标等,并讲了简单的尺规作图。美国还讲了圆弧、弦、圆周角、椭圆等,日本还直观地介绍了空间的直线、平面的平行和垂直等。
5、多数国家从一年级起就结合认数和计算,通过韦恩图直观地引入集合的初步概念。美、法、联邦德国等国在一年级就出现了集合、子集等名称;联邦德国在二年级就介绍了表示集合、属于等的符号,美、日、苏等国也分别在三、四、五年级介绍了这些符号。美、日等国还结合比例等问题出现简单的函数图象。
6、较多的国家结合日常生活或游戏介绍概率、统计等初步知识。如美、日、英、法等国都讲了通过试验或用分数乘法求概率,有的还分别介绍了收集资料、数据处理、作频率分布表和求平均数、中数、众数等。
7、美、英、法等国还讲了2、3、4、5等进位制及其简单加、减法,简单的流向图和逻辑语句等。
⑤ 德国教育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
最近应朋友邀请,刚刚给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没有边界的教室》写了书评推荐。
这本书主要围绕“一个台湾家庭,一位台湾妈妈,因为丈夫的学习和工作的原因,不得不带着3岁多的儿子来到英国,之后又转入德国定居;一家三口在这近6年不断搬迁又不断为孩子的教育而努力的同时,这位妈妈也对德国的幼儿园,小学教育,了解了许多,思考了许多。”
这本书还未出版,我先把给这本书写的推荐与大家分享吧:
生活即教育,教育没有边界,只要是对孩子有所启蒙,教育将会无限延伸!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 “森林里的毕业典礼”、“小学一年级的成绩单上竟然没有分数”,“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能力”,“可以不必念大学,但不能没有专长”等章节,向读者传递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德国的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重视孩子的特质,培养孩子的专长,增强孩子的适应力,是教育的重点。”
其实,现在国内的一些早教机构,幼儿园,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在幼儿园阶段,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玩好,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而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性的东西。
比如,早教机构和幼儿园也会开设一些烹饪课,手工课,绘画课,音乐课,也会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观察四季,看花鸟虫鱼,也会重视培养孩子自信、坚强、乐观、分享等优秀品质,也会双语教学,培养孩子国际化视野。
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受国内教育体制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或者说执行力不够,功利性心比较重,总是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越早学到越多的知识越好,为了将来升学做准备。
和德国的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专业,重视孩子的特质,承认孩子的不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定位相比,我们更多的还是按照社会上所谓的“成功”“成才”标准去培养孩子,什么专业吃香挣钱多,就让孩子学什么,什么特长可能会对升学有加分有帮助,就逼着孩子去学,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所以,我的最大感受是,国内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心态上比较焦虑,不如德国父母那样从容。
当父母焦虑时,孩子就不能以自己的节奏和规律去成长,也就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看似暂时多学了些知识,可能失去的会更多。
教育家杜威所说的“生活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和德国教育相比,我们需要把 “生活即教育”真正的落实!
让阅读打开孩子的世界,教会孩子生活
在这本书当中,专门有一章节写德国人是怎样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那就是学校,社会、家庭都要不遗余力的去培养,用鼓励却不强迫、引导却不硬性规定的方式,让孩子多接触阅读。
除了父母亲的用心陪伴和正确引导之外,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养阅读兴趣。
因为我主要是给小朋友讲故事,所以有机会接触大量好的绘本故事,童书。我的两岁半的孩子也总是我的第一听众,每每拿到好书,总是先讲给她听。
到目前为止,孩子已经读了不下300本书,孩子的变化真是惊人。
孩子四个月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讲那种布书,让她看一些鲜艳的图形,认识一些生活用品啥的,当时孩子就能坚持2、3分钟,非常专注的听。
后面慢慢的,孩子从被动的听故事,到后来的咿咿呀呀学语,再到现在的自己看书,自己讲书,并把书中的词汇自如地运用到生活中,这种变化都是每天坚持阅读带来的。
比如,孩子穿好鞋后会说“拔腿就跑”,看到外面下雨会说“妈妈,我给你遮风挡雨”,阅读不仅丰富了孩子的词汇,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阅读让孩子从书中学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激活了内心的情感世界。
比如,孩子会学着书中小动物的样,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摔倒了自己站起来,并自豪地说“我长大了”;她还会知道插座里有电不能碰,小球球等异物不能放嘴里以免卡住,过马路时要看红绿灯,拉着妈妈的手不能乱跑,还知道着火了要打119,能说出来自己的家庭地址,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从书本中学到的。
当故事中涉及到生病,离别、开心欢喜、生气发怒等环节时,孩子也会跟着哭跟着笑,现在她也会用很多词汇表达内心情感,比如她会说“妈妈,我好孤单啊,你陪陪我吧”“妈妈,我简直太开心啦”。
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美妙的享受,是我们全家人在一起最快乐的时光,她总是轮流坐在我的怀里,爸爸的怀里,姥姥的怀里听故事。
现在孩子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要看书,晚上睡前不听够故事,就哭着闹着不睡觉,睡觉的时候就把书放在她的小枕头边搂着睡,半夜突然醒了就哭着要“讲讲,讲讲”,我就黑着灯,搂着她,迷迷糊糊地讲,不知不觉孩子就又安静下来睡着了。
我有时候在想,孩子从书中,从阅读中感受到的、学到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到的,想要给予他们的要多的多吧。
别给孩子设限,别把孩子拴在有型的教室里,别在用成绩束缚孩子,从生活中,从书中,孩子自然会学到如何“生活”,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品格,自然会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⑥ 德国人怎样教育孩子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徳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占总数的一半。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1.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
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
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
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三、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 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2.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
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
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⑦ 在慕尼黑和德国的孩子怎么去上学
题主你这个问题有点歧义,我决定两方面都简单回答一下。
1、慕尼黑和德国的孩子怎么去上学?
德国小学规划按照学区划分,通学环境以住区为主,因此,住区建立儿童友好的道路交通管理是保证儿童独立上学的第一步。儿童友好的道路交通管理主要分为非机动交通与机动交通两类(见下表)。
并且由于德国人习惯选择通学时间比较短的选校,所以大部分儿童是步行。等长大一点,还有骑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选项。和国内的上学方式相差不多。
2、移民去慕尼黑和德国的孩子怎么去上学?
德国的教育体系为12至13年的义务教育,大致上即涵盖基础及中等教育的阶段,今天小艾就为大家全面介绍一下德国从幼儿园到博士的教育概况。
德国幼儿教育
德国的幼儿园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又分为Kita(0-3岁组Krippe,3-6岁组,6岁以上),Kindergarten(3-6岁组,也有3岁以下)等不同概念,混龄制,从6个月起就可以送去幼儿园,早上没有时间限制,孩子们只要在某个时间前到齐就行。
Kita多提供午饭,下午接孩子,Kindergarten多不提供午饭,中午就要去接。入学也没有特定时间,不存在几十个孩子一起进入陌生环境一说,每个孩子单独约定哪天开始去幼儿园,家长可以陪伴。
幼儿教育以地方或幼儿园为单位,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改革方案或大纲,教育目标与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园开办者自主决定的,多以游戏等自由活动为主,不进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包括由教师讲故事、教唱歌、劳作、会话和带领幼儿接触自然界等等。
基础教育层级
德国基础教育层级的学校为小学Grundschule,凡是在当年六月30日前满七岁的儿童皆须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德国多数地区是一年级到四年级,柏林等地是一年级到六年级。
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Leistungsdruck,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
第二级初阶
第二级初阶也可称为“中级”,主要有几个分类:
职业预校Hauptschule(以职业教育为主)
实科中学Realschule(较高等的职业需求为主)
文理中学初阶Gymnasium(以上大学为主)
综合中学Gesamtschule(主要对于偏科严重的学生)
其毕业学位为综合中学毕业证书Hauptschulabschluss,或是中级文凭mittleren Reife,而这也是文理中学进阶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时候的教育就开始有侧重点。
第二级进阶
第二级进阶也可称为“高级Oberstufe”,其中主要包含职业教育体系的双元制度(上课和实践结合,比如一周上课一周实践等)以及文理中学的高年级。
文理中学高年级
从第11年级开始进入文理中学的高年级阶段,依据各邦的规定不同为2至3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授课方式采取课程制Kurssystem,也就是学生可以依据其喜好与发展方向自由选择学习课程与重点科目,并以此作为进入大学院校的准备。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进行培训。
职业学校
德国职业教育的类型,依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有不同新的发展,有许多针对不同的情况所设立的学校,例如:职业学校Berufsschule、职业专门学校Berufsfachschule、专科学校Fachschule等。
德国的高等院校根据其任务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
综合大学:这是一种学科较多、专业齐全、特别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的高等院校。
应用科学大学:此类大学大部分建校时间较短,规模不大,但其特色极为突出。分别设有工程、金融、工商管理、 护理等专业。其课程设置和内容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专业分类较细,教学安排紧凑,要求较多实习。
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其中包括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等。此类大学相对来说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或个别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艺术才能。
硕士学位
教育改革以来,为了加强国际间接轨的可能性,多数大学都设置了本科学位Bachelor(学习年限3-4年)以及硕士学位Master(学习年限2年)。当然由于有实习论文等各种压力,部分学生都需要延长学习时间。
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是德国最高一级的学位,“特许任教资格”(Habilitation)是一种专为博士而设的资格考试,通过该考试的博士拥有在高校任教的资格,具备了成为教授的基本条件。
与我国的高校体制不同,德国的大学没有“博士点”的概念,所有的大学教授都可以是博士生导师,因此,从理论上讲,凡是获得第一级学位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在德国大学的有关专业中攻读博士学位(Promotion),通常不需要进行资格考试,但有一个前提条件,申请人必须成绩优秀且必须先找一个博士导师,在德国称为“Doktorvater”或“Doktormutter”,他或者向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建议一个论文题目,或者接受申请者建议的题目。
还有别的想知道的欢迎小窗。
望采纳。
⑧ 上海德国学校小学一年级学费多少
直接去学校问就知道了,或者登陆学校官网查询。
⑨ 德国小学怎么插班,从国内的小学一年级或二年级过去,但是没有德语基础,谢谢大家帮忙:)
一般过来就近住处上一个小学,老师会帮忙过渡和适应过程,小孩学习语言快,一般半年回语言在学校里都够答用了。如果你们担心学习进度问题,家里会德语的,每天给小孩辅导当天学习内容一下。德国小学特别是一二年级,学习任务不大,很多都是和同学玩和一些运动。不用太担心,半年时间过得好快,过来会好的。
⑩ 德国为何禁止幼儿学习班
我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 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幼儿学习班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道:“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我对德国禁止幼儿学习班的做法不太理解,为此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中国语境下的“宪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我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询问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幼儿学习班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