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小学课程结构

小学课程结构

发布时间: 2020-11-29 12:29:48

⑴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中语文课程的结构有什么

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和内容,阶段目标和内容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开发与运用建议

⑵ 小学阶段课程性质的特点有哪些

小学阶段的课程基本性质,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 (1)普及性。小学阶段专教属育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因此,小学课程应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3)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可接受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⑶ 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 的内容结构及其组织方式有哪些

一、正确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板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正确的航向。根据课程标准中学年段的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点、难点、关键)。并抓住文本的重点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的难点,力求为教学找出更简单有实效的突破口,来解决消除教学中的障碍。二、 深入解读教材我认为,深入解读教材须达到五个层次:第一层:关注“教材包含了什么”,着眼点在教材的表层内容和呈现方式。比如知识点、标题,或者书中设计的图片,问题与活动等。第二层:主要思考“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难点何在?所谓的重点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包括一册书、一个单元、一节课以及某部分内容的重点;从内涵上来说,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内容对顺利学习其他部分起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作用。第三层: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应该如何组织与整合”,着眼点在教材的组织顺序与结构上。首先,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组织顺序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符合。其次,关注整合程度,内容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不同时间的内容衔接性。第四层:关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什么要求?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什么要求等问题,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领略教材的弦外之音。第五层:思考“教材蕴含着什么” 、“折射出哪些数学学科教育理念?”、“渗透了哪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三、创造性使用教材叶圣陶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看来,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把教材作为训练语言文字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材料。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作学习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学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师生的精力被耗费在识记、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语”上。正确的教材观要求师生把教科书当成活材料,而且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时还可以为达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辅助材料。正确认识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范例和学生练习的例子,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语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⑷ 小学家庭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是什么

配合老师监督孩子学习和习惯的养成,有问题及时跟老师沟通,做好和孩子的沟通,用适当的陪伴和沟通减轻孩子刚入小学的学习上精神压力,多注意孩子的情绪,以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⑸ 1.我国中小学课程具体表现是什么2.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什么两个问题的答案一样吗

1、具体表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校本教材
2、结构包括:必修与选修:
细分:通识类课程与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含专业通识类和模块方向课程,以及学位课,这就是一般的
3、很明显不一样的么~

⑹ 美国小学的课程

摘 要:美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具有较长的时间,其课程设置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特点。佐治亚州立大学、肯尼索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显示了它们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具有整体上的结构性。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既具有广博性,又具有选择性;专业教育课程把学科内容、教育心理理论和教学实习活动联系起来,从而具有整合性。各大学的课程设置都凸显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美国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

二战之后,综合性大学培养师资成为美国教师教育的主流,许多综合性大学开始设置小学教育专业(elementary ecation programs)。美国的3000多所综合性大学或文理学院中,就有1200多所在其教育学院或教育系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美国小教专业的课程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美国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有怎样的特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开设哪些课程?教学内容、教育心理理论和教学实践具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这些问题需要以具体的事实材料来加以诠释。笔者以美国东南部三所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为案例,探讨20世纪初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特点,并力图从中获得对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和对策。
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的国家,各州对教师的要求不同,对教师教育的目标认识不一,小学的学制也不一样。因此各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差异,虽然“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看似没有统一规定,实际上各个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具有整体上的结构性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育实习活动三部分组成。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主要学习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后两年主要学习专业教育课程,同时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有的大学要求学生在前两年内学习少量的专业教育课程,如肯尼索州立大学和佐治亚州立大学,有的大学要求学生在后两年的夏季学期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如佐治亚州立大学。本文提及的三所大学都是把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春季学期在元月初和五月底之间,夏季学期在六月底到八月底之间,秋季学期在九月初到十二月中旬之间。绝大多数课程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学期,极少数的课程安排在夏季学期。春秋学期约为15周,3学分的课程意味着在15周内每周上3学时。
三所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总数少于40门,平均每学期不到5门。学分总数不到130学分,除实习课程之外,每门课程一般是3学分。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接近总学分的一半,专业教育课程(含实习)则占总学分的一半以上。实习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

表1 美国三所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及学分分配

美国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一般要求集中精力学习多学科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abroad—based liberal arts curriculum)。面对可供选择的繁多课程门类,大学生可以找课程顾问咨询,课程顾问的职责是指导学生选课。
从整体上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多层次的结构性。第一层次的结构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合理关系,参见表1美国三所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及学分分配;第二层次的结构为通识教育内部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合理关系,规定各学科领域的学分数。参见表2三所大学前两年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的比较;第三层次是某个领域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佐治亚州立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人文学科领域,需修4门课程,并取得12学分,规定从3个学科组中选修2组,每组学科中选2门课程。又如,这所大学的科学技术领域,分设了天文、地理、气象、生物、化学、物理共6个自然学科领域,每个领域都开设2门课程,要求学生从6个领域中选2个学科,其中一个学科选2门课程,另一学科选1门课程。肯尼索州立大学相应地还要求选择1门试验课程。课程体系的这一结构性对于小学教师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课程显得多而不杂,繁而不乱,使得未来的小学教师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具备广博的学科视野。

二、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一般涉及五个以上的学科领域,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通识教育涉及数学、英语写作、历史与社会学、人文与艺术、自然科学五个领域。佐治亚州立大学和肯尼索州立大学的核心课程涉及6个领域,第六个领域的课程有的具有通识教育性质,有的却具有专业教育性质(参见表2)。

表2 三所大学前两年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的比较

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有如下的特点。第一,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重视基础学术训练,有严格的教学要求,没有一门课程可以随便混学分。第二,主讲教师多是大学的优秀学者,同时有博士研究生作助教,通常采用小班教学形式,有时也有上百甚至上千人的大课,但是讨论时还是采用小班形式。第三,通识教育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但是都以人文社会学科为重心,课程内容重视经典名著的阅读和讨论。第四,各大学的核心课程各有特色,如这三所大学地处美国东南部,黑人较多,关于非洲文化的核心课程相对北方的大学来说要多。第五,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门类较多,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为例,历史领域可供选修的课程有12门,社会科学领域有 29门课程,人文与艺术领域则多达105门课程,自然科学领域也有49门。第六,大学或州的高等教育系统设置相应的考试,以考查学生学习通识教育课程的效果。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设定大学水平学术能力考试(college level academic skills test)。要求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结束时参加这个考试。只有那些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申请攻读小学教育专业。佐治亚大学系统(university system of georgia)要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评价考试(regent test)。学生只有通过了这个考试才可能获得学位。第七,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以人为本,重视思考与交流、创新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如肯尼索州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脑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有效的交流技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理解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伦理和审美的价值判断力。

三、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后两年的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活动,它不像通识教育课程那样给学生提供了选择余地,这部分课程大多是必修的。佐治亚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几乎都是必修的(详见表3)。专业教育课程注重的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性,并注意提供较多的教育实习时间,为他们将来能承担小学各年级的教学而积累足够的教育经验。
专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以儿童发展的阶段为主要线索来设计整个课程体系。如佐治亚州立大学的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发展的三个阶段而定,即学前阶段、小学低年级和小学高年级。课程的设置结合每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的学习内容而定。第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实习相结合。佐治亚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具有相似的特点,即前三个学期的实习依据儿童发展的阶段而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学生要接触每个年级的教学活动。最后一个学期则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习中。第三,课程突出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重视研究并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重视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评价。第四,四门主要课程各有重点,数学突出思维方法;科学突出探究;语言突出阅读和写作;社会学突出联系社会实际生活。第五,专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与教师资格证考试结合。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并不自动获得小学教师资格证书,他们在教育学院学习的各学期还需要参加教师证书的相应考试。

表3 两所大学的专业教育课程

四、各大学设置的课程方案凸显自己的特色

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强调以美国小学教师教育标准为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接受两年的通识教育之后必须首先了解美国小学教师的十条标准,并切实在大学教师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达成这些标准。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标准的时间分四个学期依次进行。这十条标准贯穿于本专业的各门课程及教学实习活动。学生在教育学院的前三个学期中,每个学期需要达到三个标准,并在学期即将结束时向两位大学教师详细报告自己的达标情况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答辩时学生要提供其在小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多种资料,包括教案、教学用的实物、各种教学活动的照片以及小学生的作业等等。同时,每个学生还要反思自己在教学实习中的长处和短处以及下学期努力的方向。针对学生的特定情况,主持答辩的教师要给予评价和指导。在教育学院的第四学期,学生还必须参加综合答辩。上述做法的好处是学生在进入教育学院后的每个学期始终有明确的专业目标,此外,通过教学实习和与教师的交流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综合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把课程学习与教师证书的考试结合起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学院学习期间需要参加州里的教师证书考试(FTCE,即Florida Teacher Certificate Exam)。该考试分为三次进行:普通知识分测试(General Knowledge Sub-test of the FTCE),幼儿园到小学6年级的学科知识分测试(K—6 Subject Area Knowledge Sub-test of the FTCE)和专业知识分测试 (Profession Knowledge Sub-test of the FTCE)。这三个测试需要在毕业前的两年内完成,学生达到预定的标准,才可以学习相应的课程,并最终获得教师证书。

五、启示与思考

探讨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我国新建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合理结构表现在三个层面,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克服了课程门类繁多的杂乱感,使得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好一些核心课程,也同时减轻了教务和学籍管理负担。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过多、过杂、过乱的课程门类迷乱了师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课程体系的整合与重组势在必行。其次,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最值得参考借鉴的确实是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制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对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具有“天然的”文化优势。在综合性大学里设置小学教育专业,能够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来设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拓展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学术视野,他们一般能够在小学同时承担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四个主要学科的教学。第三,专业教育课程以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中心,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直面教育实际问题为基础,以研究教学方法为主线,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条件,整合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做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这些都是美国专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折射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此外,教学实习时间长,学生有机会接触小学各年段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实习工作具有全程性。第四,反思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在大学前两年的通识教育中,学生选择的范围比较大,特别是在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几乎可以从十几门、甚至几十门课程中加以选择,语言与数学领域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小,而专业教育课程选择的范围就更小了。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几乎还没有什么理性的规则。第五,结合国情社情校情,合理地学习和借鉴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经验。美国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特点与美国多元文化、地方分权制度等相适应,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有自己特定的“气候和土壤”。美国大学生不需要在大学前两年花200多学时去学习外语,也没有开设体育课程,高中学生没有文理分科,大学的学科渗透也比较明显。我国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则需要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⑺ 你好,我想问一下,“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课程结构以综合课程为主”为什么是错的啊

我的理解是,应该是搭配不当,是不是应该去掉结构二字,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

⑻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有哪些特征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的角度看,它们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要是让孩子从游戏中学到知识就更好了!

⑼ 新课程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⑽ 简述综合课程主要有哪些类型

综合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二是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三是广域课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四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象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拓展资料

综合课程之所以在各国中小学普遍使用,是因为它具有—些重要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整合性、整体性、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等。

1.整合性。整合有二个特点:一是系统或核心统整部分、要素的过程;二是这种整合在形成之前就已有了某种统摄、凝聚的力量。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它虽然有“联合”意义上的综合,但无论哪种意义上的综合,它追求的是其内容和结构上的最完美的结合,使之一体化。

综合课程的实质是课程结构的几个要素的整合,综合课程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学科、社会和学生的整合程度,因此综合课程总是以追求这几个要素的完美整合为最终目标。综合课程的整合体现于相关学科或知识的整合,课程理论的整合,学生、教师及教材的整合。,

2.整体性。综合课程的理论基础是赫尔巴持的统觉理论。统觉论认为儿童的认识和理解力不是绝对孤立,而是在事物的彼此联系中发展理解力。因此、从整体出发,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更有益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这种整体性既体现在融合的课程中,也体现在结构化的课程中。

结构化的课程中的整体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结构性课程体系是综合了学科发展、社会和学习者诸多要求而构成的课程体系,其形成的过程也是它自身整体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接受结构化知识系统的训练,最终使自身的素质结构呈现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课程结构要素的统一和儿童认识的统一,同时又是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统一,是学习主体和情景的统一。

3.开放性。开放性是指综合课程本身的信息与外界的。以及课程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信息能通畅地交流。开放性是综合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改变了学科课程封闭性的缺陷,加强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学科与学习者之间,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

开放性使得综合课程能及时吸收成熟的科技知识、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儿童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使综合课程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活力,贴近生活和社会。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地开发课程,给课程赋予了新的含义。

4.灵活性。灵活性是开放性派生出来的,是指综合课程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以及时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灵活性首先体现在结构化课程的联系上。“由于构成结构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联系,尽管各种独立的知识要素或课程是相对静止的,但联系却是活的,是随着不同方式、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

5.适应性。综合课程的适应性是指结构化了的课程体系依据主体的人和社会的要求,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特性和存在方式,以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能力。综合课程适应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小学生和初中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认识。

综合课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