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门的幼儿园课程
⑴ 想了解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看什么书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马荣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乘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毕淑芝、赵玮等译,见:《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陈鹤琴:《活教育是怎样实施的》,见:吕静、周谷平主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见: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册),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11.卡洛琳·爱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罗雅芬等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吴颖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9.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0.唐淑、王雯:《学前教育思想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张燕:《学前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2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王坚红:《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7.皮连生:《学前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9.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0.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1.金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顾荣芳:《学前儿童卫生与健康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4.许卓娅:《学前儿童体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36.董立言、刘振运:《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7.史静寰、周采:《学前比较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姚伟:《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⑵ 六大经典方案实际在幼儿园的实施情况(经典方案有:陈鹤琴的五指活动,张雪门的行为课程,蒙台梭利课程
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体育局关于印发全旗2014年学前教育宣 传月互动方案的通知》(*教体普发),深刻领会《3-6岁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年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方案》中提出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学前教育的浓厚氛围,来形成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的思想,着力解决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全面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 二、目标任务 1.引导广大教师领会、更新最新的教育理念,提高专业能力与素养,防止小学化倾向。 2.建立新型的家园学习共同体,引导家长逐步转变观念,自觉参与培训,形成家园共育的教研文化,全面提高广大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 三、活动主题: 学习《指南》,更新观念,了解孩子 四、活动时间: 2014年5月20日----6月20日 四、领导小组: 组 长: *** 副组长:**** ** 组 员:幼儿园全体教师 五、宣传内容: 1.《指南》各领域目标,纠正“小学化倾向” 2.宣传泰祥幼儿园实施《指南》情况 六、活动时间 ***年5月20日--6月20日 七、实施步骤 1.动员阶段:5月20日至5月25日为宣传动员阶段,成立宣传月领导小组,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召开幼儿园教师会议,广泛进行宣传动员。 2.实施阶段:5月28日至6月15日为宣传实施阶段,根据宣传月实施方案和幼儿园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抓好活动的落实。开展全员教师参与式培训,全员教师进行《指南》参与式实践反思培训。 3.总结阶段:6月18日至6月20日为活动总结阶段。在本次活动结束后,将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写出书面总结报告,并整理装订活动过程性资料。促使广大教师深感学习《指南》的重要性,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⑶ 有哪些好的教育书籍或者课程推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一)专业必读书目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1999年版。
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孙祖复译,人民教育1991年版。
4.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译,人民教育1993年版。
5.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马荣根译,人民教育1990年版。
6.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人民教育1994年版。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乘绪译,人民教育1990年版。
8.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毕淑芝、赵玮等译,见:《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1998年版。
9.陈鹤琴:《活教育是怎样实施的》,见:吕静、周谷平主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1994年版。
10.张雪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见: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册),北京少年儿童1994年版。
11.卡洛琳·爱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罗雅芬等译,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版。
12.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吴颖等译,江苏教育2002年版。
13.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2002年版。
14.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1989年版。
1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2003年版。
16.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江苏教育1998年版。
17.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版。
18.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1993年版。
19.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广西教育1998年版。
20.唐淑、王雯:《学前教育思想史》,苏州大学2004年版。
21.张燕:《学前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版。
2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版。
23.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版。
24.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1999年版。
2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2000年版。
26.王坚红:《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1992年版。
27.皮连生:《学前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版。
28.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9.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人民教育2004年版。
30.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1996年版。
31.金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版。
32.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版。
33.顾荣芳:《学前儿童卫生与健康教育》,江苏教育1997年版。
34.许卓娅:《学前儿童体育》,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版。
35.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1993年版。
36.董立言、刘振运:《舞蹈》,高等教育1997年版。
37.史静寰、周采:《学前比较教育》,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版。
38.姚伟:《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版。
,
⑷ 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控制系统
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学前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春燕学者所言:“从中国1903年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纵观这百年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是贯穿百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阶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全效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早期的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新时代,迎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改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4.20世纪80年代以来(1976年至今):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经过10年动乱,1976年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全面恢复。1976年至1990年间,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实现了由沿用“苏式”模式到初步改革阶段的转变,尤其是1981年《学前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布,更是促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变革。80年代,国外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特别是蒙台梭利、杜威、布鲁纳、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9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改革。90年代前中期“学前课程变革的主题更加鲜明,出现了游戏课程、情感课程、领域课程、生存课程、上海新课程等多种课程实践。”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加强,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总之,9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都逐步扩大,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已初步形成。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史的总体特点
1.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一条主线。纵观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史,学前教育课程从无到有、从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到进行初步的中国化探索以及独立探索,都是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3次,分别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至今。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课程改革。1989年国家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在试行7年后,于1996年经过修订正式颁布,其内容“反映了幼儿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精神”。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幼儿园在其基础上,可依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并没有作统一的规定,但是文件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内容为例,分别阐述了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指导要点。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课程改革中,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
2.由照搬国外经验向逐步中国化转变。20世纪初,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是靠简单抄袭国外实现的。如“从教育内容、方法,到设施和玩具,先效仿日本,后效仿西方。”模仿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所以这样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完全“模式化”地照搬,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必然无法实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参考日本学前教育课程的时候,只是单纯地移植,没有考虑到中国与日本国情的差异。到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已突破了照搬国外经验的模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杜威的思想被引入,我国老一辈的学前教育家已认识到照搬国外模式的不足,他们一方面借鉴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又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例如,1925年陈鹤琴提出幼儿园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即“单元中心制课程”;张雪门依据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思想,进行了“行为课程”的研究,这些都是学前课程本土化探索的重要成果。到了八九十年代,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在继承先前经验、吸收外来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并且在教育实践中消化吸收,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由分科课程向多元化课程转变。我国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苏联学前课程模式的影响较深,分科课程一直占据根深蒂固的地位。自80年代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深刻认识到分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各个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更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活动和直接经验,于是幼儿园综合主题的教育受到追捧,主题化课程也逐渐兴起。此外,在不同教育理论指导下,活动课程、游戏课程、领域课程也同步兴起,学前教育课程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并不遵循“普遍适合性”的原则,而是充分尊重不同地区幼儿园课程的差异性,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园采用的课程通常不适用于贫困地区的幼儿园。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开设一些民族特色课程,特别是少数民族游戏在幼儿园活动课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学前教育课程的多元化,是为有差异的幼儿群体分别提供适宜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思想。学前教育课程的多元化取向,已成为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⑸ 我国幼儿园教育经历了那些历史时期
指儿童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 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幼儿园教育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读都对象,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幼儿教育政策,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改革成果,交流幼儿园、托儿所、家庭教育经验,介绍国内外幼儿教育信息,提供幼儿教育活动材料和教学参考资料。
教养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又称学前西汉时期编纂的《礼记·内则》中就有关于幼儿教育的记述。中国近代幼儿教育机构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于湖北武昌,名为蒙养院,1922年定名为幼稚园。欧洲近代幼儿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牧师J.F.奥贝兰于1771年在孚日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幼儿学校。1802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于苏格兰的新拉纳克创办了一所招收2~6岁工人子女的幼儿园。德国教育家F.W.A.福禄贝尔和意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中国,宋庆龄、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对幼儿教育事业也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中国的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1981年10月中国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提出了幼儿教育8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和美术。纲要还指出,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要贯穿在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等全部生活与活动之中。苹果应用商店中出现了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其中包括点读机,有声读物等等,为幼儿教育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⑹ 看了张雪门的幼教思想得到什么启示
(1)形式与内容的丰富
在张雪门教育实习思想中,主张教育实习的开展应当是全面和综合的,幼师职前培养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幼儿园本身,而应当在幼儿园为核心指导下实现对幼儿园相关其余事务的统筹规划,这对于当前幼师职前培训实习内容及范围的拓展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引导。托幼机构内部是师范生教育实习主要涉及的范畴,工作过程基本是与教师及保育员共同实施。在张雪门教育思想中,无论是教育实习的内容还是范围都应当得到拓宽。实习的各个阶段应不仅仅涉及到幼师的教师工作安排,还必须包括对应的幼儿园行政事务内容的处理,从教育和保育的双重方面加深幼师对教育工作和教育理念的理解,这些都需要在职前培训中有所体现。
(2)教育实习需要经过系统组织和周密计划
作为培养幼儿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工作的展开需要落实到幼儿职前培训的整个过程,切实考虑到幼儿教育实施特点及幼师成长规律,提高组织与计划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张雪门认为组织与规划在教育实习中不可缺少,且对应的实习安排也应尽可能细化。面对当前教育实习计划不足和组织不当的问题,需要从幼儿教师成长规律出发,提高教育实习组织的合理性,切实在教育实习中融入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3)教育实习需要贯穿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全过程
在教育专业课程当中,教育实践课程对于幼师职前培训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中除了立足于对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外,还促进了教师基本职业职能的提升,是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实际能力的一种提升。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当在职前教育培养有所体现。作为当前幼师职前培训课程设置的一种趋势,实践性课程的添加对于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然而实践类课程课时不足也是当前幼师培养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张雪门先生“全程实习”教育思想导向下,对于幼师教师全方位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养势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
(4)职前培养立足于社会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在张雪门教育思想当中,幼儿教师始终作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元素,他主张未来的教师需要从思想意识到认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并将这一理念应用于教师价值培养之中,从根本上明确幼师自身的岗位责任。通过平民幼儿园的开办指导幼师去往卫生站和社区等地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完善自身社会服务理念,这同时也是幼师自身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尽管现阶段关于师范生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研究角度,然而具体到幼师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却显得并不充足。由此可见,师范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幼师职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这对于师范生自身才能的施展和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都有积极影响,只有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彰显教育工作的实际价值,提高职前培养的实效性。
⑺ 谈一谈张雪门幼儿园行为课程的启示,大概1-200字,要自己写的,谢谢各位了!!
(1)形式与内容的丰富
在张雪门教育实习思想中,主张教育实习的开展应当是全面和综合的,幼师职前培养的内容不仅局限于幼儿园本身,而应当在幼儿园为核心指导下实现对幼儿园相关其余事务的统筹规划,这对于当前幼师职前培训实习内容及范围的拓展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引导。托幼机构内部是师范生教育实习主要涉及的范畴,工作过程基本是与教师及保育员共同实施。在张雪门教育思想中,无论是教育实习的内容还是范围都应当得到拓宽。实习的各个阶段应不仅仅涉及到幼师的教师工作安排,还必须包括对应的幼儿园行政事务内容的处理,从教育和保育的双重方面加深幼师对教育工作和教育理念的理解,这些都需要在职前培训中有所体现。
(2)教育实习需要经过系统组织和周密计划
作为培养幼儿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实习工作的展开需要落实到幼儿职前培训的整个过程,切实考虑到幼儿教育实施特点及幼师成长规律,提高组织与计划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张雪门认为组织与规划在教育实习中不可缺少,且对应的实习安排也应尽可能细化。面对当前教育实习计划不足和组织不当的问题,需要从幼儿教师成长规律出发,提高教育实习组织的合理性,切实在教育实习中融入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3)教育实习需要贯穿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全过程
在教育专业课程当中,教育实践课程对于幼师职前培训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中除了立足于对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外,还促进了教师基本职业职能的提升,是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实际能力的一种提升。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当在职前教育培养有所体现。作为当前幼师职前培训课程设置的一种趋势,实践性课程的添加对于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然而实践类课程课时不足也是当前幼师培养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张雪门先生“全程实习”教育思想导向下,对于幼师教师全方位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养势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
⑻ 简述张雪门的幼儿游戏思想是什么意思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 家、
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
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
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
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
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
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
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
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
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 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
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
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 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
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 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
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1
⑼ 幼儿园课程设置应该符合什么原则
(一)课程的本质是活动 与陈鹤琴、张雪门的课程本质观相比,张宗麟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更为宽泛。他指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集,3 1)它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活动。”(同上)关于幼稚园课程的划分,他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儿童的活动划分,课程包括五个方面: (1)开始的活动,即幼稚生初入园时必须养成的习惯,也就是人生最基本的习惯,如放手巾、认识教师和同学,以及初步的礼节等; (2)身体活动,既强健身体的习惯与技能,如各种卫生习惯、跑步、跳、爬等; (3)家庭的活动,如反映家人之间的关系、礼仪,以及家庭事务的活动; (4)社会活动,即养成公民素质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种节日、同伴关系的活动等; (5)技能活动,是培养儿童适当表现自己的活动。另一种是按学科划分课程。具体划分为音乐、游戏、故事、谈话、图画、手工、自然、常识、读法、识数等十个科目。其中每一个科目又包括一些小项目。如音乐包括听琴、唱歌、节奏动作、弹奏乐器,游戏包括个人游戏和团体游戏,故事包括听、讲和表演,图画包括自由画、写生画和临摹画,手工包括纸工、泥工、缝纫及竹木,读法包括认字、短句故事等。“总之,无论以儿童活动分类或以科目为课程之单位,教师决不可拘泥于某时当教何种课程,致使贻削足适合履之讥也。” (二)幼稚园课程的来源及其特点 幼稚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幼稚生的需要及社会的希望。但由于六岁以下是幼稚生与社会发生的关系比较少,满足其自身的需要则更为重要。对幼稚生来说,“在身体上各种动作,大致能做,而心理上之发展尤为迅速,求知、想像、模仿……诸般活动,件件勃发,幼稚园课程即可循此而得其端倪。”(35页)课程内容来源有四: (1)儿童自发的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产生的活动; (4)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合乎儿童需要的部分。这四个方面的活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具有完整的目的,形成合理的课程。 怎样厘定幼稚园的课程?幼稚园的课程应有什么特点?张宗麟认为,“生活便是教育,整个的社会便是学校。”这是厘定一切学校课程的总纲领。幼稚园课程的厘定也要根据一般的课程标准,但是,由于幼稚生的生理与心理还不成熟,厘定课程时还应注意以下四点: (1)多注意动的工作,为儿童提供充分的动的机会; (2)鼓励幼稚生多与自然界接触,保持他们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3)要多注意儿童个体的小社会,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4)多注意饿饿儿童的直接经验。 根据以上原则,编制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幼稚园的课程不能用科目来编制; (2)教师对幼稚园的课程要有一个通盘计划,在充分观察自然界和人事界的基础上,决定课程内容; (3)每一个课程单元,长短不拘,但要段落分明; (4)教师的责任是拟订大纲,预备教材,指导儿童进行活动,而不是强迫儿童去做,也不是代替儿童去做。 (三)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 张宗麟先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思想。他认为,幼稚园课程中应增加“社会”科目,因为幼稚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幼稚园的儿童之间也进行社会性交往。而且,“幼稚园的一切活动,由广义说来,都是‘社会’。其中最有独立性的只有‘自然’,但是幼稚园的‘自然’决不是‘纯粹的的自然研究’,必定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元件。’涉及人生也就是‘社会’了。” 那么,确立幼稚园社会化课程的根据是什么?张宗麟指出,“无论哪级教育的课程,只有两个根据,好像人类只生了两只脚。这两个根据,一个是成人的生活---社会;一个是孩子的生活。”(283)社会是极其复杂的,整个的社会有三个方面:一是过去的历史的关系,二是现代的各方面关系,三是影响于未来的情形。学校课程也就要包括这三个方面。但是,幼稚生年龄还小,对于社会的经验还很少,幼稚园要把整个社会都做非常不容易的。不过,孩子们对小团体的生活却是能领悟的,并且能作到单纯的“互助”、“合作”等。这些需要孩子的直接经验。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没儿童能够“领悟任何人生的、物质的、以及社会集团的、现代状况的一切,这种种领悟的能力,只有他自己的经验所能给予的。”(284)因此,设计幼稚园课程的社会科目,需要了解幼稚生的社会。 那么,幼稚园儿童的“社会”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呢?张宗麟指出,幼稚园儿童的社会不同于成人的社会,它实际上是幼稚生的“生活状况”。幼稚生的生活状况是由直接经验组成的社会,脱离了儿童的具体的生活经验和其周围的社会环境,是难以理解儿童的“生活状况”的。然而,幼稚生的生活彼此之间是差异实在是太大了。课程设计者只能根据普遍的情况,来制订富有弹性的社会课程。 社会化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7类活动: (1)关于生活卫生、家庭邻里、商店邮局、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和名胜古迹等方面; (2)日常礼仪的学习和演习; (3)节日和纪念日活动; (4)身体的认识活动和基本卫生活动; (5)健康和清洁活动; (6)认识党旗、国旗和总理形象的活动; (7)各种集会和社团活动。为了能充分保证社会课程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实施社会活动时应做到:(1)注重培养儿童互助与合作的精神;(2)培养儿童对他人的爱怜情感;(3)培养儿童具有照顾他人的品质;(4)使儿童明了生活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