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的类型
『壹』 小学的分类
1、所有对边都平行的分一类
2、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分一类
3、两组对边都不回平行的不规则图答形分一类
延展阅读: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贰』 小学科学授课类型有哪些
授课类型目录
授课类型分类综合课
单一课
简介授课类型分类 综合课
单一课
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授课类型分类
综合课
综合课就是一堂课中完成两种以上的教学任务.它所教的东西面很广阔,包含的东西也多余其他类型的课程.
单一课
这是授课类型的第二种分类.即一堂课完成一种教学任务.单一课又分为:传授新知识的课、巩固知识的课、培养技能、技巧的课、检查知识技能的课等.
编辑本段简介
高中阶段授课形式一般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是滔滔不绝峰回路转的学者型,它是授课的最高境界; 二是沉着稳健直击要害的针对型,它是授课的中庸之举; 三是火力侦察暴露问题的试探型,它是授课的初级阶段. 哪种类型的课最好?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决定. 首先站在教师的角度看问题,当教师知识渊博而且善于辞令时应使用学者型;当教师教有时日但不善表达时应使用针对型;当教师“既无祖业,又无产业”时应使用试探型. 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当学生接受能力很强时,要大讲特讲;当学生接受能力一般时,要针对训练;当学生接受能力较差时,应实事求是. 再次,一是高一宜讲,高二可讲练结合,高三复习基础宜练,拔高宜讲;二是新课宜讲,做题宜练;三是概念宜慢,练习宜快.
『叁』 小学语文课的课堂类型有哪些
一、发现型
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当一名发现者、探索者,在读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见,见中有异,异中求新,
进行自我发现学习,让“自主”和“创造”得到落实.
二、辩论型
“辩论”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倾向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表演型
表演是对课文加深理解的一种较好的表现形式.通过演一演,不但强化学生运用、理解、积累语言的能力,而且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四、欣赏型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人美、事美、景美、物美、情美.因此巧妙运用、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
五、演讲型
演讲是论说能力的表现.演讲最大功能是深入人心,给听众教益和鼓舞.
六、活动型
活动是指学生本身的活动,语文活动课是活动课的一种.这类课以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内容,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去创造,去创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此外还有尝试型、讨论型、朗诵型、洽谈型、参观型、展览型等,只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开放课堂教学,就能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出创造力.
参考:http://www.zybang.com/question/.html
『肆』 中小学学科分类
在小学低年级,提供道德和生活,语言,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艺术)课程;在小学,高中和道德,社会,语言,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艺术)等中高级课程。
初中是综合性课程的综合,包括思想与道德,语言,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和综合练习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性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提供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言,美术和美术课中,应加强写作教学。
(4)小学课程的类型扩展阅读;
设置中小学学科的相关要求:
一、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二、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增强思想素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创新和实践。
『伍』 简述综合课程主要有哪些类型
综合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二是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三是广域课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四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象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拓展资料
综合课程之所以在各国中小学普遍使用,是因为它具有—些重要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整合性、整体性、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等。
1.整合性。整合有二个特点:一是系统或核心统整部分、要素的过程;二是这种整合在形成之前就已有了某种统摄、凝聚的力量。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它虽然有“联合”意义上的综合,但无论哪种意义上的综合,它追求的是其内容和结构上的最完美的结合,使之一体化。
综合课程的实质是课程结构的几个要素的整合,综合课程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学科、社会和学生的整合程度,因此综合课程总是以追求这几个要素的完美整合为最终目标。综合课程的整合体现于相关学科或知识的整合,课程理论的整合,学生、教师及教材的整合。,
2.整体性。综合课程的理论基础是赫尔巴持的统觉理论。统觉论认为儿童的认识和理解力不是绝对孤立,而是在事物的彼此联系中发展理解力。因此、从整体出发,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更有益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这种整体性既体现在融合的课程中,也体现在结构化的课程中。
结构化的课程中的整体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结构性课程体系是综合了学科发展、社会和学习者诸多要求而构成的课程体系,其形成的过程也是它自身整体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接受结构化知识系统的训练,最终使自身的素质结构呈现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课程结构要素的统一和儿童认识的统一,同时又是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统一,是学习主体和情景的统一。
3.开放性。开放性是指综合课程本身的信息与外界的。以及课程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信息能通畅地交流。开放性是综合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改变了学科课程封闭性的缺陷,加强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学科与学习者之间,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
开放性使得综合课程能及时吸收成熟的科技知识、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儿童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使综合课程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活力,贴近生活和社会。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地开发课程,给课程赋予了新的含义。
4.灵活性。灵活性是开放性派生出来的,是指综合课程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以及时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灵活性首先体现在结构化课程的联系上。“由于构成结构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联系,尽管各种独立的知识要素或课程是相对静止的,但联系却是活的,是随着不同方式、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
5.适应性。综合课程的适应性是指结构化了的课程体系依据主体的人和社会的要求,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特性和存在方式,以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能力。综合课程适应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小学生和初中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认识。
综合课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陆』 小学语文有哪几类课型
1、小学语文基本课型可分为四种: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测试课、习作课。
2、基础分类:
主要分为整体感知课和精讲研读课两种课型。
其中低年级的整体感知课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高年级则以解决字词、梳理文章脉络为主。
3、如果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作为分类基点,课可划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又创新了几种新的课型: 其中解疑存疑、自悟互教、讨论合作型课堂的导创优势最为明显。后面重点介绍以上几种新的课型。
(6)小学课程的类型扩展阅读:
解疑存疑型
此种课型的原则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再读课文自我感悟,交流讨论,接受指导,解决疑难。 解疑存疑型课堂 可设置训练、解疑、存疑三个教学板块。
(1) 训练
学生提问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这类课质量高低的因素之一,而高水平的提问能力要靠训练。学生的问题一般可分为零碎型、广杂型、简单型、价值型等。
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要训练学生自己读书或通过查询解决;对于零碎、广杂的问题,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教给学生梳理的方法,逐步形成提问能力;对于梳理后有价值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及时地进行批注或以书面作业的形式留存下来。
(2) 解疑
解决疑难问题,是开启学生创新潜能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再放手,相信学生的集体智慧。
一般操作步骤是:将自行解决的问题和留存的主要问题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教师当堂巡视,梳理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让学生把自我解决的问题或帮助别人解决的问题大声地朗读、展示出来。
(3) 存疑
对与本课关系不大,解决起来费时,但确有意义的问题,可以留下来让学生课后思考,查询解决。对学生中只有问题解决的过程,没有问题解决的结果的现象要予以保护与支持。
自悟互教型
课堂要从 “ 知识本位 ” 走向 “ 能力本位 ” 。自悟互教的课堂结构建立在 “ 能力本位 ” 的理论基础上。这种导创课型强调让学生参与从目标制定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自悟互教上体现出以下 特点 。
(1) 自悟:由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实践活动有:勾画批注、自问自答、使用工具书 。画出知识树、练习朗读等。要注意克服语文学科理科化的倾向,因为悟的学习过程常常表现出内化性、模糊性、隐蔽性(不宜用语言表达出来)、多样性(不宜有一种答案)。
(2) 互救:好为人师是人的天性,充分利用儿童的这种天性就会开辟一个教与学的新天地。可采用小老师的形式,鼓励全班学生轮流当小老师,一般可以让学生自己怎么学就怎么教。
讨论合作型
讨论合作学习将学习过程置于多向交流中,其间有认同、碰撞、吸纳、排斥……创新的火花常常闪烁其间。讨论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可以是定标——引导——自结。定标,论题(目标)主要由教师梳理知识点后的问题决定,以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引导,讨论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坚持己见,同时引导学生达成必要的共识;指导学生使用讨论语言(有理有据、自信、有分寸),拓宽思路,将讨论引向深入。自结,指导学生将结果概括要点,进行小结。)
『柒』 谁有小学课程设置标准及各课程周课时安排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 九
品德与生活 2 2
品德与社会 2 2 3 3
品德 2 2 2
语文 8 8 7 7 7 7 6 5 6
数学 4 5 5 5 5 5 5 5 5
外语 2 2 2 2 4 5 5
历史 2 2 2
地理 2 2
科学 2 2 2 2
物理 2 2
化学 2
生物 2 2
体育 4 4 3 3 3 3 3 3 3
音乐 2 2 2 2 1 1 1 1 1
美术 2 2 2 2 1 1 1 1 1
综合实践 3 3 3 3 3 2 2
信息技术 1 1 1 1 (各校自定)
(地方与
学校课程) 8 7 2 2 3 2 3 2 3
『捌』 小学课程包括什么
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想品德、健康、社会、音乐、体育、美术、微机、礼仪等。
拓展资料
每个地方的课程都不同,课程是根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制定的,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他们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初等教育所做的“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等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的改革实验,是农村小学地方课程建设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