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壹』 简述认知发展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1、课程目标的定位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了:以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的塑造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目标要以国家的幼儿教育目标为依据,其远期发展目标应定位在激发幼儿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自身积极的自我评价,自主、自信等方面。中、近期目标方向要与远期坚持一致,近期的发展目标要有利于中、远期的发展。若近期目标的方向与中、远期目标方向相矛盾时,应服从中、远期目标,确保幼儿可持续性发展。 幼儿园课程近期目标的定位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为依据,既要考虑到质的问题,又要考虑到量的适度。如过多过细,就会束缚教师和幼儿的手脚,过于宏观,过于宽泛,则教师无从掌握和操作。幼儿阶段心智的开发,应着力于幼儿发现问题的积极态度和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的培养。决不可超出幼儿年龄范围和身心发展水平,搞超前教育或掠夺性开发,以牺牲远期目标为代价,换取近期人为目标的实现。教育的超前性应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而不是拔高的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的形式和选择 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要因教育的偏重点,而选择不同的目标模式。如教育的偏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行为目标的模式比较有效。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目标模式较为适合。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表示性目标模式较为合适。 3、课程目标设置的建议 笔者认为,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将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分级制定,将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最低课程目标,各省、市可酌情逾越统一的最低目标,制定省、市级统一的课程目标,目标不宜过细,制定阶段性目标即可,不可将目标细到每一节课。各幼儿园再根据省、市级目标,制定本园的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和教育形式。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目标与国家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又能确保其符合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既能保证幼儿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儿发展的主动性、教师施教的灵活性与幼儿园办特色园的积极性。 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要 1、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敏感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即2—5岁是幼儿提高语言素质的最佳期,幼儿园课程应将语言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其他学科应少设或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交叉进行。幼儿园课程必需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分阶段,有重点,合理安排内容。而大局部幼儿园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没有体现这一点。课程内容多是各学科平均铺设,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发展”和课程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没能真正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2、幼儿的记忆规律 幼儿的记忆效果与事物的重现率成正比。因此,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要以幼儿身边的生活为主,以幼儿常见和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教学进程也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尽可能在重现幼儿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但是,这里所说的重现,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是以幼儿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3、幼儿的生活实际 我国全日制幼儿园,幼儿每天在园平均时间可达9小时。三餐两点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时,除去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余下的是教育活动时间。也就是说,幼儿正式的教育活动时间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事实上,幼儿在园的大局部时间都在忙于日常生活琐事,假如我们的课程内容脱离了幼儿生活的实际,只等在每日一个多小时之内完成我们预定的教育目标,势必造成教师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而忙不择法,幼儿因达不到预定目标,失去自信而望同学厌。另外,课程的内容还应考虑到幼儿离园后的生活需要,如:幼儿在家要进行看电视、听音乐、打电话等活动,假如我们将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的一局部,不是比讲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更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吗? 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儿的兴趣情感和认知特点 其 一,在幼儿园课程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个体态度的重要成分,作为其学习的内部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形式必需首先考虑的。幼儿阶段最大的兴趣就是“玩儿”。所谓的“玩儿”就是游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游戏多被理解或演变为各种活动,如:美术活动、音乐活动、语言活动、体育活动等等,仍没能跳出“上课”的框框(到底怎样的活动才是游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里不加展开)。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已经成为课程目标的中心指向,这不只因为幼儿的兴趣能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重要的是对幼儿人格、天性、权利的尊重。 其 二,要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标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明显的顺序性,如思维发展,总是由具体实物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笼统逻辑思维。3—6岁的幼儿,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 三,要考虑幼儿的记忆力与注意力的发展特点。3—6岁的幼儿注意和记忆特点是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幼儿的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事物的物理性质;幼儿的兴趣和情感需要;活动中感官参与的数量;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总之,幼儿的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形象记忆到笼统记忆。 由此,对幼儿施教过程中,要针对3—6岁儿童知识经验贫乏、笼统思维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设置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多采用直观教学法,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声、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资料,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实地观察活动,设置一些感官参与性强的活动,少进行笼统的讲解和原理的灌输。更不要总是问幼儿为什么。
『贰』 结合实际论述心理学的历史文化学派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你这是偷懒,必须是! 建议可以从新歌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出发,在幼儿园现在的教育过程中的体现,然后再感慨下,应该就总结了!
『叁』 幼儿园课程精神分析理论论文
(1)联系工作实际
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
(2)选题适当
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
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相反,题目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功夫,这样又往往反映不出学员通过几年大学阶段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失去从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同时由于题目较小,难以展开论述,在字数上很难达到规定字数要求。此外,论文题目过小也不利于论文写作,结果为了凑字数,结尾部分东拼西凑,结构十分混乱。
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去选一些自己不可能写好的论题;又不能贪图轻便,降低要求,去写一些随手可得的论题。
(3)选题要新意
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肆』 为什么说心理学理论不能作为幼儿园课程唯一的基础
1,学校课程最重要的学习知识,领会,理解教材,不是心理的调试,心理调试不可过度,否则会成为影响
2,心理学就目前来说,其作用非常并没有那么巨大,第一个是心理学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各种理论知识不能够解决形形色色的实际问题,而且心理学学说形形色色,佛洛伊德性学说,人本主义说,社会本位,个人本位,自由主义学说等其本身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缺陷,马克思的万能学说又不具有可操作性。
3,中国心理学人才其实是非常少的,尤其是专业的,很多所谓的专家都非常业余,连真正尊重上层的理解都费劲
4,应当非常慎重应用一些心理学说在幼儿以及青少年上,因为这个阶段对他们非常重要,更不可盲目尝试自己的想法
『伍』 你是如何认识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的
幼儿园课程主要是在游戏中完成的。从心理学角度考虑,主要是在游戏中,通过版知、情、意三个心理权过程,促进孩子良好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的初步形成。从哲学角度考虑,主要是通过游戏和课堂教育让孩子对外界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个认识包括多个方面,比如外界的客观性(客观世界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可认识的。从社会学角度考虑,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理解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律。
(5)精神分析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扩展阅读:
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的作用: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所以心理学对于教育课程改革当然很重要。
第一,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求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可以为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可以检验教育课程改革的效果。
社会心理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情感等。二是社会心理学应用性研究,诸如:人际关系、群体心理、传播与社会心理等。
『陆』 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有那些影响
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
世纪初创立。精版神分析理论是现权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
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
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
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
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
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
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
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
⒂
『柒』 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会怎么样
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
『捌』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有四个点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即教育应比实际能力高一点
『玖』 精神分析理论的教育意义
主要意义是要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因为精神分析学派发现很多成年以后的精神问题根源都是在儿童早期的不良影响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