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增设课程
⑴ 小学课程包括什么
根据2011版小学课程标准,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低年级)、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开设一些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⑵ 小学可开设哪些特色课程
这个关键看家长和老师:传统的特色课程都可以,也都不可以,关键看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和实践能力,孩子在幼儿阶段,只要能在比较自由的环境中激发孩子的自主、热情和创造力的家长和老师,幼儿园就可以开设各类行色课程。如果是孩子在没有自由、不能自主、要较多模仿或听命于家长和老师、看重短期效果而不能激发孩子较强热情的,这种情况下,孩子不能参加特色课程,否则孩子最后会失去灵感和创造力或兴趣,同时更严重的是失去自信和成长的活力或失去正确的审美观,这样我们就害了孩子。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受这种伤害的事情一直在上演,任何人也不能改变这一现状,因为...不说了,现在的中国社会还不是说真话的社会,大家心里都明白。冒着挨批的风险说这么多露锋头的话,只是希望能提醒下还不了解现状的家长注意防止孩子受到伤害,并不是说特色课程就一定不好。
⑶ 小学教育开设有哪些课程
小学设有的课程:
主要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三年级及以上)、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科学。
附属科目:体育、艺术(音乐和美术)、健康、法制,信息技术,综合实践。
⑷ 小学可以开设哪些兴趣课程
1、版画班
版画是绘画形式的一种。用刀具或化学药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蚀出画面,再复印于纸上。有木板、石
版、铜版、锌版、麻胶版等品种。
2、彩画班
彩画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传统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物有的制
作技术及其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载入史
册。
3、围棋班
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线段将棋盘分成361个交
叉点,棋子走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因为黑方先走占了
便宜,所以人为规定黑方局终时要给白方贴子。
4、舞蹈班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
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
5、体操班
体操可以使大脑在得到充分休息的同时,让肌肉得以放松,从而降低疲惫的程度,同时可以提高心肺的
功能,促进血液的循环。
(4)小学增设课程扩展阅读:
狭义及通常意义的兴趣班,专指儿童兴趣班,简单来说就是儿童在常规在校课堂之外的所有能获得
知识、提高能力、学习专长、培养情趣、得到快乐的一种课外组织形式。广义上来讲,兴趣班可指
所有年龄段对某种兴趣爱好自发的或者有专门机构建立的一种集体的学习或活动组织。
儿童兴趣班一般的目的是根据各阶段儿童(包括婴、幼、少)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关键期,以满足
儿童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在智力、体育、美育、德育等某一方面的才能的教育内容,通
常又被家长成为“特长班”。
⑸ 畅家巷小学和新华小学合并在课程开设方面有哪些改变
畅家巷小学和新华小学合并,
在课程开设方面不会有大改变。
可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
学校的说法解释是最权威的。
祝你好运。
⑹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8节) 数学(4节) 体育(4节)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6)小学增设课程扩展阅读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⑺ 小学可开设哪些特色课程
传统文化学习课程、茶艺课、小语种课、武术课、足球课、网球课等。
⑻ 小学课程包括什么
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想品德、健康、社会、音乐、体育、美术、微机、礼仪等。
拓展资料
每个地方的课程都不同,课程是根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制定的,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他们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初等教育所做的“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等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的改革实验,是农村小学地方课程建设的范例。
⑼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一、强调课程的人性化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课程呈现方式并非一定要刻板、单一、乏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事实上,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如日本、南朝鲜等国均以"快乐的学校"、"欢欣的教室"、"宽裕的课程"为其教育改革的前提。美国所提倡的所谓"个别处方学习",则是强调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之后,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诊断,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反复进行,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 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二、力求课程的生活化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森林。譬如,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数学、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未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的产物。它主张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认为教育活动应重视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教育……等一些实用取向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应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记忆,课程内容也不应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零碎知识。所以,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课程生活化之要旨。 三、注重课程的整合化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四、采行课程的弹性化所谓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学的机会。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是今天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在此原则下,欧美出现了所谓"变通学校"、"开放学校"、"自由学校"和"教育公园"等具有弹性的教育环境设施,此类学校在学制、课表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伸缩性,在教学方式和学业成绩评定方面也采取多元化标准,以便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日本也有"空白课程"的安排,其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程,选择补充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目前,世界各国在课程的改革中都避免课程单一化及形式化、僵化的缺失,而力求达到弹性化、有效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