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课程目标
A. 小学一年级的课程目标
(一)绘画
1、学习记忆画、想象画的画法,用这些形式表现自己熟悉的、喜爱的事物,体会表现的喜悦。
2、用硬笔线描的方法,绘制简单动植物。
3、继续学习以平涂为主的硬笔着色方法。
(二)工艺
1、学习简单的纸工、泥工、拼贴、拓印等技法。
2、用撕、折、拼贴等方法,制作以纸工为主的简单图形。
3、用团、搓、压、捏、拉、接等方法,制作简单的泥工模型。
(三)欣赏
1、观赏有趣的动、植物。
2、欣赏富有童趣的儿童画。
3、欣赏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
B.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四个维度。
具有导向、激励 、评价 的功能。
C. 小学教学课程目标是什么 数学课标说明几点之间联系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对话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的目标,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形成学的目标。但是,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并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和创建的关系。
首先,课程标准是对教学所要达到的程度的一般的、基本的规定,教师在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因学生而异,将其转化为适合具体班级和具体学生的目标,建立一个多层次目标体系。
其次,由于课程标准建立在对学生已有水平的假设之上,因此,教学目标就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因“生”施教,建立一种教学补充目标,帮助学困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学目标仅仅是课程标准的简单移植,那么就会忽视课程标准所隐含的对学生水平的假设,形成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异质性关系和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材的形式出现,教学内容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标所进行的对话内容。“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仅仅是提供给师生的基本的、共同的对话材料,用以发起、引导师生的对话行为,教学内容不仅涉及教材,而且也可能涉及师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为帮助学困生和学优生提高的补充材料。
课程内容是理性的体现者,教学内容则结合具体的师生经验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这种理性,这就形成了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如果教学内容不经过师生的重构和转化,而是照搬课程内容,就会使教学内容受制于课程内容,使教学对话完全受制于课程,使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发展水平。
D. 艺术形态的小学课程的课程目标是
艺术融合课程是将艺术内容或形式融合到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非艺术学科当中的一种特殊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它不是国内通常意义上的“艺术课程”(对艺术学科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的内部整合)或“艺术教育”(Arts Ecation);也不是对传统艺术教育的取代,将艺术课程完全压缩到其他学科的课程中。而是将艺术融合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在非艺术学科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的教学策略的创新课程,使学生跨学科学习,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当今社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已然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开展课程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成为了当代学者研究的重要话题。长期以来,学校普遍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创造力培养。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为学生提供考试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特别是创造力。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形象概括,与创造力具有内在一致性。
E. 小学环保校本课程教材,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急需
小学语文辅导网,小学英语辅导网,小学数学辅导网上都有教案,你可以取下!
急需一篇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带教案的,各位老师帮帮忙啊
悬赏分:0
-
离
F. 确定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小学数学课程来目标的作用和地自位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回答了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这门学科、数学学科对小学生有哪些特殊的教育作用和共同的教育作用、通过数学学科的教学应当使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它直接影响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规定。
G.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8节) 数学(4节) 体育(4节)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7)小学的课程目标扩展阅读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