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什么是自我服务课程
Ⅰ 针对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都包括哪些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犬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一、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老师,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 二、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同小班、中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 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行为少了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教师的引导。 对教师及家长的启示: 教师应让孩子参与学习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始终围绕着学习计划、学习主题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 三、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以大脑额叶逐渐发展和神经纤维髓鞘化接近完成为标志,5~6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与此相对应,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 对教师及家长的启示: 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我的约束能力,所以进行学习活动时可以考虑要求幼儿安静地坐下来,服从一定的纪律。 四、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东西。正如陈帼眉教授在《学前心理学》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说4岁儿童的活跃主要表现在身体的活动上的话,那么5岁儿童的活跃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在他们的头脑中总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而且他们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问题情境,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会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对教师及家长的启示: 学习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勤于思维的习惯。 五、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5~6岁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幼儿相互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地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 对教师及家长的启示: 对大班幼儿应多组织一些集体性学习活动,加强讨论、交流,扩大他们的信息量。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多引导幼儿听听别人的想法是什么,以利于培养他们的“去自我中心化思维”,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与别人共事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也为小学的班级式学习做准备。 六.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较小、中班幼儿也有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
Ⅱ 中班健康课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意识,逐步改变他们依赖成人的心理状态。
2、学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技能,知道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
3、初步懂得自己长大了,遇事能够试着面对。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懂得在别人有难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们。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衣服、鞋袜等都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每天穿什么衣服由谁来决定,谁来找。
2、调查一下每天都有谁听天气预报。
3、老师请小朋友讲讲,听天气预报对他们有什么意义。
4、玩游戏:请听天气预报。
玩法:幼儿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
老师做预报员,向幼儿预报天气,让幼儿根据听到的天气预报,选择衣服、雨具等,看哪组选得快而且正确,优胜组得一枚奖章。
如:老师报阴有雨,幼儿就必须选择雨衣、雨伞;最低气温15℃以下,幼儿要选择毛衣等;最高气温25℃以上,幼儿可选裙子、短裤。
5、玩游戏:看谁的衣服最整齐。
玩法:(幼儿分为人数相等的若干组进行比赛)
每组幼儿前面放两张桌子,其中一张桌上摆放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服装。游戏开始后,每队幼儿均从第一个人起跑到桌前,任选一件服装叠好放到另一张桌上后跑回,拍打第二个人的手,第二个人再去叠放衣服,以此类推。叠放整齐、速度快的一组获胜。
6、教师示范如何洗手绢,要求幼儿回家练习洗手绢、袜子等,并晾起来。
Ⅲ 如何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幼儿对周围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动植物、自然现象、现代科技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幼儿生活在这个大集体中,平时,我们教师就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园内、班级的各项活动 ,同时教育幼儿在家里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及为大人分担的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了解为别人做事的意义,从中获得快乐、满足感及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 孩子的自理能力一直都是家长和老师关注的话题,所以家园应合理注重对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首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用自己的行为做榜样去影响、带动并教育孩子,有的家长自己性子很急,孩子遇到不会做的事就又打又骂,殊不知,你的一句鼓励表扬的话胜过打骂的几百倍;还有的家长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指使孩子做这做那,自己却搓麻将、打牌等;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利,不仅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反而使孩子产生某种逆反心理。平实,家长要抽出空余时间多与孩子接近,这样才更容易产生共鸣,要给孩子充分的学习机会,不怕麻烦、耐心、细致地引导。 其次,教师要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服务的竞赛,通过活动,让孩子对学习充满信心, 感受竞赛带来的快乐及成就感。平时,在幼儿园里,我们很多老师会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老师,我的鞋带散了,请帮我系一系好吗?小点心吃饼干时,有的孩子会对老师说:老师,塑料包装带拆不开,帮我拆开好吗? ..... 这时,老师可以让会做这些事情的孩子去教不会做的孩子,孩子教孩子效果会更好,这样也会把不会做的孩子带动起来,并知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从而促使其学会这些技巧。 最后,家园共同努力做到持之以恒,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三方长期共同的努力,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虎头蛇尾,经常以自己工作忙为借口,而疏忽对孩子的培养。
Ⅳ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研究资料表明,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双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词汇,增强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是认识事物的信息通道,也是获得各种实践经验,表达自我意志的重要工具。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双手”。说的就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有些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着解决。众所周知家长抚养孩子长大,是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而衡量是否有作为的标准是将来能否做大事。假如孩子连起码的自我服务的小事都做不好,将来怎么做大是呢?让孩子学会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是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事业乃至一生成长都是有好处的。因此,作为家长,应把握时机,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一、尊重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意识。 一岁以后孩子就有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的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修玩具等等。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在这方面,西方父母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孩子稍大一点儿,就被单独放在一个房间里,自己睡觉……父母从吃饭、排便、睡眠、穿衣等多方面刻意地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执意自己用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自己要穿衣服、叠被子时,家长要给以鼓励。或许,这会给家长带来许多麻烦,如:把饭菜撒了,把杯子打了,将衣服穿错了,这时千万不要训孩子,更不要呵斥他,要及时给他以指导、纠正。他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不断的克服困难,使独立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 二、采用多种形式,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一)洗手 1、让孩子当老师,教爸爸、妈妈来洗手。并让孩子说出洗手的方法:将左右袖子卷起,双手冲湿后,抹肥皂进行搓洗(分手心、手背、手指和手腕),冲净肥皂,轻甩三下,用毛巾擦净,再将袖子放下。这样,可把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洗手方法在家中进行练习和巩固,同时让孩子的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4、亲亲孩子的小手,给予鼓励。每当孩子饭前、便后在没人提醒的情况下,主动洗手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亲一亲孩子的小手,说一说鼓励的话,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穿脱衣服、系鞋带 1、为了让幼儿较快地掌握正确地穿衣、系鞋带方法,可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如:“头儿伸进帽子里,手儿伸进袖子里,腿儿伸进裤子里,小脚伸进袜子里,袜子伸进鞋子里,宝宝开始做游戏”、“小小鞋子摆摆好,看准左右伸进脚。用手拉紧小鞋带,小手分工记得牢。两节先后打得紧,我把鞋带系好了”。幼儿边念儿歌、边随着儿歌所说的步骤穿脱衣服、系鞋带,既容易掌握,又轻松有趣。 2、我和爸爸、妈妈来比赛。家长可利用早晚睡觉、起床的时间,用激励的话语和竞赛的形式,调动幼儿主动练习穿脱衣服和积极性。开始时,家长可故意放慢一些速度,或给孩子适当的帮助,让孩子有成功感。当孩子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家长可提高要求,如衣服穿的时间长短,是否整齐等。但这种活动不宜天天搞,以免使幼儿失去新鲜感。 (三)整理收放物品 1、变魔术。孩子在家玩完玩具后,家长不要总帮忙收拾。开始时,可指导孩子或与孩子一起收放,让孩子学会收放物品的方法。以后,则可用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练习收放物品的积极性。如妈妈说:“我们来变个魔术吧。妈妈把门关上(或蒙上眼睛),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屋子变干净了。”当幼儿能按要求收放整齐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2、我帮妈妈收碗筷。每天吃完饭洗碗时,家长不妨有意识地请幼儿一起来做,让孩子把冼过的筷子按一个方向摆好,放入筷笼或其它固定的位置,把盘子、碗按大小顺序摞在一起收入柜中。 三、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要求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有这么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人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这之后再不愿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动手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然后再提高要求,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2、做好“记录”,评价孩子在家情况 家长可设计“小能手在家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家独立生活及劳动的情况。如完全独立完成的项目打“√”;有时独立完成的打“Δ”;常需成人帮助完成的打“χ”;自己不能完成的则留空白,对此情况家长不应放弃,应鼓励孩子尽量去做,相信孩子能够自己来。通过表格的记录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来督促幼儿在家独立生活、劳动的技能。 四、创造机会,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一)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孩子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大家围着一个“太阳”转,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俱备,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的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 (二)坚持一惯一致,持之以恒。 由于有些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孩子在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不干,摆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态。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有时因工作疲劳或赶时间,就对孩子说:“今天就让我来喂你”。“今天不用洗了,明天再说吧。”等等,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孩子为他以后不认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播种行为,收获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好心的勤劳的父母们,千万别因心疼孩子,包办了孩子的一切,请从自己的“爱心“下,解放出孩子的小手,给他们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家长放放手,让孩子露一手!
Ⅳ 如何培养各年龄段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健康领域指导要点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但由于当前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影响,幼儿健康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表现尤为明显,具体体现为依赖性强,不具备与年龄相符的应有的劳动能力,在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步,心理健康明显的跟不上步伐,特别是祖辈的包干精神和父辈的溺爱之情,让孩子们基本上不懂得简单的劳动服务是自己的责任,而对长辈们的服务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这种观念大大的影响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全面性,即使你是一个各方面发展都很优异的孩子,在失去基本的自我服务概念之后,健康永远存在着缺陷,所以在健康发展的同步,自我服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发展内容。 这些无基本自我服务概念的孩子们进入幼儿园之后,给教师们的工作也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让孩子们在自我服务中获取乐趣,成了当前幼儿园一项研究的科目,依据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情况来分析,我建议以下几种方案来尝试: 首先是做好家园互通,切实的了解孩子的情况,分析发展的可行性。 当然,得到家长的协助是重要的一个可行性前提条件,因为这种不健康状态滋生的根源就在于家长,在潜移默化的生活点滴教育中对孩子养成了这种无自我服务的概念,所以扭转家长们的观念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实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不少家长过分里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致使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都比较差,所以要搞好家园配合工作,请家长配合教育幼儿爱劳动,并指导家长让幼儿在家庭中积极参与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由于幼儿园是日托制的,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生活在家中,教师不便于具体的指导,可以把一些学习的内容与要求告之家长,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有些家长的育儿观念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可以利用开家长会,设置“家园之窗”专栏等,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或介绍一些培养的经验和方法等。例如:来园知道叫“老师早!”走时给老师说:“再见!”吃完饭知道自己把凳子抬到墙边去;能自己擦嘴巴;解便知道叫老师;孩子们已经能自己脱鞋和裤子了,会把鞋子摆放整齐;玩完玩具后知道把玩具放回原处等。实施劳动素质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情操,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其次是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利用集体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和内在意识方面的培养教育。如运用具有关于自我服务能力方面教育意义的故事、诗歌、歌曲等,采用集体教育的活动形式,而且注意坚持面向全体幼儿,坚持正面教育。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情境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习自我服务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 平时对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重点表扬鼓励,对能力弱的幼儿也充分地肯定其点滴进步,同时进行个别培养教育,增强自我服务的意识。经常开展“大帮小”的活动,如在幼儿把玩具混在一起后,可以请大班的哥哥姐姐来和他们一起分玩具,分别为玩具找到家。当小班幼儿说:“谢谢哥哥姐姐”时,不仅使大班小朋友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也在小班幼儿的内心深处播下了要会自我服务的意识。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 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例如: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并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可盲目的依赖别人。 再者是对孩子实施与年龄相符的劳动能力培养,实现正真的自我服务。 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对一些特定的服务技能加以示范传授:如在进餐时进一步地指导吃饭的一些技能与要求;在就寝时教他们穿脱衣服,穿袜子、叠被子等等,在现场进行规范的演示,有利于幼儿的进一步的掌握。 积极开展各类区角、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美工区中玩折纸的游戏:如供练习扣扣子的菊花扣,大树与果子扣等,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学习使用勺,拿筷)等等,使平时所掌握的自我服务的技能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的机会和条件。 利用环境进行濡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活动室的四周布置一些相关主题的墙饰进行濡染,如布置着小朋友爱自己做事的图片(穿衣、吃饭、穿鞋、叠被、扫地、洗手帕等),使幼儿在无意中、在潜意识里自我服务技能和意识得到培养和熏陶。 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培养,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幼儿,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探索周围世界,并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独立意识较弱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发展作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 教师的表扬,是增加幼儿做事的信心和勇气的动力。在培养幼儿独立性时,应经常运用有效表扬的方式来强化他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让幼儿有较多的机会自我表现,独立完成任务,自由玩耍,从而在其中学会协调自己的感知,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行为的方式,成为独立自主,具有健康人格特征的现代儿童。 总的来说自我服务是幼儿发自内心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这会的建设者,他不不应光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Ⅵ 幼儿园中班幼儿怎样提高自我服务
一、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的自我责任心
自我责任心主要是对自己有关的事如对自己的生活、游戏、学习、行为等负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讨论在幼儿园里哪些事情是需要我们自己做的,他们会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如整理玩过的玩具,自己穿衣服、塞裤子等等。在家里哪些事情需要自己做的,如:让自己学会叠被子、衣服,系鞋带,种植小植物。除此以外,我们还请小朋友们说说在家里我们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情。如帮爸爸妈妈拿茶杯、扔垃圾等等。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实行值日生制度和划分责任区,培养幼儿的集体责任心
由于中班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已经发展了,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有了责任感,开始意识到值日生工作是自己的任务,自己有责任把值日生工作做好。为此,我们实行一周值日生划分责任区并进行实施。我们分别请小朋友负责碗筷分发任务、卫生间检查任务等。到一日活动结束还可以请小朋友评选出今日最佳值务生,还有奖品奖励给他们。
三、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我们生活在幼儿园这个小天地里,教师是幼儿的楷模,教师的修养水平及为幼儿设置创造的环境,将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幼儿,并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要培养幼儿的责任心,教师首先要有责任心,在平时,我们要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爱幼儿园、集体、爱班上的一纸一物,和孩子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使幼儿在一种充满责任意识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增强了幼儿的责任感。身为幼儿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刻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社会、对他人的爱心。
四、利用积极的评价,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特别是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他们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或他人。而自我意识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会影响幼儿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其中也包括孩子责任感的树立。于是我们主要通过激励性评价、在评价中,注意集体评价和个人评价的结合。在平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在洗完手后经常不关水龙头就转身离去了,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会轻轻的走到那个小朋友身边提醒他不要忘记我们要节约用水呀。有时有的小朋友碰倒小椅子后,看一看就转身走了,不会把小椅子扶起来,于是我会走过去,告诉他,小椅子好疼呀,可是我不会自己起来,麻烦你帮我一下好吗?我们常采取个别交谈的形式,而不是当众给予批评或惩罚。这样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在制作手工等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能及时主动的收拾好用过的物品,而有的幼儿则只关心着自己的作品,我就及时的组织幼儿讨论、评价这些行为的对错,以此来促进幼儿弥补自己的过失。孩子们都是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开心的接受,并及时的改掉自己错误的行为,提高自己的自我服务意识。
五、形式各样的区域游戏,帮助幼儿掌握、巩固自我服务技能。
幼儿生活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坚持不懈的锻炼。
1、自主选择个别化内容,进一步掌握技能。
我国著名教育家曾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为了巩固新中班幼儿正确使用勺子,并锻炼他们正确地使用筷子,我们创设了智勇大闯关的个别化内容,活动中让幼儿根据提示来闯五关,提供了勺子舀玻璃珠、筷子夹塑料条、筷子夹乒乓球、筷子夹玻璃珠等等。为了帮助幼儿较好地掌握叠衣服方法,提供分解图片,让幼儿自己看图进行练习,效果较好。还有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使用拉链的技能,同样提供了图片,方便幼儿练习。通过活动的练习,再次帮助幼儿掌握自我服务技能。
2、角色游戏中,再现自理技能。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将生活技能融入游戏,更便于幼儿掌握。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游戏结束后,学习将物品分类放好。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增设了“贝贝家”,幼儿在游戏中帮助娃娃家宝宝清洗衣物,晾晒衣物,以及整理衣物。
总之,责任心、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上逐渐培养出来的,只要抓住培养的时机,定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责任心。更好的提高自我服务意识。
Ⅶ 3-4岁幼儿自我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自我服务作为一种最基础的生存技能,熟练者,能从自立走向独立,最终鹤立鸡群,走向成功。《幼儿园教育纲要》健康领域的目标第2点:“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要求中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南》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提出的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的32个学习与发展目标中很多也是最终都是会通过幼儿自我服务而实现的。由此可见,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本次就是从幼儿的自我服务出发,围绕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可采取的策略、家长工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教研,并得出如下观点,供全区教师参考:
一、影响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因素 (一)包办代替
1、隔代教育或过分溺爱造成的包办代替;
2、家庭、幼儿园的意识和重视度不够,包办代替现象频繁;
3、怕幼儿把事情做不好或做的过程中受到伤害,成人直接完成,幼儿失去了很多锻炼、尝试、发展的机会。。
(二)双重标准
1、家园沟通不到位,得不到家庭教育的配合; 2、隔代教育不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宣贯。 (三)教育方法
1、日常生活中练习力度不够,练习的方式方法不当;
Ⅷ 幼儿园午睡环节中养成幼儿自我服务的活动有哪些
幼儿园午睡环节中养成有,那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叠被子,整理铺等等
Ⅸ 如何培养中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中班幼儿独立意识已经萌芽,教师要抓住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关键期,让幼儿在巩固和复习已学过的自我服务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自我服务技能,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一、寓教于乐,激发幼儿自我服务的兴趣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看视频、谈话、学儿歌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比如,在谈话中,笔者会提问幼儿:“你认为你的小手能干吗?”幼儿们会回答:“能干。”于是我就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小手会做哪些事情。由于给了幼儿一个“吹牛”的机会,幼儿们纷纷发言。有的幼儿说:“我会用手拿筷子吃饭。”有的幼儿说:“我会用手穿衣服。”待幼儿说完后,我就把平时孩子们自己做的事情通过视频播放出来,幼儿看见自己在视频里,兴奋极了。此时我会鼓励幼儿:“你们的小手真棒,会做那么多事情,真能干。”在热烈的谈话氛围中,幼儿会觉得自己真的很能干,这为幼儿开展自我服务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提高要求,循序渐进
在小班,教师会把一些生活自理技能编成儿歌,如教幼儿学习扣纽扣时,让幼儿边念儿歌边练习,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到了中班,教师还可以通过扣纽扣这个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不同的是,教师把扣子变小了,扣眼变小了,使活动更富有挑战性。在中班,教师添加了“编辫子”小游戏,让幼儿学习用三股绳子编辫子,提供的材料有粗的布条,有细的绳子,让幼儿练习用布条编辫子,待幼儿熟练了以后,再用细的绳子编辫子。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的操作材料,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时,教师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提高要求。在幼儿初步掌握了自我服务能力技巧后,要逐步提高幼儿做事的速度和质量。例如,培养小班幼儿用调羹吃饭的方法是:一只手固定碗,一只手拿调羹,先吃一口饭,再吃一口菜,待幼儿熟练地掌握了吃饭的动作后,再要求幼儿能够把碗里的饭粒吃干净,吃完饭后将调羹、空碗放在指定的地方,并用餐巾擦干净嘴巴。到了中班以后,幼儿吃饭的工具变成了筷子,刚开始有的幼儿不太适应,拿筷子的姿势不对,教师要以教幼儿正确地使用筷子为主,待幼儿逐渐掌握了用筷子的技巧后,再提高用餐的速度。
三、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自我服务技能
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坚持不懈的锻炼。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使用筷子的技能,教师可以给幼儿开展用筷子夹豆子喂娃娃的活动,待幼儿熟练地掌握了使用筷子的技能后,再给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筷子,如竹筷子、木筷子、塑料筷子等,让幼儿感受用不同的筷子夹豆子的速度有什么区别,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使用合适的筷子。
为了持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教师可以开设“美食加工坊”,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动手能力。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例,我们在“美食加工坊”提供了大量的铝箔纸、彩色纸、长方体泡沫块,让幼儿练习“包糖”;提供圆形的彩色废布和废旧枕头芯,让幼儿尝试“包包子”。在角色扮演上,幼儿可以选择做“小厨师”,加工各种美味的食品;可以尝试当“顾客”,享受顾客就是上帝的感觉。“美食加工坊”是幼儿最喜欢玩的角色扮演游戏,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能够进一步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四、在生活中让幼儿进行自我服务实践
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地练习,不断地巩固,并逐步内化为自我行为。对中班幼儿来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最好的自我服务实践,如自己擦桌椅,饭前便后自己洗手,自己整理床铺等。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比赛活动,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开展“穿衣比赛”,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快完成穿衣的动作,并对获胜的幼儿进行奖励。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增强幼儿的自信。
在家里,幼儿自己穿脱衣服、整理玩具,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家长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家长还要学会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让幼儿大胆地实践,这样才能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
幼儿只有具备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持续性和生活性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Ⅹ 如何培养中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一、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的自我责任心 自我责任心主要是对自己有关的事如对自己的生活、游戏、学习、行为等负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讨论在幼儿园里哪些事情是需要我们自己做的,他们会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如整理玩过的玩具,自己穿衣服、塞裤子等等。在家里哪些事情需要自己做的,如:让自...己学会叠被子、衣服,系鞋带,种植小植物。除此以外,我们还请小朋友们说说在家里我们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情。如帮爸爸妈妈拿茶杯、扔垃圾等等。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实行值日生制度和划分责任区,培养幼儿的集体责任心 由于中班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已经发展了,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有了责任感,开始意识到值日生工作是自己的任务,自己有责任把值日生工作做好。为此,我们实行一周值日生划分责任区并进行实施。我们分别请小朋友负责碗筷分发任务、卫生间检查任务等。到一日活动结束还可以请小朋友评选出今日最佳值务生,还有奖品奖励给他们。 三、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我们生活在幼儿园这个小天地里,教师是幼儿的楷模,教师的修养水平及为幼儿设置创造的环境,将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幼儿,并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要培养幼儿的责任心,教师首先要有责任心,在平时,我们要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爱幼儿园、集体、爱班上的一纸一物,和孩子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使幼儿在一种充满责任意识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增强了幼儿的责任感。身为幼儿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刻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社会、对他人的爱心。 四、利用积极的评价,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特别是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他们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或他人。而自我意识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会影响幼儿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其中也包括孩子责任感的树立。于是我们主要通过激励性评价、在评价中,注意集体评价和个人评价的结合。在平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在洗完手后经常不关水龙头就转身离去了,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会轻轻的走到那个小朋友身边提醒他不要忘记我们要节约用水呀。有时有的小朋友碰倒小椅子后,看一看就转身走了,不会把小椅子扶起来,于是我会走过去,告诉他,小椅子好疼呀,可是我不会自己起来,麻烦你帮我一下好吗?我们常采取个别交谈的形式,而不是当众给予批评或惩罚。这样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在制作手工等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能及时主动的收拾好用过的物品,而有的幼儿则只关心着自己的作品,我就及时的组织幼儿讨论、评价这些行为的对错,以此来促进幼儿弥补自己的过失。孩子们都是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开心的接受,并及时的改掉自己错误的行为,提高自己的自我服务意识。 五、形式各样的区域游戏,帮助幼儿掌握、巩固自我服务技能。 幼儿生活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坚持不懈的锻炼。 1、自主选择个别化内容,进一步掌握技能。 我国著名教育家曾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为了巩固新中班幼儿正确使用勺子,并锻炼他们正确地使用筷子,我们创设了智勇大闯关的个别化内容,活动中让幼儿根据提示来闯五关,提供了勺子舀玻璃珠、筷子夹塑料条、筷子夹乒乓球、筷子夹玻璃珠等等。为了帮助幼儿较好地掌握叠衣服方法,提供分解图片,让幼儿自己看图进行练习,效果较好。还有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使用拉链的技能,同样提供了图片,方便幼儿练习。通过活动的练习,再次帮助幼儿掌握自我服务技能。 2、角色游戏中,再现自理技能。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将生活技能融入游戏,更便于幼儿掌握。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游戏结束后,学习将物品分类放好。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增设了“贝贝家”,幼儿在游戏中帮助娃娃家宝宝清洗衣物,晾晒衣物,以及整理衣物。 总之,责任心、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上逐渐培养出来的,只要抓住培养的时机,定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责任心。更好的提高自我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