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课程幼儿园
『壹』 如何巧妙的将家乡本土资源融入到幼儿园的游戏之中
近年来,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显示,儿童的年龄愈小,他们愈容易从非正式的,主动而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这就涉及到了课程实施的“适宜的教学方法”。美国著名的幼教专家丽莲凯兹在《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中明确指出:“适宜的教学方法要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与各种成人、儿童、材料互动,并直接与真实的物品和环境互动”。也就是说,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应该大部分是非正式的、非结构性的,在这样的活动方式中,儿童可以和真实的环境、材料及教师、同伴互动。新《纲要》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区域这一具有低结构性、非正式性恰好满足条件并符合要求,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自觉、自主、自由而快乐地学习着。 在《纲要》的指引下,我园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力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强调儿童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参与、互助的合作、积极的探索。从2007年我园着手市级课题《本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探索》研究,我们江安县幼儿园地处农村县城,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乡土资源,农村广阔的田野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乡土材料,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有着纯朴的人文风情,素有“长江之滨”、“橙竹之乡”、“中国戏剧之摇篮”等美称,幼儿可以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从中吸取不少的知识与营养,它有利于促进孩子对生活的理解,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索精神,也更能培养幼儿从小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亲身去感受、去领略、体验作为小县城孩子的快乐,从小培养孩子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胸怀和能力。研究中我们发现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活动的价值除了传承本土文化外,由于本土文化资源对幼儿来说都是熟悉而亲切的直观而具体的,与幼儿本身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也是极易引起幼儿兴趣的,在园内外的教育环境相互渗透的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快乐与激动,这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也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建一个个、充分渗透本土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究创索,这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几年来 ,老师们对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区域活动有了一些感悟: (一)利用社会自然环境开展富有野趣的本土文化区域活动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应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他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接触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质,观察和感受风、雪、雨、雷等自然现象,了解它们的显著性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的精神,幼儿园要不断挖掘附近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周边自然环境的可锻炼因素,进行愉悦的户外区域活动。几年来,我们带孩子走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田间、山头、各种特色水果基地、竹雕工艺厂等,例如:带孩子们“徒步”到长江边,宽阔的沙地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活动场地,江边的鹅卵石、河沙、路边的旧树枝成了活动材料,孩子们在里面尽情地垒城堡、做生日蛋糕、画画、奔跑乐此不疲;和孩子们一起来到“川南民俗文化活字典——夕佳山民居”,10056平方米、共有123间房、已有四百年历史的、其儒家耕读文化和民俗风情之完美的民居庄园,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区域,孩子们在里面亲身体验、感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民居的园林布局、建筑装饰、民风民俗以及园林生态等方面去看、去听、去想,去领略、感受民居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这样的天然活动区域在我们幼儿园周围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在这些自然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空间里,新奇又陌生的物品引起幼儿兴趣,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孩子们畅快、自由的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拉近幼儿与大自然、历史与现代的距离,满足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渴望,使幼儿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性逐步提升、运动热情更加高涨,感受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充实了幼儿的内心世界。 另外,《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提出:“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开展各种富有野趣的活动。”我们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打破了以前把孩子“关”在幼儿园甚至“关”在教室里“教”的局面,在充分考虑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利用社会自然环境开展生动活泼的户外区域活动。乡间的羊肠小道、田埂、石板路,李子成熟季节爬到树上去摘李子,夏橙成熟时摘夏橙,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自由地活动,在攀爬、钻、跑、跳、投、平衡等运动中使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在具有自然乡土气息的材料和空间里,体会和享受原汁原味的“野味”。 (二)利用本土文化开展纯真朴素的区域活动 独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儿园的孩子们拥有与众不同的活动区域内容。杜威曾经说过:“只有社会与儿童找到平衡点时,幼儿对于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在园内创设了“走进戏剧—橙乡小舞台”“民俗一条街”“农家小院”“奇石居”“美食一条街”“竹艺空间”等特色区域,大量投放了各类本土材料供幼儿欣赏与娱乐,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家乡小吃”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制作了“黄粑”、“红桥猪儿粑”、“竹筒饭”等等,在活动中津津有味地品尝家乡的美味小吃。在“国立剧专”中,幼儿从带来了在家里和爸妈一起收集的有关“国立剧专”的成立、为啥如何迁搬到我们江安,以及在此培养出的一些著名人物等等资料,再加上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到“国立剧专陈列馆”亲身看到、感受到一些知识经验,和老师共同创建了此活动区,在活动角中尽情模仿着、创造着、表演着……这些传统的本土文化游戏,蕴含着纯真、朴素的韵味,让孩子们百玩不厌。 (三)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富有本土文化气息的区域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作为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们丰富的自然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可以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课程。如每年春天我们幼儿园都组织“亲子春游活动”,家长同孩子一起走田埂、采野花、捉蝌蚪,捉蚱蜢、捉螃蟹,在活动中教会他们对自然的知识;秋天组织“亲子登山活动”;还不时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一些有编织特长的家长来幼儿园的编织区教孩子编织草鞭、花篮、昆虫等等;邀请会竹雕工艺的家长到幼儿园“竹工艺区”现场雕刻,教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竹雕技术;邀请爱好收藏奇石的家长给孩子们讲解相关的知识,让孩子们感受家乡的奇石文化。家长们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责任感,孩子也为自己的家长感到自豪,使家园形成合力。 (四)以本土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为主线,有机渗透区域活动。 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总体构思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在本土文化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本土文化教育内容,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考察、访问、开展活动等形式,以主题探究活动为基本模式,构建五大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主题,形成了名为《娃娃游江安》系列园本课程。区域游戏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以本土文化主题教育为主线,有机渗透区域活动,作为对主题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我们适时将区域活动纳人幼儿园课程体系,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时,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区域,投放一定材料,让孩子在集体活动后有机会进行个性化学习,既巩固已有学习经验,又让幼儿切身体验课程的自主性,也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均衡地发展。 1.从材料上去渗透本土文化 活动区围绕开展的主题探究活动,以及孩子的关注点和最近发展情况来投放材料。如:在特色主题《美丽的夕佳山》中我们创设了: 活 动 区 语言区 1、夕佳山民居画册、民间故事书、民间手工艺作品画册、民俗图书、VCD、谜语书等。 2、白鹭的各种图片资料。 美工区 1、投放麦杆、竹蔑、小树枝等以及其他的建构材料供幼儿编织、搭建。 2、投放剪刀、彩色纸学剪窗花。 3、收集废旧材料,制作灯笼、狮子等 。 建构区 提供各种纸箱、纸盒、积木,小竹棍、木棒等材料供幼儿建构造型。 表演区 1、 提供自制的服饰、彩带、鼓,进行表演。 2、 提供各类戏曲音乐及面具、道具供幼儿欣赏、表演。 探索区 提供各种房子、民居的自制拼图,幼儿可进行拼摆和排序。 2.从内容上体现本土文化 为结合主题活动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废旧材料设计创设了“奇石馆”、“好吃一条街”、“小竹海”、“美丽的夕佳山”、“国立剧专”等蕴涵江安本土文化内容的区域。在活动区中我们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唤起孩子生活经验的情景,坚持感知体验、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浅显整合、具体操作等原则,以好玩、好看、好听、好吃的内容为活动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讲讲、画画、吃吃的活动中,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学会认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创建富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课题的研究给我们幼儿园带来了特色,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本土特色区域活动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能让幼儿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对于这个领域的组织、开展与引导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去研究和探索。近年来,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显示,儿童的年龄愈小,他们愈容易从非正式的,主动而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这就涉及到了课程实施的“适宜的教学方法”。美国著名的幼教专家丽莲凯兹在《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中明确指出:“适宜的教学方法要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与各种成人、儿童、材料互动,并直接与真实的物品和环境互动”。也就是说,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应该大部分是非正式的、非结构性的,在这样的活动方式中,儿童可以和真实的环境、材料及教师、同伴互动。新《纲要》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区域这一具有低结构性、非正式性恰好满足条件并符合要求,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自觉、自主、自由而快乐地学习着。 在《纲要》的指引下,我园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力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强调儿童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参与、互助的合作、积极的探索。从2007年我园着手市级课题《本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探索》研究,我们江安县幼儿园地处农村县城,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乡土资源,农村广阔的田野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乡土材料,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有着纯朴的人文风情,素有“长江之滨”、“橙竹之乡”、“中国戏剧之摇篮”等美称,幼儿可以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从中吸取不少的知识与营养,它有利于促进孩子对生活的理解,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索精神,也更能培养幼儿从小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亲身去感受、去领略、体验作为小县城孩子的快乐,从小培养孩子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胸怀和能力。研究中我们发现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活动的价值除了传承本土文化外,由于本土文化资源对幼儿来说都是熟悉而亲切的直观而具体的,与幼儿本身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也是极易引起幼儿兴趣的,在园内外的教育环境相互渗透的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快乐与激动,这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也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建一个个、充分渗透本土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究创索,这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几年来 ,老师们对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区域活动有了一些感悟: (一)利用社会自然环境开展富有野趣的本土文化区域活动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应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他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接触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质,观察和感受风、雪、雨、雷等自然现象,了解它们的显著性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的精神,幼儿园要不断挖掘附近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周边自然环境的可锻炼因素,进行愉悦的户外区域活动。几年来,我们带孩子走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田间、山头、各种特色水果基地、竹雕工艺厂等,例如:带孩子们“徒步”到长江边,宽阔的沙地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活动场地,江边的鹅卵石、河沙、路边的旧树枝成了活动材料,孩子们在里面尽情地垒城堡、做生日蛋糕、画画、奔跑乐此不疲;和孩子们一起来到“川南民俗文化活字典——夕佳山民居”,10056平方米、共有123间房、已有四百年历史的、其儒家耕读文化和民俗风情之完美的民居庄园,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区域,孩子们在里面亲身体验、感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民居的园林布局、建筑装饰、民风民俗以及园林生态等方面去看、去听、去想,去领略、感受民居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这样的天然活动区域在我们幼儿园周围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在这些自然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空间里,新奇又陌生的物品引起幼儿兴趣,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孩子们畅快、自由的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拉近幼儿与大自然、历史与现代的距离,满足幼儿亲近大自然的渴望,使幼儿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性逐步提升、运动热情更加高涨,感受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充实了幼儿的内心世界。 另外,《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提出:“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开展各种富有野趣的活动。”我们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打破了以前把孩子“关”在幼儿园甚至“关”在教室里“教”的局面,在充分考虑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利用社会自然环境开展生动活泼的户外区域活动。乡间的羊肠小道、田埂、石板路,李子成熟季节爬到树上去摘李子,夏橙成熟时摘夏橙,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自由地活动,在攀爬、钻、跑、跳、投、平衡等运动中使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在具有自然乡土气息的材料和空间里,体会和享受原汁原味的“野味”。 (二)利用本土文化开展纯真朴素的区域活动 独特的本土文化使得幼儿园的孩子们拥有与众不同的活动区域内容。杜威曾经说过:“只有社会与儿童找到平衡点时,幼儿对于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在园内创设了“走进戏剧—橙乡小舞台”“民俗一条街”“农家小院”“奇石居”“美食一条街”“竹艺空间”等特色区域,大量投放了各类本土材料供幼儿欣赏与娱乐,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家乡小吃”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制作了“黄粑”、“红桥猪儿粑”、“竹筒饭”等等,在活动中津津有味地品尝家乡的美味小吃。在“国立剧专”中,幼儿从带来了在家里和爸妈一起收集的有关“国立剧专”的成立、为啥如何迁搬到我们江安,以及在此培养出的一些著名人物等等资料,再加上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到“国立剧专陈列馆”亲身看到、感受到一些知识经验,和老师共同创建了此活动区,在活动角中尽情模仿着、创造着、表演着……这些传统的本土文化游戏,蕴含着纯真、朴素的韵味,让孩子们百玩不厌。 (三)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富有本土文化气息的区域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作为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们丰富的自然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可以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课程。如每年春天我们幼儿园都组织“亲子春游活动”,家长同孩子一起走田埂、采野花、捉蝌蚪,捉蚱蜢、捉螃蟹,在活动中教会他们对自然的知识;秋天组织“亲子登山活动”;还不时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一些有编织特长的家长来幼儿园的编织区教孩子编织草鞭、花篮、昆虫等等;邀请会竹雕工艺的家长到幼儿园“竹工艺区”现场雕刻,教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竹雕技术;邀请爱好收藏奇石的家长给孩子们讲解相关的知识,让孩子们感受家乡的奇石文化。家长们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责任感,孩子也为自己的家长感到自豪,使家园形成合力。 (四)以本土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为主线,有机渗透区域活动。 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总体构思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在本土文化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本土文化教育内容,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考察、访问、开展活动等形式,以主题探究活动为基本模式,构建五大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主题,形成了名为《娃娃游江安》系列园本课程。区域游戏是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以本土文化主题教育为主线,有机渗透区域活动,作为对主题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我们适时将区域活动纳人幼儿园课程体系,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时,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区域,投放一定材料,让孩子在集体活动后有机会进行个性化学习,既巩固已有学习经验,又让幼儿切身体验课程的自主性,也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均衡地发展。 1.从材料上去渗透本土文化 活动区围绕开展的主题探究活动,以及孩子的关注点和最近发展情况来投放材料。如:在特色主题《美丽的夕佳山》中我们创设了: 活 动 区 语言区 1、夕佳山民居画册、民间故事书、民间手工艺作品画册、民俗图书、VCD、谜语书等。 2、白鹭的各种图片资料。 美工区 1、投放麦杆、竹蔑、小树枝等以及其他的建构材料供幼儿编织、搭建。 2、投放剪刀、彩色纸学剪窗花。 3、收集废旧材料,制作灯笼、狮子等 。 建构区 提供各种纸箱、纸盒、积木,小竹棍、木棒等材料供幼儿建构造型。 表演区 1、 提供自制的服饰、彩带、鼓,进行表演。 2、 提供各类戏曲音乐及面具、道具供幼儿欣赏、表演。 探索区 提供各种房子、民居的自制拼图,幼儿可进行拼摆和排序。 2.从内容上体现本土文化 为结合主题活动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材料、废旧材料设计创设了“奇石馆”、“好吃一条街”、“小竹海”、“美丽的夕佳山”、“国立剧专”等蕴涵江安本土文化内容的区域。在活动区中我们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能唤起孩子生活经验的情景,坚持感知体验、熏陶感染、形象趣味、浅显整合、具体操作等原则,以好玩、好看、好听、好吃的内容为活动的切入口,在做做、玩玩、看看、讲讲、画画、吃吃的活动中,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学会认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创建富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课题的研究给我们幼儿园带来了特色,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本土特色区域活动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能让幼儿自主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想法、意愿,做一个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对于这个领域的组织、开展与引导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去研究和探索。
『贰』 幼儿园特色类课程,都有些什么
语言类教材国内做的时间比较长、比较专一的不多,育栋七巧板幼儿教材一直从事语言类特色教材开发,培养孩子“三动、三创、一记”。目前国内已经突破5000家合作幼儿园了。想要打造特色幼儿园的园长可以网络下“七巧板幼儿教材”或者直接咨询:零叁柒壹陆零壹陆柒贰贰柒(大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叁』 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
在教育国际化倾向不断深入的今天,西方文化越来越多地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与孩子渐行渐远。在当前形式下,如何弘扬本土文化,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使之熟悉、知晓、热爱本土传统文化,将来能以一己之力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是当前教育值得关注的话题。 孩子们可透过历史及风情故事来体验和探究历史和现在、民风和乡俗、战争和英雄、勤劳与发展、风土和建筑、饮食和习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艺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趣内容。孩子们可透过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让“本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发芽。 在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教育必须遵循几个原则: 首先,应体现大文化教育原则。客家文化只是我国广博的民族文化的一个小小分支,幼儿是在祖国的社会大环境下发展的,在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的同时,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同时我们向孩子灌输“民俗的即是民族的,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大文化观念,并根据时代对幼儿发展的要求,将本土文化溶入到广博的祖国大文化教育中,避免将客家文化孤立于民族文化教育之外。 其次,应体现生活性原则。幼儿的学习动力是以兴趣为基础的,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所以“客家”主题教育活动,应以当地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亲身体验来感知客家文化的内涵,如,为了让孩子了解客家美食,我们可以让大班的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下,亲手制作客家菜,并邀请小中的弟弟妹妹前来品尝。 最后,在课程的设计上,应体现幼儿整体性发展的原则。在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体现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各个教育内容之间应“相互渗透”。如在了解客家围这一文化特征时,首先带幼儿观察客家围,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客家围的发展背景,为了发展幼儿的语言,让幼儿充分讲述观察的结果,并通过再创造的形式设计出新的客家围,体现孩子的创造性及动手能力。又如,在让幼儿了解客家饮食文化时,让幼儿了解食物的特点、营养及保健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体现健康教育的目标。
『肆』 什么是课程园本化
课程园本化顾名思义即指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是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与幼儿园的资源、师资等条件相一致的课程。
据其特点,我们以现代幼儿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全人教育为宗旨,以办园特色为媒介,努力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积极引发、释放和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儿的潜能,培养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4)本土课程幼儿园扩展阅读:
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一、理念建设
1、学习《纲要》中有关课程的理念。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在这里,《纲要》明确要求我们建立适合本园特点的课程。
经过学习《纲要》,我们还了解到,无论构建怎样的园本课程,课程内容同样应包含以下基本成分:关于周围世界的浅显而基本的知识经验;关于基本活动方式的行动经验(做的经验);关于发展智力、提高各种基本能力的经验;
2、学习园本课程的相关理论。
都说,园本课程在更多意义上是一种课程实践,实践和理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依相随的关系,构建园本课程必须寻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作支撑。因此,我们一起学习了整合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但学来学去,大家都觉得每种理论都有它的道理,而且作为一所乡镇幼儿园,要构建出一个建立在某个理论基础上的崭新课程体系也不现实。所以,我园在建构园本课程时,并不以某一理论为唯一指导,而是将各种理论兼容并蓄、有机结合、为我所用。
二、构建课程
1、构建以主题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整合课程。
主题活动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整合功能,能根据幼儿的生活灵活合理地组织某主题中所蕴涵的问题,因此,我园的课程采取了主题活动的形式。
我们首先组织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选择、确定适宜本园的若干主题,各年龄班每学期的活动主题在十个以内。然后,根据《纲要》精神,确定课程目标及内容,贯彻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宗旨。就课程内容而言,我们弱化了领域之间的边界,把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知识经验整合在园本课程中。
2、开发蕴涵本土文化的课程。
我园地处江南古镇——沙溪,我们就充分挖掘本乡本土的课程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美丽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小镇》中,组织幼儿游览家乡的橄榄岛、明清街、一线天胡同、古石桥、吴晓邦故居、陆进士住宅等,使幼儿亲身感受家乡悠久的历史乡土文化;参观新建的农民别墅小区、大型超市,感受家乡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
幼儿对自己的家乡有了全面的认识,更激起了他们建设家乡的愿望,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废旧纸盒制作再现了家乡的街道、住宅小区。
3、将表演课程作为园本课程的一个部分。
我们从幼儿的生活、兴趣和需要出发,结合我园的苏州市级立项课题“在故事表演中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研究”,积极构建了表演课程,作为园本课程的一个部分。在我园的课程中,随处可见故事表演的身影。
它有时是一个单独的故事表演活动,有时是渗透到各领域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与学的组织形式,有时甚至是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
如大班主题活动《葫芦兄弟》,这个主题中包括了多个不同领域的活动:欣赏童话剧、欣赏葫芦娃的艺术形象、创编葫芦兄弟的故事、讨论童话剧剧情、角色报名、了解评委的工作、葫芦娃角色竞选、制作舞台场景及道具、欣赏各类门票、设计请柬、制作张贴海报、创编集体舞。
三、不断发展
园本课程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逐步完善。因此,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会留有教师自主创造的空间,关注幼儿本身、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有价值的活动内容,让我园的课程体现幼儿的生活、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设计——实践——反思——修整——再实践是我们构建园本课程的方法。
(4)本土课程幼儿园扩展阅读:
『伍』 幼儿园应怎样把本土教育运用到教学中
再霞学习都包括哪些内容?
世上不乏地位显赫,财气逼人的巨贾或政客。植彩恃
『陆』 幼儿园应怎样把本土教育运用到教学中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和实施,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要求幼儿园教育活动及环境的创设上要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幼儿园充分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促进幼儿园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活动充满生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实际生活,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园地处黄河之滨,幼儿人数多、教玩具缺乏,给教育活动带来了极大不便。但是,周围有泥土、大海、田野……有幼儿唾手可得、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这些乡土资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娱乐性和可操作性。要深挖本土教育资源,立足本园实际,以五彩缤纷的农村生活为背景,探索出具有本土特色、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一、本土资源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幼儿常常被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所吸引,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关注、跟踪、操作、观察、提问等,而好奇心又驱使幼儿去探索、发现、了解周围事物,形成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态度。种子就是一种乡土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把各种各样的种子投放在区角内,孩子们立刻对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种子产生极大的兴趣:“老师,种子怎么不一样?种子有什么用?种子从哪里来?种子长在哪里?种子会发芽吗?”……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教师启发幼儿探索,带着孩子到田边采集种子。孩子们还从家里收集了各类种子:菜籽、黄豆、扁豆、蚕豆、红豆、黑豆、豌豆、小麦、稻子、苦荞、玉米、花生、芝麻、西瓜子、南瓜子、葵花籽……面对种类繁多的种子,孩子们边观察边交流:“它们的颜色不同,有红色的,黑色的,黄色的,绿色的……菜籽是最小的,丝瓜子是扁扁的,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哪些种子会发芽,哪些种子不发芽……”从孩子们的交流中可知,种子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能主动探求知识。
二、本土资源陶冶幼儿的情操
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幼儿在大自然中可以感受欢快的鸟鸣、柔柔的风、泥土的芬芳、大海的声音,感受人们的辛勤劳动以及家乡的变化,等等。孩子们耳濡目染着:小兔的耳朵竖着在听什么呢?小兔的眼睛都是红色的吗?大公鸡摆弄着姿势在和谁比美?鱼没脚怎么会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孔雀为什么会开屏……这一切,都在幼儿脑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带给他们无比快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设的区域游戏中,有孩子、家长、老师共同收集的各种自然材料,如:用采集来的柳条编小辫子、帽子、小花篮,用稻草做小草人,用棕榈叶编织小蚱蜢,用芦叶编织口哨、小风车,用泥做月饼、糖块。让幼儿边做边玩,在游戏中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提高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
三、本土资源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区角,让幼儿与材料进行互动,尽情表达,大胆想象。如:提供土豆、番芋、洋葱、生姜、南瓜、金瓜、丝瓜、毛豆等,让幼儿进行观察、想象。经过他们的充分观察和想象,这些材料便成为一件件生动活泼的物体。如孩子想象出洋葱像娃娃、番芋像小猪、生姜像大山等。在想象的基础上,再为幼儿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牙签、橡皮泥、彩纸等,让幼儿与这些材料进行互动,自由探索,制成各种有趣的造型,如:对蚕豆,孩子们用牙签制成了不同动态的小人;对番芋,孩子们给变成了小胖猪;对萝卜,变成了小老鼠。把这些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展示在自然角,给孩子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增强了孩子对区角活动的兴趣,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本土资源使幼儿增强自信心
孩子们在操作本土材料的过程中,通过玩、想、做,能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把棕榈叶编织成的蚱蜢、花篮、青蛙、手链等投放到区域时,幼儿们立刻被这些棕榈叶制品吸引了。然后,教师再提供干净的棕榈叶,引导孩子们积极地与棕榈叶互动。不久,各种各样的棕榈叶制品成了班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棕榈叶风车、棕榈叶项链、棕榈叶地毯、棕榈叶扇子……然后,把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教室里,孩子们激动不已,自豪地向同伴介绍,向客人老师介绍,向家长介绍,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要,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在快乐中增强了自信心。
五、本土资源美化了幼儿园环境
环境的创设彰显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采用丰富的本土资源:稻草、麻袋、竹片、草席、贝壳、麦秆、草绳,进行主题墙和班级特色的创设。如:用贝壳拼成各种各样、不同姿态的鱼、虾、螃蟹、水草等,来创设美丽的大海;用草席创设森林;用麻袋做火车的一节节车厢并装满果实,体现丰收的秋天。幼儿园的西北侧用稻草制作了一男一女的稻草人,每天迎接着进园的每一位朋友。草绳、草垫制成各种小动物贴在走廊的墙壁上,麦秆编成一个个的蝈蝈笼,棕榈叶编成的蚱蜢、青蛙,以及芦苇叶编成的风车等都悬挂在活动室。幼儿园到处散发着浓浓的本土气息。
六、本土资源使区域活动丰富多彩
幼儿园的区域是幼儿学习和游戏的主要场所。玩具与材料是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游戏的物质基础。教师们收集各种材料,进行制作与创新,把它投放到各个区角内,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尽情玩耍,自得其乐。比如:设立了农家乐、工艺坊、五谷丰登、海边人家、娃娃家、豆腐坊、养鸡场等主题场所。大一班是以“农家乐”为主题创设的:墙面上挂着斗笠、蒸笼、竹篮等;用纸箱制成锅灶、风箱、毛房;把葫芦劈开制成舀水的瓢;蒸笼里是用海绵制成的栩栩如生的饺子、馒头等;老师们亲手编织的绳网上悬挂着许多农作物与水果。柜子里摆满了操作材料,充分体现了农家一派丰收的景象。中三班的“工艺坊”,用几块网搭成一个大框架,架顶上挂满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制作的工艺品:凉帽衬和中国结制成的小灯笼,编织的手套、袜子,纳好的鞋底,织出花纹的布,弹好的棉絮,编织的篮子,等等。柜里摆满了供幼儿绘画、雕刻、编织、制作的材料。小一班的“海边人家”,有体现海边生活的渔网、渔船、紫菜、鱼、虾等,孩子们扮成渔民在海边织网,航船在海边捕鱼。豆腐坊里的豆腐是用白纱布做的,白白嫩嫩;炒米机里爆出白白的炒米、玉米花,还有香香的蚕豆,让人回味无穷。挤满了客人的海鲜特色小吃更是丰富多彩:文蛤、海螺、海蛏、虾、梭子蟹、鱼等,应有尽有;吊桥游戏,孩子们玩得可欢了:用收集来的直筒进行垒高,加上辅助材料纸板,拼搭出吊桥,在桥的一端用滑轮控制,孩子用手拉滑轮绳,能将吊桥高高地悬在空中;海上迪斯科,孩子们光着脚在沙坑里踩贝壳,随着欢快的音乐不停地扭动着身体……这些丰富多彩的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赋予了孩子们奇思妙想,让孩子们学会了与同伴合作,提高了大胆表达的能力。
同时,在各个区域投放不同的本土材料,丰富多样的玩法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根据材料的特性,使用同种材料在各个区角活动中创造出丰富的玩法。比如,(1)贝壳:巧手区中幼儿用贝壳做蜗牛;数学区中用贝壳数数,为贝壳配对以及利用贝壳进行大小排列;音乐区中有贝壳打击乐器;益智区中有贝壳拼图、贝壳棋、贝壳转转;体育区中有跳贝壳格子、过贝壳河;美工角中有贝壳黏贴、用水彩笔在贝壳上画画;自然角中有花束插在贝壳里。(2)豆类、谷类:把它们放进瓶子或布袋里,制成沙球,投进音乐区,幼儿就能持着“乐器”敲出欢乐的节奏;体育区可以玩沙袋,抛、接、投掷、夹沙袋跳、顶沙袋、运沙袋;把豆类投入数学区,幼儿可以进行分类、数数、排序等;把豆类投入科学区,孩子们即沉迷在“沉与浮”“种子发芽”的探索中;把豆类、谷类投入美工区,孩子能用它们拼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画。(3)玉米棒:益智区用玉米棒拼成鸟巢,制成金鱼、长颈鹿、青蛙、鳄鱼、兔子等各种动物;数学区用玉米棒数数、拼图、高矮排序;体育区用玉米棒投掷、跳格子。(4)麦秆、稻秆:编织区可以用来编织、做风车;益智区做游戏棒、拼图;体育区做草桩、草垫、草绳、草尾巴。(5)芦苇叶、棕榈叶、玉米叶:编织区可以编蚱蜢、青蛙、凉席、手链、风车、口哨;表演区可以用这些叶子制成时装,进行时装表演。这些活生生的本土资源,极大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区角游戏更丰富了:编织的、制作的、剪贴的、刺绣的、交往的……各种游戏油然而生。孩子们的艺术创作生动了,创意、造型、用色、布局变得更有想象力,更有创意和童趣。平面的、立体的艺术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不仅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也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实现了多领域的整合。
七、本土资源充实了园本课程
教材中,有部分内容和农村幼儿园存在差异。为了立足幼儿园实际,研发园本课程,应以本土课程开发为切入口,利用周围的乡土资源,设计一些贴近农村幼儿生活的教学活动,以丰富幼儿园课程。比如:教师共同设计了园本课程——“有趣的渔网”。活动中,用网和锏带制成大小不同的渔网(大小不同的方块,四周是锏带,中间是网,锏带可以弯曲,可平放,也可立着放),引导幼儿体验渔网的多种玩法。同时,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游戏规则,不断创新和拓展新的玩法,相继开发多种游戏:有“钻山洞”“跳圈”“过障碍物”“车轮滚滚”“跨栏”“走小路”“过独木桥”“过小河”“梅花桩”等。又如:各班自制打击乐器,都是用贝壳、废旧的空盒子做的,为开展音乐活动提供了材料。还有,在活动室和走廊上为幼儿摆放了滚筒、独轮车、毽子、扁担、水桶、梅花桩、沙包、高跷、草绳、草垫、筛子、铁环、轿子、皮筋等。这些自制玩具,都是教师和家长共同收集本土资源制作而成的,它们既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增强幼儿的体质和技能,使幼儿在玩中学到本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资源能让传统游戏得以传承与发展。而且,这些本土资源都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把这些乡土资源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给了幼儿以“活”的知识,且促进了幼儿园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从而推动园本课程的发展。
八、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让农村的本土资源走进了幼儿园,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去感受本土资源带来的无穷魅力,让幼儿在大自然中主动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性经验,激发探索的欲望,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同时,拓宽了教师教学改革的思路。因此,要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合理运用本土资源开展活动,让本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充满探索与快乐的自然环境中主动得到发展。
『柒』 谁有国外知名幼儿园的课程和教材的
亲子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感统,,蒙式教学法,有好多,但是这几个比较出名
『捌』 你对幼儿园开开设家乡本土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课程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
创设本土文化特抄色环境,营袭造乡土氛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创设环境的过程,也是我们开发课程的过程。环境的渗透即再现文化的过程。因此,我园注重环境的细节创设,在每一处均体现本土文化的气息,让幼儿时刻感受本土文化的多样和内涵,让每个角落都会“说话”,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动态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各个功能室的环境设置中处处都体现了石狮本土文化,结构室的走廊张贴闽南古厝、番仔楼、古卫城等具有石狮特点的图片;生活坊的内外环境展示各种家乡名小吃;美术室里呈现出浓浓“狮情画意”的师幼作品;创设本土游戏馆,有“南音馆”“永宁煎包”“灯谜阁”“妆糕人”等。
班级环境也根据本土文化主题内容进行布置,“我和鞋子做游戏”,体现石狮闻名的富贵鸟的鞋品牌文化;“服装加工厂”体现石狮服装名都的品牌……通过与环境互动,激发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促使幼儿主动去学习,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更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幼儿的活动表现又为环境的再建设提供了依据。
『玖』 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有效的开展幼儿
(一)、立足本土,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园地处闽北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和发达地区相比,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基础贫乏,可直接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有限,但发现山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阔的自然资源,深刻地意识到蕴藏在大自然中的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坚持“变废为宝”、“贴近生活”、“因地制宜”的原则,创设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幼儿园教育环境。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大自然的环境,这是纲要中的新理念。
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网络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
为此根据教育目标,因地制宜地搜集材料,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积极性、主动性,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都引导他们共同做好材料的选择和收集工作。
如到附近的田野、山林、小溪去捡石子、树叶、树皮、苍耳、狗尾巴草、榛子壳等,以不断充实班上的游戏材料。
这些来自幼儿手中的材料,再经过他们亲自加工处理,便成了美观实用的玩具。
利用自然资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很好的良性作用。
它不仅培养了幼儿自发的探索精神、创新的初步意识和动手能力,而且还增强了自意识,陶冶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萌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利用家乡本土文化,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建瓯是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蕴含着无穷的文化教育资源。
“茶乡”“竹乡”文化誉满全中国。
这些家乡的本土文化如何成为适合幼儿学习和探索的资源。
经过研究分析,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方面有地方戏、挑幡、担花篮、民歌、童谣等;
(2)饮食方面有风味小吃,如芋饺、豆浆粉、粽子等。
(3)节日方面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
(4)建瓯特产方面有笋干、板鸭、板栗、茶等。
这些资源既蕴含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把它们编成许多主题网络,如有关节日的主题可以按日期、风俗、活动线索等展开;
有关艺术的主题可以按起源、分布、种类等线索展开;
有关饮食的主题可以按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线索展开。
(二)、主题源于兴趣与经验,引发幼儿主动参与主题活动的产生,可以是幼儿自发生成的,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是幼儿感兴趣和需要的,能整合各个学科,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
如在开展“水果王国”的探索性主题活动中,广泛收集主题资源,巧妙运用水果,通过拼摆组合、描绘剪贴、看想编说等综合手段,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了幼儿的思维品质与创造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再如,园地处闽北竹子之乡,为充分利用家乡这一资源,开展了“笋”和“竹”的主题活动,通过让幼儿找笋、剥笋、切笋、煮笋等活动让幼儿了解笋的基本特征;
利用笋来开展分类、排序、数数,编题等数学活动;
利用笋壳、笋来进行小制作等艺术活动。
然后由“笋”又延伸到了“竹”的主题活动,在体育区内用竹子做成了竹筒、竹圈、竹棍、竹梯等,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探讨多种多样的玩法;
在音乐区内,用竹子做成响板、木鱼、竹筒等各种乐器让幼儿为歌曲打节奏;
在艺术区内,利用孩子们收集来的竹制品让孩子们通过欣赏、有目的的观察,用折、剪、捏、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
在操作区内,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分阶段投放了不同材料,有竹圈、竹片、竹叶、竹条、竹块等,让幼儿通过拼摆,设计出各种各样充满童稚的玩具;
幼儿制作完的小玩具用于娃娃家、商店等游戏活动------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又使主题活动体现了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功能。
(三)关注幼儿活动过程,促进幼儿主动探索过去教师组织活动,习惯于根据教学大纲和现成教材,将知识灌输给幼儿,是一种完全在教师控制之下的活动,教师重视的是预定的目标实现与否。
现在从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幼儿学习过程和学习兴趣、情感与体验。
在中班开展“水果王国”的探索性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用桔子皮制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他们想用这些作品在墙上布置成一幅壁画,在粘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桔子皮用浆糊不容易粘贴到墙上。
到底用什么材料来粘贴比较牢固。
决定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尝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于是先组织孩子们来假想一下用什么材料可以粘。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九种材料,分别是胶水、乳胶、饭粒、透明胶、双面胶、橡皮泥、铁钉、吸铁、螺丝钉。
和孩子们一起想方设法找来了这些材料,并设计了一张记录表,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选择材料试一试,并对结果进行记录。
孩子们都非常认真地在边尝试边记录着,孩子们操作完后,组织他们对用什么材料来粘贴桔子皮好进行了讨论,这次经过他们自己的探索尝试,孩子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其实这本不是一件难事,如果为了省事,直接告诉他们什么能粘,什么不能粘就行了。
但相信告诉的结果只能是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了,至于其它的他没有遇到的问题就不可能去思考。
过去,总喜欢从书本上选择现成的教材,让孩子在教师构建好的框架里接受知识,使教育脱离孩子的生活。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孩子们渴望了解和探索的奥秘,只要注意去寻求它,就能发现这里有一片广阔的空间。
而在这个活动中提供大量的材料让孩子自已去尝试,根据操作结果自调整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在这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及认真的学习态度,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疑问,而有了疑问,就促进他们去追求新知。
正是在这种“发现”与“求知”的活动中,幼儿对活动更加兴趣、主动、与同伴的交往、合作也更多,发展也更好。
(四)鼓励幼儿自由表达,共同分享培养幼儿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尊重幼儿的不同表达方式,耐心倾听幼儿的“百种语言”。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把自己获得的经验通过表、画、故事、制作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并与同伴共同分享。
如在开展“竹”的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观察竹制品,用不同的艺术方式把它们表现出来,为了尊重幼儿这种内心语言的表达方式,教师积极地为他们提供材料、准备工具、并与幼儿一起布置展台,供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收集到的实物、片等。
幼儿看见自己的探索成果,总是情不自禁地向同伴、教师、家长介绍,与大家交流、分享他的成功和快乐。
而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注意记录幼儿在探索中的表现,组织幼儿在小组、在班上开展自评价和互相评价,保存、整理幼儿的作品,记载活动的全过程,及时进行反思,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