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强调的是
⑴ 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的人认为智力高者其创造性依然高是对是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一般情况下智力高的孩子创造力就比较强。
⑵ 为什么新课程强调课程管理体制应分三级管理
我国大陆过去一直是“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后,地方获得一部分的教育管理权限。从8O年代后期开始,中央允许部分地区开发一些供部分地区实施的具有地方特点的课程改革方案。如上海市第一期课程改革最初的目标就是要制定一套适应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课程方案,另外如浙江义务教育综合课程改革及广东高中综合课程试验等。1999年元月,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0年春开始启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国家基础教膏课程改革”项目。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主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在课程上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引起了部分学者、政策制定者及校长和教师的关注。
一、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
课程开发机制指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转的动力系统。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转方式,主要解决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课程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等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基础教育课程开发即只有三类: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学校自主机制。
1、
由于三级课程管理机制的确立,各级权力主体在各自的权利与责任范围内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管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主体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限和侧重点不同,出现相应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
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本的最高机构—教育部。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归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框架和课程标准等宏观政策,并指导和监控地方、学校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政策。保证基础教育的统一的质量标准。国家课程管理的主要权利和责任有。
宏观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具体制定相应的课程政策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
组织制定或修订、审定我国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课程计划。宝跨哦统一规定国家课程在各个教育阶段的中观课程结构,如学习领域或科目数,总课时、周课时及课程分配结构,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和基本课业负担。
颁布国家课程标准,确保统一的基本的学业要求,规定国家基本的教育质量要求。
制定国家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性意见,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实施国家课程标准。
确定据教育课程评价制度,确保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在各个阶段的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制定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颁布地方、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提供基本的规范标准。指导地方、学校进行课程管理。制定教科书、教材开发与管理政策,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过审定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和教材使用情况评估报告。
⑶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b)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教师成长
④情感、态度、价值
⑷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求( )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为此,新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在各个学科中渗透科学精神,要求尊重、理解、热爱科学!
⑸ 新课程评价强调,应建立促进学生()的评价体系上! 谢谢各位了!
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⑹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
“不唯一于课堂”——立于课堂而不限于课堂
⑺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7)新课程强调的是扩展阅读: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⑻ 对于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
(1)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2)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3)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
(4)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⑼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各课程标准要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要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将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编写的改变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要有利于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
动机与态度 被动 主动 自主
教学方式偏好 接受 探究
社会环境偏好 个人(单独) 同伴(合作)
新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同时应当注意,学习方式的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容的。
探究学习活动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只是个人的行为;
合作学习并不必然是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也可能是主动理解的过程,甚至可能是自主的学习,如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进行学习。
http://www.chongzi.cn/lunwen/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913也可以参阅~
⑽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所谓合作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每一位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促进其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同时,每位儿童都有差异,他们的发展取决于有差异的课程,没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异的课程。由于学校制度的建立与课程分化的传统,导致教师的行为具有“个人专业主义”倾向,而教育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以实现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新课程强调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合作共同体的一分子,应尽可能保证他们之间有合作的机会,并建立合作的机制。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倡导与学生家长的合作,要求家长首先应知道自己的角色,认识到自己也是课程改革或学校教育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学校课程的决策人之一,而不是一个“局外人”;其次应了解新课程倡导家长享有对学校课程的知情权、评价权与建议权,学校或媒体都有义务告诉家长,他们的小孩在学校学些什么,怎样评价,以便家长可以做出决策或提供建议;第三应通过观察或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需要、对学校或学习的态度以及素质报告单来评价学校课程的质量,并与学校或教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采取相应的、适当的教育行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第四应对学校教育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机构,是青少年的专门化的教育场所,学校所承担的是社会责任,而不是个人责任,因此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对于一个小孩而言学校教育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不能把一个家长的愿望强加给学校,要学校承担不该承担的家长责任,设身处地地为学校或教师着想。